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西漢為何出那么多明君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自劉邦建立西漢,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漢的二百一十年間,這個王朝共出現(xiàn)了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賢明贊譽千古未絕的帝王,就有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和漢宣帝劉詢。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劉家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與其時代密切相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漢的明君,主要生活在西漢早期,直到盛世。從漢高祖在刀光劍影中建立起西漢,到漢武帝將這個王朝迎上巔峰,再到漢宣帝繼承漢武帝的政治遺產(chǎn),這些明君所在位的時代,要求他們?yōu)檎卯敗?/p>
越是親身經(jīng)歷過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就越清楚守業(yè)的必要。劉邦作為一個典型的草根帝王,有著強烈的鞏固家族統(tǒng)治的欲望。在蕭何、張良等賢臣的輔佐下,他順利的從一個農(nóng)家子弟,轉(zhuǎn)變?yōu)橐粋€體察百姓的出色的政治家。劉邦不但自己為政賢明,還對自己的繼承人提出為政要求。
而漢惠帝劉盈,不僅有漢高祖、呂后、曹參、陳平等人的耳提面命,他本人,也是經(jīng)歷了秦末的戰(zhàn)火,深知劉家的家業(yè)來之不易。劉盈在十六歲時便即位,之后國家大權實際上由呂后掌握。因而劉盈也不得不采取更溫和的為政風格。換句話說,有了強勢的呂后唱紅臉,白臉自然就留給了劉盈。他推行仁政,放寬思想文化控制,因而政治愈發(fā)清明,他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一代明君。
而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他們也從自己做起,帶領西漢迎來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劉家子弟能做好自己,也是他們明君頻出的重要原因。當時仍處于西漢初年,人們還在努力擺脫秦末以來戰(zhàn)亂帶來的經(jīng)濟凋敝。因而二帝繼續(xù)推崇黃老之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不僅漢文帝一生節(jié)儉,二帝還在春耕時下地勞作,以此來勸課農(nóng)桑。正是他們身上那種純樸而又真摯的情感,引導他們成為了真正為民著想的明君。
而漢武帝劉徹,本已經(jīng)是家業(yè)穩(wěn)固的天選之子,但他自己卻很有抱負。在劉徹出生的三年前,即景帝三年(前154),七國之亂爆發(fā)。雖然這場叛亂在三個月內(nèi)即被平定,但這場禍患卻給劉徹敲響了一個警鐘:危險一直都存在,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守住天下。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朋友們應該都有所了解。雖然這位帶領西漢走上巔峰的君王和秦始皇一樣,功過皆有,歷史評價頗為復雜。但他通過推恩令等解決郡國并行制的弊病,推行平準等穩(wěn)定經(jīng)濟秩序,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而推廣教育,都切實推動了西漢的發(fā)展。
而西漢的最后一位著名明君漢宣帝劉詢,也是一位復雜而簡單的帝王。他的復雜,來源于他的經(jīng)歷。劉詢確實是漢武帝的嫡系血脈,但由于巫蠱之禍,劉詢早年一直茍活,因而接觸到真正的底層民眾。繼位后,劉詢又受到霍光的控制。因而對劉詢而言,只有自己成為一位有真材實干的君主,才能不負家族,不負余生。
劉詢是因為才能和德行而被霍光送上帝位的。他不缺為政的能力,更不缺將心比心體諒百姓的氣度。因而他也是簡單的。在自己飽經(jīng)苦難以后,劉詢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治理國家的事務中。這位帝王像他的前人們那樣,一心為國,勵精圖治,政績頗豐。
再之后,劉家也沒逃過“富不過三代”的厄運。安穩(wěn)的社會讓帝王沉迷酒色,日益荒淫,明君也就不再出現(xiàn)。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西漢明君一代接一代,自然離不開前人的正面影響。而早期西漢社會的落后和不安,也要求這些帝王成長為實干家,成長為有真材實料的明君。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臣民對他們稱贊,青史將他們留名。
中國歷史上的秦國七任帝王都是品德高尚之君,真的是巧合嗎?各位,?這個話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平時老百姓喜聞樂見,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屬于社會熱點話題,比較接地氣,也比較能引起大伙兒的共鳴。其次,這個問題具有科普的性質(zhì)。我們知道,作為文字工作者,其職責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闡述事實,澄清謬誤,引領社會輿論,起到為大眾發(fā)聲,為正義吶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應該宣揚正確的價值導向,弘揚正能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文字工作者應該認識到,自己具有傳道、解惑的職責,為百姓做好科普工作,是我們的應盡職責。今天的話題,正是具有科普價值的,所以是個好問題。小編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在小編看來,歷史是不承認巧合的。秦國七任帝王都是品德高尚之君,肯定不是巧合。那這背后到底有何緣故呢?據(jù)史料記載,秦國共有三十三代帝王,其中很少出昏君,基本上都是明君。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統(tǒng)一全國,那統(tǒng)一全國一定要有強有力的領導,并且要經(jīng)過好幾代人的奮斗才能達成。萬一要是有一兩代人努力,再出個昏君,那努力就有可能白費了,于是秦國的君王們就在內(nèi)心里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立賢德的人為君王,才能繼承統(tǒng)一的夢想。關于秦國后繼之君采用“立賢”的方式,在秦武公之后就特別明顯,因為在秦武公執(zhí)政期間,秦國經(jīng)歷了一場風波,差點把秦國帶入深淵,那就是發(fā)生了“三父之亂”。
據(jù)史料記載,三父在朝中一手遮天,武公死后,他扶持幼主登基,好繼續(xù)把持朝政,這場政治斗爭使秦國差點陷入萬劫不復。由于三父胡作非為,致使民不聊生,國勢日微,所以“三父之亂”肅清后,秦武公的弟弟就成了國君,自此之后,為了避免在發(fā)生同樣的事情,秦國就開始采用“立賢”的政策了。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的秦國七任帝王都是品德高尚之君,不是巧合,是因為秦國有選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間,繼承和發(fā)展父親漢文帝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可是他的某些作為比某些暴君還有過之無不及。
早在當太子時,有一回劉啟和表弟吳王世子劉賢下棋,下著下著倆人因為一步棋吵起來了,劉啟一怒之下竟然用棋盤把表弟給拍死了,絲毫不念親情。此事傳回吳國,吳王劉濞十分惱火,命人將兒子的尸體運回長安,并上書說到:“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從此吳王劉濞就萌生了造反之心。
公元前157年,劉啟正式登上皇帝寶座。為了鞏固皇權,他聽取了老師晁錯的削藩建議,頒布法令限制各諸侯王的權力。吳王劉濞利用這個機會,聯(lián)合其他六個諸侯,以“誅晁錯,清君側”的幌子起兵造反,史稱七王之亂。為了鎮(zhèn)壓叛亂,劉啟以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為由腰斬了自己的老師,還誅其全族,使七王的清君側師出無名。另外,他還以皇位為誘餌,許諾梁王劉武兄終弟及,以此讓劉武與劉濞交戰(zhàn)。在他們兩敗俱傷時,命周亞夫為主帥發(fā)起總攻,隨著吳王劉濞的戰(zhàn)敗,七王之亂很快被平定。
事后,梁王劉武自然也沒有得到好下場,被漢景帝逼得躲進了長公主的府里,郁郁而終。而功高蓋主的周亞夫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句少主難駕馭,讓倔脾氣的老周獲罪,餓死牢中。在立儲方面,漢景帝中意劉徹,對嫡長子劉榮先立后廢,再逼迫其自盡,一鼓作氣,毫不留情。
從做人上來看,漢景帝可以說是寡恩忍殺的小人,即便是秦始皇也要自嘆不如。但他在位期間,重農(nóng)抑商,輕徭薄賦,發(fā)展教育,打擊豪強,堅持削藩,平定叛亂,加強集權,為兒子漢武帝的盛世霸業(yè)奠定了基礎,從這方面來看,也算是個好皇帝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7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