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圣旨開頭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說起圣旨,大家腦海里肯定會響起太監(jiān)那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我國古裝劇的演繹下,似乎這八個字是皇帝圣旨的標準開頭。那事實上真的如此嗎?不僅讀錯了,每個朝代的甚至還不一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是的確存在的,來源于朱元璋。朱元璋建國后覺得自己出身不像其他朝代的皇帝那么根正苗紅,覺得要給自己多加點頭銜,才能稱得上一國之君。在眾多頭銜中就有一個大家最最熟悉的——“奉天承運皇帝”。接下來就容易理解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應該這樣斷句才對。
明朝時期才開始的“奉天承運皇帝”,那明朝以前的圣旨的開頭都是咋樣的?魏晉南北朝——“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唐朝——“門下”,因為皇帝的命令通過門下省發(fā)布的;元朝——“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蒙古族信仰長生天,這圣旨開頭就要以長生天的名義了。
皇帝的命令直到宋朝開始才叫做“圣旨”,但是我國古裝劇中幾乎每個朝代都是“圣旨”,以及標準開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著實錯的太離譜。值得一提的是,皇帝的圣旨并非一直管用,比如清末時期,慈禧太后的懿旨就比光緒帝的圣旨管用多了。
人們穿著古裝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經(jīng)??梢钥吹教O(jiān)念圣旨。他們會在開頭念以下八個字:“奉天載船,皇帝發(fā)圣旨”,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口頭禪。圣旨是皇權(quán)的象征,制作也非常精良,多為上等絲綢制成的錦緞面料。
如果這八個字出現(xiàn)在明清以前的古裝電影里,那就是偽歷史,因為明朝以前的圣旨序言里沒有這八個字。不僅如此,“圣旨”一詞的出現(xiàn)始于北宋。北宋以前,皇帝的命令一般稱為“政”、“令”。
當然,每個朝代的開場白都不一樣。人們最熟悉的是“奉天馬車,皇帝圣旨”。比如封建社會的巔峰朝代唐朝,由于皇帝的詔令一般都是門下省審發(fā),所以一開始就有了“門下,天下之本”。
種種資料表明,“奉天載物,皇帝賜詔”源于朱元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名應天府,宮中最大的宮殿名為奉天殿。三代貧寒的朱元璋為了顯示自己作為真龍帝的合法性,自稱“奉天法祖”。不能這么稱呼自己,要得到人們的認可,而認可的關(guān)鍵是要有理論基礎(chǔ)。自然,朱元璋有辦法。他決定自己去找理論依據(jù),寫了一篇名為御制記夢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朱元璋生動地描述了他在天宮夢游的過程。他看到了道教的三個最高神,即玉清元石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從此,朱元璋開始在圣旨前加上“奉天承運,皇帝圣旨”這八個字。
在明清五百年的歷史中,上諭的第一句話就是前八個字。但這八個字在影視作品中是不發(fā)音的,正確的發(fā)音應該是這樣的:“奉天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外,古代皇帝的圣旨氣勢磅礴,圣旨兩端飛升的銀龍作為防偽標記,十分美觀?;实巯聲婷?,授予功勛官員或封號時,圣旨的色彩越豐富,受封官員的官銜越高,差別明顯。
第一個使用“奉天承運”這四個字的人是秦始皇,但是那時候還不是很流行。真正流行的時候是在明朝時期,明朝皇帝發(fā)布的圣旨第一句話都是以“奉天承運”四個字開頭,代表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明朝之前有的朝代會使用這四個字,但是沒有嚴格的要求,所以最早讓這四個字流行的當然是大明朝。
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明·沈德符《野獲編》:
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云:皇帝所執(zhí)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運’。
奉天:就是要服從上天的意志,也就是皇帝發(fā)布的命令都是得到上天的認可,皇帝的命令就是天命的意思。承運:就是要繼承全新的氣運,也就是說皇帝的權(quán)利都是上天賦予的,皇帝就是上天在人間的化身。這個具體要從秦朝說起,當初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之后,定名號為皇帝,其玉璽上就銘刻有“奉天承運“。到了明朝,圣旨開頭都用奉天承運,才開始通用興起。
說到底,這都是統(tǒng)治者為了顯示皇帝的尊嚴,也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對你下一些需要執(zhí)行的命令。借用天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是統(tǒng)治者??岬囊环N表現(xiàn)形式而已。
現(xiàn)在是相信科學的年代,是民主的社會,獨裁者們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當我們看到劇中太監(jiān)拿著圣旨念著那句開頭語”奉天承運“時,常常會一笑而過,當成了一句戲言。
我們在看古代電視劇的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皇帝下旨,在太監(jiān)讀圣旨的時候,所有人都要跪下接旨,場面好不壯觀。而且圣旨的開頭永遠都是那句:奉天承運,皇帝昭曰。最后一句永遠都是欽此,可以說這一生一個慣有的套路了!
而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圣旨的顏色永遠都是金黃金黃的,就像是皇帝身上的龍袍,象征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但凡是有人要接旨,那必須是全部跪下,一家老小全跪,不然你這就是大不敬,是要被殺頭的。
我們也只是在電視劇中看到過圣旨,所有的古裝電視劇中的圣旨都是金黃色的,所以我們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圣旨就應該是金黃色的,那么圣旨真的全部都是金黃色的嗎?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在歷史上圣旨的顏色不是固定的,這只是電視劇里的設(shè)置,大家被誤導了,在真實的歷史中圣旨是根據(jù)不同的接受人來區(qū)分顏色的。每一種圣旨有不一樣的顏色,代表的含義也不同。圣旨有深咖色,金黃,純白,橘黃等多種顏色。
真實歷史上的圣旨顏色和你的官階品級直接掛鉤,對于五品以上的官員授予圣旨,五品以下是用另外一種方式。五品以上官員得到的圣旨是由三彩,五彩或者七彩分段制作而成。級別越高,顏色也越多。而五品以下的官員接到的圣旨一般都是純白色的。
圣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quán)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軸柄質(zhì)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qū)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制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云瑞鶴,富麗堂皇。圣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fā)的誥命或敕命,圣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而且那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也不是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在唐朝時,圣旨開頭語多是"門下"兩字,因為圣旨一般由當時的門下省審核頒發(fā)。魏晉南北朝時期,圣旨開頭語多用"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以闡明天子的"正統(tǒng)"。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圣旨中才開始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樣的表達。
所以很多時候電視劇中的很多情節(jié)都是錯誤的,我們不了解歷史所以可能并不太清楚,但是真正的歷史學家如果看見的話肯定會有所詬病,而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也需要帶著理性的心理去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4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