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防作弊手段到底有多高,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形成于隋唐時期,這是大家眾所周知的。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最開始的察舉制發(fā)展到九品中正,到隋文帝時廢九品中正開科舉,開始按考試的優(yōu)劣來決定一個人的去留和官職的大小,這是最早的科舉,到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俗話說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隨著科舉制的推廣,伴生的作弊手法也是越來越多。尤其是宋朝,宋朝被稱為‘文人的天堂’,在這一時期的科舉形式基本完善。科舉為每三年考一次,分為鄉(xiāng)試、省試、殿試。鄉(xiāng)試是在本州考試,所以暗箱操作的學子非常多。而省試和殿試因為是在京城考,所以這種情況稍微好點。但仍然有許多投機取巧的學子。由于科舉是選拔國家官員的重要途徑,所以皇帝也是非常的重視他的公平性、公正性,為應對考生的作弊也是采取了大量的手段。
如,進入考場前都會有嚴格的搜查,派兵丁搜查每一個考生的隨身物品及身上的所有物件。這個其實就和現(xiàn)在我們考試時進入考場前,都會用金屬探測儀掃一遍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防止考生有夾帶。進入考場后每位考生都會被領到一個小隔間里面,避免考生考試的時候交頭接耳??荚嚻陂g有巡考及兵丁來回的巡查。
這是考前和考中所采取的手段??荚囃暌院螅蓪H藢⒖忌脑嚲磉M行姓名籍貫密封。密封完以后交評卷考官進行評卷,一直到所有的試卷全部評完以后才對試卷進行拆分、登記。這種制度被稱為‘彌封制’,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在‘彌封制’以后,考場上出現(xiàn)了考生在試卷上作標記、暗號等手段。于是另一種放作弊政策出臺,那就是‘謄抄制’。就是考生考完以后,朝廷組織專門的謄抄人員,在‘彌封制’的基礎之上把考生的試卷進行謄抄,考官評的其實是謄抄以后的試卷,這樣就防止了考生在試卷上做的手腳。
其實在歷朝歷代對于考試中防止作弊的手段都是大同小異的,只要有人作弊,就會有新的防作弊手段的出臺。而且考試中作弊被抓之后,后果在當時是很嚴重的,重的被砍頭,輕的就是終身不能再參加科舉考試,歷朝歷代這種人都有很多,如被誣陷的唐伯虎,就是因為被牽連進了作弊案,而害的他凄慘的一生。
所以,只是只有在自己的腦子里才是自己的,靠這種取巧的辦法獲得的成果,終會害了自己的。
盡管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科舉制度可能也存在我們看不見的弊端。但是,我國的科舉制度嚴格,而且各朝代在不斷完善,我認為通過作弊等手段進而能夠提名上榜的幾率非常小。不否認科舉考試中可能存在著作弊的現(xiàn)象。然而,科舉考試并不是只有一場,要想提名上榜需要經(jīng)過多長考試,不可能每場考試都通過作弊來實現(xiàn),這種幾率微乎其微。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為了選拔官吏而舉行的考試制度,科舉制度沒有階級之分,可以自己報名參加,正是因為這種制度,才會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見科舉制度對國家選拔人才來說十分重要,自然會重視公平公正,防止作弊。
科舉考試環(huán)節(jié)復雜,就拿明清科舉來說,明清科舉共分為四級: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童生試是最初級的考試,童生試通過的考生成為生員,鄉(xiāng)試和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殿試為最高形式的考試,由皇帝主試,更為嚴格。而且考試的內(nèi)容也是繁雜多樣,主要考八股文等。如果作弊能僥幸通過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可能每次都靠作弊,隨著考試等級越高,考試難度也在增加。
所以,能夠經(jīng)過環(huán)環(huán)考試最終被錄取的人,一定是有真才實學的人,那些靠作弊通過一場考試的人不會走得長遠,必定會在考試期間被發(fā)現(xiàn)??婆e制度于萬千讀書人而言是改變命運的機會,于國家而言是選拔人才的機會,這關系到國家未來發(fā)展,豈容作弊之人混入其中?
科舉考試是由隋朝創(chuàng)立的,唐代之后將科舉之都更加完善。到了明朝,科舉考試也獲得了很大的進步,考試的時候為了防止作弊,還做了許多措施。雖然明清的八股取士一直被認為是科舉考試的詬病之一,但明朝的科舉考試還有許多可取之處的。大明在科舉考試中,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作弊,都啟用了哪些方式?
明朝為了公正、合理的選拔官員,在科舉考試方面做了許多的創(chuàng)新。比如明朝的時候,為了防止考生與考官的勾結,考官在評判考卷的時候是看不到考生名字的,所以考官在判分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判的是誰的卷子。
而且明朝在科舉考試開始前的幾日,按照規(guī)定是要求把考官“緊閉”起來,不讓他們外出,這就是明朝非常著名的鎖院制度。而且,考生在進考場之前還要被搜身,所有小抄之類的東西是不允許帶進去。如果帶進去被發(fā)生了,檢查他身體的人和他自己都要受到處罰,自己還有可能不能再參加考試。
有些考生背景比較大,為了防止他的家庭濫用權力。明朝法律規(guī)定,要將官員的親戚單獨分開考試,而不是像別人一樣統(tǒng)一安排考試。明朝為了完善科舉制度,在防止作弊的方面還是做了許多創(chuàng)新的。這樣做也是為了科舉考試能公平一些,讓更多的人用自己的真才實學來回答問題,以免一些考試利于一些“漏洞”出現(xiàn)走后門的情況。
作弊之流,自古有之,古人對于作弊行為的處罰也有很多,比如讓作弊者帶上枷鎖游街示眾,這一處罰對于文人來說可是極大的羞辱;設置罰款,取消考試資格也是常見的處罰方式;而對于監(jiān)考官,則會以監(jiān)考不立施以板刑??梢姽湃藢τ诳荚囎鞅壮u的行為也是不會容忍的,至于具體的作弊判定方式,各類的作弊方法,古人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
作弊方法要么功課坐在身前,要么小抄帶在身邊。這句話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屢見不鮮,在古代,也有帶小抄作弊的方式,將經(jīng)文夾帶在隨身物品或是衣物,鞋子里,更有甚者,還會把寫有內(nèi)容紙條藏在頭發(fā)里來躲避入考場前的檢查。對于家世顯赫的不學無術之人來說,更簡單的方法就是賄賂考官,古代由科舉徇私舞弊牽扯出的大案也不再少數(shù)。另外一種,也是我們現(xiàn)在也會聽到的雇傭槍手,也就是請人代考,在古代身份信息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往往會取得成功。
防作弊方法為了防止作弊,古代采取了糊名法,謄錄法,攜帶履歷等方法。糊名法就是將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用紙遮住,使批改者無法辨別書卷的主人,也就無法徇私舞弊,制造虛假分數(shù)。謄錄法的應對對象同樣是批改者,試卷重新謄錄,也就減少了他們通過字體找到行賄者對象的機會??忌鷶y帶履歷則是為了避免代考等行為,也可以比對考生字體,可以說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存在的考試作弊,盡可能的公平對待每一個人,為國家挑選出真正的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在防止作弊方面官府也是煞費苦心。
作弊處罰對于考生來說,作弊被發(fā)現(xiàn)則會終生取消考試資格,帶上枷鎖游街,嚴重者甚至會被發(fā)配至邊境充軍。而對于主考官或是批卷者,則是罷免官職,施以杖刑。雖然說寒窗苦讀人未識,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成功是每一個科舉者畢生的夢想,但與其被發(fā)現(xiàn)受處罰再也無緣科舉,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比較好。
不論是科舉還是現(xiàn)代的各類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重要舉措,自古以來就受到了極高的重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考試的各項手續(xù)不斷方便完善,現(xiàn)代高科技產(chǎn)品的使用也使得作弊變得難上加難,這就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也讓我們更加認真的對待每一場考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4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