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帝辛滅國真的是技術失誤,因征討東夷被幾個諸侯國偷襲得手嗎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現在網上流行著一種洗白帝辛(商紂王)的觀點,這種觀點中,一種最重要的說法就是,帝辛的失國,并非他自己荒淫無道,而是他在東征東夷的時候,被周部落等諸侯國聯合起來,偷襲他的后院,結果造成他顧此失彼而失國。
這種觀點的意思顯然是,商朝的滅國并非必然,僅僅是一次帝辛在技術上的失誤。
不過,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需要說明的是,武王伐紂的時候,帝辛并不在征討東夷的過程中,他已經抓了大量俘虜回來了。所以不存在偷襲的問題。
至于帝辛是不是亂政,我提出三個問題來分析。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牧野之戰(zhàn)中,商朝的老百姓會倒戈相向,反過去幫著周部落的聯軍,攻打帝辛?
有人說,那在牧野倒戈的,是帝辛從東夷抓回來的俘虜。我們不否認有俘虜,畢竟帝辛在東夷之戰(zhàn)中,確實抓了不少俘虜回來。但是,難道倒戈的全都是俘虜嗎?如果全都是俘虜,也說明帝辛的安排非常不合理。牧野是都城的最重要的守衛(wèi),帝辛的部隊,不是打得東夷毫無招架之功嗎?他的正規(guī)部隊哪里去了?為什么不把正規(guī)部隊守在這里,而要派一些俘虜來打仗?
照理說,在上古時期,參與打仗的都是貴族和平民,奴隸是沒有權利去打仗的。所以,在牧野倒戈的,很大一部分可能并非俘虜,而是平民老百姓。
如果老百姓都不支持帝辛,說明了什么呢?難道能說帝辛國內政策很成功嗎?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商朝的那些諸侯國,都會聯合起來,推翻帝辛的統治?
商朝的諸侯國,與西周的體制是差不多的,也都是商朝征服了的那些部落,或者是臣服于周朝的那些部落組成的。這是在成湯建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的機制,后來又經過了商朝幾代君王的發(fā)展,完全成熟。
商朝和他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與后期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關系是差不多的。宗主國并沒有完全擁有藩屬國,只是一種名義上的擁有。但如果宗主國和藩屬國關系搞得好,兩國之間可以一直能夠保持和平。
帝辛的時候,姬發(fā)能夠把那么多諸侯國聯合起來,一起反對帝辛,只能說明,帝辛做得非常差。而事實上,東夷原本就是商朝的藩屬國,在帝辛的時候,關系搞得非常僵,最后帝辛甚至帶著軍隊去把東夷滅了。他這一動作,其實就打破了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地緣平衡,周部落等諸侯國當然不滿,當然要聯合起來反對他了。
第三,為什么帝辛家族的人都會反對他,對他表示強烈不滿?
帝辛所遭遇的反抗,不僅僅是國內的百姓,不僅僅是諸侯國,還有王室成員。大家對他的做法都非常不滿。比干是帝辛的叔叔,他多次勸諫帝辛,最后被帝辛給殺掉。微子和箕子,也都不滿帝辛,微子甚至反過去聯合周部落,最后被周封國為宋?;犹拥匠r,建立箕子朝鮮。
有人說,帝辛遭到比干和微子、箕子的反對,是因為當時商朝的傳位制度是兄終弟及。本來帝辛的父親帝乙去世后,應該由他的兄弟們來輪番當王的,帝辛強占去了,所以其他人不高興。
就算是這樣,也說明帝辛是造成商朝動亂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他破壞王室的王位繼承制度,也不會發(fā)生后面的悲劇,商朝也不會就此滅亡了。
對上面三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帝辛滅東夷,引發(fā)諸侯國偷襲后院,只是現象,并不是本質。本質就是帝辛亂政。要想洗白帝辛,顯然是辦不到的。
統一東夷和中原。
商紂在位期間,積極開疆拓土,這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征伐東夷,為其帶來的不僅僅是戰(zhàn)爭,還對文化的傳播有著極大的正向作用。我們看一下郭沫若的評價:
“殷紂王這個人對于我們民族發(fā)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經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煞了。”在牧野大戰(zhàn)后,“殷人被周人壓迫,道路是向著帝乙、帝辛兩代經略出來的東南走?!薄案副俚卣f一句,中國南部之所以早被文化,我們是應該紀念殷紂王的?!币虼耍霸谝笕诵哪恐幸欢ú粫岩蠹q王看得來和周人所看的那樣。他們就要稱他為‘武王’,要紀念他,其實都是說的過去的了?!?br>
促動了貴族集團利益。
商紂時期,他一改貴族制度下的用人標準,開始啟用普通人,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肯定是為大多數貴族集團的不解,所以在統治階級的內部開始出現裂縫甚至對立。一旦一個國家的內部出現問題,那么必然會走向衰落和滅亡。
商王朝大勢已去,不可能逆勢而為。
商朝自商湯始立,之后國都幾經遷徙,最終盤庚遷殷才穩(wěn)定下來。所以叫“殷商”。前后共歷經600多年,至商紂而亡。商朝是奴隸社會,但到周朝已經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可以說,商朝的覆亡也是歷史向前發(fā)展的大趨勢。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誰也無法阻擋。
顧炎武說: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適逢其會,換了任何人,都無法拘救商王朝的命運。在這一點上,帝辛與崇禎帝有驚人的相似之外:比起前幾任帝王,都勤政、英明的多,但都“適逢其會”,做了亡國之君。無怪乎崇禎帝臨死前仰天浩嘆“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家國淪喪,眾叛親離,此恨曷極!故帝辛自焚,崇禎自縊,英雄末路,無限悲涼。
歷史往往由勝者書寫。
其實在商朝的史料中,商紂王的記錄還是比較中肯的。但是經過周朝的加工以后,商紂就變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不少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就往商紂身上潑臟水,甚至還捏造事件,將商紂的形象變成今天影視中的樣子。
商紂的昏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滅國,這是那些“正義”的史官以及詆毀他的人的主要依據。可見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并不一定是大家熟悉的那樣。對待歷史,我們應該客觀,也許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在當時是正確的。
自古以來,便是成王敗寇。那些成功者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自然要說那些失敗者如何昏庸,如何殘暴,方才會被滅亡,而成功者是如何仁德,如何高尚,方才會勝利。
但是,歷史其實并不一定是高尚戰(zhàn)勝丑陋,文明戰(zhàn)勝野蠻。比如說,蒙古大軍就橫掃歐亞,在中國歷史上更是一再出現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后金滅明的種種事情。
至于紂王,秦始皇,隋煬帝三位皇帝,一方面他們有大過,但另一方面有大功,他們與那種真正的亡國昏君,比如敗壞主業(yè)的宋徽宗,漢朝的漢恒帝、漢靈帝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說,紂王。我們現在說紂王壞,一般都會說紂王酒池肉林,炮烙什么的。其實,所謂的酒池肉林,不過就是挖個游泳池倒上美酒,多樹幾根木簽插上烤肉,實在不算什么事情。至于炮烙,歷代酷刑比炮烙殘酷的還有許多。
我們看一個帝王,主要不是看其私德,而是其國政。
《封神演義》中描寫紂王迫害姜皇后,逼反東伯侯姜桓楚,殺掉南伯侯,又拘禁西伯侯姬昌。雖然細節(jié)有不同,但在歷史上,大體紂王確實做過這幾件事。
那么,紂王為何要這么做呢?是因為他閑得無聊,濫殺無辜嗎?
不是的。紂王繼位之前,天下諸侯尾大不掉局面已經出現。紂王若不再振作,商朝就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他為了鞏固商朝的江山,于是,制造種種機會,將那些擁有強權的諸侯國一一征服。但征服必然會遇上反抗,那個西伯侯姬昌就通過偽裝,逃了出去,然后發(fā)動了起義。
紂王與西伯侯姬昌之間,其實不像《封神演義》中宣揚的那樣,仿佛紂王就是罪惡化身,姬昌就是正義代表。其實,姬昌不臣之心早就彰顯,只是商朝大廈將傾,紂王雖然有心振作,但終究還是被姬昌擊敗罷了。
我們后人說他有過,比如焚書坑儒,其實只是坑了多嘴的兩百多個妄議朝政的方士(求仙煉丹之士),我們說修長城死了很多人,其實,秦朝末年許多人叛亂,與其說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不如說是六國貴族打著為百姓的名義進行的一場反撲。因此,在反秦最初,天下各方勢力無不是以六國貴族為首,項羽本人便是楚國的大貴族。當時天下的共主,更是楚懷王的后人。
劉邦與項羽之間,則是新興貴族與老牌貴族之間的戰(zhàn)斗,若非項羽分配利益不均,天下諸侯也不會跟著劉邦造反。
還有隋煬帝,歷史功勛更是不容抹煞,單單修建大運河一條,便足以讓后人感念他的恩德。可惜的是,隋煬帝高估了自己的軍事能力,一心想要超越父親,三次發(fā)動對高麗的征討,結果,一朝兵敗,天下易手。既然江山都換了主,罵名自然由他來背。
事實上,所謂的貞觀之治完全是建立在隋文帝,隋煬帝數十年辛勤治國的基礎上。據說,貞觀時期朝廷發(fā)放官員的祿米,還是從隋煬帝時期的糧倉中拿取。
商紂王確實很殘忍,他不但殘害百姓,而且錯殺忠臣,可以說壞事做盡。
商紂王是后世給他的稱呼,其本名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任君主,也是歷代昏君的開山祖師。帝辛這個人年少時就非常聰慧而且力大無窮,可以說資質還是非常不錯的。他繼位之后一改商朝之前的頹廢,東征蠻夷之地,擴張了很多領土,間接促進了中原地區(qū)與周邊國家和部落的文化、經濟交流,可以說是有一定的功績的。
但人無完人,后世人談起他時并沒有提及其太多的成績而是一直以其殘忍、昏庸、暴戾為話題,一直流傳至今。那么他都有哪些暴行和荒誕的事跡呢,可以從享樂和殘忍說起。
作為君主,統領子民、坐擁天下應該有一定的享樂權力,但是這個人的享樂可以說是非常奢靡的。最著名的就是興建了一座酒池和一片肉林,傳說他豢養(yǎng)了一大批美女和傭人,最要求這些人整天一絲不掛地在宮里玩耍,餓了就吃樹上掛的肉,渴了就喝池子里的酒。并拉上大臣們日夜狂歡。
同時,他還命人建了一座名曰鹿臺的地方,把從全國各地搜刮來的珍奇異寶都藏在里面,讓大家都來看,以彰顯他的威名。
他對自己的臣子和百姓極度地殘忍,相傳其發(fā)明了一種叫做炮烙的刑法,看誰不順眼就命人將其抓到綁在被火燒得通紅的柱子上,然后聽肉被燙熟的滋滋聲,亦或是為了討好他的美人妲己,隨意將百姓的頭砍下來或者將孕婦的肚子劃開觀看。
如果有大臣諫言他不但不會聽眾,反而將忠臣都抓去折磨致死,神話故事里有一段是說大臣比干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他,結果被他把心挖了出來就為了證明他不是圣人。
總的來說,他的罪行已經徹底掩蓋了他微不足道的那點功績,是典型的昏君,最后被滅國,自焚而死也是罪有應得。
商紂王是商朝最后一個天子,本名叫做辛,歷史上也叫他帝辛。他去世后,周武王給他一個謚號,叫做紂。于是,人們也就稱帝辛為商紂王。從謚法講,什么樣的人才叫做“紂”呢?“殘義損善曰紂”。周武王說,帝辛這個人殘害忠良虐待百姓,謚號自然是紂王。。那么,歷史上的商紂王是不是一個昏君暴君呢?對于夏商時代的歷史,現存的史料極少,我們主要的依據,是司馬遷的《史記》?!妒酚洝酚涊d,商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什么意思?商紂王這個人能言善辯,反應敏捷。朝堂辯論的時候,經常你說一句,他反駁三句。商紂王不但學識豐富,還勇武過人,曾經親手格殺猛獸。也就是說,商紂王是一個聰明非凡,能文能武的人。
那么,如此能干的人,為什么會亡天下呢?司馬遷對此做出了分析: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商紂王非常聰明,知識淵博,言辭犀利,于是經常用此反駁大臣的進諫,掩飾自己的錯誤。時間一長,才氣過人的帝辛越來越覺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人,放眼天下,誰都入不了他老人家的法眼。商紂王覺得大好河山盡在掌握,于是盡情享受生活。商紂王有哪些罪狀呢?其一,貪于淫樂,寵幸蘇妲己。其二,修建鹿臺,耗費民力。其三,建造酒池肉林,生活腐化。其四,百姓有怨言,就用炮烙刑罰殘酷鎮(zhèn)壓 。不過,若我們仔細分析這四大罪狀,就會發(fā)現,這些都不是個事兒。
和后世那些荒唐君王比起來,商紂王專寵蘇妲己一人,可謂癡情。修建鹿臺規(guī)模有多大?史書記載,廣三里,高千尺。古代的尺寸比現在短。就算是和現在一樣,堂堂天下建造一個方圓三里別墅算什么呢?至于酒池肉林就更沒什么了,不過就是把美酒倒在人工挖掘的池塘中,把煮好的肉掛在木頭上。紂王游走其間,可以隨便喝酒,隨口吃肉。至于炮烙,本不是商紂王的首創(chuàng),后世比這殘忍的刑罰也多了去了。
也就是說,這四大罪狀其實都不是商紂王成為商紂王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西伯侯姬昌勢力壯大,最終奪位成功。商朝并非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古代交通極為不便。身為天子的帝辛,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區(qū)。其他地區(qū)都由各部酋長控制。商朝大大小小有幾千個國家。這些國家只是名義上臣服商朝天子,其實人事權、軍事權、財政權都獨立。只是每年要向天子進貢一些禮品――天子都有回禮。最開始,各國的軍隊都有嚴格的數量限制,不能超過標準??墒?,隨著幾百年時間過去,大諸侯國吞并小諸侯國,諸侯國中逐漸出現了四大領袖,其中之一,就是西伯侯姬昌。這個“伯”,就是“霸”的意思。
姬昌很能干,他出任西伯侯后,大力發(fā)展本土西岐,不斷兼并周邊小國,勢力越來越大。商紂王看了,很不高興。于是,商朝和西周之間的戰(zhàn)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斗爭過程中,商紂王一度占據優(yōu)勢,但最終決策失誤,亡國亡身!商紂王聽說九侯的女兒很漂亮,讓他們交人。九侯的女兒不會拍馬,得罪了紂王,就被殺了。九侯一怒之下起兵造反,北伯侯也率領大軍屯兵邊界,為九侯吶喊助威。商紂王派兵征討,九侯戰(zhàn)敗,北伯侯被抓捕。商紂王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西伯侯姬昌聽到了,連連嘆息,兔死狐悲嘛。消息被崇侯虎知道了,他告訴商紂王,商紂王就派人抓捕西伯侯。
姬昌為什么老老實實被抓?因為這個時候商朝剛取得大勝,西周卻沒有準備充分。造反一家都得死。最后,西伯侯施展種種手段,騙過了商紂王,逃回西岐。從此之后,姬昌就開始和商朝決裂。因為不造反,等待他的就是和北伯侯一樣被清洗的命運。另一面,商紂王在用人和決策方面頻頻出錯。比如廢掉了賢臣商容,殺掉比干。他越是自大,越是迷戀拍馬,結果朝中奸佞遍布,忠臣遠離。西岐日益壯大。姬昌去世后,其子周武王姬發(fā)即位經過多年經營,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叫板。他率領八百諸侯會盟,攻打商朝。在牧野之戰(zhàn)中,商朝軍隊戰(zhàn)敗,商紂王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周武王入朝歌,稱天子,建立周朝。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8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