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腳的孫臏是如何打敗魏國第一名將龐涓的?孫臏為什么要報復他?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提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家,想必很多人會想到“兵學圣典”《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地位十分崇高。除了孫武,這一時期還有著先軫、白起、王翦、李牧等鼎鼎大名的軍事人才。
不過,要說其故事最為津津樂道的,或許還是孫臏、龐涓這一對宿敵了。
龐涓謀害孫臏,使其膝蓋骨被削,而孫臏則逼其自刎。那么,一個斷了雙腳的孫臏,是如何打敗當時的魏國第一名將龐涓的呢?
據《史記》記載:"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
意思是,孫臏為孫武的后代,出生于阿地和鄄地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一帶)。傳說,孫臏和龐涓一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龐涓學成后,便到魏惠王手下當了將軍,而孫臏則沒有急于求官。
后來,龐涓認為自己比不上孫臏,便暗中派人將他接到魏國。
不過,龐涓又害怕孫臏比自己賢能而更得到重用,于是"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孫臏被削去膝蓋,臉上還被刺了字,幾乎失去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堪稱奇恥大辱。他趁著齊國使臣來大梁的機會前去拜見,并成功被引渡到了齊國。
齊國名將田忌很欣賞他,讓他在自己身邊當了門客。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孫臏提出了著名的"田忌賽馬"。即"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
這一事件后,田忌便將孫臏推薦到了齊威王的面前。齊威王也被孫臏的智慧所折服,把他當作老師。
后來,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欣然同意,并想要任命孫臏為主將。不過,孫臏因自己臉上被刺的字和斷掉的雙足而感到羞恥,便推辭道:"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擔任軍師前去救援,因為孫臏無法行走,所以齊王讓他"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想要直接前往魏、趙交戰(zhàn)之地救援。但孫臏因為料到魏國大舉攻趙,一定后方空虛而建議道:"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
田忌按照孫臏的建議,直接向魏國首都大梁進軍。而魏軍主將龐涓也果然在魏惠王的緊急命令下從趙國都城邯鄲撤軍,趕回救援。
孫臏算好龐涓的撤軍路線,在他一定會經過的桂陵設下埋伏,并在魏軍到達時以逸待勞,大勝了龐涓,據說,此戰(zhàn)龐涓孤身一身逃脫,十分狼狽。
十三年后,魏國與趙國聯合攻打"三家分晉"的另一家——韓國,齊國出兵救援。
這次,田忌故伎重施,率軍直取大梁,龐涓也只好再次回防。
于就是在這次,孫臏提出"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的看法。他認為,魏國的士兵因為自身驍勇善戰(zhàn)而素來輕視齊軍,他們膽怯,而齊軍正好可以利用這一點。
孫臏安排齊軍在剛進入魏地埋鍋造飯時做十萬人的灶,第二天削減至五萬,第三天減少到三萬。龐涓返回途中看到齊軍的爐灶越來越少,便大喜過望,笑道:"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
于是,認定齊軍士氣渙散,四散而逃的龐涓便決定拋棄笨重的步兵,只帶上精銳部隊追擊齊軍。
龐涓的行軍速度完全在孫臏的掌控之中,他認定龐涓日暮時分會到達馬陵。而馬陵道路狹窄,兩旁適合伏兵,于是"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并和埋伏在路旁的弓弩手約定,看到大樹旁有火光就一齊放箭。
到了傍晚,龐涓果然到達了馬陵。他看見樹上刻著字,便上前觀看。
因為天色漸暗,他取火照明,但他還沒讀完樹上的字,齊軍的伏兵萬弩齊發(fā),射殺了大量魏軍。龐涓看大勢已去,便自刎而死。
孫臏蒙受屈辱但能夠尋找復仇時機,終于將仇敵殺死,成就了自己的名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1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