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唐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開始,到1911年清朝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中國2132年封建帝制,共出現(xiàn)了四百多位皇帝(由于各種統(tǒng)計不一,沒有太準確的數(shù)字),在帝位傳承中,盡管有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但在這數(shù)百位皇帝中,真正以嫡長子繼位的皇帝卻非常少。據有關專家統(tǒng)計,在中國的主干王朝,即秦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真正是以嫡長子繼位的皇帝僅有22人!
其中,秦朝0人;西漢4人,即漢惠帝劉盈,漢景帝劉啟,漢元帝劉奭(shi),漢成帝劉驁;東漢1人,即漢明帝劉莊;唐朝6人;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宋朝2人,都在北宋,即宋神宗趙頊,宋欽宗趙桓;元朝2人,元英宗、天順帝;明朝6人,即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武宗朱厚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清朝最可伶,12個皇帝中僅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1人。
從以上統(tǒng)計可見,古代皇帝的嫡長子繼承制基本是白定,很少遵循這個制度的。歷史上的大多明君也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文帝劉恒,他就不是劉邦的嫡子;漢武帝劉徹只是漢景帝第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次子;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宋仁宗是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康熙帝是順治帝第三子;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等。
既然大家都不愿遵守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既然這么多有作為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出身的,那么這個制度是不是很不靠譜?為什么不被廢除?居然實行至少被承認了兩千多年?今天咱倆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嫡長子繼承制的形成、發(fā)展和優(yōu)缺點
首先來看看嫡長子繼承制,它是指封建社會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所以它也是古代一夫多妻(妾)制,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產物。
該制度起始于商末,定型于周初。具體規(guī)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奴隸制時代,主要適用于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為一體,宗祧繼承包含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規(guī)定嫡庶之分,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但嫡長子仍處于優(yōu)勢地位。
商代的繼承制度是父死子繼,兄死弟繼;從商朝后期起,王位繼承開始向嫡長子繼承制轉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周朝,上層統(tǒng)治者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其財產和爵位都是世襲制。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的,必須是嫡妻的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貴的妾之子。這種繼承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fā)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wěn)定。
嫡長繼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在《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中已經提出?!傲⒌找蚤L不以賢”,意即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國君的嫡親長子,即王后的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傲⒆右再F不以長”的意思是,即便往后的兒子不是最長的,即便有妃嬪的兒子更年長,但太子也仍然有王后的兒子當。只是在王后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能立妃嬪的兒子為太子。比如商紂王就是依此規(guī)定當上國君的。紂王有個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啟,但其母在生微子啟時身份為妃嬪,在生紂王時其母身份升為王后,所以紂王因此就成了嫡子,盡管比微子啟年齡小,但仍能繼位。
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當了皇帝,就把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正式確定下來。以后歷朝歷代,至少在理論上都是遵守這個制度的。比如明朝時,朱元璋沒有傳位于朱棣,而傳給長孫朱允炆,就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后來明成祖朱棣舍棄功勛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于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
當然唐朝也是如此,按照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李世民怎么都輪不著當皇帝。所以他只有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殺死老大李建成。李淵被迫把皇位傳給了他。李世民雖然是歷史上一個杰出的皇帝,但是,他也遭到不少非議,因他不是嫡長子,皇位來路不正。
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是一個成功而且成熟的繼承制度。這個繼承制保證了政權的平穩(wěn)過渡,使人心穩(wěn)定,政權穩(wěn)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情況而行之有效的繼承制。但是,此制度也有明顯的缺點。如果皇帝的長子是個傻子怎么辦?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還是存在的。此時如果仍遵循這個制度,就會出現(xiàn)白癡皇帝。比如西晉的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就是個白癡皇帝,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長子早夭,次子司馬衷便成了長子,順理成章當了太子。司馬炎就是太遵守嫡長子繼承制了,所以釀成了個悲劇,讓好不容易結束三國時代,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西晉陷入八王之亂,迅速走向衰落。
正因為嫡長子繼承制有局限性,所以自古皇帝立儲就出現(xiàn)“立長”和“立賢”兩種方案。但“立長”容易把握,誰是長子明擺著的,賴不成;而“立賢”就比較麻煩,很難認定哪個皇子更賢,就容易扯皮,容易引發(fā)權力的爭奪,于是圍繞太子之位發(fā)生的宮廷政變,流血事件,歷朝歷代都屢見不鮮。特別是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后代的皇位不少都是用血洗出來的。
另外,皇帝也常常以“立賢”為借口,故意破壞嫡長子繼承制。如漢武帝晚年喜愛少子劉弗陵,就將其立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為理由而廢立皇后。因為嫡長制下的繼承人資格,最終是根據生母的身份的貴賤確定的,一旦皇位繼承人的生母因失寵而失去皇后地位,勢必連帶危及太子的地位。如光武帝劉秀,他廢掉郭皇后,立陰麗華為后,郭皇后的兒子太子劉強也只有讓位于陰麗華之子劉莊了。
因此在“立賢”與“立長”的沖突之下,古代皇帝是嫡長子繼位的情況變得十分少見,倒成了“非主流”。連續(xù)數(shù)代皇帝都由嫡長子繼承的情況更是極為稀有。而歷史上卻有個著名的朝代,連續(xù)四代皇帝都是嫡長子繼位,還有一位開創(chuàng)了盛世,可謂史上唯一!那么此朝是什么朝代?連續(xù)四朝以嫡長子繼位的皇帝是何人?是誰開創(chuàng)了盛世?
(二)史上唯一的連續(xù)四代皇帝均由嫡長子繼位的奇跡
歷史上連續(xù)兩代以上皇帝都由嫡長子繼位的很少見,其中在明朝時出現(xiàn)過連續(xù)三代皇帝嫡長子繼位的情況,就是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三朝。這三朝是緊接著明成祖朱棣的一朝的。當時朱棣奪位成功后,勵精圖治,經過強有力的改革,讓明朝走入正規(guī);然后連續(xù)三朝由嫡長子繼位,明朝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這期間也是明朝的黃金時期。
除了明朝外,歷史上還有一次連續(xù)四代皇帝均由嫡長子繼位的特例,這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的現(xiàn)象,它出現(xiàn)在古代第一王朝唐朝。即從唐代宗李豫開始,歷經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直到唐憲宗李純,共四朝,從762年到820年,歷時58年,這簡直是奇跡。而且這四位君主還有一位開創(chuàng)了個盛世,即唐憲宗李純開創(chuàng)的“元和中興”。別小看了這個時期,它可以說是唐朝中期的“黃金時代”。因為唐朝經過安史之亂的8年混戰(zhàn),元氣大傷,唐朝之所以沒有很快滅亡,而是又堅持了140多年(相當于唐朝的一半),就因為這個時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這四位皇帝,盡管并非都是很有作為的,但至少不是昏君,而且唐代宗李豫和唐憲宗李純在整個大唐來說,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對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做出了相當?shù)呢暙I。安史之亂發(fā)生后,首先是唐肅宗李亨站了出來,在唐玄宗李隆基逃跑之時,力挽狂瀾進行平叛。但李亨其實并不是一位性格堅定的人,也很難算是明君,他當時只是起到一面旗幟的作用。在平叛安史叛軍的過程中,其長子,即李豫起了很大作用,他做為兵馬大元帥,跟郭子儀配合,數(shù)次擊敗叛軍,比如赫赫有名的收復長安之戰(zhàn)等。
而且,肅宗李亨在762年便去世了,此時戰(zhàn)亂還沒有結束,甚至還處在很關鍵的時刻,這時李豫便接下了這個沉重的擔子。安史之亂是在李豫手里終結的,這是他為大唐做的第一個貢獻。當然在戰(zhàn)亂結束之后,唐朝面臨著傷口愈合、恢復元氣的重任,這時急需要穩(wěn)定的局面。說實話,唐代宗李豫干得不錯。盡管他也有很多錯誤,比如重用宦官,不過這是唐玄宗留下的頑固問題,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即便如此,在他執(zhí)政時期,也是痛下殺手,干掉至少三位禍國殃民的大宦官,比如臭名昭著的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
相對來說,唐代宗還算是仁君,沒有明顯的濫殺功臣之類,比如當時的平叛名將仆固懷恩,因忌憚宦官的陷害,被逼造反,他引回紇、吐蕃等藩國的10多萬大軍侵犯唐朝,盡管仆固懷恩本人在行軍半途即病死,但其造反已經形成事實,若按一般的皇帝不滅他九族就不錯了,可是李豫念其平叛安史之亂有功,不但不予追究其家庭,還將其老母接到長安安度晚年。
還有就是對有功高蓋主之嫌的郭子儀的任用上。盡管程元振、魚朝恩等大宦官對郭子儀屢次打擊,使其兵權屢次被剝奪,但郭子儀均無性命之憂,而且屢次再度被起用,這跟皇帝的保全有很大關系。最后李豫干脆把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雙方成為親家,奸臣們再也不敢對郭子儀有所行動了。
李豫執(zhí)政了17年,這個時間不算長,但在那個急需穩(wěn)定的時期,卻顯得很寶貴。他對政治、經濟進行了不少改革,比如在漕運、鹽價、糧價上等都實行了強有力的革新,實行“以養(yǎng)民為先”的財政方針,都是非常明智。《新唐書》對他的評價是:“蓋亦中材之主也”認為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而在《舊唐書》中,則說他“古之賢君,未能及此”,評價很高。
代宗李豫去世之后,由其長子李適(kuo)繼位,即唐德宗。說實話,李適不算是明君,但也不算昏庸,于779—805年在位,執(zhí)政26年。他沒有什么大的作為,但26年也起了個穩(wěn)定的作用。他是屬于那種志大才疏的人,能力有限,能保住江山不失已是不易。783年發(fā)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涇元兵變”,即奉天之難,盡管沒有安史之亂那么恐怖,但長安也曾經一度被亂賊占領,德宗被迫棄城而逃。幸虧有李晟等名將再度驅趕叛賊,挽救了大唐江山。
李適在位時,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嚴禁宦官干政,廢租庸調制,改行“兩稅法”等,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后來任用盧杞等奸臣,又使政局轉壞。到晚期時,他再度委任宦官為禁軍統(tǒng)帥,對藩鎮(zhèn)開始姑息,使藩鎮(zhèn)割據勢力再度抬頭。但他統(tǒng)治時,總體局勢較為安定。他對外聯(lián)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zhàn)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chuàng)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條件。
德宗之后是其長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由于德宗在位時間比較長,達26年,所以順宗李誦就做了長達25年的太子,這也可以說明,德宗在位時,至少后宮還相對比較安寧,沒有多少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各皇子之間打得頭破血流之類的情況發(fā)生。李誦繼位時已經44歲,按說已經很成熟,而且相比其父德宗,李誦更有才華,也有志向,頗有膽略,比如在(783年)的“涇元之變”時,他隨皇帝出逃避亂時,執(zhí)劍殿后,力戰(zhàn)拒敵;在40多天的奉天保衛(wèi)戰(zhàn)中,面對朱泚叛軍的進逼,李誦常身先禁旅,抗擊叛軍。將士們在他的督促激勵下,無不奮勇殺敵,取得了奉天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確保了德宗的安全。
按說順宗李誦有明君的潛質,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慈孝寬大,仁而善斷?!笨上?,他由于心理壓抑等原因(當太子時間過長的多有這樣的問題),變得極端憂郁,身體狀況很差,于804九月,突然中風,失去了說話功能。而此時其父德宗也到了風燭殘年。次年正月,唐德宗駕崩,遺詔傳位于太子李誦。李誦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即唐順宗。但到當年八月,在位僅186天的順宗就被迫禪位于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
數(shù)月之后,唐順宗就去世了。李誦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他令人肯定的是,在生前果斷傳位于長子李純。因為他身染重病,不能說話,根本不能打理朝政。事實證明,他的提前傳位是很英明的做法。這樣避免了繼承人問題上的麻煩。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選定的接班人太正確了,幾乎是唐朝歷史上唯一的主動的明智選擇。
在唐朝皇帝對于繼承人的安排上,大多為人詬病,李世民的上臺是必須的,但李淵是無奈的選擇,他并非是主動讓其次子上位的;而李世民對于繼承人的選擇也并非英明,差點提前結束大唐;李隆基是自己搞來的位置。而李誦則為大唐選擇了又一位明君,即唐憲宗李純,他創(chuàng)了個盛世,即元和中興,幾乎再度恢復大唐榮耀。
唐朝共20位皇帝,李純是第11個。大唐之所以還能堅持9代,一個世紀的壽命,跟李純打造的小盛世分不開的。
李純出生時,正是其曾祖父唐代宗李豫的晚年。李純也是經歷坎坷的,比如德宗時期發(fā)生涇元之變時,他才5歲。童年即目睹了唐朝的災難。后來奉天之難結束,李純六七歲的時候,其祖父德宗皇帝把他抱在膝上,問他:“你是誰家的臭小子,怎么會在我的懷里?”李純俏皮地回答:“我是大唐第三天子!”德宗奇之。因為作為當時皇上的嫡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既聞所未聞,但又很契合實際。后來他繼位后勵精圖治,打造了在唐朝(不包括武周時期)僅次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元和中興”時代,真的被后人稱為唐朝僅次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第三天子。
李純的最大功績是削藩,他通過雷厲風行的舉動,把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弄得七零八落、藩鎮(zhèn)各自為政的亂局重新凝聚起來,實現(xiàn)了大唐的再統(tǒng)一。憲宗李純善于納諫,很會用人,將“軍國樞機,盡歸之于宰相”,“能用忠謀,不惑群議”。他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干擾軍政的宰相,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吉甫、黃裳、裴度、武元衡等,另外他重用的文化名人還有聲名赫赫的詩人韓愈、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等,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等。他重視軍事,當時也是名將輩出,比如有李光顏、李愬等。
可惜的是,李純后期仍重用宦官,最后又被宦官王守澄、陳弘志等謀殺,享年42歲,英年早逝,使“元和中興”過早地停了下來。因為從他之后,唐朝更加嚴重地陷入宦官專權,甚至藩鎮(zhèn)割據之中。李純的繼承者唐穆宗李恒是其第三子。也就是說,唐朝在連續(xù)四代皇帝由嫡長子繼位之后,又恢復由非嫡長子繼位了。而唐穆宗不但不是嫡長子,也并非明君,他和他的繼承者唐敬宗李湛皆是昏君。唐朝穩(wěn)定了58年之后,再度陷入各種紛擾之中。
事實上,自李純之后,直到大唐結束,剩余的9個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僅唐宣宗李忱一人而已。其他基本都在吃李純等祖宗留下的老本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讀史。
中國古代的帝王們很注重挑選自己的接班人,很早的我們就確定了嫡長子的繼承制度,你是你父親的嫡長子,早早的給你立為太子,未來能接你父親的衣缽。
然而中國 歷史 太殘酷了,太子真正能繼位的很少,嫡長子真正能繼位的也很少,以至于歷朝歷代,還有個很有名的老四現(xiàn)象。
什么意思,經常是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接了大位,比如說我們隨便給大家舉幾個知名的老四,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甭管他這位子是怎么來的,人家就是老四當了皇帝。
到了清代更有兩個知名的老四皇帝,雍正是康熙的第4個兒子,經過艱苦的幾十年的九子奪嫡的競爭,最終脫穎而出了。
乾隆也是雍正的第4個兒子,當然乾隆比他父親幸運的太多了,他這一路走來,幾乎就沒有任何競爭對手,順順利利的就當上了皇帝。
當然還得給大家更正一個謬誤,皇太極雖然人稱四貝勒,但是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不是第四個兒子,所以皇太極不算老四繼位。
除了這幾個非常有名的老四之外,還有很多有名的老四,比如說漢文帝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漢明帝是劉秀的第四個兒子。
這些老四皇帝每個人在 歷史 上,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值得探討。
一方面,為什么有這么多老四能當皇帝?另一方面,幾乎每一個老四皇帝治理國家的水平還都不賴。
這有可能跟我國古人早婚有關,你想中國古人本身就夠早婚的,十五六歲大姑娘你還沒嫁人,那家里就很著急了,男孩頂多到十七八歲,那就得娶妻生子了。
而且越是在皇宮之中,男孩結婚的越早,有的小男孩十二三歲就已經娶妻了,更關鍵的是大戶人家仆人侍妾特別多。
尤其是皇宮之中宮女無數(shù),有很多皇子說實話在十來歲的時候還沒娶妻,就可能跟某些宮女發(fā)生了點故事。
所以經常有某一代帝王,他的老大他自己都不愿意認,他覺得這是我年輕時候犯的糊涂事,生下的孩子。
而到了生老四的時候,基本上皇帝本人已經成年了,處于身心俱佳的狀態(tài),所以遺傳因子也最好,因此第四個第五個兒子基本上都是才華出眾的。
當然作為皇帝來講,富有四海3000宮女72佳麗,皇帝本人到了六七十歲,再生孩子的是比比皆是,然而皇帝本人也明白主少國宜。
我甭管多喜歡小兒子,我最好別把我這個大權交給小兒子,這個時候年齡跟他差個二三十歲的老四,脫穎而出的機會就大了很多。
甚至不光是咱們國內有老四繼承,國外也經常有老四,明成祖當了皇帝之后,還發(fā)生了一件趣事。
當時在中亞,有一個龐大的鐵木爾王國,鐵木爾王國的開國皇帝鐵木爾,一度還想派兵來攻打大明,雙方兵馬正在集結的時候,鐵木爾突然暴病而去。
從此鐵木爾和大明再無交戰(zhàn),鐵木爾死了之后很不巧的是,他的孫子哈里勒繼承了大位,這跟明朝開國很像,朱元璋死了之后,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文。
結果鐵木爾那些兒子不干了,人家紛紛起兵要求去奪得大位,最終誰奪得了大位呢?鐵木爾的四兒子哈魯伐,他把自己的侄子趕跑,奪回了鐵木爾帝國的大位。
而且在哈魯伐造反的時候,他還派使者給明成祖朱棣寫了信求援,朱棣接這個信之后,還命人回了一封信。
信中的內容是:哈魯伐,你看你是做叔叔的,為什么要跟侄子去爭這個皇位呢?你們一家人和和美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不好嗎?
當然哈魯伐接到這個信的時候,他已經把侄子趕跑,成為了鐵木爾帝國的主宰者,只不過有時候我們都想,朱棣是一個什么樣的心情命人寫下這封信的。
原作者:李承偉
明武宗(年號正德)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九月,弘治五年三月被立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五月繼皇帝位,正德十六年三月崩,葬康陵。
他是明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也是明代歷史上最放蕩不羈的皇帝。在位期間曾多次離京,北巡宣、大,南游直隸,途中既親自帶兵打擊來犯敵軍,亦劫奪民 *** 女淫樂。
其事跡留給后人無數(shù)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空間,京劇經典曲目《游龍戲鳳》(《梅龍鎮(zhèn)》)即取材于武宗巡幸大同之事跡,即便現(xiàn)在,亦有諸多影視作品演繹著武宗的傳奇人生。
1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tǒng)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
2清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愛新覺羅·皇太極),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皇太極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間,發(fā)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zhàn),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廟號太宗,謚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于沈陽昭陵。死后其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即位。
3清世祖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即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jiān)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fā)揮漢官的作用。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tǒng)一。
4清圣祖康熙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從1661年至1722年,共62年,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滴醯凼墙y(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5清世宗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宮。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于康乾盛世的連續(xù)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帝在位期間,勤于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6清高宗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入關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個兒子,母親孝圣憲皇后鈕鈷祿氏。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后又繼續(xù)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zhí)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7清仁宗嘉慶
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颙琰在位前四年并無實權。乾隆帝死后才獨掌大權。
颙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wěn)定對統(tǒng)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8清宣宗道光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原名綿寧,即位后改為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
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旻寧在位期間清朝日益衰弱,他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9清文宗咸豐
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有實際統(tǒng)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
10清穆宗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11清德宗光緒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在位三十四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四歲時即皇帝位,是清王朝倒數(shù)第二位皇帝,也是清王朝最苦命的皇帝。他四歲就被抱進宮中,見不到家人,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長大。他從入宮起便被慈禧太后掌控,飲食起居都沒有自由,是一個悲情的傀儡皇帝。
12宣統(tǒng)帝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tǒng)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39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周公是誰他到i是什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