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孫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作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素來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相比起《三國志》而言,演義之中的那些精彩橋段,往往更具有故事性、傳奇性,甚至還可能具有一些神話色彩。因此,盡管演義中的許多情節(jié)已經(jīng)明顯脫離實際,但讀者們卻依然津津樂道——比如關(guān)羽遇害之后,還能附身于呂蒙身上痛罵一頓孫權(quán);諸葛亮夜觀星象,便可料敵于先,將戰(zhàn)爭主動權(quán)掌握在手中。
除此之外,東吳“活神仙”于吉咒殺孫策的故事也充滿了神秘色彩。事情發(fā)生在袁紹和曹操對峙于官渡時期,孫策就想趁著這一難得機會襲取許都。當(dāng)時正值江東大旱,他日夜催促士兵加快實施這一計劃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不少人都想去拜一拜“活神仙”于吉,為此行求個平安。孫策見此大怒,便親自召見這個百姓口中的“活神仙”。
由于孫策此前心中已有成見,所以他對于吉的態(tài)度很不友好,將其視之為“惑眾妖人”,令他為江東求一場雨。誰知于吉揮手一招,果然天降暴雨。一時間,不少百姓都出來奔走呼號,向于吉表達(dá)感激之情。孫策見他如此受歡迎,心中更是怒意陡增,最終生出殺心,將于吉強行殺死。于吉死后,孫策先是被刺客所傷,后又被鬼魂纏身,最終死于舊傷復(fù)發(fā)。
需要指出的是,演義之中的于吉事跡基本與成書于東晉的《搜神記》相吻合,可見這一故事更偏向于志怪小說而非真實事件。事實上,于吉也沒有這么大的本事能夠殺死“江東小霸王”孫策。不過于吉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也確實是為孫策所殺,因此這件事還是引發(fā)了后世的爭議,于吉和孫策看起來并沒有直接的利益沖突,那么孫策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地殺死于吉?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分析孫策的實際心理。據(jù)《江表傳》記載,“時有道士瑯邪于吉,先寓居?xùn)|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按照記載,于吉本是瑯琊人,是東漢末年黃老學(xu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抵達(dá)江東以后,于吉經(jīng)常免費施舍符水,替窮苦百姓治病。隨著時間推移,他在民間的威望也越來越高,很多人甚至還拋家舍業(yè)地跟在他身邊。
他的威望高到了什么地步呢?“時人皆知于吉,而不知孫策?!睗u漸的,孫策心中對于吉生出忌憚之心。那么為何孫策會為什么容不下一個宗教領(lǐng)袖呢呢?據(jù)《三國志》記載,吳郡太守曾偷偷投效曹操,他在信中曾評價孫策為“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這其實正是關(guān)鍵原因所在——孫策與項羽有著同樣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剛愎自用,且沒有容人之氣度。當(dāng)時孫策剛剛平定江東,正是意滿志得之時,他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道士的威望都要蓋過自己,他如何不會記恨?這一點在《三國志》注引《吳錄》的記載中同樣能夠得以印證,“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若每問,當(dāng)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義,此必危殆?!辈浑y發(fā)現(xiàn),在孫策有勇有謀的外表之下,他其實還藏著一顆妒忌之心,稍不如意就會發(fā)泄私憤。這么一來,于吉又怎能不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3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