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打仗為何要舉旗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軍旗是戰(zhàn)爭中必不可少的一樣物品,在打仗時,軍旗在哪里樹立,也就意味著哪塊陣地是己方軍隊所在。我國是最早使用軍旗的國家,早在原始部落時期,各部落就分別用不同的動物作為旗幟圖騰。
有一種說法是,龍這種動物就是黃帝、炎帝部落在征服其他部落后,不斷把戰(zhàn)敗部落的動物圖騰糅合,最終形成龍圖騰的。
那么打仗的時候,為什么要舉旗幟呢?
首先是表明陣營的,也就是告訴友軍和敵人,我是哪個王朝的哪支部隊。這個旗我們可以理解為國旗,一般很好辨認,通常只看顏色就行,因為每一個朝代建立時都會“改正朔,易服色”。
比如秦朝末年時,如果百姓看見城頭插著黑色的旗幟,那說明這座城還在秦軍控制之中,如果是其他顏色的,不好意思,說明這里已經(jīng)被起義軍占領(lǐng)。
第二種是表明主帥身份的,告訴對方統(tǒng)兵的人是誰,叫帥旗。比如宋朝初年,契丹攻宋,結(jié)果多次被楊業(yè)擊敗,此后契丹軍隊只要看到宋軍扛著楊業(yè)旌旗,就紛紛繞開。
正因為帥旗被用來辨識統(tǒng)兵將帥,所以很多情況下也被用來迷惑對方。比如南宋的牛皋領(lǐng)兵打偽齊時,就舉的是“岳”字帥旗,齊軍一看以為是岳飛統(tǒng)兵親臨,紛紛潰逃。
當然,上面提到的兩種旗,扛旗的士兵是絕對不允許沖鋒陷陣的,因為只是表明身份和主帥方位,只需要跟著主帥中軍前行就行了。否則一旦主帥旗倒下,會被己方士兵認為戰(zhàn)敗,開始潰逃。
比如明朝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被李景隆統(tǒng)率的60萬南軍包圍,燕軍傷亡慘重,朱棣本人也差點被俘。結(jié)果突然一陣大風(fēng)刮過,吹斷了南軍的帥旗,60萬南軍就這么稀里糊涂的潰敗了。
而第三種旗就不同了,這種旗就是令旗。行軍中,凡步兵,每隊給一旗。《孫子兵法》講到:“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故夜戰(zhàn)多金鼓,晝戰(zhàn)多旌旗”。畢竟戰(zhàn)場上廝殺起來,只靠金鼓聲來調(diào)動軍隊,遠處的士兵很可能聽不到。
那么就得靠令旗來指揮調(diào)動軍隊往哪里沖鋒了?!秴亲印吩f:“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惫糯蛘虝r,中軍主帥會通過不同顏色的令旗指示進攻方位,《武經(jīng)總要》提到:南方舉赤旗;東方舉青旗;西方舉白旗;北方舉黑旗。
前線扛旗士兵在看到主帥指令后,就會扛旗向著指定方位沖鋒,而旗幟所屬的小隊士兵也會緊緊跟著這面旗幟。所以,古代練兵時,首要練的就是教士兵“視旌旗”。
既然古代戰(zhàn)場上旗幟的作用如此重要,為什么交戰(zhàn)中,敵軍不首先干掉扛旗的士兵呢?畢竟扛旗的士兵受體力限制,不會再配備其他武器,要比其他士兵更好對付。
其實原因很簡單,正因為旗幟太重要了,所以歷代軍法都作出了嚴格規(guī)定:扛旗士兵如果旗幟舉的不正,斬首;旗幟如果丟失,全隊斬(甚至家人也會連坐)。
所以,扛旗士兵在沖鋒時,會受到全隊的重點保護,如果敵軍開始圍攻扛旗士兵時,那只有一種可能,這隊士兵已經(jīng)死光了,否則對方絕對會跟你玩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3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伊尹,治大國若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