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李隆基為何要殺自己的兒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關(guān)于唐玄宗廢太子,并且一次殺死三個兒子的事件,史書有不同的記載,《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加載就不一樣。
《舊唐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李隆基稱帝以后,立李瑛為太子,李瑛的母親是趙麗妃,趙麗妃是個伎人,有才貌,善歌舞,唐玄宗對她非常寵愛,到了開元初年,武惠妃得寵,趙麗妃等妃子日漸失寵,但是李瑛依然為太子,武惠妃呢也有自己的兒子,就是壽王李瑁,唐玄宗非常寵愛武惠妃母子,對待李瑁要好過其他兒子,甚至比太子還好。武惠妃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就開始了陷害李瑛。
先是向唐玄宗哭訴,說太子李瑛在朝中結(jié)黨,想加害武惠妃母子,李隆基聽了之后大怒,我才這個怒并不是太子要加害武惠妃,而是太子結(jié)黨,就像將李瑛廢黜,結(jié)果被宰相張九齡給勸阻。
消停了一陣子,武惠妃聯(lián)合楊洄,向唐玄宗誣告李瑛、李瑤、李琚三兄弟還有太子妃的哥哥薛銹經(jīng)常一起密謀,意欲篡位,唐玄宗聽說以后,又找宰相商議,這個時候的宰相已經(jīng)變成了李林甫,而這個李林甫是偏向李瑁的,就對唐玄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我不便建議。唐玄宗便把李瑛、李瑤、李琚廢為庶人,薛銹流放,沒過多久又把這三個兒子給殺了,天下的人都覺得非??上А2槔铉Q不平。
而在《新唐書》中,對于李瑛三兄弟謀反的事描寫的更詳細(xì),武惠妃召集三兄弟,說皇宮內(nèi)有小偷,于是三兄弟披甲攜帶武器進(jìn)入皇宮,武惠妃 又叫來唐玄宗,說這三個兒子謀反,唐玄宗趕到后看到太子和另外兩個兒子穿著盔甲,攜帶武器,就信以為真,便把他們廢為庶人,并且殺死。
因為他這三個孩子都覬覦他的皇位,身為皇上自己的地位怎么可以被他人所覬覦,就算是自己的兒子也不可以,所以就把他們處死了。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中,經(jīng)歷過許多的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安史之亂。而唐玄宗則是這些政變的發(fā)起者和平定者。?李隆基是唐朝的皇帝,他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使唐朝空前繁榮;也是他寵信奸佞,使唐朝出現(xiàn)了中衰的跡象。
李隆基年輕時的影響力對未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李隆基五歲那年,他的父親被免去了武則天的王位,只能住在東宮。當(dāng)時,這一事件震驚了整個國家。沒有人認(rèn)為武則天會成為皇帝,但是人們不敢說話。同時,李隆基很小的時候就不能在自己家里去找別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李隆基不喜歡武則天。李隆基很小的時候就具有決定性,他在書法和音樂方面有著非常獨特的見解和理解,他的才能是同齡人所沒有的。但是,由于他早年無法隨意進(jìn)出宮殿,他甚至十多年都沒有外出。李隆基的才華尚未發(fā)現(xiàn)。只要李隆基還年輕,他在別人眼中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過去幾年,李隆基非常悲慘。李隆基專攻政治事務(wù)。他選擇了才華橫溢的人才,并利用才華使大量人才涌現(xiàn)。李隆基不僅提高了視野,而且大大整頓了法治,大大提高了政府機構(gòu)的效率。這樣,在李隆基執(zhí)政初期,元朝就獲得了空前的繁榮。
都說虎毒不食子,然而唐玄宗卻在一日之內(nèi)連殺了三個兒子。這是因為武惠妃的陷害,是因為皇權(quán)的爭斗所導(dǎo)致的。
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權(quán)至上,作為一國之君王,他們的權(quán)力是最大的,他們掌握著生殺大權(quán),有著無上的榮耀,為了能夠得到這個位置,在皇家上演了一出出的血腥戲碼,手足相殘,父子相殘的比比皆是。就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李世民就是通過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兄弟,逼迫父親禪位的。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不是李世民,而是另一位君王,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曾經(jīng)一日之內(nèi)殺死了三個自己的親生兒子。
唐玄宗有三十多個兒子,沒有嫡長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制度,沒有嫡子那就立長子,庶長子名叫李琮,但是因為他面部有瑕疵,影響形象,所以太子之位與他無緣,最后是次子李瑛做了太子。唐玄宗最寵愛的一個妃子是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女,是一個很有心計的女子,當(dāng)初她就是靠著唐玄宗才免受清算的,要知道武則天的其他家人都已經(jīng)被清算了。武惠妃在后宮的地位那是相當(dāng)于皇后一樣的存在的,可以說是無冕皇后,由此可見,她是多么的受寵。
武惠妃給唐玄宗也生了很多的孩子,唐玄宗獨寵武惠妃,對其他妃子就自然冷落了不少,太子李瑛就經(jīng)常和他的兩個兄弟一起抱怨,說父皇獨寵武惠妃。后來武惠妃知道了以后,考慮到自己日后的處境,于是就開始謀劃,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做未來的君王。唐玄宗對武惠妃那是非常寵信的,對于武惠妃的話自然是深信不疑,再加上武惠妃添油加醋的說太子李瑛還有另外兩個兄弟要謀反,于是唐玄宗就對這三個兒子心有芥蒂了,后來又在武惠妃的設(shè)計下,太子李瑛兄弟三人當(dāng)場被唐玄宗抓住。生氣之下,唐玄宗也不再細(xì)問,就殺了這兄弟三人。
《資治通鑒》記載,玄宗是從惠妃處得知了三個兒子對自己的怨望,大怒之下要廢太子、二王。在這些記載里,在一個類似“太子、二王抱怨惠妃譖害玄宗大怒,廢太子”的事件環(huán)中,皇帝個人的意見弱化,成了一個易被攛掇蒙蔽的糊涂之輩,但是需知天子踐祚近三十年,頭腦尚算清明,他的廢立之心絕不是寵妃幾句讒言就可以鼓動的。
玄宗可能很早就存下了易儲之意,為什么會這種想法,一來李瑛當(dāng)太子太久,因為武惠妃的事情開始對天子老爸起了不滿之心。于是,李隆基試探宰相時,張九齡的反對讓他大為不悅,而李林甫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點出玄宗心思。
開元二十四(736年)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牛仙客為相,李林甫素來媚上,牛仙客又依附于林甫,以此二人為相,在儲君廢立抉擇上,可為玄宗控制朝廷輿論。開元二十五(737年)年四月甲子,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次日乙丑,廢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為庶人。前后時間如此之緊,很能夠說明問題了。
唐玄宗大怒,要廢掉皇太子李瑛,中書令張九齡堅決反對,認(rèn)為李瑛沒有大錯,皇太子是國家根本,如果處置不當(dāng),會使骨肉相殘,朝野動蕩,甚至江山易主。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設(shè)計,先派人通知皇太子和李瑤、李琚,說皇宮中有奸匪潛入,讓他們前去救援。三個人披掛整齊,匆匆奔向皇宮。
同時,武惠妃又對唐玄宗說,皇太子和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謀反,正帶著兵器趕往皇宮。唐玄宗派人查看,果然看見三人手執(zhí)兵器匆匆趕來。
在唐朝,皇子搞政變奪權(quán)的先例不少,唐玄宗自己就是政變的高手,因此大怒,也不細(xì)問,再次提出廢掉皇太子。此時,李林甫取代張九齡主持朝政,他傾向于壽王,以此討好武惠妃,所以并不反對唐玄宗的做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昭,一個有骨氣很有節(jié)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