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泶巳耸强膳c姜維媲美的名將,提出妙計可保蜀漢,被劉禪六個字拒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起劉備大家都知道,在東漢末年那個軍閥割據(jù)的年代,他雖然屢戰(zhàn)屢敗,但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最終創(chuàng)建了蜀漢政權,讓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趨勢。
其實比曹操和孫權,劉備的起步比較低。曹操因為父親曹嵩原本就是朝中得勢的宦官,雖然退休了,但依舊家資頗豐,人脈也很廣,所以曹操很快就當上了西園八校尉之一,哪怕是后來討伐董卓時也能憑借家資拉起一支隊伍,所以曹操算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
孫權出生也不錯,當時父親孫堅是長沙太守,在討伐董卓時甚至被封為戰(zhàn)神,有著很高的名氣。后來父親死后,他的哥哥孫堅硬是帶著幾個老臣打下了江東這塊地盤,輪到孫權時他馬上繼承了父兄基業(yè),不僅占據(jù)江東這塊地盤,還接手了跟隨父兄的文臣武將,所以孫權的起步就是個諸侯。
而劉備呢?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境況也就是個織席販履之徒,因為有富商資助才得以和公孫瓚一同拜盧植為師,憑借平定黃巾起義的軍功也就當上了一個小小的平原縣令,這就是劉備的起步,和曹操,孫權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但是劉備也有自己獨特之處,那就是有知人之明,善于籠絡人心。因為援救陶謙平白無故地當上了徐州牧,雖然后來被呂布打敗,但是他得到了徐州士族糜竺的支持,不僅將家資全都給了劉備,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他。之后的劉備雖然幾經(jīng)波折,但還是從東吳借了荊州,開創(chuàng)了西蜀霸業(yè)。
在知人之明上,劉備總是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大家最為熟知的莫過于提拔魏延擔任漢中太守,讓魏延從一個小小的牙門將軍一躍成為了鎮(zhèn)遠將軍這樣的封疆大吏,正是有這樣的品質才讓劉備身邊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其實除了關張趙馬黃以及魏延,劉備還十分欣賞一個人,那就是霍弋,雖然在蜀漢前期將星云集,他并不怎么顯眼,但是他卻受到了劉備,劉禪,劉睿父子三人信任,曾有妙計可力保蜀漢不亡,可惜劉禪沒有聽取。
益州霍弋的父親叫霍峻,在劉備入川作戰(zhàn)時就深受劉備的賞識,把他派往與漢中的交界處,鎮(zhèn)守佳萌關,期間拒絕了張魯?shù)睦T,用不足一千的兵力抵擋了劉璋一萬兵馬的攻擊,成功的保衛(wèi)了劉備的后方,霍峻死后劉備率百官前往吊唁,封其子霍弋為太子舍人。
劉禪登基后,任用霍弋為謁者,雖然官職不大,但屬于皇帝近臣,可見劉禪對他的信任。后來劉禪立劉璿為太子,讓霍弋為中庶子,相當于太子的老師,對劉璿的言行進行規(guī)勸,因此太子劉璿也對他十分尊敬。
由于蜀漢后期,人才匱乏,霍弋被諸葛亮調任軍中,從此開始了霍弋的軍旅生涯。后來由于永昌郡滿意叛亂,劉禪讓他擔任永昌太守負責平亂,之后因為軍功封為翊軍將軍,遷建寧太守都南中諸郡。
公元263年,魏國兵分三路,直指成都?;暨弥罅ⅠR上書劉禪,提出諫言“如今敵軍勢大,應提早防備,臣愿帶南郡兵馬火速馳援成都,以保衛(wèi)國家”可惜劉禪以成都已有準備為由,不允許霍弋擅自調遣兵馬
原本霍弋調遣南中諸郡的兵馬拱衛(wèi)成都,抵擋鄧艾從陰平偷渡的疲憊之師應該不成問題。姜維率領屯田沓中的兵馬在劍閣阻擋鐘會大軍,這樣一內一外防守妙計,卻被劉禪短短的“成都已有準備”六個字個拒絕了,實在可惜。
其實這兩位蜀國將軍霍弋和羅憲并不是擁兵自重,而是因為他們鎮(zhèn)守的地方太遠了,也沒有接到上級的命令,不敢擅自出兵支援,就算他們能夠及時趕到也無濟于事。其實蜀國早已注定是要滅亡的,并不是靠兩個將軍就能夠改變的,他們也是有心無力。
首先是霍弋和羅憲鎮(zhèn)守的地方,距離成都太遠,遠水解決不了近渴。在蜀漢晚期,霍弋平定了叛亂后便鎮(zhèn)守在南中,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距離成都幾乎有千里之遙,因此鎮(zhèn)守南中的霍弋,肯定不能及時救援成都;而羅憲鎮(zhèn)守的是與東吳接壤的永安,他得時刻防備著東吳趁火打劫,從地圖上看,永安距離成都也非常遙遠,不是旬日能到達的。所以霍弋和羅憲的軍隊遠水解不了近渴,不能及時救援成都。
其次就是霍弋和羅憲沒有收到后主劉禪的命令,不敢私自帶兵勤王。霍弋和羅憲都是蜀漢在邊關鎮(zhèn)守的大將,他們沒有劉禪的直接命令,是不敢私自帶兵進去成都的?;暨卩嚢刀申幤街畷r,曾向劉禪請示是否馳援成都,卻被其以成都兵精糧足的理由拒絕了,因此霍弋沒有理由帶兵向成都進發(fā),羅憲也是同樣的道理。
最后一點就是即便霍弋和羅憲能夠及時馳援成都,最終也無濟于事。其實蜀漢主力部隊掌握在姜維手中,因此最先派兵救援的應該是姜維,而不是兵微將寡的霍弋和羅憲;另外霍弋鎮(zhèn)守的南中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經(jīng)常發(fā)生動亂,這么多年都是依靠霍弋鎮(zhèn)守,如果霍弋離開的話,南中很有可能再次叛亂;而羅憲鎮(zhèn)守的永安則更不用說了,不靠譜的東吳隨時都會反撲,因此羅憲并沒有因為與東吳的盟友關系就掉以輕心,他時刻防備著東吳趁火打劫。
孟獲是三國時期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曾經(jīng)反叛蜀漢,后諸葛亮對其起兵,在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從此孟獲對諸葛亮真心拜服,不敢再反。
那么蜀漢滅亡的時候,為什么孟獲不去救援呢?其實細究起來,可能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未必還活著諸葛亮七擒孟獲是在225年的時候,蜀漢滅亡的時候是263年的時候,兩者的時間相差近40年,歷史上沒有記載孟獲的實際生卒年齡,所以我們不知道孟獲到底活了多少歲,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是不是還活著。但從這個時間間隔來看,即便孟獲還活著孟獲很可能已經(jīng)七八十歲了,可能早已交出了首領的權力。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孟獲早已不再人世了。后邊提的孟獲假設孟獲還活著或者還是首領的情況,當然也可以看作接替孟獲的其他首領,沒有實質性的區(qū)別。
不救援是明智之舉那么首先我們要知道,孟獲并不是蜀漢的將領,他是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所以他首先需要的是為自己的部族利益進行考慮的,所以不救援蜀漢對于們獲的部族來說是明智之舉。
在古代的王朝對于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都是采取自治的管轄方式,所以很多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土司管理轄區(qū)七八百年,比中原王朝存在的時間長得多。
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一般是窮山惡水的地帶,并不適合直接統(tǒng)治,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諸葛亮才采取七擒七縱的方式,使得孟獲歸心,而不是說殺掉孟獲占據(jù)其土地。對南方徹底的改土歸流,一直到清朝雍正時期才得以完成。
所以對于孟獲這樣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來說,可以說是鐵打的自己的位置,流水的中原政權,只要他們自己不反叛,表示臣服,不管誰當皇帝,都不會主動招惹他們。
所以對于孟獲來說,是蜀漢還是曹魏來統(tǒng)治四川做他們的鄰居其實不重要,對他們影響并不大,而如果他出兵幫助蜀漢,卻有很大可能會激怒曹魏,使得曹魏不得不對他動手,給自己部族帶來滅亡的命運。要知道中原政權雖然很難直接統(tǒng)治這塊區(qū)域,但如果僅僅是滅掉其中某個部族卻并不太難,就好比諸葛亮如果當初目標是殺孟獲,早就做到了。
孟獲去救援打得過嗎孟獲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但并不代表他是一個傻子,救援蜀漢自然可以,關鍵是救援能成功嗎,可以打過嗎?
一個很簡單的算術,蜀漢能打過孟獲,曹魏能打過蜀漢,那么孟獲不會算不出來他和曹魏的實力對比吧,他去救援蜀漢有多大的勝算,心里自然有譜了。
再說了孟獲的少數(shù)民族軍隊,借助所居住地方的地利,對陣中原軍隊還有一些優(yōu)勢,如果拉出來打大規(guī)模陣地戰(zhàn),真的不太夠看啊。這也是為何中原王朝的威脅一直來自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而不是南方的原因。南方少數(shù)民族同屬于農(nóng)耕民族,打仗就是打國力人口,沒有贏的可能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6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