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員什么時候能穿蟒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蟒袍都是一種規(guī)格比較高的服飾。一般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機(jī)會穿到這種衣服。當(dāng)然,它的地位也那么高,并不是只有宗室親王、皇親國戚才能穿。
因為蟒袍在當(dāng)時,屬于吉服的范疇內(nèi)。所謂吉服,就是在吉慶典禮,比如祭祀天地這種場合,官員就會穿蟒袍出來,參與典禮。
吉服包含的范疇有不少,龍袍也包括在內(nèi)。皇帝在吉慶典禮上,也得穿龍袍。除了祭祀,包括群臣朝見皇帝,皇帝宴請群臣等場合,只要皇帝穿了龍袍,官員就得穿蟒袍,表示禮敬。清朝的時候,只要擁有官員身份,都有資格穿蟒袍。
除了上述這些場合,清朝還有規(guī)定,在元旦、冬至、夏至、萬壽節(jié)這四個節(jié)日,官員都得穿蟒袍慶賀。萬壽節(jié)是皇帝、皇后以及太后的生日。一般來說,每年皇帝生日的前三天,后四天是穿蟒袍的時候。不過,有時候萬壽節(jié)會延長,官員的蟒袍最多要穿一個月。
雖然蟒袍穿起來很氣派,可是,那么厚的面料,一層層的裹著。如果是夏天,簡直就是在受苦。當(dāng)然,即便這么受苦,也有一大群人爭先恐后。
即便官員穿的同樣都是蟒袍,不過,蟒袍之間的樣式,還是有很大不同。這種官員,跟官員的級別由很大關(guān)系。清朝官員有九品官階。每個官階的俸祿、地位待遇,有很大不同。蟒袍也是用來體現(xiàn)這種不同的表現(xiàn)之一。
在這里,就有必要講講,蟒袍的樣式。蟒袍跟龍袍,其實很相似。主要的區(qū)別只是在于,蟒的爪子是四個,龍的爪子是五個。這種劃分方式在元朝時候定下的。
這樣一來,五爪龍就成了皇家專屬了。但是,皇帝為了顯示對某些人的看重,便會允許他們穿五爪蟒袍的官服。
五爪蟒跟五爪龍幾乎就是一樣的。但是,龍袍跟蟒袍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在顏色、紋飾等方面,龍袍跟蟒袍開始出現(xiàn)區(qū)別。
比如龍袍使用的明黃色,這是屬于帝后專用色,親王皇帝都不能使用,更不用說朝廷官員了。
紋飾上,龍袍則有“十二章紋”,這個也是其他服飾上沒有的。而且,龍袍也是因為它只屬于帝后能穿,才讓它成為別人不能使用的稱呼。
當(dāng)然,穿五爪蟒袍依然只是少數(shù)人的特權(quán)。在宗室當(dāng)中,只有皇子、親王、郡王可以穿五爪九蟒。而官員當(dāng)中,則是按品級劃分的。只有一品、二品、三品官員,才能穿五爪九蟒。
至于其他官員,最多只能穿四爪八蟒。到九品官員的時候,則是四爪五蟒的蟒袍樣式。
蟒袍上蟒的數(shù)量是在下降。爪的數(shù)量不會下降。四爪以下就不是蟒了。這種蟒袍樣式的不同,是清朝特意做的一種安排。
跟過去的朝代相比,清朝開放了蟒袍的使用情況。因為在明朝的時候,蟒袍只能是皇帝特賜。其余官員不能私自穿著的服飾。
而且,穿蟒袍的時候,還要佩戴玉帶,顯示尊貴。清朝將蟒袍納入官服中,這是繼承了過去的服飾制度。
讓蟒袍可以成為所有官員穿著的服飾,則是一種根據(jù)實際的變動,拉攏官員的做法。但是,把蟒袍區(qū)分出級別,則是體現(xiàn)出清朝官員本身等級高低的不同。
正是這種等級的不同,成為皇帝升遷賞罰官員,讓他們愿意聽話、辦事,忠心耿耿的辦法。
太監(jiān)的稱謂與服飾是清代宮廷中的制度。太監(jiān)所穿戴是有等級之分的,不同身分的人的穿著亦不相同。一般來說,賞有太監(jiān)頂戴的稱為老爺;無頂戴的稱為師傅。太監(jiān)頭目,都收徒弟。下班后,捧洗漱具、拿扇、持麈尾,都由徒弟所為。大小太監(jiān),夏日皆穿葛布箭衣,系白玉鉤黑帶。
清朝太監(jiān)總管衣服上的圖案不是龍,是蟒。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云: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也就是說蟒袍就是少一個爪子的蟒為主圖案的衣服。
擴(kuò)展資料
龍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線條稱“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為“江牙海水”。海水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最下擺條狀斜紋所組成的潮浪;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鱗狀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與朝同音,故成為官服之專用紋飾。
江牙,又稱江芽、姜芽,即山頭疊,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綿續(xù)之外,還寓有國土永固之意。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shù)上有區(qū)別限制。
蟒是裝飾性極強(qiáng)的服裝,它繼承了中國歷代服飾追求意境美,體現(xiàn)精神意蘊美的傳統(tǒng),即以服裝來裝飾人體。其長袍闊袖的服裝造型,具有莊重感;華美的裝飾圖案,賦于象征意義。
蟒的另一大特點是可舞性強(qiáng),它擺脫了自然生活形態(tài),不束腰,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玉帶掛在衣上,僅起裝飾作用);它借用夸張后形成的水袖,豐富表演動作,傳達(dá)人物感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蟒袍
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于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穿這種袍式的衣服,皇帝叫龍袍,是明黃色的。皇子是金黃色的,親王是僅次于皇子的地位。他是一個皇室成員,所以他穿是藍(lán)色的,或石青色的。 吉服包括袞服、龍袍
。在貧富懸殊的等級社會中,婚禮的吉服規(guī)格相關(guān)極大。唐代宗室嫁女,單是花冠子一籠就值七十萬錢。后來唐德宗同時出降十一個縣主,可能因為縣主身份比公主、郡主差一級,唐德宗發(fā)話說:“籠花首飾,婦禮不可闕,然用費太廣即無謂也。宜損之又損之。”減少到三萬錢一籠花冠子(《舊唐書·德宗順宗諸子傳》)。當(dāng)時民間嫁女首飾又如何呢?同時代的王建有《失釵怨》一詩可作比較:“貧女銅釵惜如玉,失卻來尋一(一作三)日哭。嫁時女伴與作妝,頭戴此釵如鳳凰。雙杯行酒六新喜,我家新婦宜拜堂。鏡中乍無失髻樣,初起猶疑在床上”。但永遠(yuǎn)找不到了。一支銅釵就是貧家女的唯一新婚首飾。 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shù)上有區(qū)別限制。 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nèi)使監(jiān)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rèn)為是極大的榮寵。 希望能夠幫得到你!
古代對于袍服有明確規(guī)定,皇帝身著明黃龍袍,宗室著其他顏色(除黃色)龍袍,官員著蟒袍,無職或庶民不可著蟒袍。也就是說秀才不可以穿蟒袍,秀才不是官職,而是學(xué)子進(jìn)入官場的一個學(xué)歷的標(biāo)志罷了。太子屬于皇帝的兒子,準(zhǔn)皇帝可以穿黃色的龍袍,只是顏色稍微要比皇帝淺一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6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