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真正被逼上梁上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林沖,他是走投無路了,另一個是宋江,他寫了反詩本以押送到刑場斬首,尤其是宋江又沒有武功,離開梁山恐怕就沒立錐之地了,細心的朋友或許發(fā)現了,宋江一上梁上,公孫勝就找了個借口離開了。
公孫勝自然是聰明人,他跟著晁蓋一起劫了生辰綱,然后才上梁山來,其實朝廷一直都不知道劫生辰綱的到底是何人,加上公孫勝會法術,所以他仍舊可以下山,為何宋江沒上山之前他不走,宋江一來他就要走了呢,其實是因為他看清了宋江的丑惡嘴臉。
宋江曾經救過晁蓋等人的性命,所以他以上山晁蓋就表示,把第一個交椅讓他宋江做,宋江剛剛上山,自然要裝裝樣子,而且他還沒在梁山泊樹立威信,自然不能馬上當老大,所以他堅持讓晁蓋當老大,他說:"仁兄,論年齒,兄長也大十歲,宋江若坐了,豈不自羞。"
宋江這句話就看出個問題,他讓晁蓋當老大,他沒說晁蓋的領導能力強,卻說晁蓋年齡比較大,所以當的老大,可見宋江故意讓晁蓋難堪,無奈之下晁蓋決定自己第一、宋江第二、吳用第三、公孫勝第四。正當晁蓋打算繼續(xù)把其他人都搞個排名時,宋江卻插話了。
宋江說:"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去右邊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很明顯宋江這就要拉幫結派了,他立馬就跟晁蓋劃清了界限,公孫勝自然把這一切看在眼里,他已經知道宋江的狼子野心了。
宋江說讓大家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分開兩邊站,其中花榮、秦明、黃信、王矮虎、薛永等人其實已經上梁山很久了,他們不算新人,可他們卻站在了宋江這邊,公孫勝何等聰明,一眼看穿宋江的心機,他不想在梁山上面爭權,所以就說家里有老娘要侍奉,離開了。
其實吳用也是聰明人,他跟公孫勝一樣看清了宋江的陰謀,不過他家里沒有人需要侍奉,而且他也不想離開,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時的吳用就已經打算換一條大腿抱抱了,后來宋江在梁山上的許多決定,吳用都表示贊成,至少沒有明著反對,足見他已經偏向宋江了。
搞定了吳用,擠走了公孫勝,就只還剩晁蓋一個絆腳石,宋江如何收拾晁蓋呢,他只能不斷為梁山泊立功,把人心都收攏到自己這一邊,晁蓋終于感到危機,攻打曾頭市時他自告奮勇,結果卻被人射死了,晁蓋到底被水射死的,至今仍沒有定論,也有人說是宋江的手筆。
晁蓋的下場其實是注定的,假如公孫勝不走的話,恐怕他的下場跟晁蓋差不多,所以宋江一上梁山,他就先開溜了,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之舉啊。
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演技第一的當然是及時雨宋江,排名第二的應該是是黑旋風李逵,像神行太保戴宗那樣的蹩腳演員,連蔡九知府都騙不過去,跟宋江李逵相比差遠了。
李逵裝傻充愣騙過了很多人(連金圣嘆都說他天真爛漫),戴宗演戲穿幫下了大牢,李逵卻啥事都沒有。宋江沒騙過黃文炳,卻曾經成功地騙過了武松和魯智深,并且在頭把交椅爭奪戰(zhàn)中,獲得了這二位好漢的支持。
但是人一闊臉就變,狐貍尾巴藏不住。宋江知道梁山頭把交椅肯定歸屬自己后,就開始變了一副嘴臉,對魯智深也開始不客氣起來,反而奓著膽子黑著臉進行怒斥。
宋江這一聲怒斥,不但得罪了魯智深和武松,還差點導致梁山第二次火并。這時候我們禁不住要問了:宋江為什么敢呵斥魯智深?如果武松當場翻臉,二龍山派能打過宋江手下五個高手嗎?
讀者諸君都知道,在一百單八將中,宋江只對兩個人用尊稱:一個是入云龍公孫勝,另一個就是花和尚魯智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宋江都不稱魯智深為兄弟,而是稱之為“吾師”。
因為宋江比較乖巧,在盧俊義生擒史文恭后,魯智深和武松把晁蓋遺言撇在一邊,對宋江表示了堅定的支持。
魯智深和武松跟晁蓋沒什么交情,而且要是從楊志那里論起來,二龍山跟梁山是有過節(jié)的。所以武松和魯智深既不把晁蓋遺言當回事兒,也不給盧俊義的面子:“哥哥手下許多軍官,受朝廷誥命的,也只是讓哥哥,他如何肯從別人?”“若還兄長推讓別人,灑家們各自都散!”
這就叫當面打臉,也不知道盧俊義當時是不是想找一個地縫鉆進去。于是就有了宋江盧俊義分兵攻打東平府東昌府的“比賽”。
“比賽”二字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大家在起跑線上就知道了輸贏:盧俊義要是敢先拿下東昌府,花榮能射中他氈笠上的紅纓,也能射中他的咽喉。
宋江還沒有出征東平府,就已經知道頭把交椅姓宋了:宋江先拿下了東平府,盧俊義還在東昌府曬太陽——他要想拿下張清,也就是分分鐘的事兒,甚至都不用親自出馬,燕青的弩箭不射馬而射人就行了。
浪子燕青能一箭射中丁得孫翻飛的馬蹄,射張清的腦袋,應該不是什么難事兒。燕青一定要等宋江“贏了”之后才下手,實際也是表明一種態(tài)度:不是我們贏不了,而是故意讓著你!
宋江已經穩(wěn)坐頭把交椅,對魯智深也不客氣了:“眾多兄弟都被他打傷,咬牙切齒,盡要來殺張清。階下魯智深,使手帕包著頭,拿著鐵禪杖,徑奔來要打張清。宋江隔住,連聲喝退:‘怎肯教你下手!’”
一聲怒喝斥退魯智深,宋江還折箭為誓:“眾弟兄若要如此報仇,皇天不祐,死于刀劍之下。”
結果是“眾人聽了,誰敢再言?!?/strong>
從畢恭畢敬一口一個“吾師”到“連聲喝退”,誰給了宋江這么大膽子?他就不怕武松當場翻臉,拔出戒刀殺上前來?
前幾天咱們說過,宋江是一個很稱職的“盜魁”,比晁蓋更知道怎么拉人立威。公孫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宋江忌憚并表面尊敬人,就只剩下魯智深一個了,這時候怒斥魯智深,就是投石問路,如果魯智深武松忍氣吞聲,他就可以得寸進尺。
事情正像宋江預料的那樣,魯智深武松氣哼哼地離去,梁山的第二次火并沒有發(fā)生,因為這時候魯智深和武松還欠著宋江的人情沒還完。
魯智深和武松都是暴脾氣,今天忍下這口惡氣,就再也不欠宋江人情了,于是就發(fā)生了重陽節(jié)酒會上的激烈沖突。魯智深和武松一唱一和,懟得宋江把臉憋成了紫茄子,但卻不敢發(fā)作——如果他敢對武松魯智深喊打喊殺,這兩位好漢肯定不會慣著他的羊毛脾氣,一場火并必將發(fā)生。
公孫勝第一次出現在《水滸傳》中是因為他想要來竊取不義之財,他也在打生辰綱的主意。這個生辰綱其實是梁中書孝敬自己岳父的禮物,所以公孫勝就找到晁蓋一起謀劃著大劫的事情,不管這個錢的來路如何,一個道士惦記著打劫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其實公孫勝就是想要幫助那些窮人,當時世道不太平,很多人吃不上飯,他只是想要幫助那些人而已。
在晁蓋上了梁山之后,公孫勝也跟著他一起上了山,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覺得自己想的和實際差別非常大,以前不了解晁蓋,只知道他是個劫富濟貧的大英雄,不過他也不是圣人,也沒有那么多的正義之心和理想抱負,更沒有想要做大事的計謀,而且還有一個心里裝著歪門邪道的吳用在他身邊,讓公孫勝覺得厭惡。
不過后來宋江上了梁山,不過事情也沒有向著公孫勝想的發(fā)展,他帶來的人多數都是和公孫勝做事相反的人,尤其是他的弟弟李逵,那更是個殺人如麻的人物,后來被人施了法教訓了一頓也算老實不少。不過面對他越來越不喜歡的環(huán)境,他只能選擇離開,嘴上說著需要回家侍奉母親,就收拾行李回家了。
后來宋江一行人在路上遭人埋伏,還是公孫勝救了他們的性命,后來幫助他們打了勝仗,還是以侍奉母親為理由和他們告別。離開的時候他穿著麻布衣服和草鞋,這種大英雄在亂世中選擇歸隱,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梁山當中一生只為晁蓋一人的就是阮小二。宋江在上梁山之后就在一步一步架空晁蓋的勢力,他想坐上梁山的頭把交椅,晁蓋就是他成功路上最大的阻礙。阮小二作為最忠于晁蓋的人物,在梁山之中也有很大的威信,宋江想要替代晁蓋的位置就先要除去阮小二這個重要人物,但是沒有想到晁蓋主動請求下山去帶兵打仗,宋江也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在沒有除掉阮小二的情況之下就可以殺死晁蓋這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晁蓋和宋江之間的爭斗過程當中,梁山108好漢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大部分的人選擇了一種中立的態(tài)度,比如林沖武松魯智深等人他們雖然知道宋江圖謀不軌,但是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力量也沒有這樣的信心能夠扳倒宋江,所以他們選擇了沉默。不管是誰坐上梁山的頭把交椅,對于他們現在的身份地位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影響,阮小二曾經和宋江爆發(fā)過激烈的沖突,但是當時的晁蓋已經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保護傘,阮小二和晁蓋聯合起來也無法消除宋江這個威脅。
晁蓋在自己臨終之前曾經許下承諾,誰抓到殺死自己的人就能夠坐上梁山的頭把交椅。宋江卻完全曲解了這一層意思,傳達給下面的命令是誰抓到史文恭誰就能夠坐上梁山頭把交椅,這明顯是改變了晁蓋原來的意思,在亂軍之中晁蓋被人射中冷劍而亡,但是并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這一件就是史文恭射出,所以宋江在給梁眾多梁山好漢設置了一個很大的迷霧,有些人雖然看清了其中的蹊蹺之處,卻也不敢發(fā)聲。
阮小二在晁蓋去世之后,也受到了極大的打壓。他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水滸傳》中那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故事可謂世人皆知,他們由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組成,從表面上來看,他們就是一幫肝膽相照的好兄弟,而在原著第二回就已經借洪太尉的視角提到他們就是一幫妖魔,原著道:“話說當時住持真人對洪太尉說道:“太尉不知,此殿中當初是祖老天師洞玄真人傳下法符,囑付道:‘此殿內鎮(zhèn)鎖著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單八個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鑿著龍章鳳篆天符,鎮(zhèn)住在此。若還放他出世,必惱下方生靈?!缃裉痉潘吡?,怎生是好?”這一說法在后續(xù)劇情中也得到證實,梁山好漢們雖是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卻沒少干打家劫舍的事,而一幫“妖魔”又怎么會齊心協(xié)力呢?事實上梁山好漢之間有矛盾也并不難發(fā)現,梁山之上不僅有兄弟,也有不少不共戴天的仇人。
(公孫勝劇照)
要證明這一點并不難,梁山好漢中被“自己人”逼上山的徐寧、秦明、扈三娘、盧俊義、朱仝等人又難不成會心甘情愿與宋江做兄弟?就以秦明為例,原著中明確提到他想與宋江火并,只是感嘆敵眾我寡又以“星辰契合”為由說服了自己,這才歸順梁山,只怕心中仍是憤憤不平;再看那扈三娘,一家老小盡數被李逵殺死,就算她為了活下來不得已加入梁山,她又豈能心平氣和的與李逵稱兄道妹?只不過施耐庵在原著中刻意淡化了這些互有仇怨的好漢在上了梁山之后的互動,否則一場內斗絕對免不了。
(宋江劇照)
事實上除了前文提到的好漢之外,已經有一位好漢在原著中將自己的復仇計劃付諸實施,此人既是那梁山排名第四位的“入云龍”公孫勝,而他所要對付的人就是梁山的老大哥“呼保義”宋江了,也許有人會問“公孫勝與宋江何愁何怨”,其實很好理解,公孫勝是跟著晁蓋一起拿下梁山的元老,而宋江是個后來之人,公孫勝是晁蓋的心腹,而晁蓋的死似乎又顯得與宋江有脫不開的干系,這一點已經有不少讀者從原著就能看出,從宋江激晁蓋出兵曾頭市,到后來宋江改了晁蓋的遺言總疑點都能判斷,所以本文提到的“公孫勝害宋江”這一觀點也是基于“宋江害死晁蓋”這一觀點而提出。
(晁蓋劇照)
作為晁蓋的舊部,公孫勝看著宋江在梁山的地位越來越穩(wěn)自然心中不是滋味,原著中他兩次離開梁山也能看出他早已對梁山對宋江心灰意冷,不過他離開梁山也許還有另一層用意,即是害怕宋江對他報復,那么公孫勝究竟如何害了宋江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他不過是把宋江用過的計謀故技重施了一把罷了。
原著中晁蓋之所以會攻打曾頭市是因為曾家五虎搶了“金毛犬”段景住要獻給梁山頭領的夜照玉獅子馬,而段景住這人自打上山就與宋江關系十分可疑,原著道:“宋江見了段景住一表非俗,心中暗喜?!彼迪彩裁??明明丟了馬,無非就是暗喜要激晁蓋去找曾頭市報仇,繼而執(zhí)行除掉晁蓋的計劃,雖然不知過程如何,但最后晁蓋的確是死了,而宋江也是順利上位。
(郁保四劇照)
且看公孫勝如何故技重施,在原著第六十八回中搶馬的橋段又再度上演了一次,原著道:“話說當時段景住跑來,對林沖等說道:‘我與楊林、石勇,前往北地買馬,到彼選得壯竄有筋力好毛片駿馬,買了二百余匹?;刂燎嘀莸孛妫灰换飶娙?,為頭一個喚做險道神郁保四,聚集二百余人,盡數把馬劫奪,解送曾頭市去了。石勇、楊林,不知去向。小弟連夜逃來,報知此事?!P勝見說,叫且回山寨與哥哥相見了,卻商議此事。眾人且過渡來,都到忠義堂上,見了宋江?!蹦憧纯?,當初晁蓋就是因為被曾頭市搶了馬才去尋仇,如今宋江是老大,又面臨著同樣的難題,這一次總該他出馬了吧?其實之前就應該向曾頭市尋仇,宋江卻一拖再拖,只怕公孫勝也是坐不住了才會出此下策。
這一次負責運馬的好漢中楊林是由公孫勝介紹上梁山的,他也最有可能是公孫勝的一個幫手,配合他導演了這出搶馬的戲碼,只為激宋江去找曾頭市報仇,而最終的目的當然是借此除掉宋江替晁蓋報仇。
不過公孫勝未能如愿,后來盧俊義出馬,輕松拿下曾頭市,只怕這也是后來公孫勝黯然離場的原因之一,還好宋江沒有發(fā)現其中關聯,否則他絕饒不了公孫勝,畢竟他有九天玄女傳授的天書,要對付公孫勝也并非沒有勝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7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