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白門樓之死,竟然是糜夫人一手策劃的,一步一步逼死呂布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糜夫人對兄長糜竺說道:“大哥,解徐州之危,為今之計,你只有去找陳登,與他合作謀劃,方可無事?!泵芋寐犃嗣米哟搜?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我們與陳登素來有隙,萬一被陳登出賣,豈非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要大禍臨頭了?!泵臃蛉诵Φ?“大哥錯了,那陳登乃曹丞相之心腹,此次乃曹操與呂布之戰(zhàn),陳登該幫誰,他自己最清楚了?!泵芋煤傻貑?“你怎敢肯定陳登是曹丞相的心腹?”糜夫人微微一笑道:“他不是曹丞相的心腹,能得到南陵太守這個位子嗎?大哥,危難之際,你只管去找他就是了,再也沒時間了?!?/p>
糜竺似有所誤,但仍迷惑不解,問道:“找到陳登,又有甚主意可使呢?”糜夫人小聲道:“大哥可知道,離此八十里處,有一座下邳城,那里地勢偏僻,交通不便。可叫陳登唆使呂布將糧草屯于下邳,把家小也送到下邳。陳宮等人攻兗州未回,張遼、高順又守著小沛,呂布一走,徐州城內空虛,你和陳登便可乘機占了徐州!”糜竺皺著眉頭道:“眼下徐州空虛,倒也是個機會。只是那呂布肯聽陳登之言,將家小和糧草移到下邳嗎?”糜夫人滿有把握地道:“我和甘夫人已說好了,我們分頭去說服嚴氏和貂蟬,只要她二人在呂布耳邊一吹,呂布心軟,自然就會同意了?!泵芋每戳嗣米右谎?極不放心地說道:“妹子,這事太冒險了,讓你和甘夫人出面,我沒有那個膽子糜夫人嘆道:“大哥如此膽小畏縮,何以成大事?如今是水淹喉嚨了,再不行動,城破之日,呂布定會將我們統(tǒng)統(tǒng)殺掉的?!备省⒚佣蛉擞肿屑毶套h了一番,便分頭動作,甘夫人去看望嚴氏,糜夫人去看望貂蟬,糜夫人對貂蟬說:“只要把你和嚴夫人安頓好了,呂將軍便可以放手來對付曹操了。兩人又談了一陣水果糕點之類的吃食,糜夫人才告辭貂蟬。甘夫人和糜竺也分頭行動勸說了嚴夫人與陳登。
而呂布往來于兗州、小沛及徐州三地之間,頗為辛苦,在徐州城里落腳的時間也很短暫,一日陳登入門求見呂布。呂布急問:“元龍見我,定有相當緊迫之事?”陳登道:“如今曹操大兵已到,徐州四面受敵。若是徐州不保,我等可得先尋個退路方是?!眳尾嫉涝堈f得極是,我早有此意了,不知元龍可有準備?!标惖谴鸬?“下邳城離此八十里,較為安全,我已暗中移了不少糧草于此,為主公作退路之計?!眳尾細g喜道:“元龍真吾心腹也,替我想得如此精密詳盡?!标惖怯值?“依我之見,主公不妨先將家小送到下邳,以保萬無一失?!眳尾键c頭道‘此言得當,吾今天就親護家小前往下邳?!?/p>
陳登聞知呂布已去,便請糜竺到家中議事。陳登道:“如今呂布家小已遷下邳,耳目盡去,公可助吾父守徐州,呂布回來,休得放他入城,便將其困在下邳了,我今晚要趁機取了小沛,將呂布的退路全部堵死?!眳尾紝⑵扌∷偷搅讼纶?他仔細打量了下邳城一番果然是個好地方,只要有了糧草,在這里鏖兵幾個月乃至半年一載都沒事的,便對嚴氏和貂蟬吩咐了幾句,又領兵返回徐州,安排與曹操決戰(zhàn)。呂布領兵來到徐州城下,城門緊閉著,呂布高聲叫門,但見城上箭如飛蝗般直射下來,呂布大驚,自報家門姓氏:“別射了,我是呂布!”城墻上突然火把齊明,糜竺手執(zhí)弓箭站在城樓上,指著呂布罵道:“呂布奸賊,你奪占了我主公的徐州好些時了,今晚正是物歸原主之日!”說著,朝呂布放了一箭,呂布沒有躲,只是輕輕伸手抓,便抓住了那支箭,一折便為兩段。呂布指著糜竺罵道:“糜竺毛賊,我抓住你,便像這箭一樣,折為兩段。
呂布的人馬已經(jīng)困乏了,只想找個地方歇息,便急匆匆趕到小沛城下。呂布剛叫城幾聲,便聽得數(shù)聲炮響,城樓上亮起了火把,陳登對呂布道:“呂布,你已經(jīng)走投無路了,快回下邳城去,與家人道別,等著束手就擒吧!”呂布見陳登突然出現(xiàn)在曹仁身邊,先是詫異,繼爾全都明白了,便指著陳登罵道:“陳登奸賊,我將你當作心腹,你卻為何要背叛我?”陳登放聲大笑道:“吾乃漢臣,只知有漢朝皇帝,豈肯屈身事汝奸賊耶?”呂布氣得渾身顫抖,嘴里喘著粗氣,幾番欲拼命攻城,都被左右勸住了:“主公,即使人不懼戰(zhàn),馬已饑餓了,恐也不能力敵。”傍晚時分,曹操的人馬攻克下邳城,叫人來請劉備前往白門樓上去,觀看擒殺呂布。
一個個呂布的部將被捆綁著,像牛羊似地被牽上白門樓,愿降者降,不降者則死。呂布被牽上了白門樓,呂布渾身繩纏索綁,被捆得緊緊的,走路時也只得低著頭。走到劉備面前,呂布像看到了救星似的,小聲哀求劉備道:“公為丞相座上客,請為呂布說幾句好話,讓呂布能茍全性命!”劉備點點頭。呂布被牽到曹操面前,曹操笑問道:“呂布,你今日被擒,還有何話說?”呂布道:“丞相饒命,呂布服輸了,從此愿為丞相副將,共圖天下大業(yè)。”曹操沉思不語,呂布又道:“丞相若不信,可問玄德公,玄德公已答應為呂布求情了?!辈懿倥ゎ^問劉備:“玄德之意如何?我且聽賢弟一言!”劉備回答道:“丞相可不要忘了丁原和董卓的故事!”曹操心里一驚:呂布初為丁原義子,后殺丁原投董卓,再后又殺董卓投王允。若今日投我,豈能保他不殺我耶。殺呂布之意遂定。曹操點點頭:“多虧賢弟提醒,我明白了。”便將手一揮:“拉下去,立刻絞死!”呂布扭頭大罵劉備道:“大耳兒,賣草鞋的忘恩負義之徒。”呂布遂被拉到樓下絞死。
劉備的拋妻棄子為何被后人屢屢詬病呢?現(xiàn)在談起劉備,就有三宗罪:一曰偽造出身,反復無常,二曰假仁假義,虛偽 *** ,三曰薄情寡義,拋妻棄子。
偽造出身和假仁假義可以很容易的駁倒,但是拋妻棄子,薄情寡義卻因為那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被人所熟識,我看過很多資料,特別是女性,對劉備非議比較大。 這當然也是人之常情! 只不過這句千古名言還真不是史書里的劉備說的,而是演義中的劉備說的,而且演義中的劉備也是引用古人的話,至于這個古人是哪一位,無法考究。那史書中的劉備到底對待女人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的呢? 老實說,拋妻棄子,這種事情確實可大可小,大說了去,那可是要鍘頭的;想當年,精英人士陳世美就是因為拋妻棄子的罪名,犧牲在包黑炭的屠刀之下。話說陳世美被鍘頭,其實是說不通的,他只是蓄意謀殺,但沒有成功,沒有成功,就是謀殺未遂,未遂怎么被鍘了啊?至于拋妻棄子,小三轉正,在現(xiàn)在的社會里,太正常不過了,不過是在道德上要遣責他們而已!但是,一個沒有道德的男人就要殺掉嗎?如果這樣也被鍘頭,現(xiàn)在,有多少男人要人頭落地?!這時候,我們就產生了一個疑惑,劉備拋妻棄子的經(jīng)歷,再史書里出現(xiàn)過好幾次,怎么歷代極少見到劉備的反對者,以此為武器,對其大加鞭撻? 這時候,我們就要先回顧一下,劉備這個陳世美是如何一次次的拋妻棄子的?先主傳中對劉備拋妻棄子的描述是這樣的: 1、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陰。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相持經(jīng)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先主求和于呂布,布還其妻子。先主遣關羽守下邳。 2、(建安三年)布遣高順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為順所敗,復虜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于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 3、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并禽關羽以歸。 4、(建安十三年)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shù)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純)從征荊州,追劉備于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接下來,我們需要做一個案情分析,公元196年,劉備和袁術交戰(zhàn)期間,投奔劉備的呂布趁徐州空虛,出兵奪了徐州,于是,劉備的妻子被呂布虜獲,這算是劉備第一次拋妻棄子,然而,劉備有選擇權么?他帶兵和袁術交戰(zhàn)時,難道也要把妻子帶在身邊才叫和妻子不離不棄? 公元198年,呂布和劉備再次交戰(zhàn),最終高順擊敗夏侯惇援軍,劉備不得已,棄妻子,逃走。這是劉備第二次拋妻棄子,當時的情況,劉備以小沛為據(jù)點,準備東擊呂布,結果呂布派了高順先下手為強,攻擊小沛,劉備向曹操求援,而呂布采取圍點打援的策略,擊敗了夏侯惇,失去外援的小沛,被高順攻陷,劉備逃走,妻子被高順俘虜送到下邳。那么,劉備有可能帶著妻子一起逃跑嗎?我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是破城戰(zhàn),高順應該不會給劉備留下充足的時間,帶著妻子一起跑路,在呂布軍馬的圍困中,只能突圍而出,跑一個算一個了。 悍勇如呂布,當年逃出長安時,也是匆匆忙忙,妻子還是靠龐舒私藏,才免于災難。劉備當時的情形,確實也顧不上老婆孩子了。當然,如果要求劉備像楊過一樣,誓要和小龍女同生共死,那劉備這一次的確算是拋妻棄子。但是就算劉備是楊過,當時的情況,如果守著老婆不突圍而出,就只能做呂布的俘虜,按呂布的性格,劉備能不能保住命都難說,又能拿什么當籌碼,保護自己的妻子周全? 幾個月后,同樣的案例就發(fā)生了:布欲令陳宮、高順守城,自將騎斷太祖糧道。布妻謂曰:"將軍自出斷曹公糧道是也。宮、順素不和,將軍一出,宮、順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將軍當于何自立乎?愿將軍諦計之,(三國歷史 )無為宮等所誤也。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賴得龐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須顧妾也。"布得妻言,愁悶不能自決。呂布因為念著老婆孩子,猶豫不決,最后被縊死白門樓,妻子不知所蹤。相比之下,劉備的行為,更具有大將風度。只有自己的命保住了,才能再想辦法保住老婆孩子。若呂布之所為,不亦為天下人所笑?公元200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身在小沛,被曹操擊潰,返回下邳無路,這才北投青州。當時,劉備的妻小都在下邳,劉備留關羽守下邳。 關羽被曹操所擒,演義里有?屯土山關公約三事?,雖然史書無載,但是從各種跡像來看,關羽和曹操應該是達成過一個協(xié)議,否則,很難理解,后來,關羽要北尋兄長,曹操能同意,可是,曹操為什么同意他帶著劉備的老婆孩子一起走呢?那么這一次算是劉備的第三次拋妻棄子,反觀同時期的袁紹,田豐說紹襲太祖后,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袁紹疼愛生病的幼子,錯過襲取曹操的好機會,讓田豐憤怒無比,歷來被人批評不斷。有時候,要當一個好爸爸沒有錯,然而,當你身為一個集團的領導者時,如果還一味的尋求當好爸爸并不是明智之舉。公元208年,劉備屯樊,而此時,劉琮已經(jīng)暗中舉荊州之地,投降曹操。劉備知道后,急忙率軍從樊南撤。一路上,收攏了許多荊州百姓,到當陽時,有眾十余萬。 此時,曹操精銳殺至,劉備措手不及,被擊潰,慌亂中,棄妻子而走。這是劉備第四次拋妻棄子了。史書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難。當趙云回身救護劉備家屬的同時,劉備正用手戟敲著打小報告人的腦袋,說:"子龍不棄我走也。"從劉備的用人來看,劉備看人還是很準的,既然知道趙云不棄他而去,那對趙云返身殺入敵軍的目的,我想他還是應該明白的。而且他還派了張飛拒后,其實不就是去接應趙云么?否則,當時逃都來不及了,只派幾十個人拒什么后? 清末到民國,是中國非?;靵y的時期,當時,有一句常用來表揚革命者的話,就是拋家棄子為革命。最著名的莫過于林覺民的《與妻決別書》。當國家大計和個人情愛沖突的時候,真正的斗士,一定會毀家紓難,而毫不猶豫。如果有人問道:?誰是毛主席一生最愛的女人??我想,楊開慧一定會以高票當選。然而,當國家在一片黑暗中時,毛主席不也是毅然斬斷個人情愛,發(fā)動了秋收起義。要知道,當時,這是殺頭的罪,而毛主席已經(jīng)有三個小孩了,其實主席也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學識,謀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抱著老婆暖炕頭,然后兒孫滿堂,其樂融融。 然而,這只是小乘,只是求自我解脫;而胸懷大志之人,一定要普度眾生,范仲淹先生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既然你選擇了戰(zhàn)斗,就已經(jīng)沒有退路,蠟炬成灰淚始干,只能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读羷Α吩?jīng)紅遍大江南北,在平安城頭,當李云龍向自己的老婆開炮的那一瞬間,我相信,男人們都是流下了眼淚,而不是想一槍蹦了李云龍。難道因為李云龍下令開炮,就證明他視秀芹如衣服,全然不顧她的生死?肯定不是!如果糜夫人的事跡有史書記載,那么秀芹可以說是第二個人糜夫人,她們知道自己的男人肩負的使命,寧可犧牲自己也要顧全大局。(PS:趙云是劉備的愛將。) 當然,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女人都那么申明大義,但是,女人們,請原諒,有時候,并非男人們不愛自己的妻子,不疼自己的子女。男人們背負著重重的使命前行,很多時候,真的是身不由己。太史公在描述劉邦逃命時,數(shù)次將子女踹下馬車,幸虧有滕公一次次將他們重新救護上車,才保的性命。太史公用這種微言大義的方式來影射劉邦品德不夠。其實太史公總體還是同情項羽,而對劉邦頗有微詞的。 而我個人理解惜墨如金的陳壽為何頻頻將劉備拋妻棄子加載史書。他沒有任何的貶義,而是著重向大家傳遞一個訊息,劉備屢次遭到拋妻棄子的困窘,換成普通的男人,自信心早已經(jīng)被蹂躪的支離破碎。然而,劉備卻能百折不撓,終于在年近半百之時,迎來人生的輝煌,開辟了蜀漢基業(yè),劉備的江山,決不是哭出來的,而是靠自己的堅韌和整個集團精誠團結,一步一步堆砌出來的。
曹操聯(lián)合劉備共擒呂布,把呂布圍困在下邳白門樓,呂布部下盜了呂布的赤兔馬和方天戟紛紛倒戈,曹操一鼓作氣攻下徐州,生擒呂布.這時呂布見大勢已去有歸降曹操之意,并請劉備為之說情,誰料劉備倒打一耙,向曹操進言"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一句話點醒曹操,要了呂布的性命.
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內容介紹:
故事遠起漢靈帝年間劉、關、張?zhí)覉@結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的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過真實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統(tǒng)治者的暴虐和丑惡。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所謂“十八路”諸侯聯(lián)軍征討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號,干的是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勾當,都企圖稱王稱霸?!度龂萘x》以沒落的漢室宗親劉備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為兩條主線的展開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大漢丞相諸葛亮率領漢軍北伐,與魏國重臣司馬懿的斗智斗勇為主線,以三國歸晉而告終。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于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wèi)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wèi)。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
太 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后人鐘繇為太傅。
太 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yī)(為百官治?。?、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 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yǎng)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y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jiān)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于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并特置中書監(jiān),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后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wèi)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后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wèi)軍,地位略低于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于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zhàn)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 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后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 相:戰(zhàn)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柏迸c“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wèi)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zhí)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zhí)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zhí)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zhí)金吾,掌管宮外巡衛(wèi)。衛(wèi)尉巡行宮中,執(zhí)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zhí)金吾為先導?!拔帷碑斢v。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巴ⅰ弊窒抵?、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jiān),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zhàn)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zhí)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tǒng)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tǒng)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tǒng)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tǒng)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yōu)橐环N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yè)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tǒng)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jiān)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tǒng)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xiāng)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shù)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wèi),掌宮衛(wèi)。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jié)制持節(jié)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
大理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zhí)戟宿衛(wèi)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jīng)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wèi)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jié)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jié)。魏置符節(jié)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jié)、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zhèn)”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yōu)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zhèn)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三國時蜀于監(jiān)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2]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wèi)。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tǒng)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jiān)農御史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jiān)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jiān)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jiān)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jié)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qū)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wèi)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jiān)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兵,吳蜀亦置。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yǎng)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wèi)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書仆射尚書臺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后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臺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
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官『制,州郡門下及諸曹皆有書佐,在外由州郡長官自行辟除。書佐除諸曹外,因屬州郡長官親近屬吏,故又稱門下書佐。
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后復置,掌宿衛(wèi)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zhí)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祿于鄉(xiāng)、亭者稱為鄉(xiāng)侯、亭侯。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后不復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衛(wèi)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
武衛(wèi)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wèi)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wèi)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wèi)禁兵。吳亦置,典宿衛(wèi)。
無難右部督三國吳置。禁軍無難營分左右兩部,均設督統(tǒng)之。故有是稱。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后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び卸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衛(wèi)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tǒng)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xiāng)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xiāng)、亭。東漢后期,增設縣侯、鄉(xiāng)侯、亭侯等爵位。
相國參軍曹操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蜃龅湫?、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后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jiān)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wèi)兵。三國均置。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掾史等,簡稱掾。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祿勛。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國史三國吳置,與左國史并掌修國史。
右大將軍三國蜀于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右護軍三國皆置護軍,分左右。
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wèi)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
議郎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
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軍司馬漢中郎將屬官有佐軍司馬。孫堅曾任。
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吳亦置。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折沖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折沖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敦為折沖校尉,后不置,蜀無。
左執(zhí)法三國吳置,為御史臺屬官,與中執(zhí)法、右執(zhí)法共同平?jīng)Q諸官事。
左典軍三國吳置左、右、中三典軍,領營兵。
左節(jié)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
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于軍師、長史。漢末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權任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
左軍師曹操為丞相時置左軍師一人,第五品。三國吳置,但不屬丞相,而以三公領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為正,右丞相為副。漢人以右為尊,故右丞相為上。三國吳置丞相,分左右,后僅置一人。
左右都護三國吳置,黃龍元年,拜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7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封為什么沒有出兵去救關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