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燕然勒功!為什么竇憲的功績鮮有人知?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漢匈之間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上百年,漢武帝一朝也只是把匈奴打了個半殘,但是匈奴依然具備挑釁漢朝的實力,漢朝的北疆也不是那么安穩(wěn),西漢后期,匈奴因為內(nèi)亂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依附于漢朝,北匈奴可是沒有臣服,其在第一任單于,郅支單于的帶領下,兵鋒威脅西域,一度也是有了重振匈奴之勢的意思,北匈奴被漢朝擊垮還是到了東漢時期,也就是漢和帝時期,竇憲發(fā)動的針對北匈奴的兩次戰(zhàn)役,此后的北匈奴大部分西遷,剩下的要么被其他部落吞并,要么逐漸漢化了。
竇憲是被認為堪比霍去病的人,兩人都被封為冠軍侯,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則是燕然勒功,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南單于出滿夷谷,與北匈奴戰(zhàn)于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鞮海。竇憲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那么后世對于竇憲的認知度要比衛(wèi)青霍去病少很多呢?
首先的一個原因就是竇憲的為人不正,竇憲有才不錯,但是他也是一個小肚雞腸,持權(quán)貪財?shù)娜?,他是一個外戚,受到帝王的寵信,寵貴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主逼畏,不敢計。有恃無恐是最適合來形容當時的竇憲了,之后因為韓紆曾經(jīng)審判過竇憲的父親,謁者韓紆嘗考劾父勛獄,憲遂令客斬紆子,以首祭勛冢。還有因為忌憚暢素被太后寵信,自己的權(quán)利會被削弱,所以憲懼見幸,分宮省之權(quán),遣客刺殺暢于屯衛(wèi)之中,而歸罪于暢弟利侯剛,殺了人家之后,害怕承擔責任就嫁禍于他人,最起碼這樣的人品,在當時的社會,很多人是看不上竇憲的,再大的功績,為人低劣也是不被眾人所承認的。
而且竇憲出征匈奴,并不全然是為了國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害怕自己因為罪過會被殺,恰好匈奴發(fā)生戰(zhàn)事,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竇憲請求出征更多的為了免死,的確竇憲之前干過的事情,主要朝中看不慣他的大臣們背后助推一下,竇憲甚至是其家人都有可能被滅的,所以竇憲是以退為進,出征匈奴,有了戰(zhàn)功,起碼可以功過相抵,而且在軍隊有些影響,心里也不至于那么虛。
當然從竇憲打的第一場和北匈奴的大型關(guān)鍵戰(zhàn)役,稽落山之戰(zhàn),就可以看出竇憲和衛(wèi)青霍去病之間的差別了,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余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稒陽塞,皆會涿邪山。從兵力來源上來看,東漢出動的嫡系部隊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仆從國的胡兵,要知道東漢是精兵政策,竇憲手里的兵,帶上仆從國總共才五萬人。沒死多少人,沒花多少銀子,卻做了不世之功。就實際效果來看,竇憲的戰(zhàn)爭成本要比衛(wèi)青霍去病時期低得多,所以《后漢書》對竇憲的評價很高,衛(wèi)青、霍去病資強漢之眾,連年以事匈奴,國耗太半矣,而猾虜未之勝,所世猶傳其良將,豈非以身名自終邪!竇憲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而空朔庭,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銘石負鼎,薦告清廟。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稱者,章末釁以降其實也。
后漢書是三國時寫的,比較客觀的評價了竇憲,一方面把這人的缺點黑歷史都寫了,一方面把滅匈奴的不世之功也做了肯定。但是將竇憲之功放在衛(wèi)青霍去病之上是有些過頭了的,漢武帝時期的匈奴強盛無比,對漢朝政權(quán)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衛(wèi)青霍去病先后橫空出世,創(chuàng)造了一代奇跡。而東漢時期的匈奴分裂成了南北兩部,南匈奴投靠漢朝,北匈奴繼續(xù)與漢朝為敵。衛(wèi)青霍去病向巨人宣戰(zhàn),而竇憲則是一個巨無霸大力士狂毆小孩子。霍去病出征時,漢朝傾全國之力打匈奴,竇憲則出兵三萬,根本沒有動著大漢的經(jīng)濟脈根。
再者夸張點說其實北匈奴的軍事力量,談不上侵略漢朝,更不會對漢朝政權(quán)產(chǎn)生影響。最好的辦法就是保留北匈奴,使其與南匈奴爭斗,漢朝坐收漁翁之利。但是東漢政府奉行趕盡殺絕政策,趕走了北匈奴,使得南匈奴一家獨大。華夏興盛時,南匈奴還老實一點,華夏變亂,南匈奴立刻侵略華夏。五胡亂華就是南匈奴的劉淵率先挑起的。所以作為趕跑北匈奴的主帥竇固竇憲,雖然功勞很大,但是歷史影響不是很好,甚至造成了重大危害,所以當然沒法與衛(wèi)青霍去病這樣的抵抗侵略,維護華夏的英雄相比。
再者很多人是質(zhì)疑竇憲的軍事指揮能力的,的確竇憲作為主帥打的兩次重創(chuàng)被匈奴的戰(zhàn)役,除了稽落山之戰(zhàn),還有一次是會北單于為南匈奴所破,被創(chuàng)遁走,固至私渠海而還。憲以北虜微弱,遂欲滅之。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于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眾。北單于逃走,不知所在。兩次都是被北匈奴戰(zhàn)敗,不過有的人就說了,竇憲的功勞是不是都是躺贏得來的,畢竟他沒有親臨前線,硬仗都是手下人打的。
這個怎么說呢?剿滅北匈奴,竟然沒主帥的事,你自己信嗎?部將重要還是統(tǒng)帥重要,主帥是運籌帷幄的,大將擊斃敵軍理所當然,因為部將擊殺敵軍多功勞就是部將的,和統(tǒng)帥沒關(guān)系?最起碼竇憲用人不疑,從諫如流,沒有在征付行動中起到反作用,對以打敗匈奴還是有功的。匈奴危害漢朝多少年,北匈奴在竇憲手里幾近滅亡,說得明竇憲有過人長處,最低以竇家威權(quán),朝廷各部門必然全力配合,各將領不敢陽奉陰違,保證了滅匈奴的順利進行。各個層級有各個層級的難處和思考,戰(zhàn)役和戰(zhàn)略根本無法相提并論吧,大將軍統(tǒng)領全局,各個部隊的協(xié)調(diào),與中樞的協(xié)調(diào),后勤的調(diào)配,各種應急的處置又怎么能是前敵總指揮可以攬下的。
竇憲功績被后世所淡化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居功自傲,有開始不知收斂了,自恃軍功無人可比,就出現(xiàn)了結(jié)黨的現(xiàn)象刺史、守、令,多出其門,競賦斂吏民,共為賂遺。這實乃帝王之大忌,東漢中后期雖然皇帝沒法看,畢竟大多是被扶植的幼主,但是漢和帝在位時期可是東漢國力巔峰時期,他開創(chuàng)了永元之隆,也正是由于竇憲這樣的外戚過于跋扈,所以他在位時期打壓外戚,竇憲就是他的一大目標,歷史上記載,竇憲最后有反叛之嫌,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為殺害。帝陰知其謀,乃與近幸中常侍鄭眾定議誅之。這個就不知道真假了,也有可能是漢和帝為了誅殺竇憲所編的理由,畢竟?jié)h和帝要滅的不是竇憲一人,而是竇氏一族,而且還有竇太后,及帝崩,和帝即位,尊后為皇太后,皇太后臨朝。漢章帝死后,漢和帝繼位之初,是竇太后臨朝聽證的,但凡是個皇帝都不想自己頭上有一個女人管著自己吧,而且竇太后又不是他生母,所以竇憲謀反是最能打擊竇氏一族實力的罪名了,直接把竇氏連根拔起。
所以個人覺得竇憲當時可能并未有謀反之意,最起碼沒有謀反的舉動,不然他被滅的過程太輕松了,憲等既至,帝乃幸北宮,詔執(zhí)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wèi)南、北宮、閉城門,收捕疊、磊、璜、舉,皆下獄誅,家屬自徙合浦……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竇憲此前一點異樣都沒有察覺到,這不像是一個想要造反人的反應,毫無警惕心理。不管真相如何,皇帝眼中竇憲是逆臣,那些被竇氏打壓欺負的朝臣眼中竇憲不僅是逆臣,還是個品格低劣之人,后世自然就不會去夸贊他征討匈奴的功績了,而且要不斷弱化他的功勞,當然還是那句話,竇憲就戰(zhàn)功而言,他可以是東漢的霍去病,可以是東漢的衛(wèi)青,但是他比不上真正的霍去病和衛(wèi)青。
對于功比衛(wèi)青及霍去病的竇憲,今天的人們了解得實在是少之又少,我作為一個喜歡歷史及詩詞的普通愛好者,知道他的也僅有兩件事,一是“勒石燕然”,此乃不世之功;二是詞牌《沁園春》是由他而起,但卻是件聲名狼籍的丑事。
這《沁園春》是大家都熟悉的詞牌,寫得最好,最大氣,最被人們所熟知的,莫過于毛主席寫的《沁園春?雪》,但我想,知道這詞牌的由來緣自于這聲名不彰的竇憲,肯定是極少的,這詞牌創(chuàng)始于初唐。調(diào)名卻是源于竇憲倚勢變相強奪沁水公主田園之典故。
竇憲,字伯度,扶風郡平陵縣人,即今陜西咸陽人,東漢名將,漢章帝冊立其妹為皇后,兄弟親幸,賞賜累積,寵貴日盛。
他以車騎將軍出擊北匈奴,大敗之,然登上燕然山,如同霍去病故事,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后拜大將軍,地位高于三公。
又再次領兵出塞,大破北匈奴主力,俘虜北匈奴太后,因軍功日隆,權(quán)傾朝野,陰存篡位之心,被漢和帝得知陰謀后,逮捕親信黨羽,沒收大將軍印綬,逼令自殺。
匈奴一直是我華夏的主要邊患,最強盛時的白登之圍,將那兵鋒正盛的劉邦圍了七天七夜,后來還是靠陳平施小人計方才突圍,后來大漢王朝一直是行和親政策,即使是這樣,還是經(jīng)常被匈奴襲擾掠奪,苦不堪言。
直到漢武帝時,以衛(wèi)青和霍去病出師,方將其擊敗,后因其內(nèi)亂,分裂為多個部落,有些投靠了漢朝,內(nèi)遷后勢力大衰,但經(jīng)過多年的恢復,到了東漢以后又死灰復燃,對漢王朝又成威脅之勢。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的美句,表現(xiàn)的是這位以“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名揚后世的宋代名臣,雖然在大宋西部邊戰(zhàn)中取得了驕人成就,但也感慨自己的功績未能“燕然勒功”而留有遺憾。
在古代對一個文臣最高的肯定是賜其“文正”的謚號,范仲淹就得到了這個謚號;而古代武將的最高榮譽則是“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p>
“封狼居胥”的典故大家都知道,漢帝國年輕的戰(zhàn)神霍去病橫掃匈奴后,在今天蒙古境內(nèi)的狼居山舉行了祭天的大禮,向世人昭告漢帝國的強大;那“勒石燕然”既然能和“封狼居胥”并列相比,卻為什么沒有“封狼居胥”出名呢?這可能與竇憲后來的聲名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竇憲出身名門,其曾祖父竇融是東漢開國功臣,名列云臺二十八將之中,后來其祖父和父親先后因為犯罪而被處死,所以,到竇憲出生時,家道早已破落,然而,及他的妹妹被立為皇后以后,這竇憲的命運從此被改變。
要說中國歷史上功勞最大,最低調(diào)的外戚,則非衛(wèi)子夫、衛(wèi)青和霍去病一族莫屬,衛(wèi)青在娶了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后,還一直不忘自己“騎奴”的身份,他身為大將軍,卻從不專橫專橫跋扈,可謂是古來謙恭第一人。
反觀這竇憲就差了許多了,他仗著是皇帝的大舅哥,恃寵欺人,風頭盛極一時,權(quán)傾朝野,他先是低價強占沁水公主的田園,嚇得公主不敢出聲,只好拱手相讓,要知道,這沁水公主可是漢章帝的妹妹,對這他也敢下手,可見竇憲真的是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了。
后來漢章帝路過時發(fā)現(xiàn)他的惡劣行徑,對他大加指責,若不是妹妹竇皇后以降低服飾等級作為處罰來為他求情,那他將會瞬間悲催。
但是,他卻不思悔改,完全沒將這當回事,反而更加地肆無忌憚,到后來,因為同太后的寵臣劉暢不和,他竟派人將劉暢刺殺,事情敗露后,太后大怒,竇憲為求自保,主動上書要求帶兵北擊匈奴,戴罪立功。
對于他妹妹和劉暢之間的關(guān)系,純屬私生活范疇,他沒有必要去管,因為這種事情在當時有很多,“司空見慣尋常事”嘛,但是他擔心妹妹被劉暢所控制,導致竇氏權(quán)利受到威脅;這才起了殺心。
何以殺一個劉暢就讓妹妹對哥哥如此地憤怒呢?這是因為漢章帝死后,風情貌美的竇皇后守寡,當時,漢和帝還年幼,竇太后主持朝政,而這個劉暢不僅是其寵臣,還兼著太后的床第工作,說白了,他就是太后的情夫,難怪太后要大怒。
自漢武帝持續(xù)地對匈奴用兵后,匈奴勢力大弱,并分為南北兩個部落聯(lián)盟,南匈奴臣服漢朝,而漢王朝通過“賜婚”的方式,也同其保持的良好的關(guān)系,這其中就有著名的王昭君和親匈奴的所謂“昭君出塞”,并且,在對待北匈奴的關(guān)系上,也顯示了避戰(zhàn)的姿態(tài),以一種柔軟的方式處理著雙方的關(guān)系。
但至王莽掌政后,他改變了漢王朝的懷柔政策,不但削減了匈奴的屬國地位,還關(guān)閉了邊境的貿(mào)易。自昭君出塞后,維持了近一個世紀的漢匈友好條約被撕破,“大漢匈共榮圈”遂宣告破碎,于是,兩家關(guān)系再度陷入緊張的局勢。
此時的北匈奴同漢王朝是敵對的,但南匈奴還是依然同漢王朝關(guān)系良好,而竇憲此時犯罪,急于立功來減輕罪責,于是他便帶著一幫包括南匈奴在內(nèi)的周邊小兄弟,一起去攻打北匈奴。
竇憲這個人別看一直是混跡于市井,但打仗似乎有著超于常人的天份,加上他乃負罪之身,急于立功洗白自身,輸是輸不起的,唯有取勝這華山一條路,所以,他是一路地進擊而奮不顧身。
沒了退路的竇憲運氣實在是好,他是連戰(zhàn)連捷,大敗北匈奴部落,殺敵兩萬余人,俘虜二十余萬,并獲牛羊百萬余頭。
大敗匈奴的竇憲效仿前人霍去病,登上了今天蒙古境內(nèi)的杭愛山,并在那里舉行了祭祀天地的大禮,刻石立碑、昭告天下,至此,在中國的
“燕然勒功”和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一樣,在此后的兩千多年歲月中,是所有文人雅士們詩詞歌賦的素材來源,也是將軍武人們建功立業(yè)的終極目標。
至于這石刻是何內(nèi)容,史學界一直是一頭地霧水,直到2017年,一塊摩崖刻的發(fā)現(xiàn),這片草原又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兩千多年前那個曾經(jīng)熱血沸騰的狂放年代。此刻石即著名的歷史學家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方才識得其真面目。
不久,竇憲再次出征,又將匈奴打得大敗,經(jīng)過此次戰(zhàn)役,漢王朝徹底解決了自秦朝起持續(xù)了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失敗后的匈奴再也無法立足于茫茫大漠之上,殘余的匈奴部隊一直向西遷徙到歐洲,最后他們是將古羅馬帝國滅國,可見其戰(zhàn)力之兇悍,這也反襯了當時竇憲所擊敗的對手,絕對不是孱弱的匈奴。
如此不世之功,竇憲的自然是得到了一大堆的封賞,皇帝將衛(wèi)青和霍去病曾擁有過的所有武將至高頭銜,都掛在了他的頭上,這個可是自恃有功的竇憲不懂韜晦,愈加飛揚跋扈。有權(quán)在手后甚至聯(lián)合自己的黨羽想謀逆造反,最后被自己的外甥皇帝漢和帝查覺,一舉粉碎其陰謀。竇憲也被皇帝賜自盡,最終迫令自殺。
“憲以椒房之親,立功域外,不能如衛(wèi)青養(yǎng)尊處晦而行殺掠之虐。器滿則盈,日中則昃,君子知其不終矣”,這是明萬歷間丁耀亢對竇憲的評價,中肯而公道,寥寥幾個字道出了竇憲由破落到輝煌,又由輝煌到覆滅的一生。
觀竇憲的一生,首先是其為人不正,持權(quán)貪財,作為一個外戚,在人品上是被人看不起的,他哪怕有再大的功績,為人低劣也是不被眾人所承認的,后世自然就不會去夸贊他征討匈奴的功績了,而且還要不斷弱化他的功勞,
就人品來說,他同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相較,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對話,所以后人只知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而少有人知道竇憲的這“勒石燕然”,也就很正常了。
竇憲,這個曾經(jīng)的破落戶子弟,因為“燕然勒功”的巨大成就,他所奠定的中國北疆的新格局,為中華民族作出了杰出貢獻,在中國版圖奠定的歷史進程中,起了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
但是,竇憲在歷史上留下過種種劣跡,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是被公認為東漢外戚專權(quán)的禍首,因而備受貶斥;后來,又因謀反大罪而遭致殺身之禍,于是便將自己的功勛,一并埋在了歷史的深處,對他這一悲慘地結(jié)局,也讓我們感慨萬千了。
西漢霍去病,封狼又居胥,飲馬瀚海邊,東漢竇伯度,燕然又勒石,縱馬杭愛山,同為冠軍侯,均為漢家郎,共譜兩漢威。
這首小詩是筆者有感而發(fā)寫出的,其中的霍去病和竇伯度分別是西漢和東漢對匈奴作戰(zhàn)獲取巨大戰(zhàn)功的杰出將領,霍去病封狼居胥,竇伯度燕然勒石,這兩大功績算是中國歷史上兩漢最杰出的戰(zhàn)績,一個威震漠北,將匈奴徹底趕出漠南漠北,一個威震西域,將北匈奴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但是說到霍去病,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說到竇伯度,卻沒幾個人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霍去病與竇伯度的身世比較
兩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外戚。不同點是:霍去病出身低微,私生子+奴隸出身,而竇伯度則是出身世家大族。
霍去病的母親是平陽侯府上的女奴,父親是平陽縣的小吏霍仲孺,兩人私通生下霍去病,霍去病年輕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霍去病的姨媽衛(wèi)子夫后來得到漢武帝的寵愛,并被立為皇后,霍氏及衛(wèi)氏一門才開始顯貴,霍去病也因為外戚身份被漢武帝任命為侍中。
竇伯度就是竇憲,伯度是他的字,竇憲是東漢開國功臣竇融的曾孫,而竇融則是西漢漢文帝的皇后竇皇后弟弟竇廣國的七世孫,所以竇家也是流傳幾百家的世家大族,從西漢一直延續(xù)到東漢,竇憲的妹妹又是漢章帝的皇后,兩漢一直有重用外戚的傳統(tǒng),所以竇憲被封為虎賁中郎將,成為權(quán)貴。
霍去病與竇憲從政的原因都是因為外戚身份,只不過霍去病出身低微,竇憲出身貴族。
二、霍去病與竇伯度出戰(zhàn)匈奴的原因比較
霍去病能夠率軍打匈奴,是漢武帝慧眼識人才,把他挑出來,讓他帶兵打仗的,霍去病從此開始了一生開掛的軍事生涯,霍去病有一句名言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話的意思是說:匈奴都沒有被消滅,我怎么能成家呢?這話激勵著千千萬萬的漢人報效國家。
竇憲能夠率軍出戰(zhàn)匈奴與霍去病完全不一樣,竇憲作為當時皇后的哥哥,因為謁者韓紆當年審理過父親竇勛的案件,竇憲就把韓紆給殺了,這分明就是仗勢欺人,漢章帝去世后,竇憲因為擔心自己的妹妹竇太后會重用東漢皇族宗室劉暢,居然暗中派人把劉暢給殺了,這在當時可是死罪,要不是竇太后掌權(quán),新皇帝還沒有親政,竇憲早被滅門了,正因為這事,竇憲而被囚禁,他提出打匈奴來將功贖罪,竇太后同意了,任命他為車騎將軍率軍作戰(zhàn)。
所以,從出戰(zhàn)匈奴的原因上來看,霍去病就是一個為國作戰(zhàn)的愛國將領,而竇憲則是一個被迫以建立功績來贖罪的紈绔子弟。
三、霍去病與竇伯度的功績比較
霍去病是兩漢歷史上的天才軍事將領,他17歲的時候,第一次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數(shù)百里,斬獲敵人2028人,因功受封冠軍侯,一戰(zhàn)成名,還只有17歲的年齡,擱現(xiàn)在就是一個高中生,但霍去病已經(jīng)成為老練的將軍了。
霍去病19歲的時候就被漢武帝封為驃騎將軍,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驃騎將軍,相當于西漢帝國武裝部隊的副總司令,這一年,霍去病作為驃騎將軍兩次與大將軍衛(wèi)青一起參與了河西之戰(zhàn),在春季攻勢中,霍去病率領一萬精銳騎兵,6天急行軍1000多里,在皋蘭山與匈奴主力決戰(zhàn),殲敵9000多人,繳獲了匈奴祭天用的金人,打敗匈奴渾邪王,斬殺匈奴二王。
在夏季攻勢中,霍去病率領萬余騎兵孤軍深入,先渡過黃河,越過賀蘭山,跨過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深入匈奴境內(nèi)2000多里,在沒有援軍和后勤補給的情況下,霍去病率部對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部發(fā)起進攻,殲敵3萬余人,俘虜2500人,其中122人是都尉以上的貴族,包括5個匈奴王及5個王母、單于的妻子、王子59人,整個河西之戰(zhàn)徹底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qū)。
霍去病21歲的時候,單獨率領一支5萬精銳騎兵從代郡出發(fā)深入漠北作戰(zhàn),長途跋涉2000多里,與匈奴左賢王作戰(zhàn),此戰(zhàn)殲敵70443人,俘虜都尉以上的匈奴貴族86人,其中3人是匈奴王,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沒,同時,霍去病還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儀式,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儀式,一度到達瀚海邊,這是華夏歷史上第一次打到瀚海,是可以載入史冊的光輝戰(zhàn)績和最高榮耀,從此,整個漠南與漠北再也沒有匈奴的王庭,匈奴被趕到更遠的中亞地區(qū)。
霍去病與匈奴的作戰(zhàn)中,殲敵數(shù)合計11萬余人,俘虜匈奴都尉以上的軍官和貴族208人,同時還逼降了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連同投降漢朝的匈奴軍民合計20余萬人,漢朝與匈奴的戰(zhàn)爭中,不算衛(wèi)青的戰(zhàn)績,霍去病一個人差不多就打敗了整個匈奴,霍去病的功績放在整個兩漢都沒有人比得上。
再來說說竇憲的戰(zhàn)績,竇憲第一次出擊攻打北匈奴一共有三支軍隊,第一支是竇憲及耿秉率領的8000漢軍騎兵,第二支是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領一萬多南匈奴騎兵,第三支是歸順漢朝的8000多羌胡騎后與匈奴左賢王率領的一萬多南匈奴騎兵,三支軍隊合計有4萬軍隊,由竇憲擔任主將。
三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古國阿爾泰山)會師,然后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國境內(nèi)的杭愛山)相遇,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北匈奴大敗全軍潰散,此戰(zhàn)一共斬敵13000多人,俘虜馬、牛、羊、駱駝合計百萬余對,北匈奴前后有20多萬人投降竇憲。
隨后竇憲、耿秉等人在燕然山的石頭上刻字記功,這些石頭2017年在蒙古國境內(nèi)被發(fā)現(xiàn),上面依稀可見當年竇憲所刻的文字,已經(jīng)1900多年了,當時東漢史學家班固也隨軍出戰(zhàn),真實地記載了這次的戰(zhàn)爭,此戰(zhàn)迫使北匈奴單于的弟弟到漢朝進貢求和,但是北匈奴單于仍然活著,竇憲也因為這次巨大的戰(zhàn)功而將功贖罪,并在漢和帝一朝被任命為大將軍。
兩年以后,大將軍竇憲派出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率兵從居延塞出關(guān)攻打北匈奴,在金微山(今新疆阿爾泰山)大破北單于,斬敵5000余人,北匈奴單于逃走,從此不知去向,根據(jù)英國史學家的研究,這些北匈奴人逃到了歐洲,并且重創(chuàng)了羅馬帝國,對于華夏來說,北匈奴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北匈奴問題算是徹底解決了。
比較霍去病與竇憲的戰(zhàn)績就會發(fā)現(xiàn)以下特點:
1、竇憲的戰(zhàn)績遠遠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的斬敵數(shù)差不多是竇憲的十倍,從數(shù)字上就能看出來,而且霍去病四次出戰(zhàn)保持全勝,竇憲就打了一次。
2、霍去病對付的是歷史上最強大的匈奴,而竇憲對付的是比較弱小的北匈奴。
西漢時期,匈奴還是一個整體,力量強大,同時漢武帝時期的匈奴算是匈奴歷史上較為強大的時期,而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已經(jīng)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于漢朝,算是漢朝的附庸,北匈奴才是漢朝的敵人,本來實力就衰弱了,再加上分裂,北匈奴的實力就更弱了,所以霍去病面對的匈奴比竇憲面對的北匈奴強得多。
3、霍去病打敗匈奴憑借的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實力,而竇憲打敗北匈奴憑借的是實力。
霍去病打敗匈奴幾乎都是率領精銳騎兵以閃電戰(zhàn)+長途奔襲,再依靠漢軍強大的實力和戰(zhàn)斗力,以出其不意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深入匈奴后方,才打敗匈奴的,而竇憲打敗北匈奴的這一戰(zhàn)中,漢軍占了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是南匈奴的軍隊,再加上投靠漢朝羌人和其他胡人騎兵,竇憲完全就是靠實力打敗北匈奴的,由于北匈奴實力已經(jīng)衰弱嚴重,所以兩戰(zhàn)就徹底消失了北匈奴。
所以無論怎么比,霍去病打敗匈奴的含金量和影響力遠超竇憲,另外霍去病在性格上也遠超竇憲,至少他為了國家而放棄自己的小家,而竇憲后來則成了東漢第一代掌權(quán)的外戚,成了東漢政權(quán)安全的威脅,被后來的漢和帝鏟除,也就是說霍去病的名聲比竇憲要好得多,所以霍去病名聲大,影響力廣,而竇憲顯得低調(diào),名氣不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5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