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管仲是如何收拾魯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后,經(jīng)過大刀闊斧的改革,齊國逐漸強盛,稱霸諸侯。
當時,鄭、陳、邾、蔡等國,懾于齊國強大的軍事,一致表示贊同。畢竟胳膊扭不過大腿,誰也不想找不痛快。不過,還是有人不服,誰呢?魯國。
(齊桓公稱霸)
魯國是齊國的鄰居,憑土地面積和人口實力,魯國在當時實力并不弱小,所以魯國表示不服。
按常理,不服就要把他打得服氣。所以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仗著自己兵強馬壯,討伐魯國。結果,在長勺這個地方,魯軍由曹劌指揮,大敗齊軍。后來,盡管齊國和魯國交戰(zhàn),雖多次取得勝利,扳回了臉面。但接下來的“曹沫劫盟”,再次讓齊桓公在眾諸侯面前丟盡了顏面,并且還不得不將魯莊公割讓的土地歸還魯國。
當時,一些勢單力薄的諸侯國,對齊桓公稱霸,在內(nèi)心其實也不服氣。見魯國在和齊國的較量中沒有落下風,于是紛紛與魯國結盟,共同反對齊桓公稱霸。
一心想做霸主的齊桓公,對魯國這種軟硬不吃的國家很頭痛,再看到那些小的諸侯國與之結盟對抗自己,覺得形勢于自己非常不利,但又找不到好的辦法,于是成天眉頭緊鎖,不知如何才能搬開魯國這塊又臭又硬的絆腳石。
(齊相管仲)
管仲是個很有頭腦的人,他站出來表示:想要魯國臣服,也不是沒有辦法。齊桓公知道管仲一向足智多謀,既然管仲能說這種話,他當然就一定有對付魯國的上上之策。
管仲請齊桓公將身上的紈衣脫下來,并穿上縞布做的衣服。
所謂“齊紈魯縞如霜雪”,指的就是齊國和魯國都產(chǎn)一種白絹?!褒R紈”是產(chǎn)于齊國本土的一種細膩而白的絹,又被稱為“紈衣”;“魯縞”則是產(chǎn)自魯國曲阜一帶的白生絹,在當時又被稱為“縞布”。
在管仲的請求下,齊桓公改穿縞布做的衣服,同時管仲又命令朝臣們也得穿縞布做的衣服。有一個詞叫“上行下效”。不錯,齊國的百姓見國君和大臣都穿上了縞布做的衣服,大家紛紛效仿,一時縞布做的衣服,成了最炫齊國風。
(全民織縞布)
齊國的織布工們見縞布這么流行,當然都不肯織紈衣,而準備改織縞布。不過,他們雖有生意眼光,但是政令就是一把刀。管仲發(fā)布政令,嚴禁百姓織縞布,所以,縞布只能從原產(chǎn)地采購。
這樣一來,魯國的縞布頓時成了最搶手的商品,一時供不應求,價格更是一漲再漲。魯國人見縞布如此賺錢,很多人都扔下鋤頭鐮刀,紛紛改行去織縞布了。
管仲這時又在魯齊邊境貼了一個大告示,聲稱只要是販縞布一千匹,即可得到齊國補貼三百金;販縞布一萬匹,則補貼三千金。這政策立刻讓魯國上下一片歡騰,老百姓全體改行織縞布。
縞布的生意好,賦稅跟著收得多,國庫里的錢當然就增多了許多,魯莊公心里美滋滋的,暗想齊桓公就是個大傻帽。
(桓公稱霸)
織縞布的熱潮持續(xù)了一年,魯國上下都成了富人,就在大家眉開眼笑的時候,管仲突然關閉了和魯國的貿(mào)易關卡,不準魯國的縞布入齊。同時,管仲又讓齊桓公和大臣們穿上紈布做的衣服,老百姓一看,當然也跟著穿上紈衣。于是紈衣又成了齊國流行的主旋律,誰要再穿縞布做的衣服,都不好意思上街了。
魯國人望著成堆的縞布傻眼了,事情其實遠比他們想的更嚴峻。因為田地荒蕪了一年,魯國沒有存糧,很快魯國人拿著錢都買不到糧食,陷入了饑餓的恐慌之中。
魯莊公這才如夢初醒,明白了齊國的陰謀,但為時晚矣。為了度過難關,魯莊公不得不向齊國買糧,管仲趁機把糧價漲了又漲,結果魯國人曾經(jīng)賺的錢,又紛紛回到了齊國人的口袋中。就算如此,魯國還是不能度過難關。魯莊公萬般無奈,只得低聲下氣地向齊國表示,愿以齊桓公馬首是瞻,唯齊桓公為盟主,并立字為據(jù)。
就這樣,管仲不靠一兵一卒,就把魯國制得服服帖帖。魯國一低頭,誰也不敢再說不服,齊桓公的霸主之位自然就無人能擋嘍。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襄公被殺。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設法回國,搶奪國君之位。公子糾的師傅管仲為確保公子糾登位,便在中途謀殺小白,一箭射中小白,但小白并沒有死,而是速回齊國,順利地登上國君之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他不僅不計較管仲的 “一箭之仇”,反而對他予以信任和重用,立為“相國”。管仲深為齊桓公的寬容所打動,盡全力輔助齊桓公整頓軍隊,發(fā)展生產(chǎn),促進外交,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齊襄公的弟弟公子糾發(fā)現(xiàn)管仲是個人才,便要他當了自己的謀士。而鮑說牙呢,也偏偏被齊襄公的另一個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為軍師。兩個好朋友各自輔助一個公子,干的很賣力氣??墒呛镁安婚L,昏庸的齊襄公總是疑心他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要篡奪他的王位。就讓手下的人找機會干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兩個公子聽到了風聲,公子糾帶著管仲就跑到了魯國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著學,他帶著鮑叔牙也跑到了莒國的姥姥家避難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齊襄公被手下的將士殺死,立他的一個弟弟公孫無知為齊國君王,這個人當了君王沒幾個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給殺掉了,齊國當時是一片混亂。
流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魯國的公子糾得到消息后,都覺得自己繼成王位的機會來了,急忙打點行裝,要回國爭奪王位。
管仲作為公子糾的軍師及時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離齊國很近,如果他先我們一步回到齊國,我們就沒戲了,我看還是我先帶一隊人馬去攔截公子小白,讓魯國派大將曹沫帶另一隊人馬護送您回國。公子糾笑答:好主意!
當管仲帶人馬趕到莒國和齊國的交界處,正碰上鮑叔牙帶領一隊莒國人馬護送公子小白飛弛而來。管仲上前攔住去路,他說: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著,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說:我回國辦喪事去??!管仲說:您的哥哥公子糾已經(jīng)回到齊國操辦此事了,我看您還是返回莒國好好呆著吧!
鮑叔牙雖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現(xiàn)在是各為其主??!他瞪著眼睛喝斥管仲:我們公子回國有自己的事情,你管的著嗎?再說你扯的瞎話也瞞不了我鮑叔牙吧?如果公子糾真的回到了齊國,那你干嘛帶人來攔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謊言被揭,臉色通紅,一時無言以對。
鮑叔牙不敢耽擱,命令部隊火速前進,管仲見狀急得要命,要是攔不住公子小白,自己還有啥臉面再見公子糾啊,于是他心一橫,搭弓取箭,朝著車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聲,栽倒在車上,管仲見大功告成,便帶著人馬飛逃而去。
沒想到管仲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一點沒傷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補上一箭他就沒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聲裝死倒在車里。見管仲跑了,他才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鮑叔牙見公子小白平安無事,大喜!立刻命部隊抄小路向齊都全力疾弛。
管仲自以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護送公子糾向齊國進發(fā),結果到齊、魯邊界的時侯,一個齊國的使者攔住了他們的車馬,使者說:我奉齊國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來通知魯國,請你們不必送公子糾回國了。
管仲一聽,才知道自己沒把事情辦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鮑叔牙的當。于是一氣之下把齊國使者給殺了,公子糾更是什么也不顧了,命令大將曹沫摔領僅有的500多魯國士兵去跟齊國拼命。于是齊、魯兩國就開了戰(zhàn),魯國本來就是個小國,兵馬少,又是到人家齊國門口來打仗,那有不敗的道理呀!辛虧大將曹沫很勇敢,保護公子糾和管仲逃回了魯國。
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幫助下登上了齊國君王的寶座后,稱為齊桓公,后來成為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之首,這是后話暫且不表。只說他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糾干掉!于是他命令鮑叔牙領兵30萬去攻打魯國,那時齊國很強大,小小的魯國為了公子糾這么個破外甥被迫應戰(zhàn),結果連連敗北,魯國君王見頂不住了,就派人和齊國講和,鮑叔牙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要魯國把公子糾殺了,二是把管仲交給齊國,不然的話絕不退兵。魯莊公沒別的法子,只好照辦。把公子糾的人頭和管仲一起交給了齊國。
他認為執(zhí)政治國就是實現(xiàn)百姓的愿望,換來百姓對君王朝廷的支持奉獻;他認為沒有經(jīng)濟的富裕,就沒有禮義廉恥、禮節(jié)榮辱可談;他認為,如果沒有奢侈消費,經(jīng)濟就沒辦法繁榮;他充分肯定人們求利的沖動,肯定人的欲望,甚至開辦官妓以吸引各國商人,“聚天下之財”。從窮困潦倒的小商人到齊國宰相,管仲如何處理內(nèi)政和外交?如何助力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yè)?詳情請收看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之管仲相齊。
管仲其人:從小商人到齊國宰相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評點管仲。管仲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在位時齊國的宰相。他是重要的政治家、經(jīng)濟學家,也是思想家。他在世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23年到公元前645年,比老子、孔子他們要早一百五、六十年左右。
孔子很崇敬管仲?!墩撜Z·憲問》里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贊美管仲是仁人。諸葛亮也很崇敬管仲?!度龂尽飞厦嬲f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敝T葛亮把自己比成管仲和樂毅,當時的人都不認同。
管仲(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史記·管晏列傳》載: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齊國占有現(xiàn)在的山東大部分地區(qū)(西南部除外)。西周初年由姜太公所建,其后300多年沒有出色的業(yè)績。到齊桓公的時候,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齊國進入了興盛時期。那時候經(jīng)濟繁榮,國力雄厚。他就聯(lián)合中原的諸侯,向北討伐戎狄,向南遏楚人的向北發(fā)展,同時也遏制東夷和淮夷,這樣就成為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
《史記》上說:“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薄熬藕现T侯”就是九次聯(lián)合諸侯會盟,“匡”就是救助的意思,“一匡天下”,救助天下,指的是救當時的中原各國??鬃诱f:“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比绻麤]有管仲,我就會披頭散發(fā)、衣襟從左邊敞開了??鬃邮琴潛P齊桓公和管仲聯(lián)合諸侯對抗夷狄,保守住了當時中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孔子在《論語》中曾三論管仲
在《論語·八佾》里,孔子批評管仲不知禮?!叭粍t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在《論語·憲問》里,贊美管仲“仁”。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繼而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p>
管仲當過兵、做過小生意、當過小官,但都不成功,窮愁潦倒。但他有一個好朋友、鐵哥們,叫鮑叔牙。鮑叔牙非常欣賞他,而且?guī)椭?。管仲跟鮑叔牙一塊做生意,每次都給自己多分錢。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婪,而是因為管仲太窮;管仲三次當小官都被辭退,鮑叔牙認為這不是管仲不能干,而是時機不到;管仲打仗的時候曾經(jīng)三次逃跑,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不勇敢,而是因為管仲家里面有老母親。鮑叔牙追隨公子小白,就是后來的齊桓公。管仲追隨公子糾,失敗被囚以后,鮑叔牙把他救出來,說服齊桓公重用管仲為宰相?!妒酚洝R太公世家》里記載鮑叔牙對齊桓公說的原話是:“君將治齊,即高?縈朧逖雷鬩?。?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自己是這么說的:“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百Z”就是做生意。“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薄拔釃L三仕三見逐于君”,我做了三次官,三次被攆走?!磅U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薄拔釃L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薄肮蛹m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p>
鮑叔牙是管仲一生的好朋友、一生的貴人。一直幫著他,從窮困潦倒的小商人直到成為齊國的宰相。所以,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鮑之交在歷史上被視為美談,這其實是中國的游士文化。游士們闖蕩天下,出門在外靠朋友,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相互幫襯的文化。
商人治國:信譽是生命
中國歷史上商人執(zhí)政并不少見。動蕩時代,那些有成就的君王似乎都有商人出身的丞相來輔佐。比如:商湯有伊尹,周文王、周武王的時候有姜太公,齊桓公有管仲,越王勾踐有范蠡,秦始皇有呂不韋。雖然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從道德上重農(nóng)抑商,但在中國的政治史上,商人其實起了很大的作用。
齊桓公找了管仲這么一個商人出身的人來治國,授以重任。管仲就將自己的商業(yè)價值觀,帶入了齊國的治理之中。管仲相齊故事不少,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
齊桓公在位的第五年征伐魯國。魯國軍敗。魯莊公請求獻上一塊地方給齊國,以求停戰(zhàn)。齊桓公同意了,與魯莊公約了一個地方見面,結盟,談條約。魯莊公正要同意盟約時,魯國的一個將軍,叫曹沫,突然沖上齊桓公和魯莊公準備簽訂盟約的臺子,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說:“把侵略魯國的土地給返還回來?!饼R桓公在脅迫之下,同意了曹沫的要求。這個曹沫也很有意思,齊桓公一答應,他就把匕首扔了,回到剛才臣子的位置。齊桓公一獲得自由,就后悔了,不想把侵地還給魯國,而且還準備殺曹沫。管仲就不同意了。管仲說,你被劫持時已經(jīng)答應了曹沫的要求,現(xiàn)在你想違背承諾,要殺曹沫。這只是圖一己之快。你這樣就會“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你在天下諸侯面前就失信了,今后就會失去天下諸侯的援助。這樣做是不行的,肯定不能這么干。既然被劫持的時候,你答應了他,你就得講信譽,言出必行。齊桓公也蠻聽話。于是,齊國就把過去三次打敗魯國所占領的魯國土地,全部還給了魯國。諸侯們聽到這事后,都認為齊國很守信。后來齊桓公會盟諸侯,邀請各諸侯來開會,各諸侯都如約而來。這是齊桓公春秋霸業(yè)的開始。
大家知道,商人如果要把生意做大,信譽是生命。沒有信譽,就沒有合作者,就失去了組織資源的能力。所以,管仲特別重信譽,他把商人這種守信的原則用到了國家關系上,這是齊國強大的開始。
看這段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鮑叔牙、曹沫、齊桓公、管仲這些人都很有個性。春秋時期的中國人,真是痛快淋漓,重情義、有個性、有氣節(jié)。為人處事都非常有尊嚴,有原則。如果這種個性保留至今,中國人在世界上就不得了。
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曾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幾乎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農(nóng)、陰陽、輕重諸家。稷下學宮在其興盛時期,匯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孟軻)、淳于髡、鄒子(鄒衍)、田駢、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環(huán)淵)、尹文子(尹文)、魯連子(魯仲連)、騶子(騶?])、荀子(荀況)等。
管仲對后世的影響,除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之外,還因為《管子》這本書。這是中國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這本書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大約在齊威王和齊宣王當政的時期。那個時候,齊國辦了一個稷下學宮,相當于一個高等學府或說高等研究院,招攬各國的游士到這個地方來討論問題。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上說,這些游士是“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shù)百千人?!庇袔装佟⑸锨?。當時各國的學者、思想家,都聚集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討論理論問題。著名的思想家像孟子、荀子、慎到這些人,都在稷下學宮待過。學術界普遍認為,《管子》這本將近20來萬字書,由稷下學宮時期的學子完成。它的思想淵源來自管子,但是文章的形成在戰(zhàn)國時期,比管仲要晚三百來年,可以說是稷下學宮時期戰(zhàn)國學者的一本論文集。
柏拉圖學院
由柏拉圖創(chuàng)辦于公元前385年左右,以后歷代相傳,延續(xù)不替,至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封閉為止,前后延續(xù)將近千年之久。柏拉圖學園的兩個根本點為開放性的研討學風和以數(shù)學為最重要的研究對象。柏拉圖在學園門楣上銘刻了“不習幾何者不得入內(nèi)”這一警句。
東西方的人類歷史上,總有有一些歷史現(xiàn)象驚人地相似。在中國的稷下學宮開創(chuàng)之前幾十年,大概公元前385年,柏拉圖在古希臘開辦了柏拉圖學院。稷下學宮大約是在公元前356年開始,二者相差不到30年。稷下學宮是中國第一個高等學府,柏拉圖學院是古希臘非常重要的一個學院。不同的是,柏拉圖學院是由學者開創(chuàng)的,探索的是自然科學知識和哲學;中國的稷下學宮是由齊國朝廷開辦的,主要探討服務于政治的學術理論。兩者分別形成了后來不同的學院傳統(tǒng)。
《管子》是本什么書?
《管子》這本書的思想屬于什么流派?有人說是法家,有人說是道家,還有人說是儒家。按照司馬遷的《史記》中司馬談對道家的定義,《管子》應該屬于道家的大范圍。屬于道家里面的道法家,道家跟法家的結合。歷史上的黃老道家,大體屬于這一個脈絡。為什么有人會說它是儒家?因為它確實用了儒家習慣用的“禮”、“德”等概念,雖然內(nèi)涵很不一樣。
這兩本書,《管子》和《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組織人編著的,《呂氏春秋》和《管子》,在思想上有相互承接的關系。它們都大體屬于黃老道家。
下面我們著重講《管子》這本書,講管子的思想。我分成了五個點:第一點講執(zhí)政治國要順人心、遂人愿;第二點講經(jīng)濟是道德的基礎;第三點講自主即繁榮;第四點講以法治國;最后講管子敬天行道的思想。我們逐一分析。
順人心、遂人愿
先講一下順人心、遂人愿。治國的核心就是順民心,治國搞得不好就是逆民心了。
《管子·牧民》里面講:“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p>
老百姓最厭惡的就是“憂勞”、“貧賤”、“危墜”、“滅絕”四件事。所以,執(zhí)政治國就是要消除百姓最厭惡的東西,解決百姓最憂患的東西,就是使人不憂勞、不貧賤、不危墜、不滅絕。
管子接著說:“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蹦隳軌蜃尠傩湛鞓?,百姓就會為你去憂勞了;“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你能讓百姓富貴,老百姓也愿意為了你去承受貧困;“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p>
這是一種交換的思想。執(zhí)政治國就是實現(xiàn)百姓的愿望,換來百姓對君王朝廷的支持、奉獻和犧牲。管仲是商人,他把朝廷與民眾的關系視為交換關系,認為治國的本質(zhì)是一種交換關系。你能為百姓做什么,百姓就愿意為你奉獻什么。什么叫領導力?領導力首先就是得滿足人,通過服務獲得領導力。
這種觀點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赫斯凱特(James Heskett)的觀點一樣。Heskett有一個模型是從《道德經(jīng)》衍生出來的,叫做Servant Leadership(服務型領導力)。他認為最深刻的領導力就是服務,通過服務來實現(xiàn)領導。
經(jīng)濟是道德的基礎
講完順人心、遂人愿,我們講第二點:經(jīng)濟是道德的基礎?!豆茏印つ撩瘛飞险f:“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眹液芨辉?,很遠地方的人就會跑來;國家的土地開墾得好,老百姓就留居下來了;“倉稟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比说亩Y節(jié)、人的榮辱觀跟物質(zhì)條件密切相關。得“倉稟實”,倉庫都很滿了,人們才會有禮節(jié);得“衣食足”,衣食很豐足,人們才會有榮辱感。沒有經(jīng)濟的富裕,就沒有禮義廉恥,也沒有禮節(jié)榮辱可談。這是非常典型的、務實的商人的看法。
百姓自主帶來繁榮
經(jīng)濟如此重要,經(jīng)濟是道德的基礎,那么,怎么發(fā)展經(jīng)濟?這樣就到了第三點:自主即繁榮?!豆茏印ば蝿萁狻飞险f:“明主之治天下也,靜其民而不擾”,讓老百姓安靜,不去擾動百姓?!柏涿穸粍凇?,讓老百姓快樂,不要過分勞煩百姓;“不擾則民自循”,你不去打擾百姓,百姓自己會找出路來;“不勞則民自試”,你不勞煩百姓,百姓自己會去嘗試?!肮试唬荷蠠o事而民自試”,君王、朝廷不要去干擾百姓,老百姓自己會去嘗試,自己會去試驗,自己會走出來。
大家再看《管子·禁藏》上說:“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鄙普咭朴诎延欣沫h(huán)境給制造出來,有了利益所在,老百姓就自美自安了?!安煌贫?,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你不推他,他也會去。你不吸引他,他也會來。朝廷不煩、不擾、不折騰,老百姓自己會變得富裕起來。這完全是《道德經(jīng)》的觀點。經(jīng)濟發(fā)展是繁榮的基礎,也是道德的基礎。怎么才能夠讓經(jīng)濟繁榮起來,讓這個社會最終走向禮義廉恥、走向道德榮辱呢?就得尊重民眾的自主和自由。只要不去干擾百姓,百姓有自由了,就會自我嘗試、自我選擇、自我努力,繁榮就在其中了。所以,最重要的是百姓的“自試”、“自循”,自己找路,自己創(chuàng)富。這是來自無為而治的繁榮,來自自由的繁榮,來自不干預的繁榮,來自競爭的繁榮。
無為而治,是不是政府面對市場秩序就完全不管了呢?不是這樣的?!豆茏印分鲝堈畬κ袌龅恼{(diào)控,主要是調(diào)控在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他認為政府必須控制住貨幣,這樣才能夠影響整個市場的運行;第二,他認為糧價必須穩(wěn)定。他認為糧食是基本的消費品,必需品,糧食不完全是商品。必需品和商品,在管理上,是有一些差別的。糧食是必需品,就意味著它的價格不能波動太大,不能時有時無。所以,管子認為,對糧食必須加強國家調(diào)控。糧食豐收、糧價下跌時,朝廷要以高于市場的價格來收購糧食、儲存糧食;當糧食欠收、糧食價格上漲的時候,朝廷要以低于市價的方式供應糧食。這樣平抑糧價,防止糧價的過大波動,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
管子對市場進行調(diào)控的兩個核心節(jié)點:一個是貨幣,第二個就是糧食。這些調(diào)控,都是在承認和保護市場經(jīng)濟,是在市場秩序的基礎上展開的。他搞的不是計劃經(jīng)濟,而是有政府干預的市場經(jīng)濟。這也基本上奠定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模式,以后幾千年,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都是按照這個基本模式來展開的。
奢侈消費促經(jīng)濟繁榮
因為重視滿足百姓的愿望,而且重視市場的平衡,所以,管子在中國歷史上,提出了一個跟主流道德很不同的觀點。
《管子·侈靡》篇記載了桓公與管子的對話,桓公問曰:“興時化若何?”桓公問:如何隨著形勢變化讓經(jīng)濟興盛起來?管仲回答:“莫善于奢靡?!睕]有比發(fā)展奢侈消費更好的了。這種觀點在中國歷史上確實非常少見。他認為,沒有奢侈消費,經(jīng)濟就沒辦法繁榮。管子這種通過刺激消費來刺激生產(chǎn)、創(chuàng)造就業(yè)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觀點,是非常特殊的。
但是如果我們理解他是一個商人,站在商人的角度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商人做生產(chǎn),前提是要有消費。如果大家都不消費,都追求簡樸,商業(yè)和經(jīng)濟怎么運行得起來?商業(yè)發(fā)展需要有需求量很大的成長型的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管子看到了經(jīng)濟發(fā)展要依賴消費的上升。所以,他認為“莫善于奢靡”,認為對消費的追求,對奢侈品的欲望,有助于經(jīng)濟發(fā)展。
兩千多年以后,在1714年,荷蘭經(jīng)濟學家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De Mandeville)出了一本書叫《蜜蜂的寓言》?!睹鄯涞脑⒀浴氛f:私人的惡是公眾的福利。里面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蜜蜂社會大家都很奢侈,都追求欲望的滿足,從道德上來說,是有點惡的,但是它很繁榮。新上臺的蜜蜂國領導人,以簡樸為美,反對奢侈消費,結果產(chǎn)業(yè)垮了。他們追求簡樸道德的政策,卻毀了經(jīng)濟繁榮,毀了整個國家。這本書影響很大,也引起很多爭議。
他的基本觀念跟管子是一樣的,就是認為人們欲望的滿足、人們對奢侈的追求,帶來的高消費能夠帶來工商業(yè)的繁榮,最終帶來整個國家的富強。這個觀點后來也對凱恩斯影響很大,凱恩斯覺得有效需求不足,會導致國家有效供給的不足,最后帶來巨大的失業(yè)。
如果我們今后要寫人類的經(jīng)濟學思想史,管子是應該放在前面的。他看到了需求跟生產(chǎn)之間的平衡,很有先見之明。
出于對奢侈追求的肯定,對人的欲望的肯定,在齊國,管仲和齊桓公為了聚天下之財,招商引資,吸引其他國家的商人和專業(yè)人才到齊國來發(fā)展,開辦了官辦妓院。吸引各國商人來齊國做生意,同時收取稅收,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稇?zhàn)國策·東周策》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女閭”就是指官妓場所。
古希臘的國家妓院
梭倫改革建國家妓院,增加國庫收入。
人類有一些歷史極其相似。就在管子去世后不久,古希臘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改革家叫梭倫,他也在雅典開辦了國家妓院。管仲辦“官妓”,梭倫辦“國家妓院”,看來他們對妓院的問題,對妓女的存在,對性的問題,有他們那個時代的看法。
遵法而治
下面我們講以法治國。《管子》這本書里面特別強調(diào)要“遵法而治”。他認為治理大國,不能靠君王的個人意志和自由裁量,要靠穩(wěn)定的法律。法律不能是君主意志的表現(xiàn),而是要遵循天道的法則。法律是一種發(fā)現(xiàn)和運用,而不是一種發(fā)明。他把法律放到天道秩序的背景中,認為法律必須有客觀自然的依據(jù),這樣的法律才真正穩(wěn)定,也才有權威性。
《管子·任法》篇說法律應該“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法律要像天地那樣的堅定,要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有自己固定的軌道,要像太陽和月亮一樣明亮,像一年四季一樣守信,讓人可預期?!叭还柿钔駨闹??!边@樣你下了法令,老百姓就會順從、服從。也就是說,法律本身就是自然法則和自然秩序,是順應百姓的習慣,順應百姓的人心。你穩(wěn)定住這樣的法律,以天地作為法律的客觀依據(jù),這樣的法律才會得到民眾的遵從。
《管子》對法律的看法蠻有意思。他既不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也不認為這是一個社會契約。他認為法律就是客觀的天道法則在人間的表現(xiàn)。所以,法律很神圣,不能輕易地改變它。
敬天行道:天道之本,生殖而已
講完以法治國,我們來看他的敬天行道。管仲認同奢侈消費,認同每個人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努力,甚至還開辦國家妓院,收取稅收,這是不是很俗氣?當然管仲他自己不這么看,他認為自己這樣的想法和做法是基于對天道的認識。
管仲自己說:“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彼€說:“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順著天道去運行,這些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運行;“失天之道,雖立不安”,失去了天道法則,就算是立起來了,最后也不安全。
他認為自己的做法是順應天道的。那么,天道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管子對天道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天道的本質(zhì)就是生,就是繁育生命。他以繁育生命作為審核一切的標準。對奢侈消費,對人們欲望的滿足,就比較寬容。
他說:“天覆而無外也,其德無所不在?!碧彀岩磺卸几采w在里面,沒有什么東西能跑到天之外,它的德,它賦予的能量和光明無所不在?!暗剌d而無棄也”,大地承載一切,不拋棄一切,“安固而不動,故莫不生殖?!贝蟮睾芊€(wěn)定,很安全,萬物都得以生殖。對他來說,天道之本,就是生殖而已。要以生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充分肯定人們求利的沖動
商人治國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他們在思想上認為每個人為了改善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去努力、去奮斗,這樣一種求利的沖動是非常正當?shù)摹_@種求利的沖動,帶來經(jīng)濟的繁榮和國家的富強。所以,他們充分肯定人們求利的沖動。管子認為天道的法則就在人求利的沖動之中,在人求利的作為之中。這種觀點被司馬遷所繼承。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里說:“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于有而廢于無?!蹦憧?,司馬遷也認同“禮”的基礎是“衣食足”、“倉稟實”。
《貨殖列傳》中還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人為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也就是說,普天之下,人們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來往奔波?!叭烁魅纹淠埽咂淞?,以得所欲?!泵總€人都擔任他們能勝任的工作,竭盡全力,來換取他們想要得到的;“各勸其業(yè),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就是說“利”刺激各行各業(yè)的人努力從事自己的職業(yè),以自己的工作為樂趣,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晝夜不止。用不著召喚,他們自己會送來;東西用不著尋求,人們自己會生產(chǎn);“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難道這不符合道的準則,難道這不是最自然的力量的憑據(jù)?
我們可以把管子的思想概括一下,對上要敬畏上天,要遵循天道。同時,他認為人的自然欲望就通往天道,通往上天。所以,要用法律來保護人的欲望的實現(xiàn)。
重商主義,以商興霸
好,我把剛才講過的要點重復一下。管仲治國的主要思想:要點就是順人心,遂人愿。他認為經(jīng)濟是道德的基礎。自主即帶來繁榮。以法治國。敬天行道。這些講的幾乎都是內(nèi)政的治理。商人治國容易走重商主義道路。注重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尊重生產(chǎn)者的積極性,注重用經(jīng)濟手段來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的目標。
管仲助力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yè),外交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在外交上,他同樣也是重商主義的做法:重利益,算經(jīng)濟賬。還曾針對周邊諸侯國搞經(jīng)濟戰(zhàn)。管仲“九合諸侯”,不僅是軍事上的聯(lián)合。諸侯會盟談判,談的不僅是軍事上的盟約,更多的內(nèi)容是統(tǒng)一市場,統(tǒng)一各國的關貿(mào)稅賦,協(xié)調(diào)當時的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關系。中央政府削弱了,各諸侯國就會自己去談判,自己去協(xié)調(diào)。管仲以軍事力量為后盾,通過不斷的商業(yè)談判,來化解可能的戰(zhàn)爭沖突。重商主義會使國家走向經(jīng)濟繁榮,同時對道德倫理的要求相對寬松。這樣的方向,大家覺得好嗎?
《管子》是一本論文集,里面有道家、法家、儒家的思想。我這次講的僅僅是它的主線索,并不是全面介紹。以后有機會再專門分析《管子》。本節(jié)課到此結束。我們下節(jié)課再見。
齊桓公用人不疑
齊桓公為了稱霸天下,廣求天下賢士輔佐。衛(wèi)國人寧戚聽到這個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他家里貧困,苦于沒人舉薦自己。最后他心生一計,于是就替衛(wèi)國商人趕著貨車來到齊國。他們趕到齊國國都時,已經(jīng)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門的外面。
這一天,齊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賓客,夜里打開城門,讓裝載貨物的車子讓開。迎賓隊伍中的隨從很多,火把也很明亮。這時,寧戚正在車下喂牛,遠遠地望見了齊桓公,悲從中來,于是就敲著牛角大聲地唱起歌來。
齊桓公聽到了歌聲,細細品味歌詞,說:“真是與眾不同啊!這個唱歌的人絕對不是一個凡夫俗子!”說罷便下令把寧戚帶回去。
齊桓公回到宮中后,侍從們請示桓公如何安置寧戚。齊桓公賜給他衣服帽子,隨即召見了他。寧戚見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國家的話勸說他,桓公非常滿意。
第二天,齊桓公再次召見了寧戚。這一次,寧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話勸說桓公,桓公聽了以后更加高興,準備任用他擔任要職。
大臣們聽到這個消息后,紛紛勸諫道:“寧戚是衛(wèi)國人,我們對他的底細還不是很了解。大王還是先核實一下,如果他確實是個賢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笑著搖了搖頭,說:“不必了。用人而疑之,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br>
最后,齊桓公沒有聽從大臣的意見,對寧戚委以了重任。
大謀略:當政者需要的是有利于他治理國家的主張,而并不是個人的背景所在。何況人本來就不是十全十美的。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不拘泥于小節(jié),這是成功的領導者選用人才的恰當做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29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