“君權神授,正統(tǒng)合法”!傳國玉璽最后去哪里了?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傳國玉璽是歷代正統(tǒng)皇帝的憑證,秦始皇死后,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尊為國之重器。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漢蔡邕《獨斷》云:“璽者,印也;印者,信也?!痹诖呵飸?zhàn)國時期,“璽”尊卑通用,到了秦始皇時期,為加強皇權獨尊,禁止皇帝以外的人以金玉作為私人印信,只有皇帝所用的印信才被稱之為“璽”。
一、傳國璽的由來
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后獲得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秦始皇將其琢為傳國璽,替代遺失的“九鼎”(之前的權利象征)作為天子的象征,又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上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于其上,又稱之為“天子璽”。以其作為“君權神授,正統(tǒng)合法”的信物。
二、秦漢三國激烈爭奪
秦二世死后,子嬰將傳國璽獻劉邦。王莽篡漢后,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皇太后大怒,擲玉璽于地,摔崩一角,王莽命人以黃金鑲補,盡管手藝精巧,但玉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王莽敗亡后,玉璽落入漢光武帝劉秀處。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軍率先攻入洛陽城,《后漢書》、《吳書》、《資治通鑒》皆記載孫堅軍進入洛陽后拾獲傳國璽,但后來被袁術奪取,作為稱帝的憑據(jù),袁術死后被曹操所得,至此玉璽得重歸漢室。
后三國統(tǒng)一于西晉,玉璽歸晉。
三、隋唐歸于正統(tǒng)
隋朝統(tǒng)一后,傳國璽為隋朝所承襲。后來隋煬帝楊廣被殺于江都,蕭皇后帶玉璽逃入漠北突厥處。唐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傳國璽歸到唐朝,至五代十國之后失去蹤影。
四、北宋再現(xiàn),藏而不用。
北宋紹圣三年時,農(nóng)夫段義宣稱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傳國璽的玉印,經(jīng)十三位大學士依據(jù)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是始皇帝所制傳國璽,但是朝野不少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zhèn)?。靖康之亂時,金兵進入汴京,這塊“傳國璽”也消失無蹤。
明弘治十三年,山西巡撫熊翀進獻白玉璽一方,禮部尚書傅瀚奏曰其不合《輟耕錄》所載傳國璽受命寶,請不用此印。明孝宗從其言,將玉璽打入冷宮。
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漠北的傳國璽,為其后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敗之后,璽落入后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清代時期乾隆欽定御璽時,卻將這塊玉璽剔除在外。由此可見,這是一塊“傳國璽”的贗品。
五、近代尋找,終無蹤影。
直到1912年11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鐘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據(jù)說,玉璽現(xiàn)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這只是一種猜測,臺灣方面沒有承認此事。
由是,歷經(jīng)兩千余年風風雨雨,“傳國玉璽”數(shù)隱數(shù)現(xiàn)。自從唐代時期傳國玉璽失蹤,這塊國寶真假難辨。那么,真正的傳國璽到底在哪里?沒有人能回答。終成中華一大謎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4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曹睿為什么要賜死他的母親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