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手握重兵,為什么還是敗給了朱棣?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以七十一歲高齡病逝于應天皇宮,遺詔二十一歲的皇太孫朱允炆承繼大統(tǒng)。
朱元璋生前為了朱家江山萬世永系,大肆屠殺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從胡惟庸到李善長,從藍玉到傅友德,幾乎所有的文臣武將都被朱元璋屠殺殆盡。同時,朱元璋又大肆分封朱氏宗室,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都分封為王,其中他最信任的九子遼王朱植、寧王朱權、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晉王朱棡、秦王朱樉、慶王朱栴、肅王朱瑛手握重兵,駐守東北、西北邊境。朱元璋的如意算盤是那些難以駕馭的功臣都被我干掉了,現(xiàn)在有我朱姓自己人保家衛(wèi)國,我的小皇孫允炆可以高枕無憂,做一個安穩(wěn)皇帝了。孰不知,正是朱元璋這番苦心的布局,在他死后,留朱允炆留下了一個危機四伏的攤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的兒子,朱標在三十七歲時英年早逝,十五歲的朱允炆便被爺爺朱元璋立為皇儲。面對藩王勢力的不斷膨脹,朱允炆繼位后,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著手進行削藩,最終導致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史稱“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1399年)起到建文四年止(1402年)止,長達四年,而最終的結局是年輕的皇帝朱允炆不敵老辣的皇叔朱棣,做了四年心驚膽戰(zhàn)的皇帝后,最后在燕軍攻破南京城時不知所蹤,下落不明。而燕王朱棣終成大事,加冕成為永樂大帝。在這場戰(zhàn)役中,朱允炆坐擁全國戰(zhàn)略資源,手握重兵,為何卻不敵燕王朱棣呢?
首先,朱允炆在繼位后,在削藩的順序發(fā)生戰(zhàn)略失誤,并且手段過于凌厲。
在削藩的順序上,齊泰、黃子澄意見不一。齊泰力主首先除掉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而黃子澄則主張先除掉有過錯的藩王,取得輿論支持。而最終朱允炆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先后削掉周王朱橚、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這幾位親王全部被廢為庶人,遭軟禁,家人遷往邊遠之地。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其辱,全家自焚。
朱允炆本想以雷霆手段削藩,震懾一下他的皇叔們,沒想到卻起到了反作用。目睹兄弟們的一幕幕慘劇更激起燕王朱棣的反抗之心。而朱允炆沒有聽從齊泰的建議,首先除掉朱棣,這也給朱棣留足了籌劃起兵的時間。
再者,朱允炆性格仁慈,優(yōu)柔寡斷,錯失了很多除掉朱棣的良機。
朱允炆繼位后,朱棣入朝覲見皇帝,卻不依禮儀,“行皇道入,登陛不拜”。戶部侍郎卓敬提醒朱允炆,盡早將朱棣遷回南方,以免后患。而朱允炆卻不以為然,認為朱棣是一家人,不會有異心。氣得卓敬舉出楊堅、楊廣父子的例子??芍煸蕿扇圆蝗滔率?,于是朱棣安全返回藩地。
朱允炆還有一次留置朱棣三子作為人質的機會,可他依然錯過了。建文元年五月,朱棣派其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參加朱元璋的祭祀儀式。這時齊泰向朱允炆建議軟禁朱棣的三子作為人質,借此牽制朱棣。可朱允炆猶豫再三,還是將這三個人放行了。朱允炆如果這時軟禁朱棣的三個兒子,朱棣投鼠忌器,還是能很好的牽制朱棣的??墒牵煸蕿傻哪懬邦櫤?,優(yōu)柔寡斷白白錯失了多次除掉朱棣的良機。
最后,在朱棣起兵后,朱允炆用人不當,缺乏謀略,致兵力不斷受損,直至潰敗。
朱棣起兵后,六十五歲的老將耿炳文被任命為征虜大將率部北伐。耿炳文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老鄉(xiāng),早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也是為數(shù)不多幸存的開國功臣之一,朱元璋留下這員老將輔佐孫子朱允炆。
耿炳文率部到達真定后,遭到朱棣部的突襲,損失慘重。而這時部將張保又投降了朱棣。朱棣用計在耿炳文轉移部隊進行突襲,耿炳文部受損嚴重,退入城中堅守。朱棣部攻城未果遂撤。
真定戰(zhàn)敗后,朱允炆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任命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替代耿炳文成為指揮官。這個李景隆是明朝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兒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這樣算來,李景隆與朱允炆還是表兄弟。李文忠是一員能將,而其子李景隆卻沒有一點其父遺風,完全是草包一個,但他卻深得朱允炆的倚重。
李景隆上任后,完全不是朱棣的對手,部隊在鄭村壩、白溝河等地被朱棣部痛擊,損失數(shù)十萬。至此,朱允炆與朱棣的戰(zhàn)略形勢發(fā)生逆轉, 朱允炆軍轉入守勢。群臣激憤,要求誅殺李景隆,而朱允炆還一味偏袒李景隆。當朱棣部攻入南京城時,李景隆開城投降,南京失守。重用李景隆真是朱允炆的一大敗筆啊!
朱允炆無論膽識謀略還是閱歷都無法與其皇叔朱棣相比。朱棣可以說是一匹久經沙場的老練的戰(zhàn)狼,而朱允炆就是未經風霜的溫室的名貴花朵。再加上朱允炆身邊可用的武將已不多,而文臣黃子澄等多次進諫失誤,貽誤戰(zhàn)機。這多重的因素,最終造成了朱允炆手握好牌,卻最終生死不明的可悲結局。
永樂盛世作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其締造者朱棣雄才大略,登位后勵精圖治使得天下大治,國富兵強??墒侵扉Φ幕实壑坏脕淼膮s并不正當,期初朱棣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他深感眾多藩王難以管理,于是決定采取削藩政策,在眾多藩王中,燕王朱棣因為身為諸王之首,在到北平后又多次受命參加了北方的軍事活動,所以在當?shù)剀婈犞兄扉τ泻芨叩耐嗤鮿荽箅y圖,建文帝只好拿一些較為弱小的藩王開刀。
朱棣的弟弟周王先被貶為了平民,后被發(fā)配云南,周王被削后,代、岷、湘、齊諸王先后被削奪,湘王甚至被逼自焚。
眾多藩王被削,引起了朱棣心中的警惕,而這時建文帝也終于忍不住決定向燕王出手,他先是派人去擔任北平大小官職來監(jiān)督朱棣,后在山海關一帶屯兵加強對朱棣的防范。并以邊防為名調離朱棣的兵馬,想要趁機鏟除朱棣。燕王兵權被奪,如果繼續(xù)坐以待斃,那么最終等待朱棣的只能是被貶甚至被殺,經過一番商議,朱棣決定起兵造反。
可是當時朱棣兵權已經不在,手中兵力不過只有八百親兵,可是就是憑借這八百親兵,他步步為營,最終用時四年成功擊敗了手握幾十萬大軍的朱允炆。成功奪得帝位,并開始了永樂盛世。
很多人都有疑問,建文帝究竟為何會敗給朱棣呢?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朱允炆削藩這件事的處方法從根本上就不正確,他著急的鞏固皇權,對待被削藩王沒有一個妥善的安置,對在位的藩王也沒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就這樣匆忙的削藩必然會引起他人心生不滿。
其次當燕王決定正面相爭,起兵造反時,建文帝身邊卻早已無人可用,早先陪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久經沙場的戰(zhàn)將大多被殺。要知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場戰(zhàn)爭將領發(fā)揮的作用是巨大的,沒有優(yōu)秀的領兵作戰(zhàn)之人,戰(zhàn)爭很容易失敗。
除此之外,朱允炆雖有幾十萬的大軍,但是這些軍隊不過整日操練,沒有經歷過真正戰(zhàn)爭得 洗禮,作戰(zhàn)經驗不強,而燕王手下幾乎都是在北方戰(zhàn)場歷練出來的精兵,戰(zhàn)力非凡。將領不行,作戰(zhàn)兵力又不強為建文帝的失敗埋下伏筆。
最后,建文帝此人太多心軟,當燕王起兵造反時,他竟然還下令手下軍隊不得傷害朱棣,這條命令使得士兵左右為難,沙場作戰(zhàn)刀劍無眼,可自己如果真的不小心將燕王刺傷,那么皇帝必然會牽連自己。如此一來士兵作戰(zhàn)畏首畏尾,導致朱棣多次身陷困境卻最終都能夠脫身而出。
種種原因的疊加導致了建文帝兵敗,南京被占,最終不知所蹤。朱棣起兵成功,從燕王最終變?yōu)槊鞒勺妫裘窌?/p>
首先是建文帝這個人只能是一個文弱書生,他缺乏謀略,當一個守成之君,應該沒問題。但是面對這些驕兵悍將的叔叔們,他的能力是駕馭不了。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戰(zhàn)爭持續(xù)三年。由于建文帝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zhàn)消滅官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一個戍守邊塞,手握重兵的叔叔,突然有一天聽說自己還在撒尿和泥的侄兒要把自己整死,你說他會怎么辦?
朱允炆的性格非常溫柔儒雅,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保受戰(zhàn)亂,需要安定的新朝確實需要這樣一位寬仁的帝王,民眾才得以休養(yǎng)生息。他最大的政治成就,大概就是洪武二十九年,參考《禮經》,將《大明律》里的嚴刑峻法進行了一定刪改,洪武三十一年,實施寬政??陀^的說,對于老百姓來說,這是一個深得人心的好皇帝。
然而對老百姓寬仁,對自己的皇室宗親,他卻一點也不手軟,而且非常理想化,認為自己是天子,削藩有理,于是就大張旗鼓的開始廢除藩王。
對于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這些反應慢半拍,實力又不如中央政府的,收權還算順利,但是對于燕王這樣虎踞龍盤于北國邊塞的大將,他也采用老辦法。以為派幾個封疆大吏過去宣宣旨就可以讓一大票人束手就擒,未免過于天真不切實際。
建文元年一直到建文四年,朱允炆的中央軍和朱棣的燕軍最初的實力是不分高下的,而且還有像耿炳文、徐輝祖、鐵鉉這樣忠勇可靠的將領在前線死守。四年中,兩軍其實一直是你進我退,互相鉗制,有勝有負。然而正是因為差距不大,稍微有一步棋走錯,便是萬劫不復。
在指揮軍隊上,朱允炆就不是朱棣的對手了,他至少犯了兩個錯誤,因為戰(zhàn)事失利,就用李景隆換下善于防守的老將耿炳文,是為臨陣換將,兵家之大忌。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領的中央軍在小河大勝燕軍;而徐輝祖也在齊眉山獲得大捷。燕軍恐懼后計劃北歸。朱允炆誤以為燕軍已經北撤,召徐輝祖班師,致使何福孤軍奮戰(zhàn)。于是在靈璧之戰(zhàn)中,燕軍大勝。是為分兵減灶,兵家之大忌。
相比朱棣,朱允炆有一個很大的麻煩,為他效力的臣子,更多是為朝廷效力,吃的是官飯,除了個別君子,大多數(shù)都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降,大不了換個主子,挪個地方繼續(xù)混飯吃,然而朱棣的軍隊,如果打不贏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全部都得齊心協(xié)力,一心賣命。事實上,盛庸、李景隆、陳瑄這些曾經抗擊燕軍的朝廷要員,最后關頭都是投敵變節(jié)。
相比起燕王裝瘋賣傻,秘密準備,先發(fā)制人的策略,朱允炆做什么都是光明正大的,可能在他認為堂堂朝廷,舉國之力,治一個叛軍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兵不厭詐,對于動輒就上萬人的生死之戰(zhàn),他還是太缺乏了解。
朱允炆身邊是方孝孺這樣的迂腐文人,而朱棣身邊是姚廣孝這樣的世外高人。幾番交手,就知道定力和對策的高下了。
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建文帝比朱棣唯一占優(yōu)勢的一點就是道義和法統(tǒng),他畢竟是舉國皆知的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然而,就是這僅有的法統(tǒng)的防線也被朱棣的詭詐輕易破除,叛軍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至少表面上并沒有反對法統(tǒng)。最主要是建文帝沒有雄才大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7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