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漢被所有人支持,為什么最后支持者又倒戈相向?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一、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求賢良。
彼時,竇太后已經(jīng)去世一年,放眼天下,再也沒有人能阻擋少年天子的野心。
46歲的董仲舒受到推薦,可以當面向漢武帝講述自己的主張。他們先后聊了三次,賓主盡歡。
這幾次談話的內(nèi)容就是《舉賢良對策》。
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
這一年是儒家元年。
從此以后,儒生走上帝國的舞臺,開啟一系列酷炫的表演,一直到2000年后都霸占C位。
在漢武帝的計劃中,儒生只是理論工作者。
用文章為皇權(quán)加持、到地方去宣傳朝廷恩德、然后用儒學(xué)教化百姓,讓大漢帝國呈現(xiàn)一片和睦氣象就好。
換句話說,他們只是軟件和APP。
至于治國的硬件操作,那是功臣、軍人、文法吏等職業(yè)人員的工作。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分工不同,對吧。
可儒生們不是這么想的,他們覺得:
周朝才是夢幻天堂,那時的一切都是所有人共同所有,沒有貧富差距、沒有不公現(xiàn)象、沒有......什么陰暗面都不存在。
對于這種想法,軍人和酷吏都嗤之以鼻,視之為腦殘。
可儒家就是有市場,畢竟雞湯最養(yǎng)人。
在漢武帝去世后,大漢帝國的主線就是文法吏和儒生的斗爭史,兩條路線一直斗了百年。
直到王莽篡位,儒生獲得全勝。
勝利,也是終結(jié)。
二、
儒家想要崛起,有很長的路要走。
公元前81年,霍光以漢昭帝的名義,召集60多名賢良文學(xué)來長安,對漢武帝時期的政策進行了一次大討論。
“賢良文學(xué)”主張縮小政府的規(guī)模,放棄鹽、鐵等壟斷行業(yè),重農(nóng)抑商讓利于民,再次實現(xiàn)文景盛世。
桑弘羊?qū)嵜磳Α?/p>
他認為政府應(yīng)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wù),用強制手段調(diào)節(jié)社會需求,最終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雙方在小小的會議室里互不相讓,從2月一直撕逼到7月,“賢良文學(xué)”才取得勝利。
最終,大漢帝國廢除了酒類專賣和關(guān)內(nèi)鐵官,第二年,桑弘羊也因謀反罪被霍光處死。
在60多名賢良文學(xué)中,有一位學(xué)者叫桓寬。
他回家后,把會議的過程和結(jié)論都整理成一本書,起名叫《鹽鐵論》。
不論是會議還是《鹽鐵論》,表面上討論的是經(jīng)濟問題,但背后卻是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
桑弘羊是法家,賢良文學(xué)是儒家。
他們爭論的焦點遠遠不止眼前的政策,而是大漢帝國以后的指導(dǎo)權(quán),理論、財富、權(quán)力、人事......的命運,都將取決于這次會議。
這場博弈太大了。
最終法家失敗,儒家取得空前的勝利。
不過法家和文吏的傳統(tǒng)勢力很龐大,“鹽鐵會議”后儒家只是平分半壁江山,想要一統(tǒng)天下,還需要機遇。
他們的機遇來自幾十年后的皇帝父子。
漢宣帝其實是漢武帝、桑弘羊一脈,他重用酷吏、打擊豪強、加強朝廷權(quán)威,締造了大漢最后的輝煌時期。
可太子卻是標準的儒家學(xué)子。
太子對漢宣帝說:“老爸,你的做法太殘酷了,不如用儒生吧,以仁義教化天下多好?!?/p>
漢宣帝一聽就知道完犢子了。漢朝的制度是霸王道雜之,也就是一手面包一手鋼刀,聽話的吃面包,不聽話的吃鋼刀。
可這個敗家子想做溫情脈脈的和事佬:
“哎,亂我家者,太子也。”
他本來想廢掉太子,但一想到曾經(jīng)和皇后走過的艱苦歲月,還是下不了決心,聽天由命吧。
太子登基后,就是漢元帝。
在漢元帝的領(lǐng)導(dǎo)下,儒家取得壓倒性的優(yōu)勢。
儒生認為漢朝雖然強大,但不夠完美,他們強調(diào)個人道德的力量,反對政府對社會的過度控制,他們希望把政府改造成周朝的模樣。
雖然是腦補出來的周朝盛世。
但是法家官吏的勢力始終存在,他們敢做敢為,不在乎任何道德的束縛,只根據(jù)法律的標準行事。
他們從不談理想,只做實事。
按道理說,儒生是很難和法家對抗的,畢竟沒有武器嘛,可帝國的民間社會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
那些年土地兼并嚴重,農(nóng)民耕種一點點田地,本來收入就不多,卻要拿出一半來交稅,再拿出來年的種子,就剩下一點糧食。
吃個屁。
而占據(jù)大片田地的豪族,卻有免稅的特權(quán)。
朝廷官員窮奢極欲、地方官員只知盤剝,外戚、貴族沒有前輩的本事,依然霸占朝堂。
學(xué)子如果不行賄、巴結(jié),基本沒有入仕渠道。
除了既得利益集團,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場變革,來改變現(xiàn)有的一切。
此時,不論是理論、理想還是操作手冊,儒家的一切都特別迷人,所有人都覺得他們是世界的燈塔。
儒家即將一統(tǒng)天下,只缺一個領(lǐng)袖。
此時,王莽迎面走來。
三、
王莽出身于帝國最有權(quán)勢的家族。
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按照漢朝傳統(tǒng),皇太后將享有巨大權(quán)威。
于是,王政君在漢元帝去世后,提拔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其他6個兄弟都被封侯,就連同母異父的弟弟,也做了水衡都尉。
王氏家族之富貴震動天下。
雖然王莽的父親去世早,沒有趕上這一波紅利,但出生在這個家族,本身就是巨大的勝利。
更何況,他還是一個標準的儒教徒。
從小,王莽就跟隨名師學(xué)習(xí)《論語》,學(xué)術(shù)水平相當高,當一個大學(xué)教授或者長江學(xué)者基本不在話下。
他的哥哥早逝,留下妻子和遺腹子。
王莽謹記“兄友弟恭”的教訓(xùn),全部接過來,親自撫養(yǎng)寡嫂和侄子,很快就成為青年道德楷模。
到叔伯家做客時也恭敬有加,屁股只坐沙發(fā)的一半、喝酒碰杯一定要放到最底下、出門會一直退出去......懂禮貌的一塌糊涂。
不要以為很容易。
明明有權(quán)有勢可以飛揚跋扈,卻偏偏用最嚴格的姿態(tài)要求自己,怎么可能不讓人產(chǎn)生好感。
王思聰稍微謙遜一點,就能博取很多人的好感,何況是大漢第一家族的王莽。
人窮的時候,自律不算什么,當他有資本的時候依然自律,才是最大的本事,也最讓人崇拜。
那些年,王莽是國民偶像。
明明已經(jīng)封侯,有了固定的豐厚收入,全家卻依舊艱苦樸素,妻子連絲綢都舍不得穿,客人都以為是家里的老媽子。
兒子失手殺死奴婢,在別人家都不算什么。
奴婢而已,私有財產(chǎn)而已,她的生死和人生都是主人一句話的事,死就死了。大不了暗箱操作一下,給兒子洗白唄。
王莽不行。
他一定要逼兒子自殺,以第一家庭的名義,維護法律和道德的權(quán)威。
在我看來:
王莽不是沽名釣譽的小人,而是時刻以儒家標準要求自己的君子,而這個君子年僅38歲就當了大司馬。
有權(quán)勢、有信仰、有能力的儒家信徒,太符合帝國儒生的期望了。
于是,新圣誕生了。
所以當王莽官場受挫時,就會有無數(shù)人出來請愿,把他送回朝廷的權(quán)力中心,每次都是如此。
在當皇帝前,他基本沒遇到大困難。
從朝廷、貴族到鄉(xiāng)野,幾乎所有人都支持他......雖然貴族和豪強的目的不純,但儒家信徒是真的希望和王莽一起,建設(shè)夢幻中的天國。
理論中的東西,王莽信嗎?
我覺得,他真的認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只要把理論落實,就一定能實現(xiàn)人間天國。
四、
公元8年,53歲的王莽代漢稱帝。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成就,而是天下儒生的勝利。他們用改朝換代的方式,徹底打敗了法家宿敵,成功組建了純?nèi)寮艺?/p>
百年恩怨,到此為止。
西漢末年是儒家最需要領(lǐng)袖的時候,而王莽生在最有權(quán)勢的家族,自己又是恪守道德的儒家信徒,可謂風(fēng)云際會。
好了,一切都開始吧。
向天國前進。
當皇帝的第二年,王莽就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理論依據(jù)則是儒家經(jīng)典。
首先是最核心的土地問題。
王莽規(guī)定,天下土地和奴婢全部收歸國有,不允許私人買賣。八口之家的土地數(shù)量不能超過一井,多余的必須充公,由官府重新分配。
看看名字:井,妥妥的井田制復(fù)辟。
王莽希望用實力讓理想落地,從此再沒有大富大貴的人家,每個人都能吃飽穿暖,最終達到大同世界。
可問題來了:
自己的土地憑什么無償交給官府,還要免費分給別人......
豪族用了幾代人才積累下如今的家業(yè),您老人家一句話就要拿走,連個招呼都不打,太欺負人了吧。
再說了,沒有土地怎么養(yǎng)活奴婢?
于是,所有地主都起來反抗王莽,甚至連大臣們也不理解。是啊,不是所有人都為了理想而活,他們追隨王莽只是想多撈好處。
土地公有制讓所有人都不滿意。
2年后,王莽取消土地和奴婢政策。
這下連窮人都不滿意了:“說好的分田又反悔了,你丫是個騙子吧?!?/p>
動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又失去窮人的支持,王莽和儒生的理想在現(xiàn)實面前,撞的頭破血流。
其次是實行政府專賣制度。
在“鹽鐵之議”上,儒家因反對官營而取得勝利,如今又在財政壓力和大同理想的驅(qū)使下,恢復(fù)官營專賣制度。
可真的很有趣。
在這項改革中,王莽恢復(fù)了平準均輸,在長安設(shè)立兩個市場,派遣官員征收交易稅,順便平抑物價。
又把鹽、鐵、酒、鑄幣全部收歸官營,然后向醫(yī)生、裁縫、漁民等人收稅,再加上官府直接放貸,這項改革稱為“六莞?!?/p>
可惜的是,這項改革也破產(chǎn)了。
在漢武帝和桑弘羊時代,朝廷用“以商制商”的策略來推行官營制度。拉攏一部分商人,讓他們擔(dān)任商業(yè)官員,打擊另一批大商人。
商人懂得市場經(jīng)營,也知道對手的軟肋,再加上遍布朝野的酷吏,讓漢武帝和桑弘羊取得極大成功。
可王莽是君子,沒有這套手段。
他只是單純的發(fā)布命令,派遣官員去執(zhí)行,結(jié)果就是官員腐敗、商業(yè)萎靡。到頭來,不僅朝廷沒有得到財政收入,連所有商人都得罪了。
更要命的是,貨幣改革。
直接說吧,王莽的貨幣改革就是洗劫民間。
當然,貨幣的形式也來自儒家經(jīng)典:刀幣、貝幣、龜幣、金幣、銀幣、銅幣...
他先后發(fā)行了4套貨幣,每次發(fā)行新貨幣就會規(guī)定:可以兌換多少舊貨幣......相當于一句話就把舊貨幣貶值幾倍到幾十倍。
假如一個人有100舊錢,今天還能買一袋大米,可明天新貨幣發(fā)行后,按照規(guī)定的兌換率,只能買一個燒餅。
缺德不缺德啊。
幣制混亂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當國民經(jīng)濟一片蕭條時,王莽想洗劫財富的初衷也成為鏡花水月。
王莽、儒生、純?nèi)寮艺牡谝淮卫硐雽嵺`,已經(jīng)徹底失敗。
五、
網(wǎng)上總有人說,王莽是穿越者。
其實這個說法最早的起源是胡適:“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p>
王莽不是穿越者,只是儒家信徒改革者。
從漢朝開國起,儒生就謀求參與社會管理,在漢武帝時代獲得階段性進步,在經(jīng)過鹽鐵之議、儒法爭鋒后,終于在西漢末年取得全勝。
儒家風(fēng)氣養(yǎng)育了王莽,王莽又回報了儒家。
王莽幾乎沒有阻力的登上皇位,除了儒生的支持,還有世家門閥的默許。
漢宣帝口中的“漢家制度”是王霸道雜之,王道負責(zé)輿論和教化,霸道則是任用法家酷吏,血腥清理一切不安定因素。
而地方的豪族、門閥是首當其沖的。
雖然漢宣帝以后再無雄主,可一旦再出一個生猛皇帝,利用漢朝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和制度來收拾他們,也是分分鐘的事。
在“漢家制度”的話語體系中,所有豪族都沒有絲毫安全感,想要保住自己的家業(yè),最好的辦法就是改朝換代。
而儒家正好是法家酷吏的死敵。
支持儒家,是豪族、門閥必然的選擇。
所以啊,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切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選擇,或是現(xiàn)實,或者精神。
王莽的改朝換代就處于糾結(jié)當中。豪族門閥希望支持王莽來保持現(xiàn)狀,儒家希望支持王莽來改變世界。
而王莽選擇了后者。
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
儒家的理想太豐滿,根本不切實際,可儒生和王莽卻死不回頭。理想化的改革沒有絲毫效果,但傷害了豪族的利益。
于是,天下皆反。
有的豪族親自起兵,而有的豪族選擇支持劉姓宗室,大家都在為未來拼命。最終,獲得南陽和河北豪族支持的劉秀,成為勝利者。
當初為王莽唱贊歌的儒生呢?
又聚集在劉秀麾下,歌頌新的世界。
他們當初的理想和反叛,又有誰會記得,或者又有誰會提起?
當然,王莽被殺時依然有千余人追隨,他們自愿和皇帝一起赴死。
他們都是理想的殉道者。
六、
歷史總是波浪式前進。
不論是成功或失敗,都值得銘記。
王莽和西漢儒生的理想失敗了,但他們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太理想化的理論根本行不通,想要有所成就,只能立足現(xiàn)實。
后來的王朝,再也沒有純?nèi)寮艺?/p>
東漢的儒家再也不提什么周政、公有、井田制......雖然時間只過去幾十年,但仿佛已經(jīng)過去幾個世紀,那些名字早已被塵土淹沒。
只有走過這條路,并且遭受失敗后,世人才知道此路不通。如果從來沒有試驗過,永遠有人不會死心,永遠抱有希望。
他們會說:“如果怎樣......”
王莽改革則把錯誤的路永遠堵死,他和那些儒生用鮮血告訴后人:此路不通,你們不要走。
在歷史長河中,有些事一定要有人去做。
于是,他們成了失敗者、民賊、妄人......被記錄在史冊,在后人的嘲笑和唾罵聲中走過千年。
但是回頭看。
我們已在失敗者的饋贈中走過數(shù)千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9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衛(wèi)青有多厲害他為什么會這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