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上朝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古代的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看見在皇宮內(nèi)文武百官們和皇帝一起上朝,向皇帝稟告自己的工作情況或者某地發(fā)生了什么事需要皇帝定奪等等類似的場面。那么在真實的歷史中,有哪些品級的官員有資格參與朝會呢?而他們又是按照怎樣的規(guī)矩在朝堂中站立的呢?
古代的上朝又稱為點卯,指的是在卯時這個時辰進行朝會。卯時大概是在今天的早上五點到七點這個時間段,比我們今天大部分人的上班時間還要早很多。然后一般來說,文武是分兩邊站的,文官在左,武將在右。文官行列站首位的是宰相,而武將行列站首位的則是太尉,接著就按品級依次排列下去。能具有上朝資格的,一般都是四品以上的京官,而在特殊情況下,例如大朝會的時候,各省的督撫也是有資格能夠參加朝會覲見皇帝的。
能夠上朝的官員統(tǒng)稱為朝官,而丞相被稱作外朝官,因為丞相的府邸都是在宮外的。而皇帝身邊的近臣如侍中、常侍、給事中、大司馬和左、右、前、后將軍,及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稱內(nèi)朝官,一到五品官員都有。在明朝時期,能夠上朝的三大學(xué)士和六部尚書都是一品,二品的高官,其次的六部侍郎就是三品的官員了,但六部的給事中只是七品官員。同樣的還有督察院的御史,一般也只是六七品而已,卻也能參加朝會。但如果是地方官的話,除非是四品以上,也就是至少是巡撫,今天的省長一級的職位,才有資格上朝。
其實全國范圍內(nèi),在三品以上的官員都是很少見的,除了三大學(xué)士,六部尚書及侍郎以外,還有十三省的布政使與監(jiān)察使。所以單算文官的話,三品以上的官員只有不超過一百二十人,而需要天天上朝的最多不超過十五人。六部給事中的七八十人,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每天上朝的,只有當(dāng)他們有必須要在朝會中提出來的事宜時才會上朝。雖然督察院的御史們都需要每天上朝,但他們?nèi)考悠饋硪膊挪坏饺?,而且還有很多的特殊情況下他們是不用來的。因此總的算下來,每天朝會的人數(shù)大概在四十人左右。朱元璋曾經(jīng)破除過只有高官才能參加朝會的規(guī)矩,下令只要在京城任職的官員都有資格參加,所以明朝的御史和給事中這樣的六七品的官員也能上朝。
到了清朝,滿清入關(guān)以后迅速漢化,學(xué)習(xí)漢族傳統(tǒng),基本沿用原來的官僚體系??滴鯐r期開始有了上早朝的先例,當(dāng)時立的規(guī)矩是十日一朝,包括特殊時期的五日一朝。但實際上什么時候開完全看皇帝的心意,如果皇帝怠惰的話,從此君王不早朝也是有可能的,但清朝的皇帝幾乎都非常勤勉努力,朝會的頻率經(jīng)常大于規(guī)定的次數(shù)。最為勤奮的雍正皇帝,幾乎每一天都要上朝,官員們也只好跟著受累。而清朝是規(guī)定四品以上官員必須參加朝會的,如果是四品以下或者地方官員則要看皇帝有沒有傳召,如果沒有的話就不需要了。
在不同的朝代參加朝會的人數(shù)不盡相同,但大部分時候都在三十到五十人左右,很少會見到影視劇中那種上百號人同時上朝的情形,除非是在祭祀先祖或者大朝會之類的重大日子里才會有這種恢弘的場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