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元宵放燈已成定制,自朱元璋建都南京,即訂下了元宵燃燈十天的規(guī)矩。永樂遷都北京后,仍沿舊制,自正月初八上燈至十七落燈,共計十天,比宋代增加了五天(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永樂七年,元宵節(jié)期間賜百官假日十天,明代晚期改為賜百官假期五日,除內(nèi)臣近侍、朝臣閣部正、外臣計吏之外,其余百官皆可入市與民同樂。朝廷對元宵節(jié)非常重視。宮中放燈也成定制,上元之前,在乾清宮前面的丹陛上樹立七層牌坊,形同鰲山?;蛘咴趬刍实钋按罱ā阜綀A鰲山燈」,最高時達十三層。委派近侍上燈。鐘鼓司負責(zé)作樂;內(nèi)府提供庫存蠟燭;內(nèi)宮監(jiān)預(yù)備奇花、火炮、巧線、盒子、煙火、火人、火馬之類,至元夕燃燈放煙火(劉若愚《明宮史》)。
宮中元宵情景可見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這是一幅著名的工筆重彩畫作,高三十六點六厘米,通長六百三十點六厘米,以長卷形式描繪了元宵節(jié)期間,成化皇帝參與的種種游樂活動。宮中效仿民間風(fēng)俗,張燈結(jié)彩,搭建鰲山燈棚,燃放煙花爆竹,并表演雜技百戲。圖中所繪鰲山,被沈從文先生斷定為「傳世明代最具體鰲山燈棚形象」。鰲山如史書所載搭建如山,「最高有十三層者」。此處鰲山滿布球形花燈,四角出挑帶華蓋的彩燈,中央有券門,也懸燈。燈山應(yīng)為四門,通往四方。鰲山上層有「八仙慶壽」 燈景。鰲山前景為雜技百戲,有頂竿獻藝,鑼鼓伴奏,又有「鐘馗嫁妹」戲文行進。鰲山右側(cè)可見小兒持蟾蜍燈與兔子燈,行進戲文中有挑燈、扛燈、擎燈者。
《行樂圖》的另外一段,為某宮門前的景象。宮門懸三枚巨燈,門里院落中立有彩繪高柱,柱兩側(cè)懸兩排彩燈??梢娏菍m燈、六棱瓜燈及球燈。宮門前有戲文行進,角色均披掛紙扎「竹馬燈」。這種燈分前后兩截,竹扎骨架,糊紙,彩繪,內(nèi)燃蠟燭,拴掛在角色的前后身上,形同騎馬。正對宮門是四人騎馬交戰(zhàn)戲文,應(yīng)為「三英戰(zhàn)呂布」。前面有一人推動旋轉(zhuǎn)的滾燈,燈中設(shè)「萬向軸」,不論燈球如何旋轉(zhuǎn),中間的蠟燭始終直立。燈前是「月明和尚度柳翠」戲文;后面則是「百蠻獻寶」。圖中還能見到「白象燈」、「人物燈」和各式花燈。又見憲宗成化皇帝,身穿一件淡赭皇袍,坐在黃色絲綢的幄帳之下的寶座上,觀看慶賀活動。
據(jù)《明武宗實錄》第一〇八卷稱:正德九年(1514年)元宵期間因大肆燃燈而引起火災(zāi)。「寧王宸濠別為奇巧以獻。遂令所遣人入宮懸掛。傳聞皆附著柱壁,輝煌如晝。上復(fù)于宮廷中依檐設(shè)氈幙,而貯火藥于中。偶弗戒,遂延燒宮殿,自二鼓至明,俱盡?;饎轃胧r,上猶往豹房省視。回顧,光焰燭天,戲謂左右曰:是好一棚大煙火也」。宮中火起,熾盛薰天,皇帝卻渾然不覺,誤為一棚大焰火,可謂昏聵至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5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