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清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皇上賞飯,正式的說法是:賜宴。按照我們的想象,大臣能夠得到皇上賞飯,應(yīng)該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情。
實(shí)際上,皇上賞飯,對于大臣來說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在清朝時期,皇帝舉行的例行賜宴,除了建元定鼎宴外,還有元日宴、冬至宴、萬壽宴、大婚宴、千叟宴這5種比較大型的宴會。
元日宴在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一(春節(jié))舉行,由皇太極設(shè)立。后來,雍正皇帝將元日宴改成元旦宴,并從參與人員、服裝禮儀等方面,進(jìn)行了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清朝近300年間,除了康熙皇帝曾經(jīng)短暫取消過元日宴,其余200多年,每一年都雷打不動地舉行,直到清朝滅亡。
冬至宴,顧名思義,在每年冬至這天舉行,由順治皇帝設(shè)立。后來,冬至宴經(jīng)常停止舉辦。
萬壽宴是清朝皇帝的壽誕宴,是內(nèi)廷的大宴之一。如果遇到大壽,其慶典將會更加隆重。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整個慶典耗費(fèi)近1000萬兩白銀,創(chuàng)下了史無前例的記錄。
大婚宴是皇帝大婚時舉辦的宴會。清朝時期,共有4位皇帝在皇宮里舉行了大婚儀式,分別是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大婚宴也極為隆重。
千叟宴是康熙皇帝首創(chuàng)的大型宴會,宴請全國65歲以上的老者。說是“千叟”,實(shí)際上參加的不止1000人,乾隆皇帝舉行的千叟宴多達(dá)5000余人。
此外,皇帝登基、皇后生日、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以及每年上元、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節(jié),朝廷均會在乾清宮等處設(shè)宴,筵宴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諸藩使節(jié)。
除了上面這些比較大型的宴會,清朝皇帝為顯示自己的恩榮和威儀,舉行舉行一些小型的宴會,如殿試傳臚次日在禮部舉行的恩榮宴,皇帝經(jīng)筵禮成后設(shè)在文華殿的經(jīng)筵宴,臨雍禮成后在禮部設(shè)置的臨雍宴,大軍凱旋歸來舉行的凱旋宴,欽命編修實(shí)錄、圣訓(xùn)之際在禮部舉行的修書宴……
清朝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朝代,皇帝賜宴時,禮儀繁多,來不得半點(diǎn)馬虎。
所有的王公大臣在參加這種宴會時,必須整整齊齊地身穿朝服衣冠,佩戴朝珠。如果是在冬天,還可以接受;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天,身穿如此多的衣服,就夠嗆了。往往還沒有動筷,就已經(jīng)汗流浹背。
賜宴之際,會有專門的贊禮官員,站立在太和殿的殿陛之上。當(dāng)贊禮官員唱贊到“跪”時,所有參加宴會的王公大臣都要站立起來,離開座位,向皇帝一跪一叩。一跪一叩結(jié)束后,才站起來,仍舊坐回自己的席位。如此三番四次,總要把大臣折騰得筋疲力盡才算完事。
如果是年輕人參加這樣的宴會,也不算很辛苦??墒?,一般年輕人哪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的大臣哪個不是一把年紀(jì)了?所以,大臣們?yōu)榱诉m應(yīng)這種高強(qiáng)度的宴會,往往提前就進(jìn)行訓(xùn)練,避免到時候體力不支出糗。
《清代之竹頭木屑》記載:“前合肥(李鴻章)以太后(慈禧太后)萬壽在邇,乃在北洋大臣署中,日拜跪三次以肄習(xí)之,蓋國朝大臣恭謹(jǐn)類如此?!边@則故事說,1894年,當(dāng)慈禧太后即將迎來六十大壽之際,李鴻章每天在北洋大臣衙門辦公室里練習(xí)磕頭三次。
由此而言,賜宴對于受賞者來說,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所以,大臣們在私下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圣上召見,就怕皇上賞飯?!?/p>
乾隆每天吃三個雞蛋,御膳房就會算到三十兩銀子的開銷,而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大臣因?yàn)榧依锔F早上吃四個雞蛋的時候,很是驚訝。后來大臣就說乾隆吃的雞蛋好所以貴,而自己吃的雞蛋是臭的,所以只用三文錢就能買到。
?
古代的時候,皇帝作為王朝的統(tǒng)治者,什么都是用最好的,就是吃飯也比普通人好太多了。雖然我們不知道真正的皇帝吃的什么東西,但是從電視里也能看到,那一頓飯吃的花樣可真是不少。最為豐盛的就要數(shù)清朝時期的滿漢全席了,那真是讓人看了就口水直流啊。在清朝康熙皇帝是屬于節(jié)儉的一個,御膳房每天會給康熙準(zhǔn)備兩頓,可是他卻不一定吃,因?yàn)樗矚g在皇后和妃子們那里吃。而御膳房的飯菜他也會賞給妃子和大臣們,或者是侍衛(wèi)太監(jiān)們。
?
而和康熙相反的就是他的孫子乾隆皇帝了,乾隆是一個極為奢侈的皇帝,據(jù)記載乾隆皇帝一年在吃的上面就會花去兩萬多兩銀子。花這么多的銀子,其實(shí)也不是他有多能吃,只是因?yàn)樗缘脰|西都太貴了。比如像明朝的嘉靖想吃一個餡餅果子,結(jié)果御膳房一算需要五十兩銀子,而嘉靖卻說在外面吃一個卻只要五文錢,這差距也真是讓人太難以想象了。再說乾隆,他每天要吃三個雞蛋,而御膳房的預(yù)算是三十兩銀子。
?
后來,乾隆問一個大臣:?你每天都吃些什么??大臣說:?因?yàn)榧依锔F,早上也只能吃四個雞蛋。?乾隆聽了很是驚訝,就說:?雞蛋可是要十兩銀子一個的,吃四個雞蛋就是四十兩銀子,還敢說家里窮。?大臣聽了便趕緊說:?皇上吃的雞蛋那是最頂級的好雞蛋,所以十兩銀子也是不貴的,我吃的卻是臭雞蛋,三文錢就能買一個了。?
貞觀君臣論治(節(jié)選): 1. 丙午,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dāng)去奢省費(fèi),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fèi)廣,費(fèi)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
譯:(丙午(二十一日),太宗與群臣討論防盜問題。有人請求設(shè)嚴(yán)刑重法以禁盜,太宗微笑著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盜賊,是因?yàn)橘x役繁重,官吏貪財求賄,百姓饑寒交集,所以便顧不得廉恥了。朕主張應(yīng)當(dāng)杜絕奢移浪費(fèi),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盜賊,何必用嚴(yán)刑重法呢!”從此經(jīng)過數(shù)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仰仗百姓。剝削百姓來奉養(yǎng)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國家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慮,不來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則花費(fèi)大,花費(fèi)大則賦役繁重,賦役繁重則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則國家危急,國家危急則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不敢放縱自己的欲望?!?
2.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yīng)流?!鄙吓唬?“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fù)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zhí)法,朕復(fù)何憂!”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譯: (太宗認(rèn)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正耿直,提升他為大理寺少卿。當(dāng)時許多候選官員都假冒資歷和門蔭,太宗令他們自首,否則即處死。沒過幾天,有假冒被發(fā)覺的,太宗要?dú)⒌羲?。戴胄上奏道:“根?jù)法律應(yīng)當(dāng)流放?!碧诖笈溃骸澳阆胱袷胤啥屛沂庞谔煜聠幔俊贝麟谢卮鸬溃骸半妨畛鲇诰饕粫r的喜怒,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氣憤于候選官員 的假冒,所以想要?dú)⑺麄?,但是現(xiàn)在已知道這樣做不合適,再按照法律來裁斷,這就是忍住一時的小憤而保全大的信用??!”太宗說:“你如此執(zhí)法,朕還有何憂慮!”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執(zhí)行法律,奏答時滔滔不絕,太宗都聽從他的意見,國內(nèi)沒有冤案。)
3.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譯: (太宗令封德彝薦舉賢才,很長時間沒有選薦一個人。太宗質(zhì)問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盡心竭力,而是現(xiàn)在沒有奇才!”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長處。古時候使國家達(dá)到大治的君主,難道是從別的時代去借人才的嗎?正應(yīng)當(dāng)怪自己不能識別人才,怎么能誣蔑整個時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慚地退下。)
4.二年春正月,上文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dá)四聰,故共、換鯀、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臺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鄙显唬骸吧啤!?br>譯:貞觀二個年春正月,唐太宗問魏征:“君主怎樣做才算明智?又怎樣做才會昏庸? ”魏征回答說:“廣泛地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會作出明智的決斷;僅僅片面地聽取單方面的意見,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斷。從前堯暢聽民意,所以三苗的惡行被他知曉。舜廣開四方視聽,所以共工、鯀和驩這樣的壞人無處隱藏。秦二世毫不懷疑地信任趙高,給自己帶來了在望夷宮被趙高殺害的悲劇。梁武帝不加選擇地聽信朱異,結(jié)果讓自己遭受在臺城被活活餓死的屈辱。隋煬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將縊殺在彭城閣的下場。因此,如果君主廣泛地聽取和吸納意見與建議,寵臣就不能蒙蔽(雍,堵塞;蔽,蒙蔽)君主,并且下面的信息也會暢通地到達(dá)君主。” 唐太宗說:“說得對!”
5.(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極殿,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jī)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yīng)論執(zhí)。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 為,何必?fù)癫乓??!?房玄齡等皆頓首謝。故是: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
譯: 貞觀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御 駕到太極殿(始,曾經(jīng)),對一侍大臣說:“中書省和門下省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門(司,部門),對不妥的詔令都應(yīng)該提出意見或建議。近來只順應(yīng)我的意圖,卻聽不到不同的聲音。如果中書省和門下省只是負(fù)責(zé)傳遞文書,那么誰不能做呢?何必費(fèi)心地選用人才呢?”房玄齡等人馬上磕頭謝罪。從前的做法(慣例)是: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中書舍人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見,混雜地簽署自己的名字,叫“五花判事”。緊接著中書侍郎和中書令進(jìn)行審查,此后給事中和黃門侍郎可以反駁和糾正中書省的意見。唐太宗方才重申已有的制度,從此很少有破壞規(guī)定的事情出現(xiàn)。
6. 乙丑,上問房玄齡、蕭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wèi)士傳餐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鄙显唬骸肮闷湟唬粗涠?。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jī),雖復(fù)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guān)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yīng)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
譯:(乙丑(初二),太宗問房玄齡、蕭道:“隋文帝作為一代君主怎么樣?”回答說:“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監(jiān)朝聽政,有時要到日落西山時,五品以上官員,圍坐論事,衛(wèi)士不能下崗,傳遞而食。雖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稱為勵精圖治的君主?!碧谡f:“你們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賢明而喜歡苛察,不賢明則察事不能都通達(dá),苛察則對事物多有疑心,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萬機(jī),雖傷身勞神,難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領(lǐng)!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見,便 只有無條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現(xiàn)過失,也沒人敢爭辯諫議,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滅亡了。朕則不是這樣。選拔天下賢能之士,分別充任文武百官,讓他們考慮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處,深思熟慮,然后上奏到朕這里。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誰還敢不盡心竭力而各司職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門:“今后詔敕文書有不當(dāng)之處,均應(yīng)執(zhí)意稟奏,不得阿諛順從,不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7.(六年冬十二月)上謂魏征曰:“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 矣。”對曰:“然。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zhèn)?,不可用也?!?br>譯;貞觀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對魏征說:“選拔官員,不能輕率和倉促。任用一個君子,所有的君子都愿意前來,而如果任用一個小人,所有的小人都會蜂擁而至?!蔽赫骰卮鹫f:“確實(shí)是這樣。假如國家沒有統(tǒng)一,那么就只看人才的才干,而不用權(quán)衡品行。如果國家已經(jīng)安定(喪,死亡;亂,戰(zhàn)亂),那么不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就不能使用?!?br>8.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詔宗室群臣襲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寧以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爭之。侍御史馬周亦上疏,以為:“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也,則子文之治猶在;正欲留之也,而欒黡之惡已彰。與其毒害于見(現(xiàn))存之百姓,則寧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謫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酬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br>譯: 貞觀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經(jīng)下詔書讓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襲刺史的職位,左庶子于志寧認(rèn)為古代和現(xiàn)今情況不同,這樣做恐怕不能保持長久的穩(wěn)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對。侍御史馬周也上了奏疏,他認(rèn)為:“堯、舜的父親還有丹朱、商均那樣的不孝子。假如讓小孩子繼承職位,萬一他們嬌縱,老百姓就會受到他們的禍害.國家就會遭受損失。想要斷絕他們的職位,他們長輩的功勞還在;想要保留他們的職位,他們的罪惡已經(jīng)明顯了。與其禍害現(xiàn)世的廣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 勞的大臣施恩,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這樣的話,原來關(guān)愛他們的行為,恰好成了傷害他們的行為。臣下認(rèn)為應(yīng)該賞賜他們土地和人口,如果確實(shí)(必,確實(shí))有才能,就根據(jù)能力(器,才能)的大小授予相應(yīng)的官職,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澤,子孫也享有優(yōu)越的生活?!?會司空、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不愿之國,上表固讓,稱:“承恩以來,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憂虞,如置湯火。緬惟三代封建,蓋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禮樂節(jié)文,多非己出。兩漢罷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協(xié)事宜。今因臣等復(fù)有變更,恐紊圣朝綱紀(jì)。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憲,自取誅夷,更因延世之賞,致成剿絕之禍,良可哀愍。愿停渙汗之旨,賜其性命之恩?!闭錾纤究?、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人都不愿意接受世襲職位,上表堅決推辭,表的內(nèi)容是:“詔令發(fā)布以來,感到孤單凄涼,好像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宗族(宗,宗族)和親屬(戚,親戚)憂心忡忡(虞,憂患),如同被放置在火上的湯一樣。追憶往昔,只有三代實(shí)行分封制,原因大概是因?yàn)橹醒氲牧α坎荒芸刂频胤絼萘Γ砸騽堇麑?dǎo),政令常常不是由中央王朝發(fā)出的。兩漢廢除王侯,設(shè)置郡守。消除(蠲,免除)了過去(曩,從前)的弊端,這非常恰當(dāng)(協(xié),和諧,融洽)?,F(xiàn)在因?yàn)槲覀兊木壒视钟凶兓?,恐怕會擾亂圣唐的制度。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后代,或者觸犯國法,自取滅亡。因?yàn)檠永m(xù)幾代的賞賜,導(dǎo)致斷絕的災(zāi)禍,實(shí)在是可憐憫的事情。懇請能收回成命(渙,離散),恩賜子孫們性命?!睙o忌又因子婦長樂公主固請于上,且言:“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nèi)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鄙显唬骸案畹匾苑夤Τ?,古今通義,意欲公之后嗣輔朕之子孫,共傳永久。而公等乃復(fù)發(fā)言怨望,朕豈強(qiáng)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詔停世封刺史。長孫無忌又通過兒媳長樂公主堅決向唐太宗請求,他還說:“我排除千難萬阻為陛下效力,現(xiàn)在天下太平,為什么要被任命到外地?這和遷徙沒有什么分別?!碧铺谡f:“天子把土地分封給有功的大臣,這是古今共同的做法。目的是為了讓你的后代輔佐我的子孫,共同把大唐永恒的基業(yè)傳繼下去。但你們卻表示不能接受,我怎么會強(qiáng)迫你們接受呢?”庚子日,唐太宗下詔停止世代封襲 刺史的制度。
9.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呼?”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備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而觀之也?!鄙显唬骸半抻胁簧?,卿亦記之邪?”對曰:“臣職當(dāng)載筆,不敢不記?!秉S門侍郎劉洎曰:“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鄙显唬骸罢\然?!?br>譯:貞觀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對諫議大夫褚遂良說:“你還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你記錄的起居注嗎?”褚遂良回答說:“史官(此指起居郎)筆錄君主的言行,詳細(xì)地(備,詳細(xì))記載君主的善與惡,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還沒聽說過君主自己看閱起居注的先例?!碧铺谡f:“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實(shí)記載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我的本職工作是如實(shí)筆錄陛下言行,不敢不記載不妥的地方?!秉S門侍郎劉洎說:“假使褚遂良不記載,天下人都會記載。”唐太宗說:“確實(shí)是這樣。”
10.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鄭文貞公魏征薨。上思征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br>譯:貞觀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鄭國公魏征去世(諸侯之死稱為“薨”)。唐太宗常常思念他(不已,不停),他對近侍的大臣們說:“人們用銅制作鏡子,可以用來端正儀容。把歷史當(dāng)作鏡子,可以明白人世的興盛衰落的規(guī)律。君主把臣下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自己的得和失。”魏征離開人世(沒,指死亡),我就少了一面鏡子。
11.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帥意以實(shí)言之?!比撼冀苑Q:“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zhèn)洌蕹壠渌?,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jìn)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zé)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dú)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鳖欀^褚遂良曰:“公嘗為史官,如朕言,得其實(shí)呼?”對曰:“陛下盛德不可勝載,獨(dú)以此五者自譽(yù),蓋謙謙之志耳。”
譯:貞觀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駕翠微殿,問近侍的大臣:“自古以來的帝王即使統(tǒng)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歸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卻超過他們,我自己不清楚具體原因,大家敞開心扉盡情說說你們的看法吧!”大臣們都說:“陛下的功勞德行像天和地那樣廣大,我們無 法說清楚?!碧铺谡f:“你們的答案不正確(然,正確)。我能做到這樣的原因,只在五個方面。自古以來,帝王紛紛忌妒比自己強(qiáng)的人,而我一旦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diǎn),就好像自己擁有這些優(yōu)點(diǎn)(善,優(yōu)點(diǎn))一樣高興。對優(yōu)秀人才來說,他們的品德和才干往往不能兼?zhèn)?,我常常忽略他們的缺點(diǎn),而使用他們的長處。帝王(人主,帝王)在提拔任用賢才的時候,往往巴不得把他們揣在懷里;而退棄無能之輩的時候,恨不得把他們通通推到山溝里。而我見到賢才就會敬重他們,遇到無能之輩就憐惜他們,兩類人都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君主們往往厭惡鯁直坦率的大臣,明里暗里地處死他們,沒有哪朝哪代不是這樣。我登基以來,滿朝都是鯁直坦率的大臣,從來沒有貶退斥責(zé)(黜,貶退)過他們。自古以來歷代皇帝都看重華夏族,卻輕視少數(shù)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愛護(hù)他們,所以各個周邊民族都像依賴(依,依賴)親生父母一樣依賴我(種落,族)。這五個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業(yè)的原因。唐太宗回頭對褚遂良說:“你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史官,像我方才說的一番話,符合實(shí)際情況嗎?”褚遂良回答說:“陛下博大寬廣的德行記載不完(勝,盡),卻單單對以上五個方面滿意(與,贊許),陛下真的過于謙虛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1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他是三國第一諸侯,可惜卻英年早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