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有什么能耐?數(shù)萬兵馬為何能因他改變路線?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小說《白鹿原》中,朱先生曾以一己之力勸退十幾萬兵馬,被傳為佳話,這個部分也是整本書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年輕時候看到這個片段,一直以為這是小說作者的虛構,后來,讀書與閱歷不斷的增多,才知道,以自己的學問讓數(shù)萬兵馬改變行軍路線,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鄭玄。
鄭玄像
鄭玄是東漢末年儒學大家、也是經學大師,他不僅精通古文經學,還對今文經學有著透徹而獨到的見解,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成為統(tǒng)一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不二人選,也就是唯一的一位有資格統(tǒng)一古今經學的人。
鄭玄年輕時曾經進人太學,學習了《京氏易傳》《春秋公羊傳》等今文經學著作,以及《三統(tǒng)歷》《九章算術》的歷數(shù)方法。
鄭玄編的書
再后來,又師從東郡的張恭祖學習了《周官》《禮記》《春秋左氏傳》《韓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著作。據說他把當時在洛陽所能學到的學問都掌握后,感慨整個中原地區(qū)已經沒有什么可學的了,又過函谷關前往陜西地區(qū),投在馬融門下學習。學成后繼續(xù)游學,共花了十幾 年時間在游學上。
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在古代前所未有,就算放在今天,也是后無來者。
這與太學生們只守在京師等待升官發(fā)財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由于鄭玄的學問好,他的弟子達到了數(shù)千人之多,北海相孔融由于尊敬他,據說還專門在高密縣設立了一個鄉(xiāng),叫“鄭公鄉(xiāng)”,以表達對他無限崇敬之情。
鄭玄的名聲就這樣不斷傳開,在當時甚至傳到了反叛者的耳中, 黃巾賊亂時,鄭玄從徐州去往高密,路上遇到了數(shù)萬人的黃巾軍,奇怪的是,這些叛亂者不僅不敢動他,還見了他都下拜,紛紛避開他所在的高密縣,不打擾他。我想這或許是因為這些亂叛的首領當中,有人特別仰慕他學問的緣故,數(shù)萬兵馬才因他而改變行軍路線吧!
但無論如何,數(shù)萬兵馬確實是因為他而改變其行軍路線,這是事實,再不可思議也是事實。因此,可以看出他的學問對于當時社會的影響之大。
影視劇照:白鹿原中退清兵的劇照
鄭玄曾與當時著名今文經學何休(據說何休是當時今文經學當中最好的學者之一)展開了論戰(zhàn)。其原因是何休寫了三本反對古文經學的書,分別是《公羊墨守》《左氏膏育》 《谷梁廢疾)。鄭玄利用何體的章句進行回擊,破掉了何休的說法。何休感慨地說:“這是在進我的房間,拿我的矛來打我”。也就是說,論戰(zhàn)論到最后,連對手何休都很佩服他,能夠得到對于的崇敬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影視劇照:鄭玄
在中國的歷史上,門派之見歷來根深蒂固,即便知道對方說對了,也不能采納,只能全盤性地接受某一方的理論。 鄭玄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所有各家的觀點拿在一起進行比較之后,擇善而從形成一個新的版本。鄭玄用一生的工夫將儒家經典的大部分都重新進行了注釋,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儀禮》 《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歷》。除了這些注釋之外,還寫了《天文七政論》《魯禮梯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 臨孝存周禮難》等書,加起來一共百余萬言。
鄭玄墓現(xiàn)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他的學生根據他解讀五經時的問答,又依照《論語》的格式整理了八篇《鄭志》。 在對于經典的注釋中,鄭玄大部分選用古文經學版本為底本,又加入了大量今文經學的研究成果,甚至有的進行對校,或者將兩方的說法并行排列。比如, 對《詩》的評注,采用了古文版的《毛詩》為底本,但也用了今文經學的齊、魯、 韓三家來進行校正。注《儀禮》則并存今古文經學,按照今文說法記錄的,就在注里寫出古文經學,按照古文經學的說法,則在注里標出今文經學。
因此,鄭玄的著作一出,不管是今文學派還是古文學派都被邊緣化了。在他之前, 每一個博士都有自己的課本。但鄭玄的書出來以后,就成為了當時唯一標準版本。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素材。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成語典故(精選2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成語典故1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陳寔(音:實)。每次別人遇到什么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為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有一年陳寔的家鄉(xiāng)鬧饑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為沒有工作可以做,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準備等陳寔睡覺以后偷東西,這個小偷不知道陳寔發(fā)現(xiàn)他躲在屋梁上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里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著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后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yǎng)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后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并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yǎng)成好的習慣,才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xiàn)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梁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p>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梁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老爺,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說:「我看你不象是一個壞人,可能是因為生活困苦所逼,我現(xiàn)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的哭著對陳寔說:「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后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為一個大家都稱贊的好青年!后來,大家就把陳寔說的話變成“梁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成語典故2 有備無患
【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釋】:患:禍患,災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成語故事】:
有一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lián)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于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為懼怕強大的晉國,雖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并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一口拒絕,并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于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付的準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3 晉武帝司馬炎死后,他的叔叔趙王司馬倫野心很大,他趁晉惠帝司馬衷剛即位,國家還不夠穩(wěn)定的時候,就和手下一起計劃一項陰謀,篡奪了王位。司馬倫在當上皇帝后,竟然胡亂封官,讓他自己的親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當了大官或是成為他的近侍官員。當時的近侍官員都使用珍貴的貂尾作為帽子的妝飾,可是司馬倫封的官員實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為司馬倫濫封的官員實在太多了,而這些官員既沒有真才實學,又不為人民辦事,碉知道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編了諺語諷刺他們:“貂不足,狗尾續(xù)?!?/p>
成語典故4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jié),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么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里那么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后,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后,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后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后來者居上”?。h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fā)牢騷。于是,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啊!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語典故5 漢平帝的大司馬王莽篡奪漢朝政權以后,各地爆發(fā)了農民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公元23年,農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展開決戰(zhàn),其中一個叫劉秀的將領十分活躍。在這一戰(zhàn)役中,王莽被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民軍就攻進了京城,殺死了王莽?;首鍎⑿蛔馂樘熳樱瑒⑿阋蛄⒘舜蠊?,被封為蕭王。
劉秀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讓劉玄做皇帝。劉秀在黃河以北一邊與反對劉玄的零散農民軍作戰(zhàn),一邊擴充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魏州和蒲陽大敗赤眉軍,收編了投降的部隊,封降軍的主帥為列侯,其他帶兵的軍官也都任命了官職。
可是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擔心將來被劉秀消滅。劉秀看出他們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將仍舊回舊部,統(tǒng)率原來所屬的兵馬;他自己則只帶很少的隨從,到各投降部隊去巡視,并不對他們加以戒備,以表示對他們的絕對放心。這些投降的官兵見劉秀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慮,互相議論說:“蕭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放在別人的腹中,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難道還不該為他赴湯蹈火嗎?”所以,官兵對劉秀十分服從?!逗鬂h書·光武帝本紀》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的成語。
成語典故6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成語典故7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會面。
不久,陳果為隋所滅。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p>
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成語典故8 成語解釋
英勇的氣慨,天下沒有第二個人。
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shù)與虜敵戰(zhàn),恐亡之?!?/p>
成語簡拼
CQWS
成語用法
才氣無雙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才能。
成語例子
世事幾如人意,儒冠還負身謀。嘆天生李廣,才氣無雙,不得封侯。(宋·蘇泂《雨中花》詞)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中郎將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吳楚等地諸侯叛亂,他立了大功,調任邊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戰(zhàn),匈奴稱他為飛將軍,聞風喪膽。公孫昆邱擔心他的安危就上書漢景帝,請求保護這個才氣無雙的將領。漢景帝就把他調往內地任職
成語典故9 典源出處
《周易·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p>
釋義用法
豹子的皮毛越變花紋越豐富美麗。后以此典指君子修身養(yǎng)德,遷善去惡;或指地位改變,事業(yè)發(fā)達。
用典形式
【豹變】唐·李白:“英豪未豹變,自古多艱辛。”清·黃景仁:“陳平未豹變,乃在委巷居?!?/p>
【看豹變】元·乃賢:“咫尺風云看豹變,鳴珂曳履登朝堂?!?/p>
【豹變真君子】唐·張祜:“豹變真君子,龍鐘淺丈夫。”
【豹望因文變】唐·張祜:“豹望因文變,鯤期假翅翔。”
成語典故10 典源出處
唐·白居易《雙鸚鵡》詩自注:“諺云:鄭玄家牛,觸墻成‘八’字?!?/p>
釋義用法
后漢鄭玄,為當時有名的儒學大師,學問淵深,家中奴婢皆讀書,古代俗諺,鄭玄家的牛,觸墻都可以成‘八’字。后用此典形容人有學者家風。
用典形式
【八字墻】清·丘逢甲:“卻教人憶泥中婢,八字墻高似鄭鄉(xiāng)?!?/p>
【鄭玄?!克巍り惻c義:“坐令鄭玄牛,亦抱荊山玉?!?/p>
【鄭牛識字】唐·白居易:“鄭牛識字吾常嘆,丁鶴能歌爾亦知?!?/p>
成語典故11 【拼音】huǐ chē shā mǎ
【成語故事】漢朝時期,馮良30歲時擔任尉從佐,他討厭為官被人驅使。一次,他奉命去迎接督郵,一路感慨萬千,因路不好,車子顛壞了,他干脆拋棄車子,連馬也殺掉,脫下官袍,從此隱遁到犍為,從杜撫學,過著隱士的生活。
【出處】毀車殺馬,逝從此以徑歸;賣劍買牛,分余生之永已。宋·陸游《謝曾侍郎啟》元晦雖有毀車殺馬之說,然勢恐不容不一出也。宋·陸九淵《與陳倅書》
【解釋】廢棄車馬。喻歸隱意志堅決。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于比喻句
【相近詞】殺馬毀車
【成語示列】毀車殺馬,逝從此以經歸;賣劍買牛,分余生之永己。宋·陸游《謝曾侍郎啟》
成語典故12 成語名稱:鐵杵成針
成語拼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用于勸誡人。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成語來源: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p>
成語造句:
鐵杵成針的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鐵字開頭的成語
鐵杵成針、鐵棒磨成
包含有鐵字的成語
恨鐵不成、拼得工夫、鐵棒磨成、鐵杵成針、只要功夫
成語典故13 成語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成語解釋
形容象泰山一樣穩(wěn)固,不可動搖。
成語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p>
成語造句
在敵人的強大攻勢下,我軍陣地~。
近義詞
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反義詞
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擊
成語故事
西漢諸侯吳王劉濞對漢景帝的中央政權心懷不滿,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諸侯的領地,導致劉濞聯(lián)合楚等七國諸侯以“清君側”名義舉兵反叛。吳王府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勸諫,希望改變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還要穩(wěn)固。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堅固不可摧毀,從容不迫。
成語典故14 后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名叫鄭玄。他從小勤奮好學,太守杜密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于是推薦他進入太學讀書。后來鄭玄又拜大文學家馬融為師,在他門下學習。當鄭玄學成離開時,馬融感慨地說:“鄭玄走了,我全部的學識也都被他帶走了?!?/p>
鄭玄在家里勤奮地研究學問,他和一起研究經學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三篇文章。鄭玄讀完后,不同意他的見解,于是就寫了《發(fā)墨守》、《針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來反駁何休。何休讀完后,發(fā)現(xiàn)鄭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觀點來反駁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說:“你這樣不是進來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進攻嗎?”
成語典故15 惟命是從: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從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討伐鄭國。三個月后便攻破了鄭國都城。鄭襄公出于無奈,只好裸露上身,牽著一只羊向楚莊王求饒說:“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氣,這都是我的罪過。今后,大王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滅鄭國,讓鄭國像您的眾多屬國一樣服侍您,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膽的說出心里話,請大王決定吧?!?/p>
楚王看到鄭伯的可憐相,認為鄭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許鄭國求和,還與鄭國訂立了盟約。
成語典故16 【釋義】
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
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p>
【人物】
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fā)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成語典故17 紂王死了,商朝滅了,周武王仍憂心忡忡,問:“進了殷都,對商朝的舊部怎么處置呢?”
太公說:“我聽說:喜愛一個人,會喜歡他屋上的烏鴉(愛屋及烏);討厭一個人,會討厭他家的墻壁籬笆。應該殺盡那些敵對分子?!蔽渫跽J為不行。
召公說:“殺了那些有罪的;放了那些無罪的。”武王認為不好。
周公說:“釋放所有的人,用仁德來感化他們?!?/p>
周武王聽了,心中豁然開朗,覺得天下可以安定了。
“愛屋及烏”比喻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和這個人相關的東西。
?。ǔ鲎浴渡袝ご髠鳌罚?/p>
成語典故18 典源出處
《南齊書·周颙傳》:周颙“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衛(wèi)將軍王儉謂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p>
釋義用法
南朝齊周颙清貧寡欲,獨居山中,以蔬食為生,人問他,他說吃的是“赤米白鹽,綠葵紫蓼”。即粗米、鹽和一些蔬菜。后用此典指粗茶淡飯的清貧生活。
用典形式
【周颙蓼】清·孫枝蔚:“田足邵平瓜,山多周颙蓼。”
【白鹽赤米】宋·陸游:“白鹽赤米已過足,早韭晚菘猶恐奢。”
【赤米白鹽】清·顧炎武:“赤米白鹽猶自足,青山綠水故何求?”
成語典故19 【拼音】jī shān guà piáo
【成語故事】相傳唐堯時期,不愿當首領的許由隱居在箕山一帶,他過著自食其力的簡約生活。一次他在潁水邊用手捧水喝時,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掛在樹上,風吹得乒乓作響。許由心里很煩,把它丟到一邊,頭也不回就走了。
【典故】明·敬虛子《小隱書·許由》載:相傳許由隱居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躬耕自食,以手掬飲。人遺一瓢,掛于樹,風吹歷歷作聲,以為煩,棄之。
【釋義】用為隱居不仕之典。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成語示列】湖海伴漁樵,任塵埃暗寶刀,枕流漱石吾堪老,因此上箕山掛瓢,緱山弄簫,幽懷盡付閑花草。明·王錂《春蕪記·訪友》
成語典故20 典源出處
《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贬屛模骸靶?,音雄,獸名,亦作能,如字,一音奴。能,三足鱉也?!薄秶Z·晉語》亦載。
釋義用法
古代神話傳說禹的父親鯀因為治水不成功,被堯在羽山的地方處死,神靈化作黃熊,跳進羽淵。后以此典指臣子被害或被斥逐;或詠有關洪水事。
用典形式
【黃熊】清·黃景仁:“黃熊怒氣余咆哮,鱉軀鹿足驅銀泡?!?/p>
【羽淵魄】宋·蘇軾:“初囚羽淵魄,盡返湘江魂?!?/p>
【啼黃熊】明·陳子龍:“朝隨山鬼啼黃熊,暮逐江妃乘赤鯉?!?/p>
【鯀死羽】唐·韓愈:“膺圖受禪登明堂,共流幽州鯀死羽?!?/p>
成語典故21 典源出處
《文選·左思〈吳都賦〉》:“象耕鳥耘,此之自與?!眲Y林注引《越絕書》:“舜葬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
釋義用法
傳說舜死后葬在蒼梧,有象為他耕田;禹死后葬在會稽,有鳥為他耘地。后以此典形容仁愛化人。
用典形式
【鳥耘】唐·宋之問:“未游龜負岳,且識鳥耘田。”
【象鳥】唐·李商隱:“萬方同象鳥,輦動滿秋塵?!?/p>
【象耕】唐·李商隱:“大鹵思龍躍,蒼梧失象耕?!?/p>
【舜耕】宋·蘇軾:“憶昔舜耕歷山鳥為耘,如今老鴉種麥更辛勤?!?/p>
成語典故22 典源出處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三:“進士張(chan),漢陽王柬之曾孫也。時初落第,兩手奉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千佛名經也。’其企羨如此?!彼巍ね蹰E《唐語林》卷四亦載。其中進士姓名記為“張倬”。
釋義用法 千佛名經為佛經名,張在當初落第時,非常羨慕那些得中者,曾把登科名榜頂在頭上,認為它與千佛名經一般神圣。后用此典借指科舉登科的名榜。
用典形式
【千佛名】清·錢謙益:“三條燭際升平候,千佛名標浩劫余?!?/p>
【千佛名經】宋·范成大:“當年千佛名經里,又見西游第二人?!?/p>
【選佛科名錄】清·黃遵憲:“一編選佛科名錄,便是司空城旦書?!?/p>
《三國演義》中大概有三百多場戰(zhàn)役比較經典的我認為有十場:
1.官渡之戰(zhàn)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后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并親自帥精銳殿后,并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并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lián)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于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zhèn)壓劉辟、劉備。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于輕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一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毀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后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jiān),許攸無奈投靠曹操,并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一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消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于瓊,燒毀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毀所有的物資。消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斗志,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后7萬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后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官渡大戰(zhàn),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zhàn)役,也是戰(zhàn)爭史上著名的范例;它標志著曹操正式稱雄于北方,為北方的統(tǒng)一打下了基礎。
2.赤壁之戰(zhàn)
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于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扎新野的劉備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并命令關羽于樊口大力訓練水軍,準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荊州牧。曹操于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占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劉備企圖占領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后,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于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于當陽長坂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云等“僅以身免”;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于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后,決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魯肅、程普帶3萬多水軍與劉備回合。11月,曹操率領10余萬大軍,進攻夏口的劉備;曹操水軍在赤壁與孫劉聯(lián)軍遭遇交戰(zhàn)失禮,曹操領主力到達后,大軍在烏林駐扎;由于水土不服,曹軍大量染上血吸蟲病。為了克服曹軍不適應水戰(zhàn)的缺點,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鐵索連起來,形成為日后慘敗致命的“連環(huán)船”。周瑜、黃蓋等人發(fā)現(xiàn)連環(huán)船有不易躲避火燒的致命弱點,決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風,而江南由于氣候問題,每年在12月有幾天是反常吹東南風;為方便縱火,周瑜、黃蓋使出“苦肉計”,曹操被蒙騙上當。在一個北風轉東南風的夜晚,黃蓋詐降,成功縱火,曹軍大亂,聯(lián)軍乘機進攻;曹軍大量燒死、淹死、投降,曹操在親衛(wèi)隊的保護下,倉皇從華容道逃回江陵;為避免戰(zhàn)船落入聯(lián)軍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燒毀其他營寨的所有戰(zhàn)船。同時孫權在南方進攻合肥,曹操無奈命令張遼、樂進、李典星夜馳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許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陽、樊城,荊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劉備、孫權手中。209年,孫權從東線進攻合肥,于合肥為劉馥所擋。曹操10余萬大軍,敗給了只有5——6萬的孫劉聯(lián)軍,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軍隊喪失了戰(zhàn)斗力,而曹操過于驕傲輕敵是主要的主觀原因;而聯(lián)軍充分的利用了各個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赤壁之戰(zhàn),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tǒng)一中國的機會,對后世的影響相當大。
3.漢巴之戰(zhàn)
公元215年,曹操以張合、朱靈為先鋒,帶5000兵馬在前面開路,自己帶領帶領10萬大軍從陳倉出發(fā)。張魯提議投降曹操,其弟弟張衛(wèi)與大將楊昂等實力派堅決反對,張衛(wèi)、楊昂率數(shù)萬人堅守陽平關;曹軍多次強攻不下,于是決定假裝退兵迷惑張衛(wèi),張衛(wèi)遂減少守軍。曹操馬上命令乘夜強攻,由于守軍兵力薄弱并戒備松懈,陽平關于是失守,楊昂戰(zhàn)死;曹軍繼續(xù)攻擊其他的營寨,驚動了山上的幾千只夜糜,夜糜沖進張衛(wèi)大營,引起人喊馬嘶,曹操以為張衛(wèi)反擊,于是命令夏侯敦、許褚等將領主力大舉進攻,張衛(wèi)不敵,遂投降,奪取陽平關集中體現(xiàn)了曹操的軍事指揮藝術才華。張魯再次提議投降,遭到閻圃的反對,張魯于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張魯有心投降,于是用高官收買了巴族七姓首領,張魯無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淵、徐晃、張合攻下三巴,同時關中的程銀、侯選等叛將也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占據了漢中、巴郡。
劉備得知曹操平定了漢巴(其中巴東的首府為現(xiàn)在的重慶),對自己威脅極大,只好向孫權妥協(xié),孫權也想借此在合肥發(fā)動攻勢拿下淮南,于是雙方中分荊州。于是劉備命黃權攻取三巴,殺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領杜獲等人,曹操命張合反攻,攻下巴東、巴西,并遷移百姓往漢中,又與張飛大戰(zhàn)50多天,被張飛所敗。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穩(wěn)定漢巴的措施后留下夏侯淵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師回洛陽(繼續(xù)進攻劉備是否合適后面有分析),并遷移8萬多人民回關中。劉備集中力量后,先以張飛、馬超、吳蘭進攻武都,在下辯一帶隨時阻擋關中曹軍增援漢中;自己領法正、黃忠、趙云等人率主力進攻夏侯淵據守的陽平關。曹操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來是曹植當主帥,由于曹丕作怪——)增援漢中,在下辯與劉備軍展開激戰(zhàn),破吳蘭,吳蘭逃入陰平,為當?shù)厝怂鶜?,后擊敗馬超、張飛,平定響應劉備的地方首領雷定等部。劉備向諸葛亮求救,諸葛亮號召“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線,形勢對曹操相當不利,曹操親自駐軍長安,并命令曹仁平定向關羽投降的宛城守將侯音。劉備親用法正的計謀,調動夏侯淵的一半軍隊增援張合,然后乘夜偷襲夏侯淵,第二天凌晨,劉備派黃忠偷襲正在指揮修補鹿角的夏侯淵,夏侯淵遂被殺,張合被逼收集殘兵回守陽平關。由于形勢更加嚴峻,曹操于是親自到漢中前線,命令徐晃偷襲陳式據守的馬鳴閣,恢復了漢中與下辯的聯(lián)系;劉備命令部下堅守陣地,同時襲擾曹操的補給線,又命令趙云、黃忠偷襲北山,燒毀了曹軍萬余袋糧草。曹操無奈,只好讓曹真去下辯接曹洪,放棄漢中,同時遷移幾萬戶百姓回關中。漢中之戰(zhàn)的結果,基本決定了三國鼎立。
4.關羽失荊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映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fā),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吏胡修、南鄉(xiāng)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fā)動政變;即所謂“威鎮(zhèn)華夏”。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并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后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zhàn)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并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后,與曹仁取得聯(lián)系,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后,猶豫不決,軍心動搖。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并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jié)節(jié)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后關羽敗亡麥城。
5.夷陵之戰(zhàn)
公元219年,關羽被呂蒙擒殺,荊州為孫權所有,劉備在巴山以東的勢力全部消亡。為挽回既得利益,并為關羽報仇,不顧大臣勸告,決意東出,令車騎將軍張飛自閬中(今屬四川)會師江州(今重慶)。張飛出發(fā)前被部將刺殺,劉備仍令諸葛亮留成都,趙云在江州為后軍督,自統(tǒng)大軍于七月東征。孫權向劉備求和不成,進一步與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稱臣。曹魏趁勢封孫權為吳王,加緊離間孫、劉。孫權接受封王,同時命右護軍、鎮(zhèn)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tǒng)率朱然、潘璋、徐盛、韓當、孫桓等部5萬人拒蜀軍;令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守益陽(今屬湖南),企圖阻止武陵(今湘西、黔東及鄂西南一帶)土著部族助蜀。當4萬蜀軍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針對蜀軍勢盛、求勝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狀況,采取先讓一步、集中兵力、相機決戰(zhàn)的方略,令守將李異、劉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長江東岸)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將幾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疲憊蜀軍。次年正月,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qū),鎖江東西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南渡,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夷道(今枝城)一帶連營,坐鎮(zhèn)I亭指揮;以黃權為鎮(zhèn)北將軍,督江北諸軍至夷陵北,與吳軍相拒,兼防魏軍襲擊;派侍中馬良進至武陵郡,接應反吳投蜀的部族首領沙摩柯,爭取更大支援。當劉備遣前部督張南圍孫桓于夷道時,吳軍眾將請求陸遜派兵救援,陸遜知孫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堅糧足,堅持不予分兵。蜀軍頻繁挑戰(zhàn),吳將急欲迎擊,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有的老將和公室貴戚出身的將領企圖各行其是,欲貿然出動,陸遜繩以軍紀,嚴加制止。劉備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吳班在平地扎營,企圖誘陸遜出戰(zhàn)。陸遜識破其計,仍不與戰(zhàn)。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蜀軍遠道出師,速決不成,且營地分散,運輸困難,兵疲意懈。時值暑熱,劉備將水軍移駐陸上,失去主動。閏六月,陸遜認為時機成熟,決定由防御轉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軍一營,繼令諸軍乘勢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聞訊,亦棄夷道北走,受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zhàn)死。陸遜即令水軍封鎖江面、孫桓等扼守夷陵道,分割蜀軍于大江東西,進而各個擊破,火燒連營,克營40余。蜀軍死傷慘重,將領杜路、劉寧投降,大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西北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殲蜀軍數(shù)萬。劉備領余部趁夜向西突圍,后衛(wèi)將軍傅肜等被吳軍斬殺。劉備軍退向秭歸,并令驛人于險道上燒鐃鎧阻塞道路以斷后。吳軍將領紛紛請戰(zhàn)欲大舉追擊。陸遜為防曹魏襲吳,僅派李異、劉阿跟蹤至南山(指秭歸南岸之山)。黃權因歸路被吳軍截斷,率眾投魏。劉備收集散兵后由秭歸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jié)東)。李異、劉阿于八月還守巫。次年四月,劉備病亡。
6.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諸葛亮乘機出兵漢中,自己帶領大軍直撲曹魏據守的祁山;同時派老將趙云、鄧芝帶領偏師從斜谷出發(fā)揚言攻打湄城,然后進攻曹魏中心城市長安;由于蜀軍經過2年多的養(yǎng)精蓄銳、準備充分而曹魏準備不足,蜀軍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動。魏明帝曹睿馬上命令大將軍曹真率領15萬大軍由長安出發(fā),馳援湄城;智勇雙全的名將張合領5萬精兵星夜截擊諸葛亮部隊;自己也親自到達長安坐鎮(zhèn)。諸葛亮以馬謖為先鋒,搶先占據戰(zhàn)略要地街亭,馬謖不聽副將王平的苦告,把軍隊駐扎在附近小山,同時讓王平在附近駐扎;張合到達街亭后,分一部分兵馬阻止王平與馬謖合兵,自己帶領主力把馬謖軍隊圍在山上,同時命令放火燒山;馬謖大敗,不敢見諸葛亮,而逃回成都,后病死在獄中。蜀軍失去街亭后,基本為張合所鉗制,無法突破張合防線;而東線的趙云部也為曹真的優(yōu)勢兵力所??;諸葛亮無奈只得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在北伐前,大將魏延提出由他帶領5000精兵從斜谷出發(fā)抄近路直取長安,為諸葛亮所拒絕。
當年冬天,曹魏大司馬曹休在石亭為吳所敗,關中主力東下救曹休。諸葛亮乘機殺出散關,包圍戰(zhàn)略要地陳倉;由于曹魏大將軍曹真早料到諸葛亮必定會有此著,事先讓智勇雙全的將軍郝昭領3000兵馬守陳倉。由于陳倉地勢險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后準備了大量的滾石、油脂、火箭等物資,還加固了城墻。蜀軍在強攻了20多天后還沒有攻破,蜀軍糧草不足,曹魏名將張合也帶領大軍前來支援;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漢中,設伏兵殺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第二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陳壽之父)取武都、陰平兩個小郡。第三次北伐雖然是獲得了兩個郡,但無法扭轉被動的劣勢。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據點祁山。曹睿命令司馬懿、張合等帶大軍迎戰(zhàn)諸葛亮;諸葛亮留下王平領一部分人馬繼續(xù)攻打祁山,自己率領主力與司馬懿決戰(zhàn);在路上擊敗曹魏涼洲牧郭淮部,搶收當?shù)匦←湲斳娂Z。司馬懿知道蜀軍遠道而來,再加上補給線漫長而艱辛,于是堅守不出;后諸葛亮設計敗司馬懿,司馬懿更是堅守不出。但蜀軍由于負責后勤的第二號實權人物李嚴(李平)糧草供應不上,而假傳后主命令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無奈只好退兵;司馬懿得知諸葛亮退兵,命令大將張合追擊,張合抗議,司馬懿強行命令張合追擊,張合為諸葛亮所置伏兵射殺;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敗告終。
公元234年,經過3年修養(yǎng)生產的蜀軍,一改過去從祁山出發(fā)的老路子,從斜谷出兵,同時發(fā)函讓孫權配合作戰(zhàn);曹魏也司馬懿帶領大軍與諸葛亮對峙。諸葛亮到達五丈原后,為了和曹魏軍隊長期作戰(zhàn),在當?shù)剡M行屯田;孫權軍隊也為魏明帝曹睿親自帶領大軍擊敗,孫權退回建業(yè);司馬懿知道蜀軍不可能長期作戰(zhàn),也采用堅守不出的老辦法等待蜀軍糧盡而退,不論諸葛亮怎樣激將,還是堅守不出。由于軍旅生活的艱辛和勝利遙遙無期,諸葛亮病重;諸葛亮拋開副統(tǒng)帥魏延與姜維、楊儀等商量后事。諸葛亮死后,以楊儀為主帥,讓魏延殿后;魏延與楊儀不合,先南歸燒閣道,為楊儀所敗,和兒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楊儀派馬岱所殺。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以失敗便告終。
7、關東聯(lián)軍伐董卓
8、淮南之爭
9、曹魏滅蜀吳
10、西晉統(tǒng)一中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5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曹叡對郭女王為什么那么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