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和尚頭上為何有戒疤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和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人群,不過在生活中或者影視中經常能看到不少和尚。和尚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就是素衣袈裟,十分的簡樸,不過對人們來說,印象深刻的要算和尚頭上的戒疤,可是現(xiàn)在戒疤卻很少見。為什么古代和尚頭上都有戒疤,而現(xiàn)在卻沒有了,原來是因為這樣。
在影視劇中,人們常??吹胶蜕械念^上有幾個小圓點,一般一以為是因為出家了就需要點上圓點,這樣才能說明自己的身份。但是你們可能不知道,這種圓點并不是畫上去的,也不是印上去的,而是用香火灼燒在頭上留下的疤。這么聽來也許比較殘忍,但和尚們都紛紛爭先想要點上。這種疤俗稱戒疤,又稱香疤,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志。
戒疤并不是人人都能點上的,一般來說,只有表現(xiàn)良好的才能得到這種殊榮。剛進寺廟的小和尚都需要剃度,就是將頭發(fā)剃掉,隨著他們在寺廟中的表現(xiàn)逐漸優(yōu)秀,就有可能會點上第一個戒疤,之后也會有二、三、六、九、十二個。而最多的就是12個。不過古代的和尚頭上都有戒疤,而現(xiàn)在的和尚頭上都沒有了,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也是為了人們的健康著想。
因為點戒疤的時候是在傷害人們的頭部,而且容易發(fā)脹發(fā)炎,這種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原來是因為這樣,中國佛教協(xié)會理事才一致認為要廢除這種做法,所以現(xiàn)在新入門的和尚頭上都不會再點戒疤了。如此一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正在一點一點剔除有害的部分。
說法比較的多,其實主要意義還是為了了卻紅塵,入了佛教以后要清心寡欲,不再為了凡塵之事而受到誘惑。佛教在中國也一直都備受推崇,其實他們對于頭上的戒疤也有不同含義的,在數(shù)量上也是不同的。
和尚頭上的戒疤都是用艾火給燒上去的,這個過程也是非常的痛苦,那個時候并沒有麻藥,所以是真真切切用火給燒出來的,而且燒的又是頭頂,那種疼痛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們在電視上可以看到在受戒的過程中除了僧人的念經聲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的雜音。
剛入佛門的和尚頭上只有一個戒疤,不過頭上的戒疤也是隨著自己資歷而增加的,戒疤的數(shù)量越多也表示著此人的資質比較的高,頭上有九個戒疤的基本上都是寺廟的主持,但是如果想要達到十二個戒疤還是非常難的,畢竟這也是最高的一個級別了。
戒疤的存在也是為了能夠防止有人假冒僧眾,因為當時佛教傳播到中國之后很受到政府的重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就有了假冒僧人的存在,當時的唐朝就下令讓僧人受戒的時候以戒疤識別,佛教徒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皈依佛門的決心,將燒戒疤作為了必經的環(huán)節(jié)。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宋朝末年的時候,蒙古大軍入侵,對于青年的男子大肆的傷害,但唯獨對出家人比較的寬容,當時的青年男子為了逃避追殺便裝成出家人,但由于出家人越來越多也讓蒙古軍隊覺得有異樣,所以便想出了頭頂燒戒疤的方法來斷定是不是出家人。
和尚頭上的是戒疤
是和尚受戒時用艾火燒上去的,戒疤越多,受的戒越多,相對而言資格也比較深。戒疤最少1個,最多9個。
燒戒疤的習俗,據(jù)說起源于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guī)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fā)明,后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并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fā)展到后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shù)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fā)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fā)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另說
和尚的光頭上,用香火燒灼出幾個疤痕,這叫燒戒。凡愿遁入空門者,剃度之后,便是燒戒,燒戒結束,即為正式的佛門弟子。奇怪的是,佛教發(fā)源地印度的和尚從不燒戒,他們進佛門時免受這皮肉之苦。
原來,中國和尚燒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廟贖回。當時,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臉面刺字的一種刑法)為范本,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此即中國佛教徒燒戒的開始。后來,燒戒被認為是入佛門苦修的開始,逐漸適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但是,我們決不可認為各國的佛教徒都如此,同是信佛,有些東西差別甚大。如日本和尚可娶妻生子;中國和尚多看幾眼女香客,也被認為是犯戒條,甚至于逐出山門,不入輪回。
古代戒疤也是區(qū)分是不是真正的和尚的標志,只剃個光頭冒充和尚一看頭上沒有戒疤就會露餡了。
解放后這項習俗被政府廢止了,不過中國還是有某些寺廟遵守這項儀規(guī),為新來的比丘受戒時為他們燒戒疤。
在最原始的佛教戒律并沒有戒疤,我國佛教是由印度傳入的,最早來到中國也是沒有戒疤的,戒疤最早出現(xiàn)在梁武帝時期。梁武帝晚期沉迷于佛教,曾經三次出家為僧,當時朝廷大臣為了讓他回宮處理朝中事務,不得已捐贈佛教寺院很多金銀。不僅如此梁武帝還建設了很多的廟宇,他還鼓勵更多的人加入佛教,為了招攬更多的僧人大赦天下,讓死囚出獄剃度出家,但是又怕他們逃跑脫離寺廟,所以讓他們在頭上燙下戒疤,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死囚的身份,另一方面提醒黎明百姓小心這些頭有戒疤的出獄犯人。后期到了元朝又出現(xiàn)了一位志德和尚,他傳戒有規(guī)定每人必須燃香于頭頂,而且還對僧人戒疤數(shù)量做了限制和規(guī)定,新入門的和尚一開始只有一個戒疤代表清心,時間久了還分二、三、六等幾種戒疤。也是從這個時候中國的和尚才有戒疤,以此作為苦修佛教的等級。一直延續(xù)到1983年,中國佛教會才取消了戒疤,認為戒疤有害身體健康,屬于一種陋習俗。在國外看來中國的戒疤也是很不可取的,所以其他國家沒有這項佛教規(guī)定,戒疤容易傷害人類的頭部,引起發(fā)炎和感染,中國佛教理事會一致認為此種方法不可取。1983年12月,佛教理事會議提出了《關于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后一律廢止?。戒疤又叫?香疤?,是受戒之后用艾草在頭皮上燃成的,結痂后為白色圓圈印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4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