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李璘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長安,馬球場。
一位年少英俊的貴族公子正在賽場上縱橫馳騁,他手中的馬球桿左揮右擋,不一會就打出一個漂亮的進球。
一旁的侍從們頓時彩聲雷動,可這位貴族公子卻只是關心的看著他的愛駒,對四周的嘈雜之聲毫不理會。
"永王殿下",隨著侍從的呼喚,一心伺候馬匹的貴族公子方才轉過身來,原來這位貴族公子便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
一,大權在握
《資治通鑒》上面記載:"永王璘,幼失母,為上所鞠養(yǎng),常抱之以眠",永王李璘雖然生在帝王家,可他家庭生活卻并不美滿。嚴厲的父皇忙于工作,慈愛的母妃又早早離世,幸好皇兄李亨撫養(yǎng)照顧著他,李璘才能平安的長大成人。
深宮的歲月將李璘與人間世事徹底隔絕,可命運就像一位高明的編劇,它即將通過一場戰(zhàn)亂,把李璘推向烽火連天的人世間。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
唐玄宗帶著貴妃倉皇西遁,途中唐玄宗突然覺得還是用自己的兒子來平叛最為可靠。
于是,唐玄宗分封諸子為節(jié)度使,其中李璘被任命為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jié)度使,外加江陵郡大都督。
于是李璘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前往江陵,或許是官軍一路上聲勢太過浩大,就連大詩人李白都聞訊趕來投奔這支王師了。
二,起兵造反
李璘到了江陵后,本應該為朝廷修筑江淮防線,防止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向江南蔓延。
然而,江南無盡的繁華動搖了李璘的心志,李璘突然覺得,現(xiàn)在天下大亂,我又手握重兵,若能割據(jù)江南,也不失為另一個東晉呀。
或許是這個想法太過危險,就連《資治通鑒》上也留下了這樣的記錄:"以為今天下大亂,惟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數(shù)千里,宜據(jù)金陵,保有江表,如東晉故事"
當李璘產(chǎn)生這個想法時,李白是毫不知情的。
此時的詩仙還想象著自己輔助賢王,彈笑間便平定了這場叛亂,越想越興奮的李白甚至開心的寫道:"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李白的詩作寫好后不久,李璘就擅自出兵大舉東進,兵鋒直指廣陵,正式扯起了反叛的大旗。
但天真的李白卻以為李璘是要去和叛軍交戰(zhàn),于是李白本著他幕僚的職責寫下了《永王東巡歌》組詩,準備以筆為戈為李璘打好輿論戰(zhàn)。
可惜,才華過人的大詩人李白,這次失手了。
因為,這些贊揚李璘的詩中,有一首是這樣的:"祖龍巡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這首詩的本意是吹捧李璘大軍勇武非凡,必然旗開得勝,然而,詩中卻把李璘比作漢武帝和唐太宗。
如果結合李璘本來就是造反的行為看,這首詩就成了一首反詩。
李白就這么無意間成了逆黨,但他吹捧的李璘卻遠遠不具備造反的實力。
攻打廣陵時,李璘殺丹徒太守閻敬之,一時間震動江淮。唐玄宗急忙下詔將李璘廢為庶人,李亨也立刻派兵前來圍剿李璘。
公元757年,李亨派來的李成式等人到達廣陵。
李成式抵達后立刻派裴戎帶三千士卒死守瓜步洲伊婁埭,并且在城墻上插滿旗幟,舉行了一場大閱兵。
李璘隔江看到對岸人頭攢動,旗幟遮天,以為朝廷派了大軍來,一時間便有些慌了手腳。
等到當天晚上,唐軍又點起了無數(shù)火把,火光倒映在江上,星星點點一片璀璨。
恰好此時李璘派人去打探情況。探子看到對岸的火把發(fā)出無數(shù)星光,一時竟沒發(fā)現(xiàn)是水中的倒影,結果回報了李璘一個雙倍的敵人人數(shù)。
李璘聽后,以為朝廷大軍已經(jīng)渡江而來,嚇得連夜逃跑了。
三,兵敗身死
第二天一早,朝廷大軍發(fā)現(xiàn)李璘逃跑,眾將立刻一起追了上去。
此時,還有一人也在苦苦尋找李璘的身影,那就是想跟著李璘建功立業(yè)的大詩人李白。
從始至終,李璘都沒把李白當成過心腹,可憐李白還懷揣著輔助賢王平定叛亂的美好夢想,結果一覺睡醒發(fā)現(xiàn)自己被無情拋棄的殘酷事實。
可惜,李白沒有找到坑了自己的李璘,卻遇到了朝廷的大軍。
憑借那首著名的《永王東巡歌》詩,李白被認定為附逆,險些處死,后來經(jīng)朋友求情改判為發(fā)配夜郎。
與此同時,李璘也被朝廷的大軍追上了。他堅決不降,與江西采訪使皇甫侁大戰(zhàn)于大庾嶺,結果不幸被皇甫侁所殺。
其實江南雖好,終非李璘之物,可惜李璘不信,偏要用他單薄的實力,去支撐他膨脹的野心,卻不幸將自己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李白參與永王之亂后的結局是被判流放,李白從參與安史之亂開始,就一步一步終陷入了毀滅。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在廬山避難。在唐代的內亂中,李白沒有什么問題,就是因為他太優(yōu)秀了才有了后來的事情。唐玄宗在馬尾坡遇到叛變,被迫殺害楊國忠和楊貴妃。唐玄宗先是遇到安祿山造反,然后又被迫在馬尾坡殺了他的妾,他很沮喪,心想認了。但他兒子不這么想。玄宗十六子李璘在靖難的旗幟下,征兵買馬,向東揮師。事實上,他借機擴張領土,想在動亂時期成為皇帝。
唐玄宗在前往西蜀的途中,頒布了一項詔書,將軍權下放給諸侯和地方軍政領導人,使他們能夠征兵買馬,并擴大軍隊以鎮(zhèn)壓叛軍。然而,李璘太子并沒有遵守唐玄宗的詔書。永王李璘的軍隊往東走時,他得知李白隱居在廬山,然后幾次邀請了李白。經(jīng)過幾次猶豫,李白終于決定去他的家中。在這期間,李白創(chuàng)作了11首永王東巡歌。李璘很快被打敗,李白因此被捕入獄。李白出獄后,曾在一首詩中說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意思是被永王脅迫。
永王戰(zhàn)敗后,右派崔渙宣慰問江南,招募人才。李白去詩歌尋求幫助。駐守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jiān)獄里救出來。崔渙為李璘事件中的涉案人員開脫,但得罪了他的同事和下屬。他被免去了右相的職務,降為太守。接替崔渙處理永旺事件的官員李峘推翻了結案,重新逮捕了獲釋人員。宋若思先讓李白躲了起來。不久后,藏在潛山縣的李白被逮捕,判處流放。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strong>這是李太白的“迷弟”杜甫,對他的評價。李白一生恣意灑脫,往往醉酒成詩,因此被人稱之為“詩仙”。他的作品占據(jù)了語文課本中古詩的半壁江山,無論是黃口小兒還是垂釣老者無不為他所折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留下了諸如《蜀道難》《早發(fā)白帝城》《將進酒》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而其本人的姓名由來、家世紛說以及去往哪里,古往今來一直沒有令所有人信服的定論。
一、 詩仙大名,由來傳說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關于他的名號,不論何人都能略通一二。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與杜甫合稱為“李杜”。而他為何起名叫白,在這其中是何種含義?又包含了家人對他怎樣的期許?
1. 千秋美名入夢來
范傳正與李白有通家之好,在他去世后為其書寫《唐左拾遺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以示紀念。而在這其中就提到了李白姓名的典故“斯之生矣,先尊只天枝以為姓,先堂夢長庚以示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自此可見,李白的父親自隴西成紀回到了四川江油之后。不再選擇隱姓埋名,而是又用了自己的國姓“李”。而李白的母親,在懷孕時夢見了太白金星,故而認為自己的兒子是天神轉世,所以起名為“白”。而這正好可以說的通,李白為何字太白。
并且后人也多相信此種解釋,《草堂集》“亡貴之蜀,再指李樹后誕柏楊。靖江之襲,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取太白字之?!?/strong>這部作品是李陽冰,在范傳正的基礎上,又不斷的引經(jīng)據(jù)典,到處走訪;進行調整后所作。
2. 無心斗詩成名
關于李白姓名的由來,還存在著另外一種說法。李白只有在七歲以前,都只有小名,沒有官名。而他的父母,都非常喜歡讀書習文。所以非常熱衷于,將他培養(yǎng)成一個德才兼?zhèn)渲恕R蚨?,一直沒有給他取名,就是希望他能夠自己取。
某日,父母閑庭信步突發(fā)奇想,欲意在此時檢驗兒子平日里的學習成果。父親張口就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而他的母親也不甘示弱,“火燒葉林紅霞落”。還有最后一句,便是給他們七歲的兒子留的。
小李白胸有成竹般,走到了樹下吟誦道“李花怒放一樹白”。父親聽后大喜,自己姓李,而白色又象征著高潔。況且,這還是兒子自己做出來的詩。當即決定,給兒子以白為名。意味,清白、高雅。
二、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余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余光中先生對李白的評價。近些年興起來許多名人故居或者名人家鄉(xiāng)的爭奪,因為能給當?shù)貛砺糜问杖胨栽S多地方都樂此不疲。至于李白“低頭思故鄉(xiāng)”,思念的到底是何處,至今仍舊是眾說紛紜,無有定論。
1.隴西皇室后裔
《新唐書》“李白,字太白,興圣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因為犯罪遷徙至西域,神龍初返還,客居隴西”。這里提到的皇帝,其實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西涼武昭王李暠。他是西涼國的建立者,同時還是李廣的子孫。
李暠是李淵的世祖,也就是說李唐王朝和李暠的西涼是一脈相承的。而且李世民還將其封謚為“興圣皇帝”。關于李白身世的記載,不止這一處指向西涼李暠。還有李冰陽在《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
這部書是基于范傳正的《墓碑說》所作,而里邊的記載是“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strong>可見,李白的家鄉(xiāng)確實是在隴西成紀無疑,但是因為家譜失傳。所以,具體是不是西涼王之后代已然無從考證。
2.來自西域的太白
《舊唐書》“涼武昭王九世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在正史中的說法,認定了李白就是皇室后裔。但是因為隋朝末年,戰(zhàn)亂紛繁,所以才不得不前往吉爾吉斯斯坦。
他們全家離開祖籍的原因,仍舊是眾口難調。有人認為是“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也有人認為是躲避戰(zhàn)亂;還有人覺得是因為經(jīng)商才走?!顿Y治通鑒》“貞觀十八年,詔以隋末喪亂,邊民多沿絲路西行;尋以沒落之人,賜予糧田?!?/strong>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而那里正好是絲綢之路的沿線。所以他們一家,大抵是順著這條路一直往西走,一直到了碎葉城。也就是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南郊,郭沫若認為李白在此生活到六歲。
3. 蜀中一詩仙
“身既于蜀,則江山英秀”這句話出自范傳正所著的《李翰林集序》。李白的父親李客,應當是在他六歲的時候拖家?guī)Э诘倪w往了今天的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當?shù)卣J為,李白的“青蓮居士”便是出自于此。李白在這里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于開元十五年離開了這里,開始了他漂泊的生活。
三、 仗劍走天涯在《王者榮耀》中李白是一名劍客,而事實上他的劍法確實可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缎绿茣酚涊d,他十五歲時師從劍術名家裴敏,學習劍法隨身佩劍。他本人又是一個不受約束之人,所以喜歡四處游歷?!?strong>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便是李白性格的最好寫照。
1. 與少陵同游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終究是不適應朝堂生活,于是被“賜金放還”來到了洛陽。但他已然是聲名鵲起。杜甫當時還是落榜的書生,二人一見如故。李白非常欣賞他的《望岳》,而杜甫則一直很敬仰這位文學巨擘。
二人白天四處游玩,晚上不醉不歸。兩位詩壇大家惺惺相惜,并且互贈詩詞?!?strong>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strong>兩人關系好到什么程度呢?用杜甫的話講“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好到穿一條褲子,蓋一床被子。
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時隔不久二人在山東濟寧徂徠山再次相遇。他們都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而且都有很高的文學造詣。相逢之后,自然是無話不說。但畢竟人各有志,李白繼續(xù)云游四海,而杜甫則須得到長安尋找自己的人生。
2. 離東魯下江南
從山東走后,一路沿江而下。在揚州耽擱了些時日,便直奔會稽,憑吊賀知章。適逢元丹丘和孔巢父也在,三人便一同還游雨穴、蘭亭等名勝古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然后又只身前往南京,與摯友崔成甫整日夜游秦淮河。
自此李白前往叔父李陽冰家中,但他的大名當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汪倫于是便寫信請游“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喜好游山玩水,大醉酩酊的李白自然是欣然起行。而后便作了那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安陸是今天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而正因為李白曾經(jīng)在此,所以當?shù)匾矘淞⑵鹆颂坠示印榇?,江油市和安陸市還打起了官司。最終以江油獲勝,安陸在二零零九年停止使用李白故里。
四、 撲朔迷離的青蓮居士李白姓名的由來,后人更偏向于是第一種說法。稍加分析,便可得出。因為古人,尤其是名人,都會杜撰自己的生辰,而且往往都會天降異象。比如漢高祖劉邦是大蛇與母親所生,岳飛是金翅大鵬雕轉世等等。所以李白,作為唐代的名人,給他的身世添加點神化色彩并不為過。
1.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而他的名字是七歲時,在蜀中所起。就可以推斷,李白在六歲之前,就是在吉爾吉斯斯坦度過的。他的父親是到了江油后,才恢復的姓氏。名為李客,客是客居的意思。顯然,這并不是其真名。也就是說,李白的父親是客居在四川的也是客居在碎葉城的。
那么既然是客,就能推斷這兩個地方都不是李白的老家。而是什么原因能夠讓他在中亞都改名換姓呢?肯定是因為有很重的罪,故而不想讓人知道他。近代許多學者諸如羅香林、徐本立等都認為李白應為涼武昭王十二世孫、太祖李虎七世孫、高祖李淵五世孫、太子建成玄孫。
2.閉口不談家世
如此看來便可以說的通,為何李白不提身世,為何父親不敢用真名了。李白是李建成的后裔,那么在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大量清洗太子黨羽。他的家人也大都沒有放過,而此時仍在老家的李白先祖趁亂沿著絲綢之路逃亡西域。
在唐初,碎葉城并不屬于唐朝管轄。所以,逃往那里是相對安全和明智的選擇。在那里李客改名換姓,以經(jīng)商為生。所以李白的許多詩,都有炫富嫌疑。“金樽清酒斗十千”“五花馬千金裘”而且他自己也說“往昔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 ”。在揚州,他一年就能花掉三十萬兩黃金。
3.醉死江畔
李白在黨爭中,站錯了隊。永王李璘落敗,李白作為他的幕僚難免會吃瓜落。所以被流放至夜郎。在此途中他還寫下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句。隨后又投奔叔父當涂縣令李陽冰,醉致疾亡。而后范傳正又將他從龍山遷葬到了青山,并作《唐左拾遺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王朝,唐朝是繁榮鼎盛的最強時期。歷史上的唐王朝,有著強大的外交,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安定富裕的生活,就連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也是空前絕后,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繁榮一時的盛大王朝,最終因為一場叛亂改變了原來的一切。
在唐玄宗統(tǒng)治末年,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代表的唐朝將領發(fā)動了一場同唐王朝爭奪政權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這場戰(zhàn)爭使得唐王朝由盛轉衰,國家實力迅速銳減,大量平民百姓受到殘害,無數(shù)的朝廷官員慘遭迫害,一段流傳世世代代、為人哀嘆吟唱的李楊悲劇愛情故事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當時文壇上一批杰出的詩詞作家們受到了空前的打擊:他們或是遭逢排擠,或是失勢入獄,或是無奈被俘,更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淪落到差點丟失性命的地步。像王維、杜甫、李白這樣的大名人也依舊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他們艱難為生,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戰(zhàn)亂年代里茍且生存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人生,一起看看那個動亂不安的年代里那些著名詩人們不同的命運。
一、杜甫
在眾多慘遭迫害的文人作家里,杜甫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他沒有經(jīng)歷太大的波折,當然這也與他的身份地位相對等的。在他整個為官歷程中,并沒有擔任過比較高的職位,因而平時的日子過得也是比較清貧,然而杜甫人窮志不窮,在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他毅然投身太子李亨所在地靈武,希望能有所作為,報效朝廷。在投奔的路途當中不幸被叛軍抓獲,成了俘虜。這個時期的他不畏權威,寫下了一篇篇慷慨激昂之作,為擊敗叛軍出言獻策。
或是由于杜甫人微言輕,在被俘時也不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很輕易地逃了出來,還受到了唐肅宗的褒獎,得到個"左拾遺"的官職。在位居此職時,他由于替房綰求情觸怒了唐肅宗,被貶入獄,后來在他人求情下被釋放出來,最后一生未能受用,于是在貧苦交加中度過了余生。
由此可見,杜甫也是一個被戰(zhàn)亂所戕害的詩人,雖然他在被俘時并沒有受到嚴重的打擊,但究其根源,他潦倒一生的悲劇終是源自這場叛亂中的紛爭。
二、王維
王維與杜甫一樣,在安史之亂中皆為叛軍所俘獲,然而他沒能輕易地得以逃離。當時的他身居給事中之位,算是一個比較高的官職,再加上他自身本就頗有名氣,受到了安祿山的格外關注。他欣賞王維的才華,于是將其留在自己的朝廷內為己所用,對此王維肯定是不愿意甚至是反感的,但為了謀求生存,他只能聽命于此,于是在叛軍陣營里過起了艱難苦恨的日子。
在這段時間里,他時刻不忘自己大唐子民的身份,常常懷念百官朝覲之日,每日過得痛楚不堪,可出于當下形勢所迫,他無法直言自己的痛苦與悲憤,
只能將自己現(xiàn)狀的無奈與對唐王朝的忠貞寄托在了一首首無言的詩詞創(chuàng)作之中,于是便有了《凝碧詩》這首千古絕作。
也正是因為如此,安史之亂平定以后,王維才沒有受到很大的牽連,只是降了官職,被革去了名號。
三、李白
相較于杜甫的潦倒、王維的被困,李白的境遇則顯得格外的凄涼。年少時的李白因詩歌的文采曾享受過無盡的尊榮,被唐玄宗親自接待,供奉為翰林學子,時刻伴其左右,叫無數(shù)的天下英才為其深深感慨。然而,由于李白天生放蕩不羈,不屑于朝堂的權貴,在無意中得罪了當時的宦官掌權者高力士,于是受到讒言的誣害,最終被革出了官職,逐出了宮門。此后的他,一直飲酒作樂,不問世事,倒也過得快活。
后來,在安史之亂下,唐玄宗逃亡,太子李亨自立為王,而永王李璘不甘于此,想要擁兵自立,獨霸江南,兩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此時的李白本是閑散逍遙之人,卻偏偏受到了李璘的邀請,他的一番雄心壯志被瞬間激起,于是加入了李璘的陣營。然而,李璘的軍隊很快被李亨,也就是當時的唐肅宗所剿滅,李璘被殺,李白被捕入獄,被關在潯陽。
傲氣凌然的李白又怎會甘于這般?獄中的他嘗試拉攏他人,找尋出路,曾多次請求年少的好友高適出手相救,卻遭到無情拒絕。這讓他幾近絕望,就在臨近死期時意外被郭子儀所知,念在過去的情分上在皇上面前苦苦相求,才勉強免除了李白的死罪,改了個流放的罪名?;蛟S,若是沒有種種時機巧合與郭子儀的顧及舊情,李白真會落得個慘死的局面吧。
由此看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里,千千萬萬的文人才子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牽連,或輕或重,或流放或死刑,最終雖是大都免了殘酷的刑罰,卻的的確確地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影響。
說起李白的晚年凄慘下場,就不得不提到永王李璘事件。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個兒子,也是唐肅宗李亨的異母弟弟。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狼狽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卻擅自北上靈武、并擅自稱帝,唐玄宗為顧全大局,沒有追究太子的錯誤,反而追認太子這種行為的合法性。
但是,唐玄宗這樣做,并不意味著他完全放權。相反,他還希望通過巧妙的布局,繼續(xù)維持自己主導帝國的地位。于是,在到達成都之后,唐玄宗讓永王李璘坐鎮(zhèn)到江陵,負責江南地區(qū)的軍事。
這種做法,顯然是用于節(jié)制太子李亨的。因為,在這種人事任命中,太子和永王的地位是對等的。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玄宗皇帝坐鎮(zhèn)川蜀,太子李亨坐鎮(zhèn)西北,永王李璘坐鎮(zhèn)江南,三人相互制衡,玄宗還是很有可能繼續(xù)維持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但是,當永王李璘開始坐鎮(zhèn)江南后,他免不了也開始蠢蠢欲動。因為,但是永王李璘擁有著巨大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資源,在那種亂世中,他身邊的人,難免會希望他復制晉元帝司馬睿開創(chuàng)東晉帝國的成功。
因為,簡單的看,當時的天下,與西晉末年非常相似。當時,帝國都城已經(jīng)丟失,整個北方戰(zhàn)火不斷。唐肅宗坐鎮(zhèn)西北,雖然有著皇帝的名號,但它東面有安祿山的叛軍,西邊有土蕃回紇的威脅,實在太像當年西晉時坐鎮(zhèn)西北的晉愍帝,隨時可能被清理出局。
與此同時,整個南方地區(qū)卻繼續(xù)保持著穩(wěn)定,并且有著龐大而穩(wěn)定的經(jīng)濟和軍事資源,簡單的看,永王只要趁勢割據(jù)江南,就能復制晉元帝司馬睿的成功,總而言之,建立起第二個東晉帝國。
在這種背景下,永王李璘在自己的親信慫恿下開始試圖割據(jù)江南,而當時李白恰好正在江南,因為李白的名氣太大,所以永王試圖割據(jù)江南時,就請李白給他當參謀。
以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他自然知道永王李璘的這種行為,意味著什么?毫不客氣的說,對于肅宗皇帝而言,永王李璘這就是要造反,是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清剿的。當然,對于永王李璘來說,如果他能夠成功,那就不叫造反,而是開國。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李白接到永王李璘的邀請后,他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選擇。上策,就是接受永王的邀請,并全力支持永王割據(jù)江南。這樣一來,如果永王成功,李白那就是開國元勛。但如果永王失敗,李白自然就成了亂臣賊子。
中策,就是騎墻觀望??偠灾?,管他狼吃狽還是狽吃狼,我就在旁邊當吃瓜群眾。這種選擇的好處就是沒有風險,不管誰勝誰負,都不會追究到你頭上來。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相當于一次有50%概率中超級大獎的機會送給你,結果你選擇不要,以后每回憶起一定會后悔不已的。
下策,就是公開譴責永王李璘的行為,甚至跑到肅宗皇帝身邊,全力支持肅宗皇帝平叛。如果肅宗皇帝能夠平叛成功,你自然就是功臣,但如果失敗,新皇帝繼位后自然不會放過你。
所以,哪種選擇正確呢?從大道理上,我們很難說哪種選擇正確。當時的李白,一生政治落魄,突然身逢亂世,難免會想著搏一搏的;尤其是看到永王親自派人請自己出山,自己緊跟永王,肯定會有不錯的前途。而且簡單的看,永王確實有機會實現(xiàn)東晉司馬睿的成就。
在這種背景下,李白決定選擇支持永王。與此同時,另一位大詩人高適,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選擇,面對永王李璘的邀請,高適果斷拒絕,并跑到肅宗皇帝身邊,幫著肅宗對付永王。
最后的結果,是永王失敗,那些支持永王李的人,自然都會被定性為亂臣賊子,李白自然不能例外。這本來是族九族的死罪,但是因為李白早年對郭子儀有恩,所以在郭子儀的營救下,李白終于免除死罪,但被流放到夜郎。反觀高適,則被肅宗提拔為淮南節(jié)度使,一生官運亨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9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