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和李典不和,曹操為何將他二人留守在合肥抵御孫權?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大敗只得退回到了北方,剛到手不久的荊州也幾乎被劉備和孫權瓜分。在曹操無暇顧及南方的時候?qū)O權準備抓住這個時機蠶食曹操的地盤,這就有了后來的合肥之戰(zhàn)。合肥是曹魏防御東吳的重鎮(zhèn),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后事先就對合肥的防守作了安排。曹操將張遼、李典和樂進三員大將放在了合肥,張遼、李典和樂進這三人都是當時的名將這樣的陣容防守合肥表面上看來是很穩(wěn)妥的,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這三個人雖然能力都很強但是彼此卻合不來。
《三國志 李典傳》明確的記載了:“進、典、遼皆素不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樂進、李典和張遼向來都合不來。那么一向以善于用人著稱的曹操難道就看不出來這三人的矛盾嗎?事實上正是這樣的安排我們才可以看出曹操用人的高明之處,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樂進、張遼、李典防守的合肥是孫吳向中原發(fā)展的前進障礙,所以一旦孫吳對中原用兵,合肥必然是首當其沖。當時合肥守備的兵力不過七千余人,這樣的兵力用來防守還顯得有些不足更談不上主動出擊了。而孫權也正是得知合肥的兵力不足所以才在戰(zhàn)前擺出了一份志在必得的樣子,因為這次戰(zhàn)爭他動員十萬兵力。而曹操在事前早就對合肥一旦遭遇孫權的攻擊做出了安排,曹操的命令是如果孫吳來攻打合肥,張遼和李典帶兵出城迎戰(zhàn),樂進則留在城中守城,守城的軍隊不得參戰(zhàn)。
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fā)"。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fā)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zhàn);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zhàn)。" 《三國志 張遼傳》
面對曹操的這道命令,合肥城中的將領面面相覷覺得這無異于是讓張遼和李典去送死。而張遼則認同曹操的看法,但是他又擔心李典、樂進會反對。但是讓張遼意外的是李典首先站出來表示認同曹操留下的命令,在史書里沒有記載樂進對于曹操這道命令的看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李典公開的支持張遼對后來的合肥之戰(zhàn)影響很大。
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三國志 李典傳》
從這里也正是看出了曹操用人的高明之處,樂進、張遼、李典三人不和但是這里面李典卻是個有長者之風的人。曹操正是看中了李典身上的品質(zhì)才得以放心讓這三人一同鎮(zhèn)守在合肥。而他安排李典隨同張遼出戰(zhàn)也是看出了李典是個不會以私廢公的人,這樣的人在危急時候是能派上作用的。
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敬賢士大夫,恂恂若不及,軍中稱其長者。《三國志 李典傳》
除此之外曹操安排張遼和李典出戰(zhàn)一則是為了激勵軍心,二則也起到了淡化張遼和李典之間的恩怨的作用。合肥的守備兵力只有七千多人,面對孫權的十萬大軍如果坐守保住城池的機會并不大,所以為了堅定士卒的軍心必須打一場勝仗來證明魏軍的實力。而曹操安排張遼和李典出戰(zhàn)可以說是將最為危險的任務交給了二人,面對兵力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敵人兩人必須的齊心協(xié)力配合作戰(zhàn),這個在無形之中就將張遼和李典兩人的心凝聚了起來,兩人在千軍萬馬中出生入死配合作戰(zhàn),產(chǎn)生了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也并不沒有可能。
有血緣關系的兄弟姐妹之間尚且會鬧矛盾,那么同一個公司的員工,就一定得情同手足?
張遼,字文遠,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名將,三國時期曹魏大將,戰(zhàn)神關羽曾說過,張遼的武藝不在關羽之下。而且,張遼還是一員文武雙全的帥才,合肥之戰(zhàn),張遼八百騎沖擊東吳十萬大軍,大敗孫權,一役成名,威震逍遙津,當時小兒聽說張遼大名,都嚇得不敢啼哭。張遼被歷代推崇,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將之列。
李典,字曼成,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出身大戶人家。乘氏李家,在當?shù)匾彩切∮忻麣獾氖献?,跟隨曹操后的李典也立下了不少的戰(zhàn)功,官至破虜將軍,不過李典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六歲就去世了。
張遼加入曹操陣營前,曾是呂布手下八健將之一,而李典所在的乘氏李家和呂布集團有過一些恩怨,李家曾暗算過呂布集團,而后來呂布報仇的時候,李典的很多親人也被呂布集團所殺。所以,李典對于曾經(jīng)是呂布手下的張遼,并沒有什么好感,只不過后來兩個人都成為了同一老板曹操的手下,所以雖然有仇,但畢竟當時各為其主,成了同一陣營之后,也就不好直接翻臉,因為這樣就讓曹操太沒有面子了。
不知道是曹操太過知人,還是無意間的行為,張遼和李典同被安排在合肥鎮(zhèn)守,防備東吳的入侵。平時還好,大家不想見可以各自待在自己的軍營之中,可是孫權大軍來犯之時,身為將軍,就不得不合作了。這種情況下,就要體現(xiàn)出大局意識了,不論是張遼還是李典,他們的做法都是后人學習的典范,二人不計前嫌,大局為重,共同聯(lián)手,擊退了東吳的進攻。既完成了工作任務,也留下了一段佳話。
為將帥者,就應該像這些古之名將一樣,既要有出色的個人能力,又要有超越常人的氣度。
張遼和李典都是曹操手下猛將,兩個人都非常出色,張遼位列五子良將,李典雖然沒有入列,但是,也僅次于五子良將,如果有六子良將,李典肯定當選。
那么,眾所周知,李典和張遼的關系很不好,兩個人一直不和,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張遼和李家結(jié)仇了,因此,李典對張遼有很深的仇恨。
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先從合肥之戰(zhàn)說起,孫權帶兵十萬,進攻合肥,當時,守將有三個人,張遼、樂進和李典,全部兵力只有七千,而孫權兵力十萬,懸殊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張遼非常擔心,不僅僅是兵力問題,關鍵是張遼擔心和李典關系不好,李典不會配合。
在戰(zhàn)前,張遼、樂進和李典召開了一個戰(zhàn)前會議,研究部署作戰(zhàn)計劃,張遼怕李典故意作對,因此,慷慨激昂,而李典受到感染,李膽說,這事關國家大事,我怎么能因私人恩怨,而不顧公事呢?我愿意配合將軍作戰(zhàn)。
《三國志 李典傳》記載:與張遼、樂進屯合肥,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zhàn)。進、典、遼皆素不睦,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
正是因為張遼、樂進和李典三人緊密配合,以少勝多,取得了合肥之戰(zhàn)的勝利,這一戰(zhàn),將孫權十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孫權還差點被張遼活捉了,因此,留下了孫十萬的外號。這要是換成他大哥孫策,肯定不會敗。
那么,李典到底和張遼有什么仇恨呢?
這話說來話長,李典有個叔叔,叫李乾,為人豪爽,有勇略,手下有數(shù)千人在乘氏,后來跟隨曹操,曹操和呂布作戰(zhàn)的時候,曹操派李典的叔叔李乾到乘氏去勞軍,呂布派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想招降李乾,李乾沒有答應,于是,呂布就派人殺了李乾。
《三國志 李典傳》記載:典從父乾,有雄氣,合賓客數(shù)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眾隨太祖,破黃巾於壽張,又從擊袁術,征徐州。呂布之亂,太祖遣乾還乘氏,慰勞諸縣。布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聽,遂殺乾。
當然,這里面別駕薛蘭、治中李封都是文官,想殺李乾是不太容易的,肯定是張遼參與了,如果張遼不參與,僅憑兩個文官,是很難殺掉李乾的,畢竟李乾有勇略。
張遼當時正好在呂布手下,而且是呂布的得力干將,是呂布的第一馬仔,肯定是第一人選。而史書也記載,李典說的很清楚,對張遼有私怨,很可能就是因此事而結(jié)仇。
不過,合肥之戰(zhàn),李典能從大局出發(fā),拋棄私怨,以公事為先,與張遼全力破敵,也不愧名將風范。
張遼,樂進和李典三人都是曹操手下能力出眾的大將,但是三人之間的關系卻是比較微妙,《三國志》很明確的指出?進、典、遼皆素不睦?,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說三個人之間關系都不太和睦:張遼和李典不和是因為當初呂布襲取兗州的時候其部下薛蘭殺了李典的叔父李乾,雖然呂布兵敗被殺但是李典對原來是呂布舊將的張遼一直沒有好臉色;至于張遼和樂進,李典和樂進關系為何也不和睦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奇怪的是,三人不和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曹操卻偏偏把合肥如此重要的一個地方交給了三人防守,為何在明知三人不和的情況下曹操還要讓他們搭檔守合肥?主要有三個原因,我們分析一下。
第一,三人雖然不和,但是這種不和只是個人私怨,和品德無關:史稱李典有長者之風,?不與諸將爭功?,張遼和樂進也不會在后面說是非搞小動作,這種不和是擺在桌面上的不和,當危機來臨之前,三人可以忘卻私怨,反而可以精誠團結(jié)
《三國志》記載孫權進攻合肥之時,?遼恐其不從,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眾與遼破走權?,逍遙津之戰(zhàn)成就了張遼的威名,可是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其實不是張遼一個人的功勞,而是?皆素不睦?的三人通力合作的戰(zhàn)果
張遼有帥才,樂進?每戰(zhàn)先登?,李典儒雅不爭功,三個人能力都很出眾,放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獨當一面,三人搭檔同守合肥卻起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作用,如果張遼不是和樂進李典搭檔還未必有這種效果,有時候不得不佩服曹操用人的眼光實在是精準和毒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