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清朝腐敗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自乾隆時期開始,清朝官場的風氣江河日下,賣官鬻爵等事越來越多,已到了不可不管的地步。清廷雖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都無法遏制住貪腐之風。其中,“議罪銀”制度,更是助長了這種風氣,而這種風氣的助長,無疑使清王朝走向了衰落。
以錢代罪,無疑會使繳了議罪銀的官員更加有肆無恐,且錄取官員變相的以斂財能力為標準,而不再注重行政能力,這些人為了撈回議罪銀的花費,則會變本加厲的加劇底層百姓負擔,更是造成社會動蕩。以錢代罪,有罪不究,律法變得形同虛設,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該項制度起源于乾隆時期,與當時的貪官和珅密不可分。
議罪銀的實行時間并不長,到嘉慶四年(1799年)的時候便被廢除了。乾隆皇帝通過此項制度,來懲罰政府官員和腰纏萬貫的商人,令他們破財免災,已達到自己斂財的目的。而官員和商人從中看出了皇帝的貪財,也樂得用錢來買安定,順便也能向皇帝表明自己對大清的忠心。
清朝的官方文件顯示,乾隆十五年(1750年)時,有了第一筆議罪銀的記錄。但事實上,在這之前,此項制度便已實行了。乾隆二十三(1758年)年,督撫高晉的弟弟深陷兩淮鹽案。高晉自知事情重大,于是,向朝廷請求,要求將自己嚴懲,以正人心。
為了表明自己對朝廷的忠心,高晉主動向朝廷上交議罪銀兩萬兩以贖罪??蓱z巴巴的高晉聲稱自己暫時無法湊足如此巨款,只能分四年還清,每年交款五千兩。乾隆皇帝看到之后,明白高晉的意思是用兩萬兩銀子來買平安。這兩萬兩銀子進入朝廷后,最終,落在了了乾隆的手中。
乾隆收到銀子后,很有默契地放了高晉一馬。且乾隆皇帝在大撈特撈之余,還欲蓋彌彰地為自己辯白,說:議罪銀都用來建造地方工程了。其實,用來建工程的錢還不到乾隆所收的五分之一,其余的全部被他據為己有了?!傲P銀”則??顚S?,主要用于乾隆下江南的專項開支。
乾隆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個行宮,80歲時舉行了萬壽大典,竟然,沒有動用國庫里的一兩銀子,全系“議罪銀”開支,并且,內務府還有剩余。但是,如果說議罪銀就是乾隆向官員索賄的手段,倒也有點冤枉了他。
乾隆此舉,也有他自己的想法。
因為,他主要是向邊疆的重臣實行此項制度。邊疆環(huán)境惡劣,很多有才能的人都不愿前往。所以,如果對邊疆犯罪人員執(zhí)法過嚴的話,勢必會造成邊疆無人的局面。出于這種考慮,乾隆皇帝使用議罪銀的方式來對他們寬大處理。
可是,雖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實際的結果卻是南轅北轍了。地方官員為了繳納巨額的議罪銀,往往加大了對民眾的剝削。議罪銀要的越多,他們就越是欺壓百姓。久而久之,官場的風氣再也無法挽回了。而幾件記錄在案的事件,仿佛證明著官員的招權納賄是經過皇帝允許的。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正月,浙江巡撫李質穎因辦事不力被免職。但是,僅僅一個月后,他便被任命為粵海關監(jiān)督。此官多少人盼也盼不來,可謂是大大的肥缺。李質穎正月丟官,二月走馬上任的奇觀,正是因為他情愿向清廷繳納巨額的議罪銀。
乾隆收了銀子之后,巧妙地命他管理海關,正是讓他以管理為名大肆斂財。其中的種種微妙之處,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政府官員全德被革職查辦。全德深諳官場之事,他立即向皇帝上書,表示要上交給朝廷十萬兩銀子來為國家做事。乾隆同意了他的請求后,馬上下旨對他寬大處理。全德看到此招奏效,又在次年向朝廷繳納了幾十萬兩銀子。
當然,全德的銀子沒有白交。這幾十萬兩銀子不僅解除了朝廷對他的懲戒,還得以繼續(xù)留任。留任之后,全德自然是大力斂財,以此來找回這幾十萬兩銀子。而乾隆讓他留任,自然是默許了他的這一做法。
朝廷的官員們對這種君臣之間的交易心照不宣,不少人都照貓畫虎,憑借這種交易來免除禍患。但是,內閣大學士尹壯圖一直冷面旁觀,還請求取消這一制度。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向皇帝上書,請求將這一制度廢除。乾隆皇帝表面上稱贊了尹壯圖,可是,實際上并沒有按他說的去做。尹壯圖見狀更進一步,請求皇帝派大臣去各地調查,看地方官員是否有貪腐的行為。乾隆皇帝見他不依不饒,就派官員去各地公開調查。
一聽是公開調查,各地的官員無不感到可笑。這不正是給自己時間,讓自己好好準備嗎?
這次調查的結果可想而知,各省的官員無不自律廉潔,兩袖清風。看到皇帝如此行事,縱是尹壯圖也心灰意冷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皇帝令尹壯圖回家歸養(yǎng)。尹壯圖此時已經毫無改變朝政之心,他坦然遵從了皇帝的旨意,大步流星地離開了朝廷。
自此,朝堂之上已經沒有敢對議罪銀說不的官員了。
參考資料:
【《論乾隆時期議罪銀制度與罰俸制度的區(qū)別》、《正說和珅乾隆不殺之謎》】
清朝是從哪個皇帝開始腐敗了 乾隆后期開始,尤其是和珅,和珅貪污的不只是銀子,還將整個社會風氣,徹底的變壞了,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那個時候真實的寫照。
在官場上,有很多潛規(guī)則,而和珅,就是很多腐敗的潛規(guī)則,始作俑者。 比如乾隆五十五年,和珅創(chuàng)立議罪銀制度,假如官員犯罪,可通過交納一定的銀兩來免罪,就是縱容腐敗。 清朝是哪個皇帝開始衰落的 嘉慶帝。
嘉慶帝與他的父、祖相比,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為品格的平庸天子?!捌接埂眱蓚€字,是嘉慶帝的主要性格特點。
嘉慶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zhàn)爭、南京簽約、聯(lián)軍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
清朝社會的固有矛盾已經積累了180年,嘉慶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而轉為衰敗的歷史角色。
然而,嘉慶的平庸,并不是他的性情所致,而是歷史的必然,在乾隆晚期,清朝已經出現了衰敗的跡象。
白蓮教的起義,再加上乾隆晚年舉辦壽宴過度的奢華,使得嘉慶初期國庫空虛,所以說乾隆實際上是留下了個爛攤子給嘉慶。
擴展資料: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政治日漸腐敗 。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xiāng)村土地兼并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于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xù)爆發(fā)民變。
白蓮教于1770年代舉兵,后來又于1796年爆發(fā)川楚教亂,八年后被清軍鎮(zhèn)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于1787年發(fā)動林爽文事件。
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子颙琰,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xù)走向衰落。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
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颙琰
清朝從哪個皇帝開始鎖國的 清朝從順治皇帝開始鎖國的。
順治初年,清廷對來華貿易的外國商船,沿襲明朝成規(guī),不許進入廣州,只準于澳門交易。隨后,由于東南海上鄭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嚴出海之禁。順治十二年(1655)六月,閩浙總督屯泰請于沿海省份立嚴禁,“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于是清 *** 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擅自出海貿易,如有“將違禁貨物出洋販往番國,并潛通海賊(指鄭成功)”,“或造大船,圖利賣與番國,或將大船賃與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貨物者,皆交刑部治罪”。但仍有人暗通線索,貪圖厚利,繼續(xù)與鄭氏貿易往來。 順治帝認為此乃立法不嚴所致,于十三年,下達“禁海令”,嚴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違者不論官民,俱行正法,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fā)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緝,從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論死。沿??刹创厶?,處處嚴防,不許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軍法從事,督撫議罪。順治十八年,清廷進一步下達“遷海令”,以保證“禁海令”的施行。強迫海島和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設界不得逾越。 又在法律上規(guī)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棉出境貿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官吏庇縱者同罪?!敖A睢焙汀斑w海令”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謀生無路,并嚴重地影響了沿海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內,滿目荒涼。 清朝為何如此腐敗,是從哪個皇帝開始的呢? 清朝皇帝閉關鎖國、故步自封,在西方國家科學技術迅猛發(fā)達的時候不接受外來事物,導致中國落后。閻崇年教授說從努爾哈赤開始就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滿清“興一族而毀全國”,從各方面導致了中國全方位的退步,努爾哈赤是始作俑者,他于滿清功莫大焉,于全國罪莫大焉。
清朝腐敗明顯的體現是在乾隆后期。他自以為是,對英使節(jié)馬格尼爾的來訪與結盟愿望不屑一顧,對西方世界的先進文明一無所知。他重用貪官和?,和?還制定下了犯了罪用錢就可以消除罪過的政策。乾隆時期,文字獄的文化專制達到巔峰,八股取士,閉關鎖國壟斷對外開放。既禁錮中國人的思想,又不接受外來思想,使中國越來越落后,清朝統(tǒng)治越來越腐敗。
清朝從哪個皇帝開始走下坡路? 乾隆。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政治日漸腐敗 。
當時人口暴增與鄉(xiāng)村土地兼并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于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xù)爆發(fā)民變。
白蓮教于1770年代舉兵,后來又于1796年爆發(fā)川楚教亂,八年后被清軍鎮(zhèn)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于1787年發(fā)動林爽文事件。
擴展資料:
乾隆帝在中年以后,逐漸好大喜功,不但大興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國家人力物力 [85] ,貪污腐化又再開始盛行,整個清王朝亦在乾隆后期由盛轉衰。
乾隆帝本人的生活是極為奢侈的,他多次巡幸各地,游山玩水,靡費特甚。他大興土木,任意揮霍,耗費了大量的國帑。
在皇太后八十壽辰以及乾隆帝自己八十壽辰時,“京師巨典繁盛”,與皇太后六十壽辰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競相效仿。
同時,吏治敗壞也成為乾隆后期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乾隆帝晚年寵信和珅,導致和珅專權,貪贓枉法,嚴重破壞了吏治。
和珅原是內務府鑾儀衛(wèi)中一個地位較低的拜唐阿,官位直至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和授大學士,前后專權達二十四年之久。
在他秉政期間,他利用乾隆帝年老昏憒,喜諛厭諫的思想,報喜不報憂。一方面積極經營,擴大權勢;一方面憑借自己的權勢索取賄賂。
從中搜刮到了駭人聽聞的巨額財富,而乾隆后期的政治亦因此而達到了非常腐朽的地步。吏治的腐敗還體現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發(fā)生的兩淮鹽政高恒、普福和鹽運使盧見曾貪污鹽引案 。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甘肅出現捐監(jiān)冒賑奇貪案,命刑部嚴審總督勒爾謹,逮捕王亶望,皆處死。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山東巡撫國泰、于易簡虧空庫帑案發(fā) ,和珅等查辦,革職逮問,旋皆處死。
對于各案要犯,乾隆帝雖然皆處以極嚴厲的刑罰,但是貪風并未因此而有所收斂。相反,貪風的惡性發(fā)展使得各級官吏嚴重不純,為政素質普遍降低。
吏治一壞,直接導致了乾隆后期統(tǒng)治走向下坡路。乾隆中期以后,官場中更形成了種種層層相因的陳規(guī)陋習。
當時下級官員覲見上司時,要饋送銀錢;年節(jié)生辰,要進送禮品;官員外放,要通賄吏部官員及京中大員;欽差及督撫大員赴任途經地方,地方官員必須饋贈盤費。
這樣,上至閣老大員,下至胥吏差役,都從這種陋習中獲取厚利。乾隆中葉以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殘酷的封建剝削,將廣大農民逼向絕境。
與啼饑號寒、無以為生的廣大農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封建統(tǒng)治的腐敗沒落,預示著皇朝日漸衰落的命運。
封建統(tǒng)治的腐敗沒落,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后,農民起義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張廷玉作為三朝老臣,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但是在晚年的時候卻被乾隆皇帝抄家,還被沒收了雍正賞賜的財務,這其中有兩個原因,表面原因是張廷玉的女婿牽扯進了文字獄當中,實際上是乾隆對于老臣有防范打壓之意。
一、退休之后被抄家,女婿成為表面的罪魁禍首
張廷玉的女婿是四川學政朱荃,張廷玉曾經在乾隆面前推薦過他,但他在張廷玉退休不久之后就牽扯進了一樁文字獄的舊案,在調查之后,乾隆發(fā)現朱荃不僅和舊案有關,還曾經貪污腐敗,這一下就碰到了乾隆的逆鱗。乾隆想起張廷玉在自己面前對朱荃的引薦,就認為張廷玉私下結黨營私,利用職務之便給自己的女婿謀求職位還為其掩蓋罪行,于是乾隆就派人去張廷玉的老家,將張廷玉抄家。
二、實際上是皇帝和老臣的博弈
張廷玉是雍正皇帝留給乾隆的得力助手,張廷玉作為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臣子,足以見得他的才華過人,為清朝政府貢獻很大。一開始,雍正為乾隆留下的四位顧命大臣還能夠相互制約,但是隨著其中兩位皇親國戚的死亡與被剝奪權利,只剩下張廷玉和鄂爾泰兩位臣子,正當乾隆皇帝想要坐山觀虎斗時,鄂爾泰卻因病去世。朝堂權力失衡,收拾張廷玉只是時間問題。
三、退休問題激化矛盾
張廷玉曾經數次向乾隆皇帝請求自己退休的愿望,但是并沒有得到乾隆皇帝的批準,乾隆想用這種方式整治一下張廷玉。在一次又一次的請求當中,直到張廷玉自愿放棄了配享太廟的權利,才得以退休,這使得君臣矛盾越來越激烈,直到朱荃事發(fā),乾隆也算是找到了一個機會收拾張廷玉。不過在張廷玉去世之后,乾隆還是將配享太廟的權利歸還給了張廷玉。
讓乾隆都吃驚的甘肅官場大案,讓六十名官員人頭落地在于官員們貪腐徇私,當時西北的甘肅因為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因素的原因,常年受到災害,所以朝廷就采取了一個“捐監(jiān)”的辦法來維持甘肅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民生,“捐監(jiān)”也就是通過錢或者糧食換取官位的做法,不過有人卻因此生了貪腐之心,大量貪腐,最后被朝廷查出,牽連60多名官員。
乾隆時期的甘肅腐敗案件的突出特點是沒有官吏是不腐敗的,而且這種腐敗是有組織的、系統(tǒng)的、程序化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腐敗系統(tǒng)。向朝廷謊報全省連續(xù)七年干旱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為。如果沒有全體官員的集體合作,就很容易暴露出來。因此,必須把每一個官員都拉進共犯的行列。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官員想保住他的工作或得到提升,他必須是腐敗集團的一部分。否則,他就無法作為一個局外人在甘肅生存下去,因為他的上級和同事?lián)乃麜┞端麄儭.敃r也有很多官員第一次進入甘肅省的官場時,他也想改變這樣現狀的貪腐行為。然而,他們很快就加入其中,一是因為自己的自律不夠,二是環(huán)境的影響。
當時甘肅的腐敗食物鏈組織非常完整、高效、流暢,省、縣官員形成了完善的腐敗鏈接。由于局內人是共犯都會相互保護,沒有強大的外部力量,很難打破這種腐敗模式。甘肅貪污案的最終破獲,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干預。否則,它將持續(xù)多久就不知道了,在乾隆的心目中,整個國家都屬于他的。他是這個國家唯一的主人,他絕不容忍臣民的腐敗,所以下令嚴查這件貪腐案。
后來的結果當然也是讓乾隆相當震驚的,因為涉及其中的人數和貪腐數量相當巨大,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清乾隆后期以來,由盛而衰,官場腐敗,貪官遍地,這與乾隆皇帝有著直接的關系。乾隆皇帝晚年重用貪官和珅,為了討好乾隆皇帝,搞了一套特殊的制度,導致了清朝官員的腐敗,但乾隆皇帝卻很高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特殊制度?。
這一制度是乾隆年間由申和所提議建立的"銀兩罪"制度。所謂"罪銀",是指官員繳納一定數量的銀子,即犯罪的錢,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罰。乾隆四十五年,在戶部尚書和慎的建議下,乾隆皇帝同意設立"議罪銀"制度,那么,乾隆皇帝為什么要同意設立"議罪銀"呢?。
乾隆皇帝畫像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好大喜功,連年征戰(zhàn)海外,使財政開支成倍增加,導致國庫空虛。同時,晚年的乾隆皇帝更加注重享樂,四處巡游,修建宮殿,舉行祝壽活動,而負責管理皇家事務的內務府財力有限,因此捉襟見肘。說穿了,乾隆皇帝很大方,也很會花錢,但他私囊里沒有錢。
為了解決皇帝缺錢的問題,和珅想出了"罪銀"的辦法。在他看來,整個清朝,最有錢的人無非是那些地方督撫,掌握鹽政、織造、稅收的官員,以及富商巨賈,而這些人很少是"干凈"的,所以要想賺錢,就得從這些人下手,所以"贖罪銀"的征收對象就是上述群體。
何申肖像
"罪銀"的收取方法很特別,它采取自付原則,官員等根據自己的罪行,少則繳納幾千兩,多則繳納幾十萬兩。如浙江巡撫李志英因包庇貪官王遂,罰了自己十萬兩銀子;兩淮鹽政滿因收受商人禮物,自請罰銀一萬九千兩;直隸總督劉鄂因為辦案不利,就自己賠了白銀三萬兩。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官員的錢從哪里來?清朝的俸祿很低,地方督撫每年的俸銀在155-180兩之間,雖然每年的養(yǎng)廉銀是俸祿的100倍,但一下子讓官員拿出幾十萬兩,仍然是個大問題。唯一的解釋是,官員受賄是為了支付"罪銀"。
影視中的乾隆與和善形象
"銀子"交給皇帝后,并沒有流入國庫,而是流入了皇帝的私囊,供皇帝取樂,所以乾隆皇帝非常高興。當時,一些官員已經認識到"議罪銀"的性質,如內閣學士尹壯圖認為,"各督撫盡力進貢,巧納罰款",各督撫都主動上交兩兩銀子,名為議罪銀,實則是向皇帝進貢討好皇帝。
"罪銀"讓乾隆皇帝大快人心,卻加劇了清朝官場的腐敗,不僅沒有遏制官員腐敗,反而為貪官污吏提供了保護傘。在乾隆皇帝的庇護下,這些地方官員可以肆無忌憚地收受賄賂,而他們只需要將其中的一小部分交給皇帝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這導致乾隆后期貪官遍地。
嘉慶四年,成為太上皇的乾隆皇帝病逝,嘉慶帝開始親政。
參考文獻:1。清代議罪銀制始末2.《清高宗實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4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