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魯哀公:在孔子葬禮上的言論 其實是國君的情緒釋放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魯哀公姬將出身于公室之家,又是嫡子,最后還成為一國之國君。即便魯哀公一生之中沒有干出過什么重大成就,但依舊能看出他是個聰明的國君,他的聰明伴隨著他的苦衷,看起來跟其他的魯國國君又有不同。魯哀公“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長期處于嬌生慣養(yǎng)之中,“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當然這種說法不排除是魯哀公麻痹三桓的方法。無論是不是擁有率真的性格,還是毫不掩飾的公族榮譽,魯哀公即位之時的青澀很快就在踏入魯國政治角斗場后多了幾分陰霾。
魯國朝堂之上有著很多孔門弟子,冉有和子貢在政壇的影響力都非常之強,可是當年孔子墮三都以打擊三桓的噩夢始終縈繞在三桓的記憶中,因此孔子要想回到魯國朝堂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齊國田氏篡權,孔子齋戒三日求魯哀公征伐齊國,結(jié)果魯哀公直接叫孔子去求季氏。不是魯哀公不想,而是魯哀公根本就沒有軍政大權,公室一切用度的掌控權,基本都歸屬于三桓所有,況且要調(diào)度軍隊展開對齊國的作戰(zhàn),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季氏很難允許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不是魯哀公不想用孔子,而是魯哀公根本沒辦法提拔任用孔子。
孔子從政是屬于激進派的,當年擔任執(zhí)政時,上任三天就誅殺政見不同的少正卯,后來更是慫恿魯定公派兵拆除三桓城墻,這就是孔子跟三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孔子的為政理念中,約定好的人,約定好的事,約定好的一切一切就是不能更改的,尤其是作為國與國、君與君、君與臣、臣與臣之間都應該是有一套交往的法則。魯哀公的任何行為,都像是一場政治作秀,權力、財富、人口,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大氣。吃穿用度上是不能過于低調(diào)的,決策謀斷是不能過于猶豫的,掌兵作戰(zhàn)是不能過于軟弱的,這是孔子的想法。
魯哀公其實是極為推崇孔子的,問題在于魯哀公根本沒有任何權力,完全就是個被架空的國君,所以那些所謂的國君生活魯哀公可能除了吃穿用度,其他事情都無法實現(xiàn)。對于魯國國君而言,與三桓之間的斗爭始終就是奢侈事,即便任何希望振興魯國公室的國君,要想與三桓家族對抗,本身就是費錢費力的事情。在魯國的朝臣們看來,國君要與三桓對抗,既是魯國最大的政治事件,又是魯國國君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魯哀公的苦衷很難有人知道,這種苦衷還不能隨時對身邊的人傾訴,因為身邊的人可能不是身邊的人,而是三桓的人。
孔子去世以后魯哀公跑到喪禮上來,專門發(fā)表一番言語,說是孔子死后自己再也沒有可以參照的賢人,這可能是魯哀公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雖然這種行為很大程度上是魯哀公對三桓家族壟斷魯國朝政的一種情感對抗。雖然子貢認為魯哀公在孔子生時不能重用,等到孔子死后才到葬禮上表達懷舊之情,是政治家的虛偽。但子貢不明白的是,在權臣夾縫中生存的憂慮無時不刻跟隨魯哀公,所以魯哀公在孔子喪禮上的表達,如果說是一場政治秀不如說是內(nèi)心壓抑太久的一種情緒釋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8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