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吳國君王吳太伯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吳太伯出生于公元前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他的母親是臺式的女兒,他的姓是姬,也叫做泰伯。他是吳國的第一個君主。
他總共是三個兄弟,他是最大的哥哥,還有兩個弟弟。 他的父親其實是想要季歷來當繼承人的,他明白了自己父親的意思之后就成全了他,于是跟自己的二弟一起逃到了荊州,斷發(fā)來表示自己是不會去繼承王位的。
但是他在路途中經過了太行九泉山,后來的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那個山改名為吳王山。 他們兩兄弟一起到了荊蠻之地后,就在那一塊定居了。當地的那些土著居民覺得他是非常有德義的人,于是就愿意追隨他。一起追隨他的一共有1000多家擁護他當了當地的君主。 不過他們兩個兄弟到底有沒有到達江南地區(qū),其實是沒有考證的了。況且在梅里也不知道是不是就一定是無錫。
在中原地區(qū)那些侯王用兵都是非常頻繁的,所以他也害怕受到波及。據傳說太伯定居了梅里之后就開始的大興水利工程,并且開始大肆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他還開鑿的一條河,全長一共43公里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工首次開鑿的第一條河流。 他做的這些東西都是有利于百姓的,所以百姓們都非常的擁護他,他在當地也是非常受尊敬的。
太伯一生之中都沒有子女,他死了之后他的弟弟就繼位了。 而當時他把周朝的王位讓給了他的弟弟帶著他的二弟去了荊蠻之地。他的高風亮節(jié)是非常讓人為之感動的。 太伯他去世的時候,吳人沒有不為之傷心的。百姓們都爭先恐后的去為他獻鮮花,一時間漫山遍野的花草都沒有了。
當時后面去的人也不忍心空著手去,于是就大家一起商量說,太伯之前最喜歡麻了,于是大家都束著麻系在腰間。用這樣的方式來表示對他的敬仰,以及哀悼之情。 而這個風俗一直都延續(xù)了數千年的時間,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后來也逐漸地形成了為去世的人,披麻戴孝這的一個禮俗。 當時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偉大的開拓者,于是就在梅里的故居把它改成了寺廟。
而我們今天見到的泰伯廟就是這個,他在明清的時期基礎上又翻修重建了一遍,所以在上面可以看得到明清時期建立的石牌坊。 而上面的字實在是讓人深思入目。
據說農歷的正月初九就是她的生日,所以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人就紛紛的前去朝拜。所以這也是后面發(fā)展為了農歷的清明節(jié)。
他到達了勾吳之后是一直沒有娶老婆的,一生都是在治理國家。總共在位期間是四十九年,去世的那一年剛剛是九十一歲。他也是一個長壽的君王了,他在死了之后就埋在了鴻山的腳下,后來位置就傳給了自己的弟弟。
所以他是成就了兩家的天下的,一家就是他三弟繼承的周朝,第二個就是后來額吳國。而他的高尚品德也一直是后人所贊賞的。
他的墓碑使用青色的大理石做成的,高2米多,有3米多的直徑。墓的頂部使用的是黃土,常年都是綠草如茵的。他的墓碑是四方形的,上面刻著篆書。1983年的時候對他的廟又進行了一番修整。也是這時候肅立了一座他的像,高4.5米,旁邊是仲雍的后代,一共是28座塑像。
還有一共王井是非常有名的,里面的水十分的清澈,傳說他是為了百姓才鑿的這一口井。而他的故事為什么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呢?其實里面是有好多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
1、吳太伯是商代末年人士,如果沒有他,就沒有周文王,更不會有周朝,此人便是吳太伯。
2、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相比兩個哥哥,季歷賢能有才,深受周太王的信任。
3、更關鍵的是,季歷的長子姬昌非常出色,自幼聰明早慧,在同輩子弟中尤為明顯。
4、為了周部落的強大,周太王希望把首領之位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給孫子姬昌。
5、史記有記載,“季歷賢,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br>6、可是,首領之位是長子繼承制,非常忌諱廢長立幼,長兄往往不服而發(fā)生叛亂,引起部落騷亂,這種事情并不少見。
7、所以,周太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可是看到姬昌一天天長大,逐漸變得郁郁寡歡。
8、時間久了,細心的太伯也知道父親的心思,為了成全父親,他和二弟仲雍就以采藥的名義,逃跑到南方蠻夷之地。
9、隨后還剪斷頭發(fā),在身上刺紋青,以表示不再進入廟堂主持政務,徹底斷絕繼承部落首領的可能性。
10、甚至連周太王去世時,太伯和仲雍都沒有返回部落主持喪事。
11、史記有記載,“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避季歷?!?br>12、就這樣,季歷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周的首領位置,季歷去世后又將位置傳給了姬昌,這便是后世的周文王。
13、太伯面對周的首領之位是有很大機會,但他卻做出了三次偉大的退讓。
14、一是趁著周太王生病,借著采藥的借口跑到蠻夷的南方,這完全是打算不再干涉政務;
15、二是剪斷頭發(fā)刺上紋身,在現(xiàn)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古代卻是丑聞,不能進入宗族祠廟,更不用執(zhí)掌政務;
16、三是周太王去世時,作為長子的吳太伯也沒有回國主持喪事。
17、太伯的三次退讓,在爭權奪利、斗爭激烈的王侯之家顯得極為難得,為了父子兄弟之情舍棄小我,成就國家利益。
18、太伯到南方后居住在吳地,此時這個地區(qū)還是一片蠻荒,幾乎無人居住。
19、天下人欽佩吳太伯高尚的品德,紛紛南下歸附他,久而久之,就有一千多戶人家。
20、人口越來越多,為了便于管理,人們便擁立他為“吳太伯”,吳國就此成立。
21、周武王滅商之后,派人四處尋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子孫,最后找到了周章,他已經是吳國第五代首領。
22、于是,周武王順水推舟把吳地封給周章,至于周章的弟弟虞仲,則被封到周王室的北部,建立了虞國。
23、讓人奇怪的是,同樣是血緣至親,兩者地位相差卻極大,吳國君主只是封為子爵,而虞國君主則是公爵。
24、自吳太伯之后,吳國傳承二十五代,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擊敗吳軍,夫差自殺,吳國自此滅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4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