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張士貴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清代小說家如蓮居士在經典通俗名著《薛仁貴征東》中,將唐朝名將薛仁貴塑造成了一位智勇雙全、能打硬仗的史詩級人物。
小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了突出薛平貴的高大形象,如蓮居士把張士貴塑造成薛仁貴的對手和敵人。被藝術化了的張士貴從此離開了本來的樣子。
如蓮居士筆下,薛仁貴以布衣之身投軍,立下不少的戰(zhàn)功,但這些功勞都被何宗憲攬在身上。何宗憲是張士貴的女婿,靠著老丈人的權勢在軍中桀驁不馴、飛揚跋扈。張士貴又對薛仁貴羨慕嫉妒恨,多次陷害他。小說中的張士貴成了一個心胸狹窄,作惡多端的人物,最終被皇帝治罪。
其實,真實的張士貴絕對稱得上是忠臣良將、屢立戰(zhàn)功。那么,正史上的張士貴有多厲害呢?
隋代開皇六年(583年),張士貴出生于虢州盧氏縣(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市一帶)。他的祖輩原本生活在今屬于山西省陽泉市治下的盂縣上文村,他的曾祖張俊曾在北魏擔任銀青光祿大夫、橫野將軍,祖父張和則擔任北齊的開府車騎將軍。
張士貴的父親張國在隋朝歷任陜縣主簿、硤州錄事和參軍,又因為戰(zhàn)功而被封為大都督,自此移居虢州。到了張士貴這一代,他沒有辜負家族歷代習武為將的傳統(tǒng),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善騎射,膂力過人?!倍缎绿茣穭t說他“彎弓百五十斤,左右射無空發(fā)?!?/p>
武勇過人的張士貴在當?shù)睾苡忻K宄┠?,天下大亂,張士貴便召集起一支起義軍,攻打周邊縣城,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波,隋朝地方官員都很畏懼。因為本名忽峍,所以張士貴率領的義軍又被官方稱之為“忽峍賊”。
不久,李淵在晉陽起兵,勢如破竹。為了招攬張士貴,李淵下一道勸降書。其情也真,張士貴讀罷很快帶著部卒前去投靠李淵,被封為右光祿大夫。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李淵率部南下西進,排山倒海般攻入隋朝都城大興城。李淵謀取天下的決心已定,他派出相府司馬劉文靜前去安撫河南地區(qū)。
來到河南,劉文靜讓熟悉當?shù)厍闆r的張士貴為向導,很快成功平定河南。在此過程中,因為屢次立下戰(zhàn)功,張士貴被賜爵位為新野縣公。后來,張士貴隨軍攻破隋朝東都洛陽,又被封為虢州刺史。讓張士貴在老家做刺史,李淵的用意十分明顯。將張士貴封官后,唐太祖李淵還特意解釋他的用意:“欲卿衣錦晝游耳。”
成語“錦衣夜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是:“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錦衣夜行?!币馑际牵孙w黃騰達后,如果不回鄉(xiāng)讓故人們知曉,就如同穿著錦衣在夜間行走,不為外人所知。
李淵讓張士貴“衣錦晝游”,客觀上提升了張士貴的知名度,也堅定了張士貴為自己奮力的決心。不久,李淵又加封張士貴為虢國公、右屯衛(wèi)大將軍。
一個有知遇之恩,一個立下奇志。人生不但要有相互激賞,還要有相互信任。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初建,周邊局勢很不太平。右屯衛(wèi)大將軍張士貴到了秦王李世民的麾下,跟隨秦王西征,消滅了割據(jù)隴西,自稱“西秦霸王”的軍閥薛舉。
搬掉了薛舉這個絆腳石之后,張士貴受封馬軍總管,率兵以少勝多,打敗了王世充的部隊。619年,軍閥劉武周勾結突厥,占領了李淵的發(fā)跡之地山西。這時候,李世民帶領張士貴渡過黃河,一路反擊,收復失地。隨后,張士貴南下河南攻打王世充、竇建德;北上平定河北,屢立奇功。
憑借著如日中天的戰(zhàn)功,張士貴成為秦王李世民的鐵桿。
而李淵治下,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成為互不相容的猛虎。626年(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帶領孫無忌、尉遲敬德、張士貴等人在玄武門設下埋伏,干掉了太子李建成。
就是這次慘烈的武裝政變,讓李世民認識到禁衛(wèi)統(tǒng)領的重要性。是他買通了禁軍統(tǒng)領常何,才得以順利發(fā)動政變。李世民任命張士貴作為自己的禁軍統(tǒng)領,負責宮廷守衛(wèi)。
633年(貞觀七年),廣西平南縣的龔州動亂。張士貴受封龔州道行軍總管,跋涉千里,帶兵平定,又立戰(zhàn)功。
班師后,李世民褒獎他道:“聞公親當矢石,為士卒先,雖古名將,何以加也!朕嘗聞以身報國者,不顧性命,但聞其語,未聞其實,于公見之矣。”
此戰(zhàn)后,張士貴受封左領軍大將軍。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張士貴去,被追贈荊州都督,陪葬在埋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在另外一個世界成為唐太宗李世民永遠的守衛(wèi)著。
張士貴在唐朝建立和統(tǒng)一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生前身后都擁有尊崇地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名將。
在電視劇中《薛仁貴傳奇》中,張士貴是李世民的堂弟江夏王李道宗的老丈人,他嫉賢妒能,多次阻攔薛仁貴投軍。在軍中又冒領薛仁貴軍功,記在他女婿何宗憲頭上,后來張士貴又想在天仙谷火燒薛仁貴。最終張士貴起兵謀反,兵敗后在大牢中被尉遲恭結果了性命。
那么正史上的張士貴真的是一位陷害忠良、陰謀造反的奸臣嗎?1972年出土了張士貴的墓志銘,這篇墓志銘是時任太子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的上官儀為其撰寫的。這篇墓志銘給我們更詳盡地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張士貴。
張士貴祖籍山西盂縣上文村,出生在一個軍功世家。他的曾祖父是北魏時的銀青光祿大夫、橫野將軍張俊;祖父張和則是北齊開府車騎將軍;父親張國在隋時曾任陜縣主簿、錄事和參軍等職,后來因軍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盧氏縣,張士貴便在此出生。張士貴出身將門,自幼習武,身手不凡。
精于騎射,拉弓箭無虛發(fā)。他文武兼修,文才亦斐然。只可惜張士貴生不逢時,他出生于586年,待他長成時,楊廣已接手老爹楊堅的帝國,把帝國搞得人心思變,天下大亂。張士貴想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是沒門了。
張士貴幼時便志存高遠,他目睹煬帝荒淫,全國動蕩混亂,便在虢州揭竿而起,聚眾反隋。張士貴也很有遠見卓識,他起兵時,王世充和李密都想拉攏他,為其所用。但張士貴卻看不上他們,不為所動。而李淵晉陽起兵后,招撫張士貴。張士貴認為李淵是成大事之人,遂歸順了李淵,被封為右光祿大夫。從此一生馳騁疆場,效忠李唐。
唐高祖李淵朝時,張士貴在李世民麾下南征北戰(zhàn),出生入死,滅薛舉、薛仁杲;討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和徐圓朗,立下赫赫戰(zhàn)功,被授為上柱國、新野縣開國公,多次受到李淵的親自召見??少F的是張士貴皇恩優(yōu)渥,卻謙遜謹慎,朝廷的大量賞賜他也與眾將士分享。
張士貴作為秦王李世民的愛將,深受李世民信任。對李世民生死攸關的玄武門兵變,張士貴也參與其中,為李世民取得太子之位立下汗馬功勞。兵變后,張士貴被授為太子府內率,官階正四品,執(zhí)掌太子府警衛(wèi),責任重大,可見李世民對他是何等的信任。李世民登上帝位后,張士貴也跟著升格,從警衛(wèi)太子府調任警衛(wèi)皇宮,授“玄武門長上”,執(zhí)掌禁衛(wèi)軍。
貞觀七年(633年),張士貴重返戰(zhàn)場,當時西南發(fā)生動亂,張士貴被授行軍總管領銜披掛上陣。動亂很快被平定,張士貴因軍功榮譽虢國公,然后奉召回京,重掌禁軍。此后在貞觀十五年時,張士貴又領兵抗擊薛延陀,會同其他四路大軍取得大勝,迫使薛延陀遣使求和。戰(zhàn)后,張士貴班師回朝,又做起了他的禁軍首領。不久,張士貴又遷幽州都督。
貞觀十七年時,高句麗企圖斷絕唐朝與新羅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遣使出使高句麗,命高句麗停止爭戰(zhàn),被高句麗拒絕。李世民決定給高句麗一點顏色看看,征討高句麗。這時,外放的張士貴又被征召回朝,調集軍糧,征募士兵,準備對高句麗用兵。薛仁貴也是在這個時候,聽了媳婦柳氏的勸告,投奔到張士貴的軍營。
貞觀十九年,張士貴隨李世民征東,在征東戰(zhàn)場上,薛仁貴大放異彩,受到李世民的破格提拔,開始嶄露頭角。張士貴也因戰(zhàn)功官拜右屯衛(wèi)大將軍。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這時張士貴已是67歲的老將了。因為年老體弱,李治準許了他的退休請求。這時他的老部下薛仁貴接替了老上司的職務,鎮(zhèn)守玄武門。
永徽六年,張士貴的病情不斷加重,唐高宗李治并沒有忘記這位為國征戰(zhàn)的老將,他也曾派遣御醫(yī)為張士貴醫(yī)治,無奈張士貴還是在顯慶二年(657)六月時,在河南病逝,終年72歲。張士貴身后備極哀榮,李治追贈其為輔國大將軍,準許其陪葬詔陵。張士貴自617年歸順李淵,至657年辭世,忠心效忠李唐四十余年。
四十多年來,張士貴征戰(zhàn)沙場,為平定國內割據(jù)勢力和邊患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他謙遜謹慎,居功不傲,對大唐王朝赤膽忠心。而這樣一位忠臣良將卻被民間評書演繹成一位嫉賢妒能的小人。張士貴與薛仁貴之間的故事一直在民間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事實上,薛仁貴在高宗朝時征突厥“三箭定天山”、征高句麗時,張士貴早已不在人世,又何談陷害薛仁貴?所以說名將張士貴在民間是被黑得夠慘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5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