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為何司馬懿最讓史學家氣憤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改朝換代是經常發(fā)生的事情,即便不是改朝換代,就是帝王的更迭也會有很多亂臣賊子出現(xiàn),但是在歷史上的那些謀朝篡位人中,以司馬懿的名聲最不好,最讓史學家感到氣憤,這是為什么呢?
曹操
先來說說兩個名聲比較好的,那就是曹操和趙匡胤,其實曹操的名聲算不上好,主要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完全就是一種奸臣的感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曹操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在曹操的努力之下,他讓東漢這個王朝在經歷了生靈涂炭之后,再次恢復了和平。
趙匡胤
再來說說這個趙匡胤,他的名聲確實比較好,為什么呢?在陳橋兵變之后,他通過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他有兩件事情,為他贏得了很好的名聲,第一件事情就是,他在登基之后,沒有對前朝的皇帝趕盡殺絕,而是善待這位退位的皇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其次是,他在建立了宋朝之后,勵精圖治,創(chuàng)造了一個盛世太平的朝代,這一點對于老百姓來講,他們不管皇帝是誰,只關心自己能不能過上太平的日子。
司馬懿
最后來說說這個司馬懿,為什么他的名聲是會那么差呢?原因也有兩點,第一點,司馬懿在平定遼東的時候,依靠強大的武力,他很快就殺死了公孫淵,但是他一口氣把公孫淵的七千名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部給殺死了,然后把當?shù)氐陌傩杖慷歼w徙到了內地。
結果導致了遼東地區(qū)成了真空地帶,使得高句麗迅速崛起,這個王朝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這個麻煩一直延續(xù)到了幾百年,一直到了唐朝的時候才清除。
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在司馬懿之后,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但是這個朝代卻被匈奴軍隊給攻破了,讓晉朝百姓圣靈突然,緊接著就是五胡亂華時代,讓百姓掉進了水深火熱之中,所以百姓還有史學家對司馬懿都不待見。
眾所周知,我國在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封建王朝制度的國家,經過戰(zhàn)爭、派系的內斗,王朝的改朝換代也是在所難免的。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有些是帝位按正常流程繼承的,這可以是說是名正言順的登基。但是也是有著很多人,是靠著各種計謀過著兵變奪得的皇位,雖然不光彩,但是結果卻是令人滿意的。
說起奪到皇位,我想大家應該都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也是讓當時的秦王順利的淘汰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從此也是開始了他的天可汗時代。雖然唐太宗的繼位不是名正言順的,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唐太宗也的的確確是一位合格的帝王。
在唐太宗在位期間,國家富強,政治清明,經濟也是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而且因為唐太宗的仁政,百姓們的負擔也是大大地降低了,他也是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實行對外開放,使中國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可以說后人們對待唐太宗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但是不是誰都能像唐太宗一樣得到后人的好評的,就如同我們今天要說的司馬家族,同樣是依靠著手段得到的皇位,司馬家可以說是受到了大家的抵制,而且世人對司馬家也是紛紛鄙視不已,那這究竟是因為什么呢?
首先就要說一說當時的時代背景了,東漢末年的時候,漢朝已不再是那個令周邊國家聞風喪膽的大漢朝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已經完全處于了混亂的狀態(tài),皇帝懦弱朝綱混亂,百姓們民不聊生,各路諸侯四起,雖說仍有漢朝之名,但是已經離分崩離析不遠了。而且內有十常侍掌握大權,朝野已經變得混亂不堪,外有各路諸侯虎視眈眈,都想對權勢有著更深一步地掌握。
而且天公不作美,在民間又是出現(xiàn)了瘟疫等,百姓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黃巾起義又爆發(fā)了,那時候的漢朝經歷了這種大變,已經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董卓也是找到了機會,漢獻帝劉協(xié)昏庸無能,董卓進京又是使當時的事態(tài)雪上加霜。但所謂時勢造英雄,二十四路諸侯洶涌而來,經過不斷的發(fā)展,曹操也是從中脫穎而出,通過起兵也是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
不得不說的是,曹操的確是一位梟雄,雖然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受到了天下人的詬病,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做法也是非常正確的。也是因為如此,曹操的勢力也是迅速得到了增強,但是曹操也是為自己的這種做法背上了“漢賊”的罵名。但是成大事者就要不拘小節(jié),曹操也的確是成為了當時的霸主之一。
后來到了三國鼎立時期,孫劉兩家聯(lián)合起來才能與曹操抗衡,從這也能看出來曹操的勢力在當時是非常強大的,他也是最有可能統(tǒng)一三國的人。可惜的是,曹操只做到了魏王就撒手人世了,但是他的兒子曹丕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在公元220年10月,因為大勢已成,加上百官們的上書,漢獻帝劉協(xié)也是被迫退位。
曹丕雖然進行了“三讓”但是他的內心里是十分渴望登上帝位的,最終曹丕稱帝,魏國成立了,東漢也是結束了它的光輝歷史。但是好戲這才剛剛開始,司馬懿服侍了曹魏三代人,他的隱忍可以說是令人佩服。因為曹氏家族的歷代皇帝都非常短命,慢慢掌握了大權的司馬懿已經有些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他只差一個適合出手的機會。
終于在熬死了曹魏的三代帝王后,司馬懿也是等到了高平陵之變。經過此次謀權篡位司馬懿也是終于完成了他的大志。司馬家族成功上位了,并且也是在后來開辟了晉朝。但是,你知道嗎,與其他人的謀權篡位不同,司馬氏的這個做法,也是受到了后人們的鄙視,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我們要知道,在奪得皇位的過程中必然是要流血的,但是司馬家族為了上位可謂是殺出了一條血路,而且他們造成的殺戮也是有些過分了。就在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為了斬草除根,司馬懿也是將曹爽的家族自己和他有關聯(lián)的人都給殺光了。但是這還不算完,司馬懿做起事來可是心狠手辣的。
為了防止還有反對他的人,在殺了曹爽之后,他又把屠刀給對準了司空王陵,而且都是進行滅族,無論是婦女還是兒童他都沒有放過。他也是對朝廷進行了大清洗,頗有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整個朝堂,幾乎有一半的朝臣都被司馬懿給殺了。而且殺戮還沒有停止,曹魏家族的人自然也是受到了司馬懿的迫害。
在司馬家族走向皇權的道路中,殺戮是一直沒有停止的。但這只能算其中的一個原因,我想大家之所以對司馬家族有著詬病,還與后來出現(xiàn)的五胡亂華有著關系。在司馬氏奪得了皇權后建立了晉朝,但是如果他的能把天下治理得有聲有色我想大家也不會如此鄙視他們。問題就在于,他們不僅造成了眾多的殺戮,就連國家的治理也是弄得一團糟。
可能是因為知道自己奪得政權不容易吧,為了使政權被牢固的通知在司馬家族手里,晉朝便開始了大肆的封王,這一下子藩王就多了許多。想一想漢武帝時期發(fā)布的推恩令,不就是為了保護皇權嗎?封王一多,國家必生內亂。事實也是證明了的確如此,在西晉后期也是爆發(fā)了八王之亂。
這一下子就給那些游牧民族帶來了可乘之機,也就有了后來的五胡亂華。在五胡亂華期間,漢族也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可以說那段時期已經是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了。這也是為什么大家對司馬氏給予鄙視的原因了,不僅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是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令人痛惜。
結語:回想一下,歷朝歷代都是一樣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富強,這是每一個統(tǒng)治者的最高理想,可是到了司馬氏的晉朝,帶到的卻是殺戮和災難,這也是為何大家對于司馬氏篡位予以否定的原因。
我覺得后人對司馬家族謀朝篡位的評價很低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是從動機上來看司馬家族是以明明白白的篡位為目的的。歷史上雖然有很多謀朝篡位的人,但是他們之所以篡位大多數(shù)是被形勢所逼的。
比如王莽篡漢,那是因為時代發(fā)展到西漢末年,天下已經分崩離析,朝政腐敗不堪,民不聊生,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站出來撥亂反正,拯救水深火熱的百姓了。王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歷史的舞臺的。雖然王莽最后并沒有達到這個效果,反而讓國家更亂,但是他在最初出現(xiàn)的時候是獲得萬民擁戴的。
不過司馬家族并不是這樣情況下出來的,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都是對司馬家族想要篡位的評價。
二是從過程上來看司馬家族的殺戮太多了。司馬家族獲得皇位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是踩著許多人的尸骸往前走的。
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把曹爽家族及其黨羽全部殺光。后來司馬懿又誅殺司空王陵以及黨羽。不僅如此,司馬懿還借助殺王陵這件事,把所有曹魏家族的人都放在鄴城拘留起來。
司馬師當政的時候,誅殺了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對他不滿的人,還滅了人家三族。這是司馬家族對朝臣的第三波殺戮,接著殺戮朝臣后,又廢掉皇帝曹芳。
司馬家族在走向皇權的過程中,廢掉兩個皇帝,殺掉一個皇帝。除此外,還殺掉了無數(shù)大臣。
三是從結果來看司馬家族不經意間造就了中華亂世。司馬家族奪取政權后,由于害怕政權再被別人奪去,所以對自己的家族進行大肆分封,由此造成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又演變成“五胡之亂”。
我國自從秦始皇開創(chuàng)帝制以來,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當中,有的是通過起義登上皇帝之位的,而有的則是通過篡位登上皇帝之位的。
通過起義登上帝位的,起因無非就是因為前朝腐朽,百姓們餓得實在受不了了,所以爆發(fā)了起義。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那就是“死都不怕,還怕起義嗎”?
而通過篡位登上帝位的,一般情況,那就是少帝年幼,權臣把持朝政,最后權臣野心勃勃,謀朝篡位,最后成為皇帝。
在這兩種方式中,通過第一種方式登上帝位的,那是順應民心,沒什么好說的,只會受到后人的贊揚;至于通過第二種方式登上帝位的,那么就有點危險了,因為你一旦掌握不好節(jié)奏,就會遭到后人的唾罵,最后遺臭萬年。
比如同樣是謀朝篡位,王莽、司馬懿就被后人臭罵,楊堅、趙匡胤卻被后人贊揚,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一、王莽和司馬懿王莽是西漢末年的權臣。西漢末年,王太后的外戚世家王氏權傾朝野,如日中天。王莽身為當時王氏家族的一員,自然也是受益良多。
一直到漢宣帝玄孫劉嬰即位以后,王莽儼然已經成為了西漢的實際掌權者。最終,在眾人的建議下,王莽接受皇帝的禪讓,改國號為“新”,史稱“新朝”。
但是,王莽的即位并沒有改變西漢國內的現(xiàn)狀,反而因其一系列異想天開的舉措,加劇了西漢國內的人民矛盾。
最終,即位僅十五年的王莽被殺死在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直到“位面之子”劉秀建立東漢,中原內部才結束了這場紛爭。
無獨有偶,三國曹魏時期,魏明帝英年早逝,以至幼主曹芳即位。司馬懿為了奪得大權,發(fā)動了“高平陵事變”。此后,整個曹魏的政權就完全落入了司馬家族手中。
到了司馬懿孫子司馬炎時期,司馬炎接受皇帝禪位,登基稱帝,建立晉朝。然而,司馬炎篡位以后,并沒有盡到一個開國皇帝的指責,為后來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尤其是“五胡亂華”,不僅對當時的漢人造成了嚴重的沖擊,還嚴重地破壞了漢人的文化??梢赃@么說,司馬一族除了篡位享樂,根本就沒做什么利國利民的事情。因此,它的口碑敗壞是好不委屈的。
二、楊堅和趙匡胤再來說說楊堅和趙匡胤。
同樣是逼幼主禪位,楊堅和趙匡胤的功績可就大多了。
楊堅不必多說,他經受了司馬家族一手留下的爛攤子,結束了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完成了中原的統(tǒng)一,并建立了隋朝。他在位期間,對內減輕賦稅,對外武力防御,使得整個中原地區(qū)的人口得到了快速地增長。
毫不夸張地說,隋文帝楊堅是繼秦始皇之后的又一位偉人。雖說他晚年的廢立太子的錯誤決定,使得隋朝二世而亡,但是這依舊無法磨滅它的功績。畢竟楊廣的昏庸,并不是靠眼睛就能察覺出來的。
而趙匡胤建立的宋朝,雖然也一直為后人所詬病,認為宋朝太過軟弱,但是這真不能怪趙匡胤。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防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陣地之一,這不僅僅是因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更因為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地區(qū)重要的產馬地。
古代王朝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之所以一直被中原王朝所忌憚,就是因為他們獨特的騎兵戰(zhàn)術。當騎兵面對步兵之時,騎兵打不過可以跑,損失可以降到很低,但是步兵面對騎兵之時,如果打不過,往往就是全軍覆沒。
而中原的農耕性質,就意味著中原王朝對于騎兵的需求及其巨大。而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就失去了和北方少數(shù)民族騎兵對抗的資本。
因此,有宋一朝,面對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基本上都是采取防守姿態(tài),不是因為慫,真是因為劣勢太大。而燕云十六州的失去,是后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送給契丹的,和趙匡胤真沒啥關系。
再者,宋朝雖然在對外戰(zhàn)爭中處于弱勢,但是其內部的經濟發(fā)展卻極為繁榮。而經濟繁榮也意味著宋朝的百姓能夠吃飽穿暖,這對于古代的人民來說,是最幸福的事了。
結束語可見,無論是王莽和司馬懿遭到后人的唾棄,還是楊堅和趙匡胤受到后人的贊賞,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有沒有帶給人民他們想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3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