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是什么時期的戰(zhàn)亂?七國之亂為什么會以落敗告終?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七國之亂是西漢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當時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提議,開始動手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不甘等死的諸侯王掀起了一場叛亂。這場叛亂只維持了三個月,周亞夫就帶領著漢軍平定了叛亂。戰(zhàn)爭結局就是七國廢其六,西漢中央集權得以加強。
諸侯國、漢朝中央的對比
諸侯國
漢朝初期實行了郡國并行制(注釋1),雖然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勢力的反撲,但是也給后世帶來一個大麻煩,那就是諸侯國尾大不掉。漢朝初期采取的是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漢朝中央休養(yǎng)生息的同時諸侯國也在休養(yǎng)生息,而且諸侯國恢復的速度要強于漢朝中央。齊國煮鹽、吳國鑄錢、趙國冶鐵、長沙國刺繡,這些非農產物以及特產極大刺激了經濟發(fā)展,諸侯國非常有錢(注釋2)。
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諸侯王就需要提高人口來吃人口紅利,而在當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招募流民。諸侯國比漢朝中央有錢,所以待遇也要好很多,因此許多流民紛紛來到諸侯國(吳王為了人口增長還曾招納各地的罪犯)。后世統(tǒng)計西漢前期的人口增長率為12%,而諸侯國的增長率都超過這個數字,甚至有一些諸侯國的人口增長率達到了20%(注釋3)。經濟和人口的增長都強于漢朝中央,因此諸侯國尾大不掉是必然的情況,但是真正導致矛盾爆發(fā)的還是因為權力。
劉邦分封諸侯王的時候,諸侯王的權力非常大,其權力構架和中央基本相同,除了丞相、太傅這樣的官員由中央任命,其他各級官吏都是諸侯王自己任命的。而且軍權、財權、治民權都是歸諸侯王所擁有,漢朝中央只占有少部分的權利。諸侯王手下的官員要想升官,那就必須為諸侯王效力,畢竟任命權在諸侯王的手里。但是丞相的任命權被收走了,那就意味著再怎么也升不到丞相的位置。要還想升官怎么辦?那就只能支持諸侯王奪得正統(tǒng),然后再進一步。這也就是為什么諸侯王的手下支持諸侯王造反的原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一道理眾人還是明白的。經濟、人口、地盤、人心、實力,這些東西諸侯王都具備了,所以諸侯王叛亂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漢朝中央
呂雉專權時分封諸呂為王,就此激起了劉姓諸侯王的強烈不滿。呂雉死后,劉姓王就開始誅殺諸呂,當時的劉襄還起兵謀劃帝位。但是群臣迅速鏟除了諸呂勢力,并且立代王劉恒為帝,劉襄也就不了了之了。漢文帝以劉邦庶子的身份繼統(tǒng),漢初的諸侯王也經歷幾代的更迭,與漢文帝的血緣關系逐漸疏遠。之后諸侯王和皇帝的血緣關系越來越遠,原本劉邦想著靠親戚維持統(tǒng)治,現(xiàn)在這種方法也不管用了,因為威脅統(tǒng)治的往往就是那些親戚。當時的諸侯王認為他(漢文帝)是“摘桃派”,是依賴老臣上位的人,所以對他多有不服。
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發(fā)動叛亂,開了同姓王反抗?jié)h廷的先河。之后文帝派兵鎮(zhèn)壓,劉興居兵敗被俘后自殺。
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又開始造反,但是還沒行動就被漢廷知道了。文帝罷了他的王位,把他發(fā)配到蜀地了,劉長也在路上絕食而死。
雖然這兩場叛亂非常輕松的鎮(zhèn)壓下去了,但是一場更大的叛亂還在醞釀中。賈誼洞悉到災難降至,特意上書《治安策》,建議文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注釋4)。但當時漢廷的實力不允許強力削藩,所以文帝也是待機削藩,比如齊文王死后無子嗣位,文帝就趁機將齊國分為六個小國。而且又把劉長的三個兒子封為王,把淮南國一分為三。為了解決諸侯王的問題,文帝大力拉攏老臣派以及心腹,同時又冊封了一些新的諸侯王,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制衡諸侯王,但是文帝在位時期并沒有徹底解決諸侯王的問題,集權還是分權,這個問題仍舊存在。不過漢文帝把諸侯王的實力分散了,這一點的好處就是避免諸侯王聚眾造反,然后可以逐個擊破。
總結:漢朝初期天下一共54個郡,漢朝中央直轄15個郡,剩下的都在諸侯王手里。而且漢朝初期1300萬人口,中央直轄450萬人口,其他人口都是諸侯王所管轄(注釋5)。如果諸侯王能一心,那么漢廷真是危在旦夕。但是諸侯王心不齊,所以漢廷才能勝利。漢文帝將齊國一分為六、淮南國一分為三,增加新的諸侯王,目的就是讓諸侯王內斗或者互相掣肘。諸侯王在人口、地盤、人心、實力等方面優(yōu)于漢廷,但是漢廷在集權上面碾壓諸侯王,這一點是諸侯王致命的弱點。
矛盾激化
七國之亂是吳王引起的,而吳王和漢廷的矛盾是弈棋事件。當時吳國的太子和漢廷的皇太子(后續(xù)的漢景帝)下棋,因為吳太子爭勝,皇太子就用棋盤砸死了吳太子。吳王和漢廷之間就有了矛盾,而且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因為吳太子死了,那么吳國一定會復仇。但是直接反抗是沒有希望的,其他諸侯王也不會憑白幫你,畢竟這只是你的私仇,所以吳王只能蟄伏起來。漢景帝知道吳王會心生不滿,所以也會想著削弱吳王,但是直接動手沒有十足的把握,畢竟當時的吳王勢力很大。
吳王稱病不上朝,漢廷拘押吳王使者,這些都只是互相試探,并沒有上升到矛盾爆發(fā)的地步,真正讓兩者矛盾激化到爆發(fā)的是削藩。晁錯上了《削藩策》,漢景帝開始削藩,漢景帝先后削弱了楚王、趙王、膠西王等諸侯王的勢力,并且開始謀劃削弱吳王的事情。吳王一看漢廷開始削藩了,擔心漢廷沒完沒了,所以干脆拉攏其他諸侯王一同造反。吳王因為弈棋事件與漢景帝結仇,膠西王因為削藩事情和漢景帝結仇,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吳王和膠西王約定平分天下,所以雙方都開始動員自己的兄弟以及諸侯王,最終一共有七個諸侯王(注釋6)決定造反。
戰(zhàn)爭開始
漢景帝宣布剝奪吳王的部分領地,消息一傳出,吳王就殺掉了吳國境內的部分官員(不忠于自己的官員),動員封地的百姓參軍。當時吳王集合了30多萬人(由此可見吳國的實力),并且聯(lián)絡其他六國一起造反。為了增加造反成功率,吳王還勾結匈奴、東越、閩越的貴族,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造反。
因為預謀已久,所以七國軍隊在初期非常順利。漢景帝得知后,就開始謀劃出兵。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但是袁盎、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人聯(lián)名上書請求誅殺晁錯,漢景帝批準了他們的建議,將晁錯斬殺。其實晁錯之死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綏靖政策”,而是漢景帝為了安定群臣之作。誅殺晁錯原因如下:
1:安定百姓的心:首先吳王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勤王,當時的百姓并不知道誰對誰錯,只知道殺了晁錯就不用打仗了,就可以繼續(xù)回去過好日子了。晁錯死后,七國叛軍也就失去了借口,百姓也就知道吳王等人是造反了,也知道再打下去也沒什么好日子過,所以民心又開始向著大漢了。
2:安定竇氏的心:漢朝的集權并不完善,外戚還是有很大權利的,而當時的外戚家族是竇氏。漢景帝每次遇見事都要去問晁錯,竇太后本身想著讓梁王為皇太弟,但是自身沒有呂雉的實力而且還有晁錯在這擺著,所以這個想法遲遲不能完成。外加竇嬰(大將軍)就曾阻止過晁錯,認為現(xiàn)在還不是削藩的時機,但是晁錯把竇嬰也得罪了。竇家掌權人基本上都看晁錯不順眼,此時皇帝還要用竇家(注釋7),所以為了安竇氏的心,晁錯也必須死。
3:安定群臣的心:朝中議論不斷,很多人覺得殺了晁錯就好了,大敵當前內訌才是第一大忌。而且群臣中有很多在之前就參過晁錯,這一次落井下石的機會怎么能放過。
殺了晁錯后派人去和吳王和談,結果吳王拒見使者,漢廷這才開始眾志成城鎮(zhèn)壓叛亂。這一場戰(zhàn)爭已經是沒有什么懸念的戰(zhàn)爭了,因為諸侯王內心不一,而漢朝內部高度統(tǒng)一。
當時吳楚聯(lián)軍進攻梁王,梁王劉武拼命抵抗。為什么?因為誅殺晁錯之后,竇家掌權就沒有懸念了,而竇太后又非常喜歡劉武。只要撐過這一劫,別說是個皇太弟,當儲君都有可能。這就是為什么劉武一直求援的原因,因為劉武知道,只要不死將來前途一片光明。與此同時周亞夫斷了吳楚聯(lián)軍的糧草,一舉擊敗了吳楚聯(lián)軍。
齊地三王遲遲攻不下臨淄,欒布一到,三王就相繼退兵,三王也相繼伏法被誅。欒布平定齊地叛亂之后與酈寄會師,一同水淹邯鄲城,趙王自殺,趙國的叛亂也就此停止。濟北王雖然參加了叛亂,但是一直沒出兵,所以赦免了死罪。
勝負原因對比
為什么漢廷會勝?為什么七國聯(lián)軍會敗?我們看看這幾個原因對比,看看雙方的差距。
起兵借口對比
吳王等人以清君側為借口起兵,但是晁錯死后這個借口就沒了,所以就是純粹的造反,七國內部都有反對的聲音。
漢廷是光明正大的平叛,名正言順,雖然內部有人想要求和,但是被吳王拒絕了,之后平叛的呼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戰(zhàn)略指揮對比
吳王拒絕了田祿伯的分兵建議和桓將軍的長驅直入建議,結果失去了最佳作戰(zhàn)時機,以至于被周亞夫搶占戰(zhàn)爭的主導權。
周亞夫拒絕援救梁王(皇命都置之不理),反而是積極尋找戰(zhàn)機,最終斷了吳王的糧草,讓其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統(tǒng)帥對比
盡管是七國叛亂,但是真正要反的是吳王,其他人也不過是被利益誘惑來的,所以作戰(zhàn)意識不積極。齊地三王圍攻臨淄三個月都攻不下,可見諸侯王并不是鐵定心要造反。
漢廷就不一樣了,為了能讓劉武和竇家鐵定心平叛,漢景帝直接坑殺了自己的老師晁錯。而且任用周亞夫為將,讓其指揮大軍破吳楚聯(lián)軍。
兩者一對比,勝負就能看出來了,吳王根本就不是漢景帝的對手。
戰(zhàn)爭影響
七國之亂以漢廷勝利而告終,漢景帝趁機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并且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權利。比如分封諸皇子為諸侯王,將諸侯國分裂成小國。剝奪諸侯王的行政權、官員任命權、治民權,而且諸侯國所屬封地必須推廣郡縣制,官員由漢朝任命(注釋8)。諸侯王失去了大部分政治權利,其影響大大降低,而漢朝進一步強加中央集權。
雖然諸侯王的影響已經很低了,但是諸侯王的問題仍舊存在,漢武帝時期主父偃上書時稱:諸侯連城幾十,占地千里。輕則淫亂,重則忤逆中央(注釋9)。膠西王和趙王也先后殺死了中央派遣過去的國相,這件事反應出諸侯王仍舊蔑視漢廷。隨后漢武帝為了徹底解決諸侯王的問題,頒布了《推恩令》,自此漢初時期的諸侯王才得以解決,之后的諸侯王再也無力叫板漢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7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秀為什么會打不過劉邦真相是什么
下一篇: 更始帝劉玄,扮豬吃虎的傀儡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