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陸遜,我一代書生,卻甘愿做武將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陸遜,可真的不遜。陸遜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將軍。但是陸遜早期可是一名正兒八經的書生呢!那有人好奇了,怎么一個好好的書生,怎么去戰(zhàn)場做起粗人之事呢?其實有一句詩便專門來形容當時的陸遜,詩句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從武的經歷,在三國時期,更是有很多能文能武之人,所以陸遜這一舉動其實放在當時背景下也很容易讓人理解。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文武雙全的陸遜的一生是怎樣的吧。
那時的陸遜生活在江東四大士族之一的陸家,出生便是在有文化的氣氛里,所以自然而然可以了解到其實陸遜的談吐是十分爾雅的。他自幼喪父,跟隨祖父生活,那時他的祖父又在政治上與袁術鬧得不快,為了避免殃及到小孩子,祖父便把他送到了江東,家中又無年長的長輩,于是這小小少年就成為了大家長一員。自己能不能在這亂世中生活呢?陸遜想。突然,他看到了孫權招納賢士的帖子,內心躍躍欲試,順利的當上了孫權手下的一名幕僚。當時由于戰(zhàn)亂紛紛,很多人逃的逃,跑的跑,陸遜抓住時機,將一些看的順眼的還行的招為部曲,其他一些相對弱一點的用來屯田,還有一些不愿意聽命的,陸遜就用小小的武力解決他們,這樣一來,陸遜手下增到了二千余人。要說陸遜何時會的打打殺殺?其實小編也不完全清楚。大概是他常年追隨祖父,由于祖父精兵打戰(zhàn),陸遜在旁又學得快,多多少少學的到一些技術;又或者是成為孫權的幕僚之后,發(fā)現只有打戰(zhàn)才能得到注意,于是提升自己的武力值,為了日后升官和重用。陸遜的努力終究是沒有白費。在鄱陽,陸遜率軍斬首數千,表現英勇,被封為了定威將軍,那時孫權的如意算盤打得好啊,陸遜出身士族,家族力量龐大,孫權為了拉攏江東勢力,主動提出把自己侄女嫁與陸遜,在旁人看來這是一場政治上的聯姻,是交易,可對于陸遜來講,這是他收獲的愛情,是姻緣。
上了戰(zhàn)場的陸遜才知道,原來自己多么有軍事才能。他先后平定山賊,再去討伐山越,最后整治田役賦稅,讓東吳的統治得以加強和穩(wěn)固民情,但陸遜的舉動甚微,并沒有得到上級的過多關注。在劉備集團得勢后,孫權也坐不住了,他決定偷襲荊州。為了掩飾的更加完美,呂蒙稱病返回建業(yè)。他與陸遜談起荊州之事時,陸遜發(fā)表自己的感言,得到了呂蒙的大加欣賞,在后來孫權問呂蒙誰更適合在陸口指揮時,呂蒙當場說出陸遜的名字,于是,陸遜就勝任此角色。孫權隨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偏將軍代替呂蒙的位置。陸遜到了陸口,分析了一下局勢,敵方是有名的大將關羽,如若是硬打,只會越打越挫氣勢,那究竟要用什么辦法才能贏下這場戰(zhàn)役呢?陸遜的頭腦風暴開始運行,他想出了一個不錯的點子。都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陸遜拿來紙筆,在文章上大夸特夸關羽,從而讓關羽知道自己是書生出身。關羽讀完這封信的想法與陸遜想的是一模一樣的,關羽果然對陸遜放松了警惕,轉移注意力,將火力全部放在提防曹操的軍隊上。陸遜很滿意關羽給出的效果,見取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當場下令命呂蒙與陸遜同時分道攻拿荊州。在攻取荊州的過程,陸遜屢屢升官,被封為撫邊將軍。陸遜與呂蒙迅速平定荊州,堵死了關羽回川之路,解決了蜀軍大將關羽,斬殺萬人,孫權隨即封他為右護軍、鎮(zhèn)西將軍,鎮(zhèn)守荊州。
后來陸遜算到了劉備與關羽的感情至深,必定會來報仇,于是在戰(zhàn)役初期,陸遜主動后撤,誘敵深入,而蜀軍的老兵們都已經乏累,突然發(fā)起夜襲。這場夷陵之戰(zhàn)令蜀軍元氣大傷,就連劉備也差點丟了性命,那時蜀軍慘敗的局面描繪的十分悲烈,劉備一生敗給過呂布,也敗給過曹操,今時今日,竟然敗給了一個白面書生,令劉備憤憒不已道:“我這是被陸遜玩弄于股掌之間啊!這根本不是天命!”陸遜在那時早已經不算是一生書生體質了,他已經久經戰(zhàn)場,殺敵無數,他有著可以退忍和剛毅般的戰(zhàn)斗精神,是他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挺了過來,他的戰(zhàn)功無人能駁。后來,孫權派陸遜解決曹休,陸遜也是很完美的將魏軍解決,斬擒魏軍一萬余人,軍資器械無數。雖然曹休有幸逃脫,但他最后因氣憤發(fā)病被活活氣死了。
孫權稱帝后,陸遜被封上大將軍、右都護。陸遜此時已經是一個元老級人物了,孫權對陸遜言聽計從,相當的信任。但好日子過不久后,陸遜就被卷入孫權兩子的儲位之爭中,孫權聽信了讒言,最終決定廢掉太子。陸遜不滿上書反對廢嫡立庶,這讓孫權內心有了不滿,他先是限制了陸遜出入的自有,然后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陸遜的親戚都流放在外,而與陸遜幾次通信的太傅吾粲,竟然也無端端的下獄處死。陸遜知道自己活不長了,索性含恨而終,憤憒而死。孫權竟還派人去專門查看究竟陸遜是真死還是假死。這樣的關系一直到孫休繼位,陸遜才得以追謚。
有人說陸遜如果不做將士成為一代謀士,那他的風光偉績可能會更輝煌。可是,歷史不是你覺得和你認為,在三國里每個英雄都有自己的路,他們選擇的往往是自己的鴻鵠遠志,陸遜雖然老不得志,但他年輕時那般英姿颯爽,讓人難以想象,那是一個書生的樣子!
陸遜在吳蜀交鋒之際,確實得到了提拔,當上大都督。但這并不僅是為了麻痹關羽而作的一次人事調整,而是當時確實是需要陸遜出任這樣一個職位。
陸遜原來是一名書生,初到東吳時,只是做了一個文職工作,后來才慢慢表現出了優(yōu)異的軍事才能和管理地方的才能,并得到孫權的重用,孫權甚至與他結了親。
當年關羽北伐,魏國由于連連失利,人心惶惶,無奈之下請求吳國協助,要求吳國乘機抄掉關羽的后路。原本孫權對劉備借荊州不還就一直非常惱火,因此接到請求后,欣然答應了魏國的請求。經過商議,吳國大將呂蒙決定裝病,讓外界不熟悉的陸遜出任主將。
陸遜一上任,就給關羽寫了一封信,表達對其的崇拜,并稱自己是一介書生。關羽本就對吳國派出陸遜有些不齒,以為吳國已沒有能人擔當重任,現在陸遜一拍馬屁,關羽就完全失去了戒心,甚至把用來防備吳國的部隊全部調到與魏國的戰(zhàn)場上。
從這里可以看出,陸遜通過戰(zhàn)前麻痹敵人,使敵人疏于防備。他的這種辦法,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老謀深算之人,而不是書生一個。在所有作戰(zhàn)計劃都安排好以后,孫權、呂蒙作、陸遜各率領一支部隊向關羽發(fā)起了攻擊,很快就擊敗了關羽,并奪回了荊州。奪回荊州后,為了安撫人心,穩(wěn)定局勢,陸遜建議起用荊州本土人士,果然非常有效。
雖然陸遜是在吳蜀交鋒之際,才得到提拔重用,實際上他是一直來就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沒有這次戰(zhàn)斗,提拔也是遲早的事,只不過吳蜀交鋒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 東吳大帝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所率蜀漢軍,一戰(zhàn)成名。夷陵之戰(zhàn)也成為史上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zhàn)例。以后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責罰,憂憤而死,葬于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陸遜家世為為江東大族。其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十歲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后因袁術與陸康不和,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后,陸康病死。在此之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陸康子陸績尚幼,所以年僅十二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但卻把陸遜推上了政治舞臺。孫策死后,孫權繼領其眾,為將軍,“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陸遜年僅二十一歲, *** 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歷仕東、西曹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陸遜簡介 時期東吳名將大都督陸遜生平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著名的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
東吳大帝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所率蜀漢軍,一戰(zhàn)成名。夷陵之戰(zhàn)也成為史上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zhàn)例。以后陸遜在東吳出將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爭、力保太子孫和而累受責罰,憂憤而死,葬于蘇州,至今蘇州有地名陸墓。
陸遜家世為為江東大族。其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陸遜十歲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后因袁術與陸康不和,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后,陸康病死。在此之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陸康子陸績尚幼,所以年僅十二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但卻把陸遜推上了政治舞臺。孫策死后,孫權繼領其眾,為將軍,“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陸遜年僅二十一歲, *** 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歷仕東、西曹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陸遜簡介陸遜都有哪些功績?_以下文字資料是由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fā)布的內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陸遜簡介陸遜都有哪些功績?
陸遜是三國時期東吳政權的大將軍,也是東吳政權的中堅力量,而且是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戰(zhàn)役夷陵之戰(zhàn)的指揮者,那么陸遜簡介陸遜都有哪些功績,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解答解答。
陸遜,字伯言,本名陸儀,吳郡吳縣華亭人,孫策之婿,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陸遜家世為為江東大族。其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都尉。陸遜十歲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后因陸康與袁術不和,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后,陸康病死。陸康事先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其子陸績尚幼,所以年僅十二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但歷史卻把陸遜推上了政治舞臺。
孫策死后,孫權繼領其眾,為將軍,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陸遜年僅廿一歲,應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歷仕東、西曹為令史;不久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陸遜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初露鋒芒,但并不甚為人知,直到建安末年,吳、蜀爭奪荊州時,他才脫穎而出,成為吳軍一位杰出的后起之秀。荊州地處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建安十三年,曹操與孫劉聯軍為爭奪荊州,進行了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后,劉備劉備占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權占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劉備占領荊州大部分地區(qū),既阻礙孫吳勢力向西擴展,又威脅著孫吳側翼的安全,成了孫權的一塊心病。從此,吳、蜀爭奪荊州的糾紛越鬧越大。陸遜見破蜀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即命呂蒙與陸遜同時分道攻取荊州。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十一月,陸遜率軍直下荊州公安、南郡,被孫權任命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而降。接著,陸遜又派將軍李異、謝旌等率3000人攻蜀將詹晏、陳鳳。李異率水軍,謝旌率步兵破蜀軍詹晏等,俘陳鳳。又率軍大破房陵太守鄧輔、南鄉(xiāng)太守郭睦。秭歸大族文布、鄧凱等招聚夷兵數千人,企圖抵抗吳軍。陸遜再次令謝旌攻討文布、鄧凱,二人逃走,蜀軍任以為將。陸遜派入前去誘降,文布率眾而降。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西蜀的大門。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蜀軍進退維谷,走投無路,疲于奔命,軍心動搖。關羽只得領兵退守麥城,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
蜀章武元年,劉備欲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不顧諸葛亮、趙云等群臣勸諫,決意伐吳,命駐閬中的車騎將軍張飛率部前往江州與主力會合,張飛卻為部將刺殺。七月,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云在江州為后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
蜀大軍壓境,孫權與劉備媾和遭到拒絕,乃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離間孫、劉,八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jié),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5萬人抗拒蜀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zhèn)守益陽,以防止武陵少數民族助蜀。
兩軍相持半年之久。時至盛夏暑熱,蜀軍無法急戰(zhàn)速勝,兵疲意懈。蜀水軍又奉命移駐陸上,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蜀軍深入敵國腹地,延綿數百里山川連營結寨,因戰(zhàn)線過長,運轉補給發(fā)生困難。
陸遜先攻蜀軍一營,但交戰(zhàn)不利。諸將皆埋怨道:空殺兵耳。陸遜則說:吾已曉破之之術。命令將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營,遂令諸軍趁勢發(fā)起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從夷道北撤,被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zhàn)死。陸遜命水軍封鎖長江,孫桓扼守夷道,將蜀軍分割于大江東西,遂行各個擊破。吳軍繼施火攻,火燒連營40余寨,蜀軍死傷慘重,蜀將杜路、劉寧投降,都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至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即集中兵力,四面圍攻,蜀軍俗崩瓦解,被殲數萬。劉備趁夜突出重圍,后衛(wèi)將軍傅彤戰(zhàn)死。劉備逃奔秭歸,令在險道上焚燒鐃鎧,以阻塞吳追兵道路。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見蜀軍損失之大,失敗之慘。
之后陸遜因為陷入了皇位繼承人的矛盾之中,導致了他的不受用,最后死在了家中,不過也算是壽終正寢,不是被迫害致死也算是萬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7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