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句麗,朝鮮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是有短短的十七年
還不知道:朝鮮史上最短命的朝代的讀者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眾所周知
,朝鮮歷史上的朝代多數(shù)都是很長命的
,國祚不是四百多年就是五百多年,甚至接近一千年
,所以整個朝鮮歷史的朝代數(shù)量不多,用十個手指頭也數(shù)得過來,包括高句麗
、百濟、新羅
、高麗
、朝鮮等幾個朝代
。

不過
,其實朝鮮歷史也有短命朝代
,只是這些短命朝代曇花一現(xiàn)
,所以幾乎不為后世所熟知。現(xiàn)在要介紹的是朝鮮歷史最短命的朝代
,國祚只有短短十七年,這個朝代就是后高句麗
。
朝鮮歷史除去國祚很長的統(tǒng)一朝代,其余時間就是兩個分裂時期
,第一個分裂時期是高句麗
、百濟
、新羅的“三國時期”,第二個就是后高句麗
、后百濟
、新羅的“后三國時期”
。要介紹后高句麗
,就要從三國時期開始說起
。
公元660年和公元668年
,新羅在中國大唐的幫助下,分別滅掉了百濟和高句麗
,結(jié)束了持續(xù)七百余年的三國時期,實現(xiàn)朝鮮統(tǒng)一
,此后新羅作為統(tǒng)一朝代繼續(xù)統(tǒng)治朝鮮兩百多年
。到了新羅末年
,因為統(tǒng)治黑暗
,各地相繼爆發(fā)叛亂,以弓裔和甄萱為首的兩支叛軍勢力最大
,弓裔就是后高句麗的開國國王
。
關(guān)于弓裔的出身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他是新羅旁系王室成員
,但他所屬的旁系傳到他這一代時已經(jīng)沒落到不成樣子,跟賤民沒什么兩樣
。賤民是朝鮮歷史最低等的一類人,連姓氏都不能擁有
,通用“弓”字作為姓氏,姓弓就說明是賤民出身
,第二種說他原本就是賤民出身
,但是朝鮮史料記載弓裔建立后高句麗的時候,聲稱自己是高句麗王室后人
。
公元900年,地方豪族出身的甄萱見時機成熟
,在百濟的故都居拔登基稱王,由于他聲稱自己是百濟王室后人
,所以他仍定國號“百濟”
,史稱“后百濟”。公元901年
,弓裔看到甄萱已經(jīng)登基稱王,他也在高句麗的故都開京登基稱王
,由于他聲稱自己是高句麗王室后人,所以他仍定國號“高句麗”
,史稱“后高句麗”
。至此
,朝鮮歷史的后三國時期開始
。
百濟和后百濟、高句麗和后高句麗
,這種區(qū)分國號相同的不同朝代的方法
,與中國歷史是一樣的,整個朝鮮歷史只有這兩個朝代用過這個方法區(qū)分
。
建立之初的后百濟和后高句麗是很強大的,與已經(jīng)衰落的新羅相互對峙
,三方相互戰(zhàn)爭各有勝負
,沒有哪一方有能力滅掉另一方
。弓裔手下有個軍事能力很強的將軍
,名叫王建,王建為弓裔立下很多汗馬功勞
,在后高句麗很有威望,隨著王建威望越來越高
,弓裔開始猜忌王建。
實際上
,弓裔除了疑心重
,他還是一個很殘暴的國王
,最初他起兵反抗新羅得到很多人響應和追隨
,是因為新羅統(tǒng)治黑暗,但隨著他登上王位
,他開始變得殘暴,動不動就要殺人
,一些被他猜忌的文武大臣已經(jīng)慘遭他的殺害,在他當了十多年國王之后
,他已經(jīng)眾叛親離。
公元918年
,一向很有威望的王建在心腹部下的支持下發(fā)動兵變,把已經(jīng)眾叛親離的弓裔殺掉
,奪取了弓裔的王位
,把國號“高句麗”改成“高麗”,仍定都開京
。至此
,國祚短短17年的后高句麗滅亡,被王建建立的高麗取代
。
隨后十余年,王建勵精圖治
,先后在公元935年和公元936年滅掉新羅和后百濟
,結(jié)束后三國時期
,再次實現(xiàn)朝鮮統(tǒng)一
。至此
,高麗作為統(tǒng)一朝代統(tǒng)治朝鮮長達近五百年
,直到公元1392年才被李成桂建立的另一個統(tǒng)一朝代朝鮮取代。
綜上所述
,朝鮮歷史最短命的朝代是后高句麗,建立于公元901年
,開國國王弓裔
,滅亡于公元918年
,亡國國王也是弓裔
,國祚短短十七年
,后繼朝代是高麗
,建立于公元918年,滅亡于公元1392年
,國祚長達近五百年。
朝鮮各個朝代的名字是什么
高句麗
如同其他的民族一樣
,朝鮮民族的歷史也是從神話開始的
。
傳說朝鮮人的祖先是檀君
。
他的父親桓雄是天帝桓因的庶子
。
桓雄率領(lǐng)部下到了太白山(就是今日長白山)
。
這個時候有一熊一虎同住在一個山洞中
,它們來到桓雄大王面前請求大王用神術(shù)把它們變成人
。
桓雄便賜予它們神靈的艾草和蒜頭
,叮囑它們將它吞進腹中再到洞穴避日百天
,就可以實現(xiàn)各自的愿望了。
大熊遵照囑咐
,結(jié)果避日二十一天
,就提前變成了人類。
老虎因性急
,沒能變成人類
。
熊變的女人沒有配偶,就去祈求桓雄大王
,桓雄就與熊女結(jié)合,生了一子
,稱檀君
,名王儉,這個檀君就是古朝鮮的開國君王
。
因此今天的朝鮮人還習慣上把長白山視為神山。
不過神話就是神話
,應該是后人不斷修改過的歷史。
按照典籍的記載
,朝鮮半島的南北經(jīng)歷了不同的歷史發(fā)展軌跡
。
中國在武王滅商后,許多商朝的后裔都選擇了外逃
。
紂王的叔叔箕子也不例外,他帶領(lǐng)族人逃到了朝鮮半島的北部
,也就是今天漢江
、大同江以北一帶
,建立了箕子朝鮮
。
秦漢時期中原大亂
,燕國人衛(wèi)滿遷徙到了半島北部。
公元前194年
,他消滅了箕子朝鮮
,建立起衛(wèi)氏朝鮮。
漢武帝時期
,中原王朝對外用兵
,衛(wèi)氏朝鮮也未能幸免
。
公元前108年漢軍滅掉衛(wèi)氏朝鮮
,設(shè)置了四個郡
,包括了今天的平壤和漢城
。
不過漢朝在半島北部的統(tǒng)治并不長久。
一個新興的國家高句麗很快取代了漢朝的地位
。
高句麗原本是中國遼東一帶的一個地方政權(quán),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大亂
,高句麗乘機瘋狂擴張
,西逾遼水
,東南則越過鴨綠水
,經(jīng)略朝鮮半島北部,后來更索性遷都平壤
。
因此,在這樣一個較長的時間里
,朝鮮北部一直是中國疆域內(nèi)的一部分,此時歷史上所指的朝鮮
、高麗
,都不過是中國內(nèi)部的一個地方政權(quán)。
三韓
沒有完全納入中國版圖的半島南部
,則一直存在著三個土著部落聯(lián)盟,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三韓”:馬韓
、辰韓、弁韓
。
它們分別位于半島南端的西部
、東部和東南部。
后來
,馬韓
、弁韓又分別發(fā)展成兩個國家:百濟、新羅
。
它們與北部的高句麗相互征伐,形成了鼎足之勢
。
這時期
,在朝鮮史書中被稱之為前三國
。
隨著隋唐的建立
,前三國鼎立的局面也不能長久了
。
隋煬帝楊廣一即位
,便決心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以完成東北部的完全統(tǒng)一
。
他起大兵113萬,分為24個軍
,進行了討伐戰(zhàn)爭
。
史書記載:他的百萬大軍日發(fā)一軍,相去40里,首尾相繼,長達960里
,結(jié)果卻被以逸待勞的高句麗軍打的慘敗
。
最后直到楊廣被弒揚州
,高句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繼續(xù)對高句麗用兵
。
最后在大將蘇定方指揮下,唐軍終于滅掉了高句麗
。
朝鮮北部重新歸屬中國
。
許多高句麗人對唐朝都作出了杰出的攻陷
,例如唐玄宗時著名的大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人
。
唐軍在滅掉高句麗的同時,還幫助新羅消滅了百濟
、統(tǒng)一半島南部,朝鮮歷史進入了新羅時代
。
因此此時所謂的朝鮮
,實際上是大同江以南的新羅國。
朝鮮國
大概在唐朝滅亡的同時
,新羅也在農(nóng)民起義的怒潮中亡國了
。
朝鮮半島進入了后三國時代
,公元901年
,一個王族出身的貴族弓裔篡奪了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lǐng)導權(quán),建立起了泰封國(開始叫摩震國)
。
泰封、新羅與公元900年甄萱建立的后百濟并稱為“后三國”
。
不過這個時期非常的短暫。
不久弓裔就被部將王建殺掉了
,后者建立起了后高麗王朝
。
公元936年,后高麗王朝重新統(tǒng)一朝鮮半島
。
等到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
,后高麗也未能幸免
,成為了元朝版圖內(nèi)的征東行省
。
不過這個行省有些特殊
,它的最高執(zhí)政者
,依然是原來高麗的國王
。
此時的高麗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quán),對上固然是元朝的臣民
,對下卻保持著國王的權(quán)勢與威嚴。
元朝末年
,天下大亂
,作為元朝的臣屬
,高麗當然要表示出對宗主國的忠誠
,于是派出了大將都統(tǒng)使李成桂出兵援助中原
。
然而老成的李成桂卻看出元朝腐敗的統(tǒng)治已然不可救藥
,高麗這次出兵不過是以卵擊石
。
于是公元1392年
,李成桂的大軍發(fā)動了兵變
,返過頭來廢黜了國王。
李成桂建立的王朝就是朝鮮歷史上的李朝
。
為了表明對宗主國的忠心,李成桂上書明王朝
,表示愿意臣服于朱明
,還請求中原王朝為他的政權(quán)命名
。
考慮到歷史上的高麗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頭之患
,于是明太祖朱元璋把“朝鮮”賜給了李成桂,作為新王國的國號
。
這樣,原本屬于高句麗民族的“朝鮮”
,被轉(zhuǎn)移指稱為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后裔
。
而此時的朝鮮王國
,也早已跨過了大同江
,侵占了過去屬于中原王朝的大同江、漢江以北的地區(qū)
。
國名與朝代
嚴格說來,史書里面稱呼的李朝
,應該叫做“朝鮮朝”。
例如“中國”這個稱呼只是從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以后才成為我國的正式國名
。
在此之前
,雖然大家都稱呼清王朝為中國,可是當時中國的正式名稱是“清”
,清廷對外正式場合都使用“大清國”的國名。
按照我國的習慣:每個新政權(quán)的建立之后,統(tǒng)治者都會為自己的國家起一個名字
,這就是國號。
“明”的建立者是朱元璋
,“清”的建立者是滿族愛新覺羅氏
,但是我們稱之為“明朝”
、“清朝”而不是“朱朝”
、 “愛新覺羅朝”。
因此李成桂建立的李朝實際上是“朝鮮朝”
,“朝鮮”也從這時起長期作為該國的國名
。
壬辰戰(zhàn)爭
作為中國的屬國
,朝鮮可以說是東亞朝貢體系的一個典型例子。
從中日韓三國之間的關(guān)系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來東方的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特殊的關(guān)系
。
日本從倭國與大和國時代就一直對朝鮮半島虎視眈眈,它憑借在半島南部的據(jù)點任那
,不斷干涉朝鮮的內(nèi)政。
但是這樣的干涉必須要得到中央王朝的首肯或者默許
。
公元 438年
,倭國大王珍向南朝宋進貢,要求“使持節(jié)
、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
、倭國王”
,就被宋文帝斷然拒絕了
。
直到公元478年倭國王武也上表要求除正
,宋順帝才封他為“使持節(jié)
、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
、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
公元661年,倭國悍然出兵朝鮮,結(jié)果在白村江被趕來援助朝鮮的唐軍打的大敗
。
日本也認清了此時自己和唐朝的差距
,于是改侵略為學習。
以后一段較長的時間里
,中國和日本相安無事
。
公元1274年與1281年,蒙古的大軍渡海
,企圖侵略日本
,然而遭遇臺風失敗了
。
這是歷史上大陸政權(quán)唯一一次企圖侵略日本的例子
。
以后的日本依然將侵略的對象定為朝鮮與中國。
公元1592年
,統(tǒng)一日本后的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企圖實現(xiàn)“定都長安”的夢想
。
明王朝立即出兵援救朝鮮
。
朝鮮水軍大將李舜臣指揮軍隊屢次打敗侵略軍
。
1598年
,在最后決定性的露梁海戰(zhàn)中,中朝軍隊并肩作戰(zhàn)
,徹底消滅了日軍。
在戰(zhàn)斗中
,李舜臣和明朝70歲的老將鄧子龍都以身殉國
,
。
甲午戰(zhàn)爭
清朝末年
,中國被列強欺凌,朝鮮也未能例外
。
雖然有人建議當時清朝的當權(quán)者李鴻章,應該盡快在朝鮮建省
,以絕帝國主義的覬覦
。
然而李鴻章懾于形勢所迫
,并沒有采納這個建議
。
而早就對朝鮮半島垂涎三尺的日本,則把魔爪伸向了朝鮮半島。
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
朝鮮內(nèi)憂外患,朝鮮人民也不愿意作侵略者的奴隸
,1894年爆發(fā)了全琫準領(lǐng)導的東學黨起義
。
日本乘機插手朝鮮內(nèi)政,詭稱要協(xié)助朝鮮平定內(nèi)亂
,企圖再一次發(fā)動了侵朝戰(zhàn)爭
。
為了援助朝鮮
,捍衛(wèi)宗主國的權(quán)威
,清軍應朝鮮的邀請出兵鎮(zhèn)壓東學黨。
然而狡猾的日本侵略者卻早已準備好對清王朝開戰(zhàn)了
。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被打的大敗
,不得不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quán)。
1910年
,朝鮮賣國賊李完用和日本簽訂。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在歷史上的意義
,不僅僅在于極大地加深了中國社會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更在于幾千年的東亞朝貢體系由此瓦解
。
日本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支配者
。
請教朝鮮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和中國關(guān)系怎樣 ?
很長,下下來慢慢看
,是韓國課上的課外閱讀材料
。
<br>
<br>
<br>第二章 歷 史
<br>
<br>第一節(jié) 原始社會
<br>
<br>韓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大約從50萬年前開始
,朝鮮半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韓半島發(fā)現(xiàn)的原始人群時期的遺址,迄今主要有忠清南道公州附近的石壯里遺址
、平壤市祥原郡黑隅里遺址
、京畿道漣川郡全谷里遺址
、平壤市力浦區(qū)大峴洞遺址
、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動物骨化石和各種打制石器
。
<br>在平壤市力浦區(qū)大峴洞附近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頭骨化石,可能是10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
,被稱為力浦人
。在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人的肩胛骨化石和兩顆牙齒化石
,是大約10萬年至4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
,被稱為德川人。
<br>從舊石器時代后期開始
,韓半島的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
,到新石器時代得到發(fā)展。韓國史學界一般認為新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6000—7000年前開始
。迄今發(fā)現(xiàn)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漢城附近漢江沿岸的溪沙里巖石洞、釜山附近洛東江河口的東之洞
、黃海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遺址等
。在這些遺址中
,出土了各種磨制石器和骨器
。在這些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陶器,制造業(yè)是這一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新的生產(chǎn)部門
。
<br>距今4000年前,韓半島進入了青銅時代
,同時
,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迄今發(fā)現(xiàn)的青銅時代遺址主要有:忠清南道大田市槐亭洞
、慶尚北道公州、慶州附近入室里
、咸鏡北道會寧五洞
、羅津草島、慈江道中江郡土城里
、平安北道寧邊郡細竹里、平壤市金灘里遺址等
。青銅器時代
,生產(chǎn)力的提高,使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以致改變了人們的相互關(guān)系,男子在整個生產(chǎn)活動中起主要作用
,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
<br>
<br>
<br>第二節(jié) 奴隸社會
<br>
<br>大約公元前2至3世紀
,韓半島出現(xiàn)了鐵器
,進一步推動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更多的私有財產(chǎn)
,階級也逐漸形成,從此原始社會解體
,產(chǎn)生了奴隸社會
。
<br>
<br>1.古朝鮮
<br>
<br>古朝鮮是韓國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國家
,原名為朝鮮,為了同后世的朝鮮王朝區(qū)別開來
,一般叫古朝鮮
。關(guān)于古朝鮮的建國問題
,有“檀君神話”流傳至今
,影響較深?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疤淳裨挕陛d于《三國遺事》、《帝王韻記》
、《東國李相國集?東明王篇》
、《世宗實錄?地理志》等
,記述內(nèi)容大同小異
。這里僅以《三國遺事》中的記載為例
,摘錄如下:
<br>“古記云:昔有桓因庶子桓雄
,數(shù)意天下
,貪求人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勐释饺В涤谔咨巾斏裉礃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謂之神市
,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
、雨師、云師
,而主谷
、主命
、主病
、主刑、主善惡
,凡主人間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一虎
,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
,愿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柱
,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
,不見日光百日
,便得人形
。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
,熊得女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⒉荒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為與婚
,故每于檀樹下
,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
。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
,以唐高即位五十庚寅
,都平壤城
,始稱朝鮮
。”
<br>(“唐高”指的是中國傳說中的唐堯
,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lǐng)。堯王即位50年庚寅大致相當于公元前2333年
,距今4300余年
。這只是神話而已
,古朝鮮的確切建國年代
,至今仍然是懸而未決之謎。)
<br>
<br>2.辰國
<br>
<br>辰國是建立于現(xiàn)今韓半島東南部的古代國家
,由馬韓、辰韓
、弁韓等三韓族形成
。從現(xiàn)存歷史文獻看,辰國以國家形態(tài)出現(xiàn)是公元前3至2世紀。辰國的中心地區(qū)是“月之國”
,約在忠清南道的稷山
。末期,國都南遷至“國邑”
,即今錦江以南的益山附近。
<br>
<br>3.古朝鮮的文化
<br>
<br>古朝鮮與中國很早就開始貿(mào)易和往來
。公元前3至2世紀以來
,這種交往更為活躍,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
。漢字很早就傳入到韓半島
。隨著漢字的傳入,儒家思想也傳入韓半島
。古代漢字和儒家思想的傳入無疑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古朝鮮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br>古朝鮮的文學作品流傳到今天的
,除檀君神話外還有一首叫《箜篌引》的詩
,見于西晉崔豹的《古今注》
。
<br>
<br>公勿渡河
,
<br>公竟渡河,
<br>墮河而死
,
<br>當奈公何?
<br>
<br>
<br>第三節(jié) 封建社會
<br>
<br>1.三國時期
<br>
<br>奴隸制國家古朝鮮和辰國滅亡之后
,先后出現(xiàn)了高句麗
、百濟、新羅三個國家
,史稱“三國”
。三國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fā)展時期,雖然存在著濃厚的奴隸制殘余
,但封建制已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
<br>
<br>1)高句麗王朝
<br>
<br>高句麗是貊族的一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度龂尽酚涊d,高句麗為扶余別種
,語言多與扶余同
,說明高句麗與扶余有密切的關(guān)系。據(jù)傳
,高句麗創(chuàng)始人朱蒙是扶余的貴族,他在扶余王室受到排斥
,同烏伊
、摩離、陜父等人一起南下
,到卒本地區(qū)(今我國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
,同土著勢力結(jié)合,于公元前37年建立了高句麗國家
。668年被新羅和唐朝聯(lián)軍滅亡。
<br>
<br>2)百濟王朝
<br>
<br>據(jù)傳
,建立百濟國的溫祚王是高句麗朱蒙王的兒子
。在辰國處于分裂狀態(tài)時,溫祚王同一部分高句麗人一起南下
,到漢江下游定居。在那里同當?shù)氐男屡d封建勢力相結(jié)合
,形成一股新的封建政治勢力
,并迅速發(fā)展起來
。到公元前后
,這股封建勢力建成小國百濟,建都于漢江南岸的慰禮城
。此后,百濟國迅速壯大
,到公元1世紀中葉已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
。660年被新羅和唐朝聯(lián)軍滅亡。
<br>
<br>3)新羅王朝
<br>
<br>新羅王朝形成的地區(qū)是現(xiàn)今韓半島南部的慶州
。該地區(qū)原有6個村莊,這6個村莊的貴族是建立新羅的骨干
。據(jù)新羅建國神話
,這6個村莊貴族于公元錢57年共同推舉樸赫居世為國王
,建立了國家
。到公元2世紀前半期,已建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
。935年被高麗滅亡。
<br>
<br>4)伽倻
<br>
<br>三國各自形成國家以后若干年代
,在洛東江流域還有不屬于以上三國而保持獨立的地方勢力,這就是以金海地區(qū)為中心的6個伽倻
。根據(jù)伽倻國始祖?zhèn)髡f
,六伽倻起源于金官伽倻,以金官伽倻為中心形成了各部落間的牢固聯(lián)盟
。它介于百濟和新羅之間,經(jīng)常受到攻擊
,最后被百濟和新羅吞并
。
<br>
<br>5)三國時期的文化
<br>
<br>三國都使用漢字。漢字是中國文字
,所以用它來記錄韓國語很不方便,于是
,三國都采用“吏讀”文
。吏讀文的創(chuàng)制
,對韓國語言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尤其是新羅的吏讀文較發(fā)達,常用來記錄詩歌
。7世紀中葉的大學者薛聰將吏讀文加以整理,用來翻譯儒教經(jīng)典
。
<br>三國都組織學者編撰史書
。高句麗編撰《留記》100卷。600年
,太學博士李文真將其改變成《新集》5卷。百濟于375年由博士高興編撰了《書記》
。新羅于545年由居柒夫等多名學者編撰了《國史》
。
<br>地理學也有發(fā)展。628年高句麗繪制了封域圖
,百濟編撰了圖籍和地理志,新羅也編過地理書籍
。
<br>醫(yī)學方面
,高句麗有老師方,百濟有新集方,新羅有新羅法師方
,新羅還開設(shè)醫(yī)學堂傳授各門醫(yī)學,百濟醫(yī)藥制造很有名
。
<br>儒學傳入三國后
,三國都很重視
,都把它作為維護封建秩序加強王權(quán)的思想武器
,采取措施加以推廣。高句麗372年建立儒學的最高學府太學
,百濟在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得到廣泛傳播是6世紀
,新羅的許多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學
,因而出現(xiàn)了金大問
、強首
、薛聰?shù)戎娜鍖W者。
<br>三國都很重視佛教
,相繼興建寺院,廣泛傳播佛教
。佛教是通過中國傳入三國的
。傳入時間,高句麗為372年
,百濟為384年,新羅為518年
。
<br>三國時期主要文學作品有
,用吏讀記載的《兜率歌》
、《彗星歌》
、《薯童歌》、《如來歌》等歌謠
,用漢字寫成的《黃鳥歌》、《孤石詩》等漢詩
。散文有《乙支文德傳》
、《淵蓋蘇文傳》
、《明監(jiān)答夫傳》
、《溫達傳》
、《嘉實傳》、《皇龍寺九重塔》
、《兔子傳》等
。
<br>
<br>2.統(tǒng)一新羅時期
<br>
<br>1)新羅統(tǒng)一三國
<br>
<br>進入7世紀中葉
,三國間的矛盾激化,再也無法維持以前的那種鼎立狀態(tài)
。新羅擴張領(lǐng)土之后,為吞并高句麗和百濟
,在加強軍事力量的同時
,與唐朝建立了緊密的軍事聯(lián)盟
。
<br>660年
,新羅太宗武烈王金春秋利用百濟國力極度衰弱之機,聯(lián)合唐軍攻打百濟
。戰(zhàn)爭不到10天,百濟王朝宣布滅亡
。
<br>新羅和唐朝聯(lián)軍利用高句麗朝廷發(fā)生內(nèi)訌之機
,又進攻了高句麗。668年中旬
,羅唐聯(lián)軍攻入平壤城,高句麗王投降
,高句麗王朝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