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砭皦鄣墓适拢信d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聯(lián)軍占領天津后,進逼北京。由天津大沽退守通州的清軍在僧格林沁的率領下,在八里橋不敵英法聯(lián)軍,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線被突破。
咸豐十年九月底,咸豐帝攜后妃及戶部尚書肅順等八大臣倉皇出逃熱河,對外宣稱“木蘭秋狝”,就是去木蘭圍場打獵去了。而京城的亂攤子,咸豐帝則交給了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收拾。
咸豐帝本來就體弱多病,到熱河后更縱情聲色,不到半年身子骨就垮了。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病重的咸豐帝在寢宮煙波致爽殿立下遺詔,對后事作出安排:
立皇長子載淳為太子,并派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領侍衛(wèi)內大臣景壽、戶部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人為輔政大臣,“贊襄一切政務”。
在這八位顧命大臣中,載垣是第一代怡親王胤祥的五世孫,襲爵;端華和其弟肅順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后人。所以這三人是皇室宗親的代表,而景壽是外戚,其余四人則為軍機大臣??梢哉f,咸豐帝挑選的八大臣顧及了各方的利益。
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為防顧命大臣專權,又將“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分別交與慈安與慈禧保管,顧命大臣的擬旨必須同時蓋有這兩章才能生效。
咸豐帝的初衷是很好,顧命大臣的權力很大,但有兩宮皇太后的制約,不致擅權;兩宮皇太后在實力強大的顧命大臣面前,也不能專權。
但是,由于咸豐帝忌憚恭親王奕訢的能力,將其排斥在顧命大臣之外。而敦親王奕誴、醇郡王奕譞等咸豐帝的親兄弟均被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所以,在咸豐帝死后,以慈禧為首的帝后派與以奕訢為首的宗室勢力聯(lián)手,在留京的大學士桂良、周祖培及軍機大臣文祥的支持下,發(fā)動辛酉政變,將護送兩宮皇太后和嗣皇帝載淳先行回京的載垣、端華等人削爵革職,交宗人府處理。
而負責護送咸豐皇帝梓宮的肅順在行至密云時,也被睿親王仁壽和醇郡王奕譞深夜緝拿,連夜押解回京,交由宗人府議罪。
至此,顧命八大臣悉數(shù)被解職,八大臣之中的核心人物載垣、端華、肅順被削奪爵位,投入獄中。咸豐皇帝臨終前設計的輔政制度功虧一簣,政局完全由慈禧與恭親王奕訢掌控。
恭親王奕訢在京聯(lián)絡反顧命大臣勢力,為慈禧奪權立下了頭功。
政變后,作為對奕訢的回報,奕訢得到了領班軍機的權力,并加授議政王。
在議政王奕訢的主持下,咸豐十一年十月初,朝廷各部等會同宗人府對顧命八大臣做出處置:
載垣、端華和肅順是八大臣中的首腦人物,其三人擬凌遲處死;
景壽、穆蔭等五人系“從犯”,擬革職,流放新疆。
這個處置意見上報給兩宮皇太后后,兩宮皇太后本著“議親議貴”的制度,即皇親國戚、三品以上和一品爵位的大員可依法減輕處罰的制度,又“加恩”于載垣、端華、肅順三人,對三人減輕處罰:
賜載垣、端華于獄中自盡,由肅親王華豐、刑部尚書綿森傳旨;
肅順因“悖逆狂謬”,令斬立決,由睿親王仁壽、刑部右侍郎載齡監(jiān)刑。
其余五位顧命大臣處罰分別為:
御前大臣景壽雖被革職,但保留了爵位和額駙品級,也沒有被流放;
穆蔭被解除兵部尚書職,流放軍臺;
匡源去職吏部左侍郎,免其流放;
杜翰解職禮部右侍郎,免其流放;
焦佑瀛去職太仆寺卿,免其流放。
顧命八大臣中,載垣、端華、肅順丟了腦袋,其余四人要么被革職,要么被革職流放。唯獨御前大臣景壽,雖被革職,但依然保留了爵位,是八大臣之中,處罰最輕的一個,這又是為何呢?
在顧命八大臣之中,景壽可以說是身份最為尊貴的皇親國戚。
景壽在道光二十五年,尚道光帝六女壽恩固倫公主,成為額附。
壽恩固倫公主的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孝靜成皇后也是恭親王奕訢的生母,還是咸豐皇帝的養(yǎng)母。
壽恩固倫公主年長咸豐皇帝一歲,年長奕訢三歲,所以景壽是咸豐皇帝和奕訢的姐夫。
景壽生性老實謹慎,所以很得咸豐皇帝的信任,把他列入顧命大臣之列。
景壽在八大臣之中并不是中堅力量,只是“從大流”,并末招致慈禧的忌恨。再者,景壽的身份特殊,屬“議親”加恩之列,所以被處罰得最輕。
由于景壽非常低調謹慎,易于被慈禧控制,景壽在被革職不到四個月之后,很快出任了蒙古都統(tǒng)。一個月之后又官復原職授御前大臣。
一年后,景壽再被重用出任領侍衛(wèi)內大臣,并在同治十三年,掌管神機營事務。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最喜愛的養(yǎng)女榮壽固倫公主,也就是恭親王奕訢的長女,后來還被慈禧指婚嫁給了景壽的兒子志端。只不過,婚后五年,志端早逝,十七歲的榮壽公主從此成了寡婦。
景壽在被革職四個月之后,很快復出,并不斷受到慈禧的重用。復出速度之快,也令人懷疑當初對景壽的處罰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罷了。
所以,慈禧對有“污點”的景壽大為重用,也不禁令人生疑。有人甚至認為景壽早早充當了慈禧的內應。
富察·景壽(1829-1889年),滿洲鑲黃旗人。一等公、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清朝額駙,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一。道光二十四年,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次年,尚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咸豐五年,以為蒙古都統(tǒng),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wèi)內大臣,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祺祥政變后,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起復,仍賜紫韁,授領侍衛(wèi)內大臣,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去世,謚號端勤。
1、咸豐皇帝是因病重而逝的。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2、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7.17—1861.8.22),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有實際統(tǒng)治權的皇帝,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為儲君。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位,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筆的對朝政改革。
3、為了挽救統(tǒng)治危機,咸豐皇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于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4、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后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后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5、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6、咸豐帝下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庇种I:“皇長子載淳現(xiàn)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币陨暇褪菤v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7、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享年三十一歲。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咸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xié)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豐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xiàn)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币陨暇褪菤v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等請咸豐帝朱筆親寫,以昭鄭重。而咸豐帝此時已經(jīng)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寫朱諭。咸豐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豐帝病逝。
當時,朝廷的主要政治勢力,可以分為三股:
第一,朝臣勢力。其集中代表是顧命“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們做個分析:
載垣:載垣為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五世孫,襲親王爵。道光時,任御前大臣,受顧命。咸豐繼位,為宗人府宗正,領侍衛(wèi)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同端華、肅順相結,資深位重,權勢日張。
端華:清開國奠基者舒爾哈齊之子、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后,道光年間襲鄭親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顧命。咸豐繼位后,為領侍衛(wèi)內大臣。扈從咸豐逃難到承德避暑山莊。端華與弟肅順同朝用事。
肅順:為宗室,鄭親王之后,端華之弟。道光時為散秩大臣。咸豐繼位后,由護軍統(tǒng)領、授御前侍衛(wèi)。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都統(tǒng),后任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大學士、署領侍衛(wèi)內大臣。肅順同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依靠,排擠異己,掌握大權。
景壽:景壽先祖為一等誠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時進攻緬甸得勝而受封,世襲罔替。三傳至景慶,死。弟景壽襲封。景壽為御前大臣、恭親王奕同母妹固倫公主額駙。
穆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國子監(jiān)祭酒(非進士特旨)。到天津議和,獲巴夏禮送到北京,事情鬧大,改派護駕熱河。
匡源:道光進士,軍機大臣。
杜翰:咸豐師傅杜受田之子。因咸豐感激師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為軍機大臣。翰力駁董元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議,受到肅順等贊賞。
焦佑瀛:為道光舉人,軍機章京、軍機大臣,依附權臣肅順,詔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豐臨終顧命、贊襄政務的八位大臣中,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當時軍機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戶部左侍郎(尚書為肅順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軍機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勢力。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六阿哥恭親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鐘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30歲、醇郡王奕20歲,都年富力強。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恭親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閑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那么一個亂攤子。奕等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被免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tǒng),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他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御賞”、“同道堂”章顧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當。舊怨新恨,匯聚一起。況且,恭親王奕不是孤立的一個人,他同諸位兄弟——沒有官職的醇郡王奕等聯(lián)合起來,同帝后勢力聯(lián)合起來,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lián)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第三,帝后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制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咸豐在臨終之前,特制“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后頒布詔諭的符信。就是說,奏折“經(jīng)贊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后、皇上閱后,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這兩顆印章,“御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御賞”章,交皇后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是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咸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lián)合執(zhí)政,避免出現(xiàn)八大臣專權的局面,也避免出現(xiàn)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面?;屎筲o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均有對于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的大公主(恭親王長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釣圖》否決權。顯然,如果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么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是發(fā)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jīng)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御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勢力是朝廷中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tài)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帝胤勢力與帝后勢力占有優(yōu)勢。
贊襄政務八位大臣的共同特點是:滿洲貴族(宗室貴族、軍功貴族、八旗貴族)與軍機大臣結合。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權力平衡的結構,其實不然。因為咸豐沒有把帝胤貴族的勢力納入到“贊襄政務”的權力系統(tǒng)內。比如說,用恭親王奕“攝政”、或“議政”、或“輔政”、或“贊襄”,后來情況會不一樣。當時奕30歲、慈禧27歲,咸豐可能吸取了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訓。從后來慈禧一度重用奕來看,這種結合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單從人數(shù)看,“贊襄政務”大臣八人;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的奕、奕才五個人,且帝、后為孤兒寡母。然而,兩宮太后+同治+帝胤貴族奕、奕、奕、奕、奕等,卻代表兩個強大政治集團、兩股強大政治勢力。因此,咸豐“贊襄政務”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將朝廷三股政治勢力加以平衡,特別是咸豐對慈禧與奕兩人的政治潛能、對權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認識不夠,估計不足。其結果是:帝后勢力同帝胤勢力結合,發(fā)動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摧毀了“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代之以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聯(lián)合主政,繼而出現(xiàn)慈禧太后專權的局面。這是咸豐生前根本沒有預料到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在“辛酉政變”中,政治力量對比不占優(yōu)勢,其失敗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咸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系,導致辛酉政變的發(fā)生,從而出現(xiàn)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50年!這就鑄成了咸豐皇帝的第三個大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