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不殺太監(jiān)黃皓,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東漢末年,引起天下動亂的起因,是宦官集團和外戚勢力為了權(quán)利發(fā)生了大火拼。外戚勢力被滅,而宦官集團最后也被袁紹所代表的士族階級所覆滅。實際上,是軍權(quán)和政權(quán)的碰撞才撕裂了東漢這張脆弱的“網(wǎng)”。
而東漢之所以朝綱如此亂,就是因為宦官弄權(quán)。而當時,諸葛亮掌權(quán)之后,在臨死的時候,不能保住掌握軍權(quán)的魏延,也不殺了在劉禪身邊弄權(quán)的黃皓呢。蜀漢后期,就是因為黃皓的弄權(quán),才讓大將軍姜維都不敢,在成都待下去,只好帶兵外出屯田。
并且當時,曹魏發(fā)兵的時候,姜維已經(jīng)得到消息,向劉禪上報要求派遣廖華和張翼別分把守陽安關(guān)口和陰平橋。但是,黃皓卻跟劉禪說,不會打過來。于是劉禪發(fā)揮了“扶不起阿斗”的精神。盡然把這份公文扣下來了。于是乎,滿朝文武,在曹魏攻打過來的時候,他們還一點也不知道末日的到來。
那么為什么,諸葛亮保不住魏延,也沒有殺黃皓呢?
其實,魏延的死跟諸葛亮根本沒有關(guān)系,早諸葛亮掌權(quán)時期,魏延一直在升官加爵,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的官職更是相當于副統(tǒng)帥,諸葛亮一死。魏延他就是最大的。但是根據(jù)史料記載,諸葛亮下的命令是,讓楊儀指揮撤退。讓魏延斷后,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看起來命令非常奇怪。其實當時諸葛亮也是非常無奈。
魏延性格非常的自傲,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沒有人能鎮(zhèn)住他。不過諸葛亮讓魏延斷后,卻是看中了魏延的軍事才華的,只不過跟諸葛亮預(yù)料的一樣。魏延根本不聽指揮,也不服楊儀,所以才讓魏延也斷后。只不過諸葛亮沒有預(yù)料到的是,魏延跟楊儀鬧的會那么大。魏延最大的失誤就是先領(lǐng)兵回朝,并且把沿途的棧道都燒干凈了。所以才被別人抓到了把柄,而且朝中很多人也不支持魏延,最后才會上走叛變的道路。
至于黃皓,當時諸葛亮還在世的時候,并沒有察覺到黃皓的危險。因為諸葛亮對蜀漢的管理非常的嚴格,就連劉禪做什么事情,也要得到諸葛亮的同意。更何況黃皓,諸葛亮死后,經(jīng)過蔣琬,費祎這兩位接班人后,黃皓才開始弄權(quán),這個時候諸葛亮已經(jīng)死了20多年了。
景耀六年/炎興元年(263年)冬天,魏國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諸葛瞻帶領(lǐng)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quán)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后盤桓不前。不久之后,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瑯邪王?!敝T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zhàn)。戰(zhàn)前,諸葛瞻悲憤地說道:“我于內(nèi)不能除去黃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堅守陣地準備決戰(zhàn),最終戰(zhàn)死沙場。
對于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在蜀漢滅亡之際,感嘆自己沒能除掉黃皓等人。也即在諸葛瞻看來,黃皓禍亂朝政,成為加速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對于黃皓這位宦官,姜維也是痛恨不已,曾向后主劉禪表示:“皓奸巧專恣,將敗國家,請殺之!”不過,后主劉禪因為對黃皓的寵信,可謂不為所動。那么,問題來了,黃皓在蜀漢禍亂朝政,諸葛亮生前為何沒有將其除掉,從而以絕后患呢?
首先,對于諸葛亮來說,是完全具有除掉黃皓的能力。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后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敝T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jié)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自此之后,蜀漢的大小事務(wù),幾乎都交由丞相諸葛亮來處理。
不過,盡管掌握了蜀漢大權(quán),但是,諸葛亮生前并沒有除掉黃皓這位佞臣。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諸葛亮生前,黃皓不僅沒有權(quán)傾朝野,更沒有達到禍亂朝政的地步。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時年十七歲。
劉禪漸漸長成,寵信宦官黃皓。黃皓便阿諛獻媚,處心往上爬。因此,對于黃皓來說,作為侍奉后主劉禪的宦官,年齡應(yīng)該是劉禪相差不大。對于當時的黃皓,很可能是有一定的野心,但是,因為蜀漢的大權(quán)都在諸葛亮手中,所以黃皓即便獲得了劉禪的信任,依然翻不起什么大浪。
三國時期,蜀漢后主劉禪寵幸宦官黃皓,荒廢朝政,導(dǎo)致蜀漢國力江河日下,最終被鄧艾、鐘會攻破,開城投降。那么,宦官黃皓,是如何一步步掌握蜀漢大權(quán),權(quán)傾朝野的?為何諸葛亮沒有站出來,除掉黃皓,以絕后患呢?
雖然史書沒有記載黃皓從什么時候開始來到后主劉禪身邊的,但從現(xiàn)有的記錄我們至少能夠知道,在諸葛亮在世時,黃皓絕對還沒“出人頭地”,只是一個普通宦官。
“后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shù)責于皓。皓畏允,不取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出自《三國志?董允傳》。說的是劉禪逐漸年長后,寵幸宦官黃皓。但是董允時常對上匡正劉禪的過失,對下嚴厲責備黃皓,黃皓因此很害怕董允,不敢為非作歹。直到董允去世,黃皓最多只做到了黃門丞官職。
所以,諸葛亮在世時,黃皓還不顯山不漏水,也有侍中董允制約著黃皓,不需要諸葛亮親自動手。
另外,黃皓的性質(zhì)更像是劉禪的“玩伴”。第四,劉禪此時有小過,就此拿掉黃皓,相當于打劉禪的臉,搞不好適得其反。此時,諸葛亮為了北伐,已經(jīng)心力交瘁了,再負責宮中事務(wù),豈非更快累死。諸葛亮去世于234年,董允去世于246年,過了十二年的時間,黃皓才跳出來和接替董允“侍中”職位的陳祗合作,參與朝政。
黃皓能跳出去來參與朝政,自然和蜀漢人才不濟,進入時代后期有關(guān)?!笆駶h四相”的最后一人董允去世后,姜維帶兵在外,接替董允“尚書令“職務(wù)的呂乂資歷和才能不夠,對劉禪的影響力很有限,這才讓陳祗和黃皓趁機崛起。
劉備一輩子最痛恨的就是宦官,平生掛在嘴邊的就是“親賢臣,遠小人”,沒想到自己的蜀漢江山卻被宦官葬送,真是諷刺!蜀漢滅亡后,黃皓被司馬昭梟首示眾,一個亡國的替罪羊黃皓就結(jié)束了他的一生,但是卻沒人注意到劉禪的墮落才是蜀漢滅亡的關(guān)鍵。
都說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quán)滅亡是因為后繼無人,因為從五虎上將這代人相繼離世之后,偌大的蜀漢僅剩下諸葛亮、魏延兩個重臣苦苦支撐朝堂。盡管后來蜀漢陸陸續(xù)續(xù)補充了一些少壯派將領(lǐng),但和曹魏以及東吳比起來,蜀漢的體量和綜合實力還是太弱,甚至連軍事將領(lǐng)的水平都遜色于曹魏,以至于成為對一個被殲滅的國家。
但盡管在如此危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是要處決魏延,但卻忽略了后期能夠左右蜀漢的奸臣黃皓。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諸葛亮和魏延有仇,而是當時的情況必須這么做。
魏延其人
魏延原本是荊州軍的一名士兵,因為好勇斗狠,深得領(lǐng)導(dǎo)賞識。黃巾起義后各州郡自行募兵殺敵,魏延幾年的作戰(zhàn)中積累了不少戰(zhàn)功,榮升伍長、什長、曲長。后來荊州黃巾賊被剿滅,緊接著又出現(xiàn)了很多流寇、水賊。荊州牧劉表宅心仁厚,經(jīng)常派遣軍隊剿滅匪寇,魏延多次斬首賊寇首領(lǐng),本以為可以成為校尉甚至是將軍,但沒想到荊州官場太黑暗,像他這樣毫無背景的人終究還是沒有上位的機會,荊州匪患結(jié)束后就被打發(fā)到長沙做守門將。魏延在長沙的幾年時間里過得很不如意,因為他覺得自己應(yīng)該有更好的平臺施展才華。赤壁之戰(zhàn)后荊州變成無主之地,此時劉備占據(jù)南郡并攻打長沙,魏延認為荊州以后就會被劉備所得,與其跟著長沙淪陷,還不如獻城投降換個職務(wù)。于是魏延挾持長沙太守后開城迎接劉備,戰(zhàn)后得到劉備重用。 劉備拿下益州時魏延已經(jīng)成為了偏將,距離將軍僅有一步之遙。漢中之戰(zhàn)時魏延跟隨劉備一起抵御夏侯淵、然后又分兵攻打張郃,也曾經(jīng)派兵截斷曹操的糧道,后來還趁勝追擊曹軍,一時間風(fēng)光無限。戰(zhàn)后劉備提拔魏延做漢中太守,同時統(tǒng)領(lǐng)漢中的軍隊,地位直接和關(guān)羽并肩。當時很多人質(zhì)疑魏延的忠誠和能力,畢竟魏延不是劉備舊臣。魏延知道同僚對他有看法,當著同僚的面承諾,只要魏延在漢中一天,就可以保國家平安無事。后來十幾年間曹魏多次興兵攻打漢中,但都沒有越過漢中一步,魏延確實做到了這件事。
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任命魏延做副帥,和魏軍在渭水兩岸對峙很長時間。這個時候魏延建議可以分給他5000兵馬走子午谷奇襲長安,只要拿下長安后就可以圍殲司馬懿。而諸葛亮認為此計過于冒險,并沒有答應(yīng)魏延,魏延事后對身邊人說諸葛亮不會打仗,蜀軍統(tǒng)帥應(yīng)該由他來當。后來諸葛亮病危,臨終前制定了撤退計劃,魏延負責斷后,想借曹魏的手殺了魏延。同時交待楊儀,假如魏延沒死那一定要找機會殺了他。后來魏延被楊儀和姜維聯(lián)手誅殺。
蜀漢北伐的初衷
其實魏延的死并不是諸葛亮公報私仇,而是魏延的作戰(zhàn)計劃和蜀漢北伐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馳。魏延作為一個將軍是成功過得,因為攻城略地是他的強項,但是作為一個統(tǒng)帥,甚至是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dǎo)者,他是不合格的。
首先蜀漢的體量對比曹魏和東吳就很弱,曹魏人口是蜀漢的5倍,軍隊規(guī)模是蜀漢的4倍。蜀漢不北伐就會被吞并,只有北伐才有一線生機。而蜀漢北伐的重點不是為了拓展疆域,而是為了充實人口!通過戰(zhàn)爭擄掠大量的人口,保持蜀漢的兵員、青年充足,這才可以長久發(fā)展、對峙、甚至以后出現(xiàn)破局。所以能看見諸葛亮每次攻下一座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百姓搬遷到漢中甚至益州境內(nèi)。?
而魏延不明白這一點,他僅僅思考的是如何在短期內(nèi)攻下一座城池,或者斬殺多少敵軍,從來沒有考慮蜀漢國力能不成支撐他的軍事行動,符不符合蜀漢的戰(zhàn)略要求。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將有很大的可能接替自己的位置,甚至由他來主導(dǎo)北伐。這種結(jié)果不僅不會對蜀漢有幫助,甚至可能會加速蜀漢的滅亡。為了蜀漢的延續(xù),諸葛亮只能如此。
沒有預(yù)料到黃皓是一個變數(shù)
而蜀漢后期最大的奸臣黃皓,那個時候他實際上只是后主劉禪身邊的一個小太監(jiān),并沒有顯露出他的奸詐、野心,況且諸葛亮也不知道這個人的存在,甚至不認為他會對國家有多大的傷害。在諸葛亮看來,他死后將由蔣琬、董允兩人接替政務(wù),負責蜀漢的運轉(zhuǎn)和民生、經(jīng)濟問題。軍事方面由王平、楊儀、姜維等人繼續(xù)負責,按照自己的計劃發(fā)展。在他們幾個人的扶持下,對外繼續(xù)保持和東吳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兩家人攜手對抗曹魏。任憑曹魏實力雄厚,依舊難以從蜀漢或者東吳方面破局。屆時只要蜀漢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和東吳約定時間統(tǒng)一北伐,自然有機會翻盤。
用后世眼光來看,假如沒有黃皓的話,諸葛亮這個計劃還是很好的,畢竟后來曹魏經(jīng)過司馬家奪權(quán)又經(jīng)歷了大清洗,實際上已經(jīng)頻臨崩潰。而蜀漢修生養(yǎng)息了十幾年時間,兵甲、士氣都很足,趁著這個機會反攻曹魏還是有很大勝算,有很大幾率能夠吞并隴西、西涼、關(guān)中地區(qū)。?
用一句話來形容蜀漢的結(jié)果,那就是"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蜀漢在諸葛亮的統(tǒng)治下,盡管綜合實力和曹魏、東吳比起來差了很多,但實際上非常團結(jié)。因為諸葛亮的個人魅力、智力、威望,他牢牢把益州本土士族和荊州官員、南中異族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上下一心一致對外,所以才有了他北伐時期的高光時刻。
但因為諸葛亮的繼承人沒有諸葛亮的能耐,再加上劉禪、黃皓等人脫離了劇本的發(fā)展,種種負相關(guān)事件的作用下,終于導(dǎo)致蜀漢滅亡。從這一點來看,小人的破壞力真是太大了,對于蜀漢甚至整個歷史來說都是血的教訓(xù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3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