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權勢有多大,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大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就是李世民開創(chuàng)的,使唐朝迎來了屬于它的盛世,讓古代王朝的繁榮攀上了一個高峰,并走向世界,被世界所知曉。
作為一位偉大的明君,他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可不得不說,他的皇位是他唯一詬病的地方,因為他正是以玄武門之變這種不光彩的政治策反殺害同胞兄弟即兄長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至此成為唯一的嫡長子,不得已老爹李淵立其為皇太子,不久李世民便脅迫李淵退位讓賢,做一位太上皇,而其本人正式登基成為大唐第二位皇帝,稱唐太宗。
做出玄武門之變這番驚天策反,改寫自身命運的李世民,他之前的權勢有多可怕呢? 《資治通鑒》中有記載,李淵于太原起兵造反,李世民是首謀之一,并且李淵許諾事成之后給李世民太子之位。但造反成功登帝后卻還是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之前所做的承諾拋之腦后,對于老爹的失信李世民還是心有怨氣的。同時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對此也很是擔心,怕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開始處處對付李世民。
而李世民也不是軟柿子,任人隨意拿捏,他是在軍隊里建功立業(yè)的,他從開始的支持老爹李淵舉兵造反并擁護李淵稱帝創(chuàng)立大唐到后面各種滅竇建德、劉武周、王世充等,軍功卓越,功高震主,可謂是軍中的頂梁柱,是軍心所向,由此也獲得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侯君集等文臣武將的支持。這些人可以說這對他發(fā)動后來的玄武門之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頭銜有很多,封為秦王,建天策府,封天策上將和尚書令,設置文學館,延攬四方名士,由此秦王一派逐漸成形,但對應的太子李建成一脈的東宮派也是實力強勁,李建成光太子這個頭銜就可力壓李世民的所有頭銜,再加上李淵那時年事已高,不理朝政,日夜縱情酒色,所以國家政務太多數(shù)還是交給了李建成把持,可見李淵還是比較偏袒太子的。
所以在朝堂之上,都城之中,太子李建成的權勢還是力壓秦王李世民的,不然李世民也不會謀劃玄武門之變這條不歸路來篡奪太子之位,這都是被逼無奈,當時太子和秦王的斗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而且形勢對李世民來說非常不利,方才兵行險招,決定先發(fā)制人。
要說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身死落敗,跟自身的自大也有很大關系。自以為自己已經主宰了皇朝,而不知道人心隔肚皮,疏忽了李世民的膽量與玄武門卒衛(wèi)的私心與貪婪。原本玄武門守衛(wèi)常何是太子親信,所以當時準備進宮的二人認為從此門入宮最為保險,但殊不知李世民已經將其策反,就待其進入圈套。
最后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殺死了李元吉,至此這場發(fā)生在玄武門的手足相殘的慘案就此落幕,李世民獲得了勝利,也為自己贏得了新生,或許是順應天命,一切都是定數(shù),大唐也迎來了它的盛世。
玄武門之變之前,太子李建成擁護者其實不少,而且其中不乏能臣,大家熟悉的就有太子洗馬魏征、左翊衛(wèi)大將軍羅藝、副護軍薛萬徹、東宮翊衛(wèi)車騎將軍馮立、太子詹士裴矩、太子衛(wèi)率韋挺等人,在政治和軍事實力上的資本可以說是很雄厚的。嚴格來說,秦王李世民的實力要遠遠強于李建成,原因就在于李世民在軍隊里的威望很高,倘若沒有李淵的插手,李世民集團真的硬碰硬跟李建成集團干起來,李建成還不行!
但是問題來了,這是在宮城之內?。±钍烂駝萘υ俅?,也不可能率領大規(guī)模軍隊進宮,這跟擺明了造反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如果只看兩兄弟在宮城內的紙面實力,李建成是要強過李世民的。
然而,李世民還是贏了,在玄武門一舉挫敗李建成,最終得了天下。其中,他能夠成功的原因我認為有這么幾個:
第一、精心策劃。史書都是為尊者諱,李世民當了皇帝,總不可能史書說他是篡權上位的吧。所以,玄武門之變的真相應該與史書記載不是很相符。我認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集團應該是蓄謀已久的,他們知道了李建成何時進宮,經過何地,甚至連他們帶領的護衛(wèi)規(guī)模都一清二楚。要真是李建成先發(fā)難的,他會傻到就憑著幾十號人就想拿下縱橫天下的李世民和尉遲恭?
他是太子哎,不是傻子!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李建成事先完全不知道李世民對他的不利企圖,在毫無防備下,被李世民守株待兔了。
第二、實力懸殊。這個實力懸殊,我們僅僅說在兵變時候雙方的實力。李建成方面,也就是李元吉和幾十個護衛(wèi)軍了,行不成像樣的戰(zhàn)斗力。而李世民這邊呢?動用了天策上將府的兵力,領兵的將軍呢,每一位都是在戰(zhàn)場上獨當一面的大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玄武門九將)。不要說還有足夠的兵力了,單單是這幾個人湊一塊兒,打敗李建成率領的護衛(wèi)也足夠了!
第三、最及時爭取了李淵的支持。
其實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才是最危險的。李建成李元吉是被控制了,但是他們的手下卻沒有,玄武門之變之后,消息一傳出,東宮翊衛(wèi)車騎將軍馮立、太子衛(wèi)率韋挺立即率領幾千大軍圍攻秦王府,秦王府岌岌可危,李世民更是危在累卵。要不是尉遲恭及時親自進宮面見李淵,最大程度上使得(也可以說是迫使)李淵承認了既定現(xiàn)實,李世民很有可能會功虧一簣。
第四、玄武門執(zhí)行禁衛(wèi)總領常何已經投靠了李世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有了常何作內應,兵變才能如此順利,勝利才有了保證,如果沒有常何,那么就算李世民拿下了李建成李元吉,恐怕也會被立即聞訊趕來的太子宮勢力碾壓掉。有了常何,才替李世民守住了玄武門,為爭得皇帝支持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玄武門之變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的污點,使其一生都無法擺脫弒兄誅弟的惡名,但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太子之爭使得以李建成為首的東宮勢力與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勢力之間勢成水火,難以共存,再加上高祖李淵雖李李建成為太子,卻在統(tǒng)一全國之后,頻頻對李世民表現(xiàn)出寵愛之情,使得秦王府爭奪帝位的野心開始膨脹,再加上建唐以來,原本與李世民并立為大唐建國兩大支柱的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開始專心協(xié)助李淵處理國事,守備疆土,反觀李世民則活躍于最后的戰(zhàn)場,成為了唐統(tǒng)一全國的最大功臣,名望逐漸超過李建成,使得原本處于優(yōu)勢的太子方也逐漸失去了信心,開始打壓秦王勢力,雙方矛盾日漸激化,玄武門之變就是雙方矛盾激化的結果,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清除了太子的東宮勢力,殺死了李建成,成為了大唐帝國唯一的繼承人。說白了,李世民與李建成在后期已經互為眼中釘,不論誰殺死誰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事,這是政治性的謀殺,不是犯不犯罪那么簡單的。在吐槽一句:根據(jù)李建成的能力來看,我覺得如果當年是李建成當皇帝,他的政績未必比李世民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4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