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賈詡勸西涼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192年,董卓被呂布和王允等人聯(lián)手誅殺,在此之后,王允開始誅滅董卓余黨。當(dāng)時董卓的部將李傕與郭汜等人擔(dān)心王允的迫害,決定各自逃亡。就在這個時候,賈詡出言制止了他們。賈詡稱此時長安城中的諸位大臣正商量著把他們斬盡殺絕,如果他們拋下了下屬獨自逃走,只怕一個亭長就能輕松將他們抓獲,如果此時聚集軍隊,再進攻長安,既可以為董卓報仇,同時也能拿下長安以征服天下,即便沒有成功,到時候再逃亡也不遲。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傕等人借王允要誅殺西涼人的流言收攏涼州將士,就此聚集了十多萬人攻下長安。在這個過程中,呂布戰(zhàn)敗而逃,王允等大臣被誅殺,漢獻帝被挾持,一時間朝野大亂,長安城內(nèi)死傷慘重。以賈詡的智慧,他應(yīng)該能料到大軍返回后,長安城會亂成什么樣,既然如此,他為何還會勸西涼軍回來呢?
賈詡當(dāng)時這么做,自然不是真是因為要替董卓報仇,畢竟在董卓挾持漢獻帝擾亂朝堂時,賈詡并不是董卓信賴的嫡系下屬。雖然賈詡是以涼州世子的身份入仕為官,但他靠著自己的學(xué)識、名望與家族背景,一直都是和王邑、胡軫等人在一個圈子中,而不是與董卓等軍中搏殺的武將交好。只不過在董卓對抗關(guān)東軍時,賈詡擔(dān)任了洛陽八關(guān)都尉,而在入長安后,賈詡又被劃歸到董卓女婿牛輔麾下罷了。因此,賈詡與董卓不熟,自然也就談不上要為董卓報仇了。
而當(dāng)時賈詡勸西涼軍回長安,其中一個原因自然是為了自保。畢竟在呂布與王允等人執(zhí)掌朝政后,長安城中甚至傳來了要殺光涼州人的謠言。而賈詡雖然與董卓不熟,但他畢竟是涼州人,同時也是牛輔的手下,算起來也是董卓一黨,而當(dāng)時長安城中,蔡邕只不過是一個被董卓強迫征召的人,就因為他為董卓嘆了口氣,王允就將他置于死地,當(dāng)時的賈詡自然不會相信王允會放他一馬,為了活命,賈詡唯有一搏。而且賈詡之所有做出這個選擇,很可能是涼州豪族與東漢政府之間的恩怨情仇導(dǎo)致。
公元前121年,名將霍去病收服河西,為了斷絕祁連山南北的羌族與匈奴的聯(lián)系,漢武帝將隴右、河西設(shè)置為涼州。受羌族與匈奴的影響,涼州人與中原人頗為不同,他們驍勇善戰(zhàn),但由于地處邊境,涼州豪族大多以軍功換官職。只可惜好景不長,由于青海一帶的羌人逐步侵入河西和隴右,導(dǎo)致漢羌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而東漢王朝定都于洛陽,長安地位逐漸下降,因此涼州的地位逐漸不那么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打算放棄涼州。
正是由于漢室朝廷的軟弱,涼州百姓屢遭遷徙,痛不欲生,涼州人為了自己的家園,只能靠自己的武力去換取太平。在黃巾起義爆發(fā)之后,邊境戰(zhàn)亂又起,而涼州爆發(fā)的羌亂竟還有涼州漢人豪族參與,而在朝廷先后多次討伐涼州無果后,涼州逐漸成為了半游離于漢室之外的地方割據(jù)。而董卓被誅殺,導(dǎo)致當(dāng)時的政治氣氛十分緊張,賈詡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勸他們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除了賈詡要保命外,或許還有為報復(fù)關(guān)東豪族對涼州人長期的歧視和羞辱。
筆者認(rèn)為,對于賈詡而言,他所做的這一切并不只是為了破壞,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命,而是一種對中原的向往卻又仇恨的心態(tài),因此,他勸西涼軍返回長安,其實也是內(nèi)心矛盾的一種體現(xiàn)。
? ? ? ?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藏(今甘肅武威)人。生于一四七年,卒于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著名謀士,軍事戰(zhàn)略家,曹魏開國功臣。
? ? ? ? 賈詡年少時,并不出名,只有當(dāng)時的名士閻忠,認(rèn)為他與眾不同,有張良、陳平一樣的智謀。
? ? ? ? 賈詡早年被察舉孝廉為郎,因病辭官,向西返回家鄉(xiāng),到達汧地時,遭遇叛亂的氐人,和同行的數(shù)十人一起被抓。賈詡對氐人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傷害我,我家會用重金來贖。當(dāng)時太尉段颎,久為邊將,威震西土。賈詡一面假稱段颎的外孫,嚇唬氐人。另一面告知對方家里很有錢,會用重金來贖,引誘氐人,保全自己。氐人果然沒有傷害他,還與他盟誓,送他回家。而其余人都被殺。
? ? ? ? 在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賈詡能夠拯救自己,而他人都死于非命,體現(xiàn)出賈詡不同凡響的智慧。
? ? ? ? 董卓進抵洛陽,女婿牛輔駐軍陜西,賈詡在牛輔軍中。司徒王允以養(yǎng)女貂蟬為美人計,先許呂布,再獻董卓。兩人相爭,結(jié)果呂布?xì)⑺蓝?。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帶領(lǐng)部下逃至陜西,派人到長安上表,請求赦免。王允說:董卓專權(quán)亂政,皆因此四人相助,今雖大赦天下,此四人不能赦。傕說: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吧。賈詡說:各位將軍若放棄軍隊,單獨行動,則一個小小的亭長,就可以把你綁起來,獻于朝廷,任人宰殺。不如召集陜西軍,并本部兵馬殺入長安,為董卓報仇。事成,奉朝廷以正天下;失敗,再遣散軍隊,各自逃生不遲。李傕、郭汜等將領(lǐng)覺得賈詡之言有理,召集十余萬兵馬,分作四隊,殺奔長安而去。結(jié)果王允被殺,呂布逃走。李傕、郭汜執(zhí)掌朝政大權(quán),漢獻帝被控制。
? ? ? ? 一日,有人報告西涼太守馬騰,并州剌史韓遂二將,引軍十余萬,殺奔長安而來。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得知消息,商量對策。賈詡說:二軍遠(yuǎn)來,只宜深溝高壘,堅守以拒,不過百日,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后引兵追擊,二將可擒矣。李蒙、王方不以為然,說:此非好計,愿領(lǐng)精兵萬人,力斬馬騰、韓遂之頭,獻于麾下。賈詡說:今若即戰(zhàn),必當(dāng)失敗。李蒙、王方齊聲說:若吾二人敗,情愿斬首;若吾二人勝,公亦當(dāng)輸首級與我。賈詡見李蒙、王方不聽勸阻,回頭對李催、郭汜說:長安西二百里盩厔山,道路險峻,可派張濟、樊稠兩將軍屯兵于此,堅壁守之。讓李蒙、王方引兵去戰(zhàn)馬騰、韓遂。李傕、郭汜聽從賈詡之言,點一萬五千人馬與李蒙、王方。二人欣喜而去,離長安二百八十里處下塞。
? ? ? ? 李蒙、王方果然戰(zhàn)敗,二人被殺。李傕、郭汜覺得賈詡確有先見之明,更重視他的計謀,堅守關(guān)防,任由敵方搦戰(zhàn),并不出迎。果然馬騰、韓遂軍不及兩月,糧草俱乏。三個內(nèi)應(yīng)也被李傕、郭汜發(fā)現(xiàn),盡皆斬首。馬騰、韓遂只得拔塞退軍。李傕、郭汜令張濟引軍追馬騰,樊稠引兵追韓遂。樊稠與韓遂同鄉(xiāng),于是放走韓遂。李傕侄子李別目睹這一情況,回報其叔。李傕大怒,欲興兵伐稠。賈栩說:現(xiàn)在人心不安,頻動干戈,自相殺戮,深為不妥。不如設(shè)宴,請張濟、樊稠慶功,就席間擒斬樊稠,毫不費力。李催聽了大喜,按計而行,結(jié)果樊稠人頭落地。他的兵馬撥給張濟管領(lǐng)。李傕、郭汜戰(zhàn)勝西涼兵后,張狂跋扈,各路諸侯不敢干預(yù)他們的作為。賈詡屢勸他們結(jié)納賢豪,安撫百姓,他們完全不聽。于是,賈詡離去,投奔他處。
? ? ? ? 賈詡在李傕、郭汜身邊,三次設(shè)計,都大獲成功,其智慧,常人難望其項背。
? ? ? ? 張濟死后,他的侄子張繡接管軍隊,用賈詡為謀士,張繡接連劉表,駐兵宛城,其時漢獻帝被曹操挾持。張繡欲興兵討伐曹操,奪回漢獻帝。曹操大怒,領(lǐng)兵十五萬,分三路,親討張繡。賈詡勸張繡:曹兵勢大,不可與敵,不如舉眾投降。張繡同意,派賈詡至操寨,說投降之事。曹操見賈詡對答如流,機敏異常,十分喜愛,想納為謀士。 賈詡說:我過去跟隨李傕,得罪天下人。今在張繡帳下,他對我言聽計從,不忍舍去。于是,回到張銹營中。第二天,領(lǐng)張繡來見曹操。曹操對他們甚為友好。
? ? ? ? 曹操聽說張濟之妻鄒氏,容顏美麗,派人搶來,同眠共枕。家人密報張繡。張繡異常憤怒,說:操賊辱我太甚!便與賈詡商量對策,賈詡說:此事不可泄露,來日秘密設(shè)伏,等曹操出帳議事,襲擊他。張繡用賈詡計謀,突擊曹軍。曹操險些喪命,他的大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都死于這場戰(zhàn)斗。曹操悲痛異常。
? ? ? ? 曹操吃了張繡大虧,勢必報仇。張繡在南陽城里,閉門堅守。曹操圍城攻打。由于城壕寬闊,水勢又深,急難攻下。曹操騎馬繞城觀察三日,傳令軍士于西門角上,堆積柴薪,會集諸將,佯裝在此攻城。賈詡見操軍如此,對張繡說:我知曹操意圖,可以將計就計。我在城上見曹操繞城察看三日,他發(fā)現(xiàn)東城南角,磚土顏色新舊不等,障礙物多半毀壞,準(zhǔn)備從這里攻城,卻故意屯兵西北角,佯做攻城狀,詐為聲勢,欲哄我撤兵守西北,他們卻乘夜黑,爬東南角攻進城里。張繡說:那怎么辦?賈詡說:這簡單,來日令精壯之兵,飽食輕裝,盡藏于東南房屋內(nèi),而讓百姓假扮軍士,佯守西北。夜間讓他們在東南角上爬城,等他們進城后,一聲炮響,伏兵齊出,必擒曹操。張繡大喜,按計而行。探馬報告曹操:張繡盡調(diào)兵守西北角,東南甚空虛。曹操說:中吾計矣。便命軍中密備爬墻器具。日間引軍攻打西北角,至二更時分,卻領(lǐng)精兵于東南角上爬過城壕,砍開障礙物。城中全無動靜,眾軍一齊擁入。突然一聲炮響,伏兵四起。曹軍急退。背后,張繡親驅(qū)勇壯殺來。曹軍大敗,退出城外,奔走數(shù)十里。張繡直殺至天明,方收軍入城。曹操計點敗軍,折兵五萬余人,失去輜重?zé)o數(shù)。
? ? ? ? 張繡再用賈詡計謀,第二次打敗曹操,使曹操又一次遭受慘痛損失。曹操本是軍事家,陰謀家。賈詡卻兩次用計,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曹操,可見其軍事謀略,遠(yuǎn)勝曹操及曹操手下謀臣。
? ? ? ? 曹操得知袁紹欲興兵進犯許都,立即回兵。張繡要追擊。賈詡說:不可追,追之必敗。張繡不聽,和劉表引軍萬余,追擊曹軍。行十余里,趕上曹軍后隊。曹軍奮力接戰(zhàn),張繡、劉表兩軍大敗而回。張繡對賈詡說:不用公言,果有此敗。賈詡說:現(xiàn)在整兵再追。張繡、劉表甚是不解,問:今已敗,怎可再追?賈詡說: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張繡引一軍追去,操軍果然大敗。
? ? ? ? 劉表十分驚訝,問賈詡:前以精兵追退兵,公曰必??;后以敗師追勝兵,公日必克。結(jié)果都應(yīng)驗,這是怎么回事?愿明公賜教。賈詡說:這事簡單,將軍雖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敵手。曹軍雖敗,必有勁將殿后,以防追兵。我軍雖銳,但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知道必敗。曹操急于退兵,一定是許都有事,打敗追兵,必輕車速回,不再準(zhǔn)備。我軍乘其不備,當(dāng)然獲勝。劉表、張繡欽佩不已。
? ? ? ? 后來,曹操派劉曄到襄城招安張繡。賈詡帶劉曄見張繡,陳說此事。正商議間,忽報袁紹也派使者來到,使者呈上書信。張繡打開一看,也是招安。賈詡問來使:近日袁紹興兵破曹,勝負(fù)如何?來使說:現(xiàn)在隆冬臘月,權(quán)且罷兵。因張將軍與劉表有國士之風(fēng),所以袁紹派我來結(jié)盟二位將軍。賈詡大笑,說:你回去告訴袁紹,兄弟不能相容,豈能容天下國士!然后當(dāng)面扯碎書信,叱退來使。
? ? ? ? 張繡說:現(xiàn)在袁強曹弱,你毀書叱使。袁紹若來,如之奈何?
? ? ? ? 賈詡說:降操。
? ? ? ? 張繡說:我前與曹操有仇,他豈能相容?
? ? ? ? 賈詡說:從操,其便有三:曹公奉天子明詔,征伐天下,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操雖弱,得我必喜,宜從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宜從三也。愿將軍勿疑。
? ? ? ? 張繡從其言,請劉嘩相見。曄盛稱操德,說: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jié)好將軍?
? ? ? ? 張繡大喜,即同賈詡等赴許都投降。繡見操,拜于階下。操忙扶起,執(zhí)其手說:有小過失,勿記于心。于是,封張繡為揚武將軍,封賈詡為執(zhí)金吾。
? ? ? ? 關(guān)鍵時刻,賈詡勸張繡棄紹從操,是大智大勇的體現(xiàn)。后來,曹操在官渡以七萬兵馬打敗袁紹七十萬軍。袁紹立次子繼嗣,造成兄弟相殘,家族毀滅。可見賈詡看人料事,眼光毒辣,三國第一“毒士”名不虛傳!曹操招降張繡,其主要目標(biāo)是納賈詡于帳下。
? ? ? ? 袁紹舉七十萬大軍,欲剿滅曹操,圍曹軍于官渡。曹操兵少糧盡,處境險惡,問計于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一定能找到機會,戰(zhàn)勝袁紹。賈詡的話,大大激勵了曹操必勝的信念。其后,果真大敗袁紹,占據(jù)袁紹管轄的廣闊地區(qū),極大增強了自己的勢力。
? ? ? ?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荊州,欲順江東下,消滅東吳。賈詡勸諫說:明公昔破袁紹,今收漢南,威名遠(yuǎn)揚,軍勢大增。若以舊楚之豐饒,養(yǎng)吏士,撫百姓,使民安居樂業(yè),則可不勞師動眾,而讓江東臣服。曹操不聽,結(jié)果慘遭赤壁之?dāng)?,險些喪命。
? ? ? ? 曹操以馬超、韓遂戰(zhàn)于渭南,急難攻破。韓遂派楊秋為使,往曹寨下書求和。曹操說:你先回去,我過些日子派人回話。楊秋辭去。賈詡?cè)胍姴懿?,問:丞相作何打算?曹操反問:你意如何?賈詡說:兵不厭詐,可偽許之。然后用反間計,令韓、馬相疑,則一鼓可破也。曹操撫掌大笑,說:天下高見,多有相合,文和之謀,正合吾心。于是遣人回書,曰:待我徐徐退兵,還汝河西之地。曹軍與韓遂軍陣前對峙,曹操派人過陣,對韓遂說:丞相謹(jǐn)請韓將軍會話。韓遂出陣,與曹操來至陣中,兩人馬頭相交,各按轡對語。曹操對韓遂只提過往舊事,不敘軍情,相談甚歡,約一個時辰,方各自回營。馬超知道這事,來問韓遂:今日曹操陣前所言何事?韓遂說:只言京師舊事。馬超說:沒提軍務(wù)嗎?韓遂說:曹操不言,我豈能獨言。馬超心疑,不言而退。
? ? ? ? 曹操回到寨中,對賈詡說:你知道我和韓遂說了些什么嗎?賈詡說:你說話意圖雖然巧妙,但還不足以離間二人。我有一策,令韓、馬自相仇殺。操問其計。賈詡說:馬超乃一勇夫,不識機密。丞相親作一書,單與韓遂,中間故意朦朧字樣,于要害處,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密封送與韓遂。并讓馬超知道此事,馬超必索書看。見上面要緊處,盡皆涂改,只猜是韓遂唯恐馬超知機密事,自行改易。而且正合單騎會語之疑。疑則生亂。這樣一定能達到離間他們的目的。曹操大喜,說:此計大妙!于是,依計而行。結(jié)果馬超、韓家果真打起來,韓遂被馬超剁去左手,幸得五將相救,才保住性命。后韓遂領(lǐng)本部兵馬投降曹操。而馬超只剩三十余騎,拼死逃脫。
? ? ? ? 曹操年事已高,曹丕為五官將,曹植才名鼎盛。兄弟倆暗中爭奪太子位。曹丕派人問計于賈詡,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賈詡告誡:愿將軍崇尚德度,體驗士卒之業(yè),百姓之苦,朝夕勤勉工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曹丕依賈詡之言,深自砥礪,順父志,愛士民,積人望。
曹丕為長子,曹植才高。曹操拿不定主意,立誰為太子。一次,曹操屏退左右,問賈詡:誰可繼嗣?賈詡默然不語。曹操問: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說:適有所思,故不即對。曹操問:何思?賈詡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之事。曹操如夢方醒,大笑而去,于是,選定曹丕為太子。賈詡對答既巧妙又有力,他不直接說誰可繼位,避免日后兄弟相爭,因得罪一方,而惹禍上身。但又正告曹操,舍長立次,可能帶來毀滅性后果。正如袁紹、劉表兩人都因立次子繼位,導(dǎo)致兄弟相殘,乃至家毀人亡。賈詡一語點醒曹操,曹操當(dāng)然不希望自己后人及家業(yè)出現(xiàn)如此慘狀,于是,打定主意立長子曹丕為太子。
? ? ? ? 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曹操疑心重,陰險毒辣。他不是曹操舊臣,怕機深禍深,閉門自守,不與外人交往。曹操不問,從不多言。兒女嫁娶,不結(jié)高門。所以在曹操眼皮底下,一家人安然無恙。
? ? ? ? 曹操死,曹丕即位。為報答賈詡之恩,封他為太尉,晉爵魏鄉(xiāng)侯。封他小兒子賈訪為列候,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 ? ? ? 曹丕問賈詡:我想一統(tǒng)天下,先伐吳還是伐蜀?賈詡說:征伐者,重用兵。立國固本者,以德化人。陛下受漢帝禪讓,統(tǒng)帥疆土。若以德安天下,待吳、蜀生變,再行討伐,則易平定。吳、蜀雖然國小,但有山川之險,一時難以攻克。劉備雄才大略,諸葛亮善于治國。孫權(quán)明虛實,陸議深知兵法。他們據(jù)守險要,易守難攻。用兵之道,先勝后戰(zhàn),量敵用將,故舉無遺策。臣察群臣,無劉備、孫權(quán)對手。雖以天威臨之,未有萬全之勢。臣以為當(dāng)今宜先文后武。
? ? ? ? 文帝不聽,后來在江陵發(fā)動進攻,遭到失敗,士卒死傷無數(shù),損失慘痛。
? ? ? ? 黃初四年(223年),賈詡?cè)ナ?,享?6歲。謚號為肅,配享魏文帝廟庭?!短茣纷鹌錇槲簳x八君子之首。著有《鈔孫子兵法》一卷,并為吳起兵法校注。
? ? ? ? 賈詡一生,做了幾個首領(lǐng)的謀士,他的計謀,只要被采納,無一失敗,都大獲成功。而曹操、曹丕各一次未聽他的忠言,都遭慘敗。他的戰(zhàn)爭智慧,在三國眾多謀士里,可謂首屈一指。
? ? ? ? 三國時期,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生存環(huán)境極為險惡,人均壽命不足40。賈詡活到76歲,是三國時期,所有重要人物里,壽命最高者。家人也平平安安,未受任何沖擊。他的生存智慧,同樣達到至高境界。
? ? ? ? ? ? ? ? ? ? ? 2021年5月
賈詡簡介:明辨權(quán)達進退有節(jié)的賈詡_以下文字資料是由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fā)布的內(nèi)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賈詡字文和,涼州武威菇人。青年時才智即為人所稱道。他當(dāng)時任郎官,因病辭職,途中碰到氐人法律亂,同行的數(shù)十人都被活捉,氐人要活埋這些人。賈詡對氐人說:我是段公的外孫,如果你們不活埋我,我家肯定會用重金來贖我。段公指的是段潁,時任太尉,久任戍邊大將,威震西土,賈詡并不是段公家人,但他以此卻震住了氐人,氐人果然沒有加害他,放了他一條生路。>>>賈詡>賈詡先任李和張繡等人謀士,后投,對曹魏的興盛起了重要作用。賈詡在當(dāng)時甚至有、之稱。李、郭汜能暴亂一時,都靠賈詡之謀;是戰(zhàn)是守,他能因事、因時、因勢而為之制訂對策。>>王允用計除掉,大赦天下,獨不赦董卓死黨李、郭汜等,他們驚惶不安想各自逃生,當(dāng)時,賈詡在董卓軍中,他獨持異議說: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不若誘集陜?nèi)?并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李、郭聽其謀,煽動聚眾十余萬,攻入長安,殺死王允,戰(zhàn)敗,占據(jù)長安,獨掌朝政大權(quán)。>>西涼太守馬騰、并州刺史韓遂為勤王室,舉起義旗,引軍十余萬抵長安城下。李、郭汜與賈詡商議御敵之策,詡說:二軍遠(yuǎn)來,只宜深溝高壘,堅守之,不過百日,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將可殺??墒?李蒙、王方等將堅決要求出戰(zhàn),、汜居然聽之任之,結(jié)果二將大敗身亡。>>這時,、汜才信賈詡有先見之明,重用其計,只理會緊守關(guān)防,由他挑戰(zhàn),并不出迎。果然西涼軍未及兩月,糧草俱乏,只得拔寨退軍,、汜派軍追擊,西涼軍大敗而逃。>>、汜敗后,賈詡依附張繡,也多獻奇計。>>張繡、劉表與曹操戰(zhàn)不利,于是駐守安眾,以圖大計;適曹操因探知欲襲許都,于是即日回兵,細(xì)作來報,繡欲追之。>>賈詡>>賈詡說: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說:今日不追,坐失機會矣。力勸繡引軍萬余同去追之。約行十余里,趕上曹軍后隊,曹軍奮力接戰(zhàn),繡、表兩軍大敗而退。>>繡對詡說:不用公言,果有此敗。詡說: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繡與表都說:今已敗,奈何復(fù)追?詡說: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繡信之,劉表疑慮,不肯同去。繡于是自引一軍往追,果大勝而回。>>張繡、劉表兩軍合力去追擊大敗而還,而張繡只獨自引一軍再去追擊卻大勝而回?勝敗如此離奇是什么原因?劉表百思不解,于是向賈詡請教說: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后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曹操軍雖退,必有勁將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曹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后,必輕騎速回,不復(fù)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賈詡能料勝敗之機,這是因他能審時度勢、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退,不管哪一種退,善于用兵者必防御追兵而采取萬全措施,故有的能于戰(zhàn)場上戰(zhàn)勝敵人,卻往往在追擊時因輕敵致被打敗,故孫子有歸師勿遏之說。賈詡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這次退兵非敗而退,而是勝而退,所以不能等閑視之,如假退追之必上當(dāng);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備,故賈詡料其必有勁將為后殿;而曹操兵力較張繡、劉表強,詡深知繡、表用兵皆非曹操之?dāng)呈?所以反對追擊。事實上,繡、表對曹操退兵部署毫無所知,也不采取對策而盲目追擊,說明兩人都是庸才,被打敗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擊被打敗了,敗者驚魂未定,是不會想到再去追擊的,繡、表是這樣想,曹操也是這樣想??墒?賈詡卻能用辯證法觀點來審時度勢,他料到曹操在打敗追兵后絕不會想到敵人再來追擊,必然毫不防備,再去追擊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縱使張繡一軍前去,也能以弱勝強。>>一般情況下正確的決策都能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錯誤的決策卻相反。>>曹操在是不是要廢長立幼的問題上,問于賈詡。賈詡顧左右而言他,曹操心急,再次問他,賈詡說:你說什么?我沒聽見,我只是在想袁紹和他的兒子們。曹操愣了一下,頓時大悟。>>賈詡不單是個戰(zhàn)術(shù)家,更是一個懂得進退有節(jié)的人物。進退有節(jié)的人物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好感,與不知天高地厚的一些人比起來,更能夠長久。與得志便猖狂的人物相比,賈詡的立身處事原則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多不怨天尤人。>>與得志便猖狂的人相比,進退有節(jié)的人總是比較謹(jǐn)慎,做人做事,井井有條,忙中有序,這種工作方法與他們進退有節(jié)的人生行為是一脈相承的。有這樣的良好心態(tài),又能夠得到上上下下的肯定和幫助,成功的幾率自然不少。所以賈詡一直到都是魏國的中流砥柱就不奇怪了。
文和亂武
三國時代,一如先秦時期,謀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職的兩種行當(dāng),職號謀士而又武夫氣十足,或號為武將卻足智多謀,至少在三國時并不少見。曹操手下著名謀士程昱,曾得到曹操這樣的評價:"程昱的膽量,超過賁、育",那是在袁紹欲南下與曹操爭天下之時,程昱鎮(zhèn)守的鄄城當(dāng)著袁紹行進大軍的要沖,守軍卻只有700人,在袁紹十萬大軍面前,真不啻為一碟嫩豆腐。曹操本想再增撥2000人,誰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紹見我只有700人,勝之不武,便不會來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zāi)。程昱所料絲毫不差,遂使得三國"空城計"又多了一個版本,也許還是最早的一個版本。曹操手 賈詡像[1]下另一個著名謀士劉曄,十歲出頭就曾因母親遺命,刺殺了父親一個親信隨從,日后更曾親自動手,殺死了一個人見人怕的地方小霸王(當(dāng)然,他日后成為被曹植譏刺為"蝙蝠"的騎墻派,則是另一回事)??梢?,在那樣一個危難的時勢下,謀略若沒有膽量的加入,是斷斷無所作為的,"膽識"二字,最需緊密結(jié)合。
賈詡,身懷奇謀,膽識過人,閱歷繁復(fù),志節(jié)深沉。他的品質(zhì)里也許有著種種別人難以企及之處,但就客觀效果而論,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他難辭其咎。當(dāng)年陳壽撰《三國志》時,曾將賈詡與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傳,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滿。此事見仁見智,我覺得若撇開道德威望,先注重影響世事的深度,則賈詡與二荀并列,并無不當(dāng)。
他廁身在殺人如麻的強盜身后,貌似藹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時而避難鄉(xiāng)間,時而閃身在某個諸侯的廳堂,匹似流竄作案。說計道謀,甚至敢讓曹操甘拜下風(fēng);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權(quán)勢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稱"金武威,銀張掖",也算是大西北一個重鎮(zhèn)。年輕時雖也曾被人評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處偏遠(yuǎn),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那個天高地遠(yuǎn)、充滿獷悍之氣的地方,少年賈詡濡染其中,斯文氣中難免也會夾雜若干匪氣。與豪爽武夫打交道,與土匪豪強相周旋,這份本領(lǐng)賈詡生而具備??恳灰u長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國也許可行,當(dāng)時免不了就會步步涉險。賈詡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叛亂的氐人,同行數(shù)十人同時被擒,一張百人坑已經(jīng)挖就。要活埋嗎?看來是的,這些叛氐,把人活埋也許比打牌還要輕松。賈詡面不改色,鎮(zhèn)定從容地對氐人說:"先別急著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會出重金來贖我,保你們賺一筆。"——諸位,這里的奧妙在于,若叛亂的氐人當(dāng)真等著段大人拿錢來換人,西洋鏡準(zhǔn)會被戳穿,因為太尉段颎并沒有這樣一個外甥。賈詡拿準(zhǔn)了他們沒這份膽量,當(dāng)時,段颎可是一個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最強蠻的家伙都不敢貿(mào)然招惹。結(jié)果,賈詡一面看著這撥氐人將其余眾人悉數(shù)活埋,一面自己卻與叛氐的首領(lǐng)推杯換盞,"我會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幾句的,"說完這話,賈詡抹了抹嘴邊的美味,在氐人們點頭哈腰的歡送之中,騎馬揚長而去。
騙人騙到這個份上,我只能遙遙地想著:賈詡是深不可測的。讓滿腦子想著活埋人取樂的強盜俯首帖耳,單靠智慧肯定于事無補,靠膽量也過于籠統(tǒng)。我的解釋是:賈詡身上同樣洋溢著一股匪霸之氣,正是它讓強盜相形見絀,氣為之奪。話說回來,注定要呼風(fēng)喚雨,荼毒江湖的賈文和先生,怎么也不會在尋常溝壑里翻船。他的目標(biāo)是長安,他相信在那里會有自己的機會。什么機會?如果你這么問,賈詡只會詭秘地抿嘴一笑,兩眼直勾勾地看著遠(yuǎn)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長城上,正幽幽地轉(zhuǎn)出烽火。
在賈詡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為之獻策的,多屬造孽江湖的惡棍型軍閥。雖然賈詡常以漢室忠臣自詡,也確曾有功于皇上,但他顯然更熱衷于放縱自己天賦的謀士才華,而較少計較千秋功名。在各路軍閥此起彼伏的混戰(zhàn)中,在漢獻帝由長安到洛陽的奔命過程中,在新舊都城的喋血殺伐中,我們都能看到賈詡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貓頭鷹,在累累尸骨上盤旋。
當(dāng)年董卓伏誅,司徒王允專權(quán)。 賈詡王司徒雖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體恤,濫開殺戒之弊,但風(fēng)雨飄搖的漢朝江山畢竟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董卓手下原有兩個莽野的部將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著首惡既除,協(xié)從不問的態(tài)度,網(wǎng)開一面,則這兩個手上握有兵權(quán)的家伙極有可能歸化朝廷,如此,亂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關(guān)東諸雄因一時喪失了矛頭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權(quán)且罷兵。中國歷史在步入這一章時,雖然會略嫌平淡,但于國于民,實屬大幸。剛愎無比的王司徒,本著決不姑息的態(tài)度,對李傕、郭汜下達了追殺令。這有點逼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來也想認(rèn)命了,他們決定解散部隊,自己再分頭向大西北逃亡。倘如此,則王允雖然極為不明智,卻畢竟沒有種下惡果,東漢政權(quán)暫時還能遷延些時日。
賈詡單人匹馬,擋在道上,"二位,急個啥呀?"李傕、郭汜對賈詡素來敬重,便洗耳恭聽。"王允正要捉拿你們,你們?nèi)艚馍⒉筷?,路上隨便一個小亭長都有能耐把你們綁起來,送給王司徒邀功。橫豎是個死,何不先聚集軍隊,干脆反上長安,為董卓報仇。如僥幸事成,則挾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風(fēng);萬一事不成,那時再逃向西北故土,也未見得晚呀。"這一番充滿流氓智慧的開導(dǎo),李傕、郭汜聽得不住地點頭。
當(dāng)年陳勝、吳廣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與賈詡此時的教唆相同。區(qū)別是,無論陳勝、吳廣還是李傕、郭汜,他們都屬當(dāng)事者,而賈詡則完全是局外人,換言之,這一番建議,雖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時,對賈詡則沒有絲毫好處。不然,當(dāng)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賈詡為"尚書仆射",他也就不會堅決推辭了。"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賈詡話說得頗有自知之明。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暫時雖被救下,漢朝的命卻更加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順著賈詡那番開導(dǎo)走下去,諸如"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之類強盜邏輯,已無可避免。
帝國都城長安的城頭,剎那間便陰暗了下來。隨著李傕、郭汜的反戈一擊,東漢再也沒有喘過氣來。
李傕、郭汜所帶的涼州兵,兇悍無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之師"。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長安城池,王允被戮,呂布出逃,尸遍長安。堂堂漢家朝廷,就此落入兩個無賴軍棍之手。據(jù)說,董卓初死之時,三輔地區(qū)百姓尚有數(shù)十萬戶,經(jīng)過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僅僅兩年間,民已"相食略盡",好一片凄慘。兩人沆瀣一氣,作惡多端,這時突然又因一個婦人的嫉妒,陡然翻臉,彼此廝殺起來。世事遂進一步動蕩,百姓遂進一步遭殃。賈詡雖曾對兩人有所規(guī)勸,但正所謂"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面對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當(dāng)它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賈詡事實上已一籌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來越像兩個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這是你家的院子么?這可是整整一個王朝??!
賈詡,字文和,他的行為可是與"文和"沒什么關(guān)系。一計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亂國,正賈詡之謂也。
似花還似非花,摧國不忘護國,正可見賈詡本色。在挑動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又間接導(dǎo)致李、郭二人在長安城外自相殘殺,京畿震蕩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護花使者的角色來,弄得皇帝對他又恨又愛,又嫌又忌。為了拉攏他人聯(lián)合對付郭汜,無法無天的李傕曾對兇悍的涼州兵大言不慚地許諾:"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宮中的美女,可任意使用。"結(jié)果,這些莽漢便天天在皇宮外高叫:"李將軍答應(yīng)的宮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來!"皇家威望,掃地?zé)o光。漢獻帝可憐巴巴地看著賈詡,希望他能拿個主意,至少別讓這些家伙再這么在城外亂叫了。好個賈詡,當(dāng)即秘密地將強盜首領(lǐng)全部召來赴宴。不就是一些空洞許諾嗎?區(qū)區(qū)李傕能許你宮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賈詡,就不能許你更具誘惑力的高官厚祿?幾桶美酒喝完,涼州兵當(dāng)晚便奇跡般地撤離長安。李傕由此日漸勢衰。
賈詡偷偷離開長安的時候,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他處處以漢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勸他離開,他還曾擲地有聲地說道:"我深受國恩,義不可背。"后來當(dāng)皇帝被迫逃離長安時,賈詡也頗有護駕之功。關(guān)于賈詡,在洛陽頹敗的"楊安殿"里,皇帝也許會想到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盡管有些不倫不類。蕭何之?dāng)。瑹o關(guān)乎皇朝興替,賈詡之謀,實已致漢朝江山于萬劫不復(fù)之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0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