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士兵吃什么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軍隊的后勤可以說是非?,F(xiàn)代化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可見古代軍隊對后勤的重視,那么在漫長的戰(zhàn)爭史中,我國古代士兵吃的都是什么?
其實古代軍隊沒有條件去挑食,只要能吃的東西就行。特別是遠征時,實在不行殺馬湊合吃,兩軍交戰(zhàn)雙方必互有損傷,有些軍隊就是靠“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特別是古代蒙古軍隊,就是這種典型。
說到蒙古軍隊,就要提一下古代軍隊黑暗的一面。其實古代軍隊的食物遠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普通食物,那些文化不高的古代武夫,什么都可以吃,如果戰(zhàn)勝了敵人,沒有了糧食就掠奪,甚至會吃敵人的尸體。
否則,以古代時期那薄弱的補給線,根本就無法支撐起一支數(shù)十萬人的軍隊遠征時所需的口糧。所以古代軍隊打仗,平民百姓都會躲之不及,將其稱為“兵災”。
在我國古代,其實軍隊還是算是比較有軍紀的。吃飯這一環(huán)也是治軍的一部分,那時帶兵打仗一出戰(zhàn)就是萬八千的。糧官等安營扎寨完了就開始準備起火做飯,一堆人摘菜,一堆人洗菜,一堆人做菜,一堆人再排隊領飯,很多情況應該是輪流吃飯。
縱觀我國歷史,夏商周三朝是中國軍史的正式開端,當時的軍隊組成人員只是國家內的成年男子和奴隸,戰(zhàn)時上前線打仗,戰(zhàn)后務農或是打獵。所以,這個時期的軍隊口糧一般來自田獵和采集。
而烹飪方式則是用鼎,把粟、小米、野菜、肉放在一起加上鹽煮成糊糊的樣子,然后食用。至于現(xiàn)代影視劇里那些夏商時代就出現(xiàn)的炒菜、米飯、饅頭,純粹就是胡扯!
到了春秋戰(zhàn)國,已經有專門的軍隊出現(xiàn),不過也并不是職業(yè)化軍隊,而是戰(zhàn)時打仗,戰(zhàn)后牧耕的農民。這個時候文明的中心在北方,華夏子民吃的自然也是以小米、粟、高粱等五谷雜糧以及一些馴化后的蔬菜。偶爾可以吃到自己養(yǎng)的狗、羊等肉類食物,那時豬其實并不多。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軍隊戰(zhàn)斗力很高,往往也是左右戰(zhàn)爭的核心力量,比如魏國的魏武卒。這時候軍隊吃的東西和老百姓一樣,沒大的區(qū)別。做飯用的器具也是鼎,烹飪方式也是像以前一樣,把糧食、蔬菜、鹽放在一起亂燉,做成糊糊。
秦漢時期,其實秦和西漢早期軍隊吃的東西和戰(zhàn)國時代比較接近。當時的普通百姓吃的主要是以小麥、粟、稻做成的米飯,和今天的有些不同,外加食鹽、蔬菜、肉蛋。普通人一天可以吃兩頓,貴族吃三頓,皇帝吃四頓。
軍隊里的士兵也算是普通人,所以軍隊里一般也是吃兩頓。漢朝時的烹飪方法和前朝沒什么區(qū)別,也喜歡將糧食、蔬菜、鹽混在一起熬成稠粥。其實吧,在宋以前,華夏族和漢族都是這樣吃飯的。
但漢朝軍隊相比以前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變化,就是干糧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了。當時的干糧是將食物煮熟,曬干做成的。在需要食用時,用開水泡好即可,這很像現(xiàn)在的泡方便面。另外,漢朝出現(xiàn)了豆腐,漢末的三國時期,在四川出現(xiàn)了饅頭。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戰(zhàn)爭最為頻繁的年代,同時也是民族融合最集中的時代。當時北方胡人在入侵中原時,也將他們的生活習俗帶到了中原,例如燒烤、穿胡服等等,也出現(xiàn)在了軍隊中。
當時的軍隊組成人員其實還是主要由漢人組成,而漢族還是比較喜歡吃五谷雜糧。但在南方的各個朝代,因為比較靠南,于是也將水稻開發(fā)成了百姓的主要糧食,軍隊也隨之食用水稻。
到了唐朝,因為國家的統(tǒng)治范圍很廣,北到北海,南至交趾,西到帕米爾高原,東至朝鮮半島。在這么廣的范圍內,必須進行大規(guī)模駐兵。而古代運輸困難,為避免浪費,國家推出諸多政策。
例如隋朝規(guī)定,盜邊糧1升以上,斬首,籍沒其家。士兵遺棄米粟者斬首。軍隊需要在可能的戰(zhàn)場和行軍路線設立補給倉庫??砷L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經常擔心過期損壞,經常更新。
在宋朝,士兵的口糧和唐時代變化其實不多,首先就是要求有漫長的保質期,這也是其軍糧所最看重的方面,至于口感,依舊是古代軍隊所最不重視的。
當時大宋禁軍士兵月糧才為2.5石,廂軍2石,到后期禁軍才8,9斗月糧,繼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換大斗。直到南宋末期開始經常拖欠軍糧。隨著口糧不斷減少,宋軍戰(zhàn)斗力也相應呈現(xiàn)出一路下降的趨勢。
明朝時代,軍隊口糧才有了一些變化,干糧得到了大規(guī)模運用。明軍發(fā)明了穿孔燒餅,每人可以背一串餅,行軍作戰(zhàn)。大餅泡飯和茶水成為宋明軍隊主食,一般來說大餅饅頭這種食品是很晚才成為軍糧的。
中國古代最出名的軍用干糧叫做“鍋盔餅”。 燒餅到了明朝得到更新發(fā)展,明軍為可以在山區(qū)林地,長途追擊敵人。將圓餅,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繩串之。方便士兵攜帶食用,這就是明朝的“壓縮餅干”。
古代軍隊也是由人組成的,只要是人就離不開衣食住行。雖然說古代都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但是由于糧食產量低下,所以要養(yǎng)活一個人不容易。當時的生產力甚至很難滿足農民基本需求,更不用說養(yǎng)活龐大的軍隊了。
但即使如此,朝廷往往仍會優(yōu)先保證軍糧的供應,即使發(fā)生了民間饑荒,也會“以大局為重”。因此,古代的軍隊一般都不會斷糧,就是“口感”太差。因此許多無業(yè)的青壯年,為了活路,往往也會選擇去軍營從軍。
古代人所吃的食物沒有像現(xiàn)代人那么講究,古代人食物單一,更沒五味俱全一說。無論是富家子弟,還是普通士民,古人的食物都很一般。現(xiàn)今一般老百姓所吃的食物,恐怕也是古代達官貴人所不能相比的。那么,既然古人所吃食物單一,那么古代士兵作戰(zhàn)時,一般攜帶什么口糧呢?
古人所吃的食物,自然應該以時代朝代來劃分,越靠后的朝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清朝中后期,人們的食物水平其實已經很高了,我國現(xiàn)代的許多菜系,也都來源于那一時代。因為清朝與現(xiàn)代最近,所以這這個朝代以直接排除,今天所要介紹的軍隊伙食,主要指的是元朝以前。
其實,在唐朝以前,粟就是軍隊的主食,在當時,普通人民能夠長期吃得上小米,那也算是富貴人家了。粟產生的時間很早,大約在原始社會晚期,它就已經產生了,唐朝以前,人們也一般以粟為主食。粟作為軍糧的時間很晚,戰(zhàn)國晚期,粟才普遍適用于軍中口糧。戰(zhàn)國以前,粟雖然作為主食,但是一般人也是很難吃得起的。戰(zhàn)國時期,軍中也沒有多大的講究,庖廚一般會將這粟與蔬菜混雜,煮成團秣狀作為口糧,發(fā)給士兵食用。這種口糧,自然沒有營養(yǎng)可言,只是為了填飽肚子。
相比較于戰(zhàn)國時期,漢朝軍隊的口糧上升了一個層次,漢朝時期,已經出現(xiàn)了由豆子和小麥發(fā)酵混成的調料,當時,其亦被稱為醬,漢朝士兵的補給就是以十石糧食和這兩斗醬為主。士兵作戰(zhàn)前,一般會以粟來粘取醬汁來食用,雖然這比戰(zhàn)國時期已經有所提高,但其亦沒有營養(yǎng)所言。
粟長期作為軍隊口糧而存在,甚至到了唐代,亦是如此。三國時期,民間相繼出現(xiàn)了油餅和大餅,這在當時可以算作是極為奢侈的口糧了,想傳,諸葛亮曾在南征南中的時候發(fā)明了饅頭,當然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xiàn)。油餅、燒餅、大餅雖然產生時間較早,但終究沒有還是沒有普及,所以三國兩晉的軍中,依然以粟為主。所謂的燒餅、大餅,只有富家子弟才吃得起。
到了唐代,軍中的伙食終于出現(xiàn)了營養(yǎng)的配餐,這一時期,唐代軍中口糧已經注重了士兵的營養(yǎng),當時,軍中士兵不僅能吃上燒餅、油餅,甚至還有肉類。唐代的軍中,肉已經成為了士兵必須食用的食物,肉食配上燒餅,再粘著醬汁,可以說獨有一番風味。
宋代軍中口糧大體和唐朝相仿,不過,宋代軍隊伙食卻特別注重食物的搭配。宋朝的軍中,肉類品種非常多,不僅有豬肉,還有雞肉、魚肉、鴨肉等,另外,宋軍也不僅以粟或餅子為主了,其主食,已經比前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為宋朝富庶,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許多。
小麥作為主食是從明代開始的,在此以前,戰(zhàn)士也多以粟為主。明代軍中口糧,炒面居多,這也是小麥普及的重要表現(xiàn)。炒面攜帶方便,口味要比粟更高,所以明軍一般也非常樂于攜帶它。炒面作為口糧一直存在,甚至到了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時,我軍士兵也多以其為口糧。
明朝軍中口糧的質量要比以前高出許多,雖然主食以炒面為主體,但明軍將官依然也非常重視戰(zhàn)士的營養(yǎng)。相比較于宋朝,肉類在明軍中也已經成為了普及性的食物,且其味道和燒烤方式也比以前有了大規(guī)模的提高。
古代軍中口糧單一,其雖然無法和現(xiàn)代相比,但其亦是后勤保障的重要基礎。軍中口糧做好了,戰(zhàn)士才有士氣,民以食為天,戰(zhàn)士也何嘗不是呢。
向全國征收糧食,做好屯糧的工作。萬一持久戰(zhàn)打起來了,戰(zhàn)爭的前線需要大量軍糧不給,后方補給不上造成的兵敗或者兵變后果不是一般統(tǒng)治者能忍受的。
因此,曹操就發(fā)明了屯田制,強迫士兵去耕種田地。士兵在戰(zhàn)斗時候為兵,平時為農民,這樣起到自給自足的作用,能避免了糧食長途的運輸補給。對于一些戍邊軍隊,也能發(fā)揮良好的效果。
粗糧等農作物為行軍的基本糧食
古代人也認識到糧食屬于后勤物資保障的范疇內,也是決定軍隊是否能打勝仗的關鍵所在。所以古話就是,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個?糧草?就包括人吃的?糧?與牲口(馬騾)所吃的?草?。古代的軍糧主要是水稻、糜子、大豆、小麥等谷物,主要就是填報肚子,沒有太多的講究。所以,古代行軍打仗,講究就是能夠填報肚子。
古人考慮小米為基本糧食,主要是其他農作物產量也是低得嚇人。如唐宋之前,古代小麥產量非常低,大米產量更是低。在加上當時中國軍事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qū)。所以,士兵行軍都一直都是以小米為主要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維持到唐朝。
古人也想著伙食豐富,在行軍中也喜歡用小米煮粥。就是在小米粥里加入豆類、野菜、肉類熬成一碗肉粥。當時的粥非常稠,所以也就做?厚???梢哉f,在古代菜粥或者肉粥,都是很高端的軍糧。肉類和蔬菜都是屬于軍官的專屬,普通士兵是沒辦法享受的。
如戰(zhàn)國時候的秦軍,爵位等級高低標準也直接絕對伙食標準的差異。三級爵位的下級軍官,伙食是醬半升、精米一斗、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軍官,吃的東西也只能是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也只能靠填報肚子為生。古代士兵除了小米粥之外,下飯東西都是鹽、咸菜和醬,一般都還是定量供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0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