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仗本來打得還不錯。但突然遇到軍中糧草沒了,不得不撤軍。歷史上記錄過的那些戰(zhàn)爭,幾乎沒有一個戰(zhàn)爭不遇到糧草問題。也因此,古人總結出了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那么,同樣是那些士兵,同樣是吃飯。沒打仗的時候沒聽說糧草不夠。為什么一遇到打仗,糧草問題就出現(xiàn)了呢?難道是因為打仗的時候,吃得要多一些嗎?
(糧草先行,圖取取意)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運輸原因。
古代由于交通不發(fā)達,山高水長,道路崎嶇。因此,糧草運輸很成問題。
雖說古代打仗主要是城市攻防戰(zhàn),但很多時候也要在曠野里打,在山地上打。就算在城里面打,往這個城里運糧食,已經是很困難了。何況在山地里,那就更加困難。
古代運輸糧草主要靠驛路和水路。但驛路并不是修得四通八達,水路那也得找有水的地方。如果在中原地區(qū)打仗,這種情況或許會稍好一點。一遇到在巴蜀地區(qū)、百越地區(qū)、漠北地區(qū)等等,糧草運輸就相當困難。
所以古代這些地方雖然能夠建立起政權,但是要靠這些地方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政權,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除了路途不方便以外,運輸工具也是一個問題??咳肆π罅?,而不是機械力驅動的運輸工具,在古代是一件何其艱辛的事情。歷史上雖然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這樣的記載。但木牛流馬只能說它能夠在山路上走,并沒有解決驅動力很難的麻煩。
除此外,運輸糧草的時候,還會遇到另一個大麻煩,就是糧草最容易著火。所以運輸?shù)牟筷?,還必須要保證有充足的兵力,來預防敵人燒你的糧草。這樣,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畜力將更多。
有一些強盛的朝代,預先會考慮糧草運輸問題,加強交通建設。比如秦朝修建的秦直道,還有羅馬帝國修建的那些道路。其目的就是要把軍隊或者糧草快速地運到前線。但是那畢竟只能在強盛的朝代才能做,而且還不一定能做好。
(軍事屯田,圖取其意)
二、生產原因。
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糧食產量很低。如果你遇到災年,就會經常鬧饑荒。
不過,如果遇到和平年代,不打仗的時候。則大多數(shù)士兵們,除了進行軍事訓練以外,還會屯田種莊稼。古代無論是府兵制還是募兵制,士兵們都會參與生產勞動。只要參與生產勞動,那么,他們就會生產不少糧食。
就算他們不參與生產勞動,沒糧食了,等著糧食運來,那也不著急。但是打仗的時候不一樣。正咬緊牙關打仗的時候,遇到沒有糧食了,不撤退,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更何況,打仗的時候,大多數(shù)青壯,不但不會參與種莊稼,不能夠促進糧食的增收。而且還因為打仗,燒毀不少糧食。全國糧食的總量本來就有限,不燒毀都不夠吃,再加上燒毀,那不更缺乏了嗎?
生產中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莊稼是需要經營的,土地是需要耕耘的,一遇到戰(zhàn)爭年代,忙著打仗,精耕細作那是不可能的。莊稼種上了,需要肥料,怎么把肥料運到山上?需要除草培土,誰來除草培土?需要捉蟲除害,誰來捉蟲除害?都不可能進行正常的生產,那也就不可能有產量了。
(李自成進京)
三、商貿原因。
我們都知道一個詞——囤積居奇。就是說,一旦遇到糧食不夠的時候。地主貴族們,往往會把糧食囤積起來,高價賣出,以此聚斂財富。
就算是政府嚴格要求,但是這些地主貴族們,他要愿意拿出來才能拿出來,不愿意拿出來而藏起來,你也不知道他藏在哪兒。再說了,古代軍隊為了安撫地方,避免造成民變,還不敢強行搶奪。你要是強行搶奪,這些地主貴族們肯定不會支持你。劉邦搞“約法三章”,岳飛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就是為了獲得支持,避免民變。
但是你要讓那些囤積居奇的地主貴族們,自覺地把糧食拿出來,就算采用了劉邦和岳飛們的辦法,也不一定能實現(xiàn)。很多投機的地主貴族們,他們會考慮,你這支軍隊有沒有發(fā)展前途?是不是值得投資?總之,要讓別人主動拿,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自成殺進北京的時候,本來他是很受北京人歡迎的。但是大明王朝太窮了,國庫里面沒糧沒錢。李自成那么多軍隊要吃,沒有辦法,只能縱榮部下?lián)寠Z地主貴族,結果又因此失去了民心。所以,這實在是一件傷頭皮的事。
因為有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所以古代打仗的時候,總是會遇到糧食不夠吃的問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8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