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死后最有資格獲得皇位的是劉襄,為什么最后被劉恒上位了?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因為呂雉的存在,讓劉氏江山岌岌可危,若不是最終呂雉死了,或許最后連皇位也要改名換姓吧。呂雉死了以后,大臣們終于可以開始鏟除朝廷中的呂氏勢力,但是誅呂歸誅呂,皇位總還是需要有人來繼承的,看看剩下的皇子們,劉襄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然而最終卻還是劉恒當了皇帝,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
西漢“誅呂”行動發(fā)生后,最應(yīng)該獲得皇位的,其實就是劉襄。為什么這么說呢?
本來,劉襄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雖然他是劉邦的長孫,不過是庶長孫。在“嫡長子制”觀念深入人心的時代,庶出的兒孫,就算居長,獲得皇位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不過,劉襄在那時候獲得了天賜良機。因為劉邦的嫡子只有劉盈一個人,而劉盈已經(jīng)去世。劉盈去世后,照理應(yīng)該由劉盈的嫡子來繼承皇位。就算劉盈沒貨真價實的嫡子,也應(yīng)該由劉盈的兒子來繼承皇位。但是,前少帝劉恭被呂后廢黜并處死,后少帝以及劉盈的其他兒子,都被大臣們處死。因為大臣們認為,劉盈的這些兒子,都不是劉盈親生的,而是呂后的血脈。既然是“誅呂”,那就得趕盡殺絕。所以,劉盈的兒子們當然都得死。
劉盈的兒子們死光后,劉邦就沒有嫡子了,劉盈也沒有嫡子了。這樣一來,“嫡長子制”就不起作用了。按照慣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那就應(yīng)該立長子。劉邦的長子是劉肥,早已去世,想立也沒有辦法。再說了,劉盈過后,斷沒有在他的兄弟中尋找皇位繼承人的道理。最應(yīng)該的就是在他的子侄輩中去尋找。而在他的子侄輩中去尋找,劉襄就是理所當然的人選。
而且劉襄也是呼聲最高的繼承人。他不但已經(jīng)成年,而且實力雄厚,在朝中還有劉章、劉興居兩個弟弟支持。最重要的是,劉襄是“誅呂”行動的首要發(fā)起人。如果不是他首先舉起“反呂”大旗,諸呂也不可能發(fā)動和他的戰(zhàn)爭。如果諸呂不發(fā)動和劉襄的戰(zhàn)爭,就不可能把兵權(quán)交給灌嬰。如果不把兵權(quán)交給灌嬰,朝中大臣們就一點機會都沒有,只能等著呂氏篡奪劉氏江山。
由此可見,劉襄有資格,有功勞,有實力當皇帝??蔀楹嗡罱K卻沒能當成皇帝呢?
我認為,劉襄主要做錯了兩點。
其一,劉襄得罪了宗室。
劉襄剛一發(fā)動造反,就顯得動機不純。劉襄本來是舉起反呂大旗的。既然舉的是這面旗,你直接往京城打就是了。不管是否打得贏,你要做出這個姿勢。再說了,諸呂的兵權(quán)已經(jīng)到了灌嬰手里(另一部分被被大臣們奪得),灌嬰也停頓不前,不會和劉襄打仗。因此劉襄不存在打得贏打不贏的問題,他只需要擺出姿態(tài)就可以了。
可是,這時候,他并非直接往前打,而是去聯(lián)合其它宗室成員。本來,聯(lián)合其他宗室成員也沒錯,但問題是,他卻借機奪取了瑯琊王劉澤的地盤,這當然讓劉澤非常不高興,于是進京攛掇大臣們別把皇位給劉襄。
事實上,劉襄得罪的不僅僅是一個劉澤,他得罪的是整個宗室。因為從他處理劉澤的問題上,大家已經(jīng)看出,一旦這個劉襄當了皇帝,他肯定很快就會奪取其他人的地盤。這樣一來,誰還支持他呢?
其二,劉襄得罪了大臣。
劉襄政治敏感性非常不強,他沒有看清楚,在這次“誅呂”行動中,朝中大臣們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并沒有及時和大臣們?nèi)〉米銐虻穆?lián)系,沒有任何拉攏他們的做法。
當灌嬰帶著大軍前來討伐他,但是卻把軍隊原地駐扎不走的時候,劉襄其實就該敏感地意識到,大臣們和他的立場是一樣的。而且,大臣們也肯定在尋找皇位繼承人。這時候,大臣們可以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他當成“誅呂”的先驅(qū)英雄,另一種是把他當成造反分子。大臣們該怎么定性,對劉襄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劉襄并沒有引起重視,不但沒能拉攏大臣們,反而他的做法讓大臣們充滿恐懼,因此把他排斥在外。
劉襄雖然有資格、有功勞、有能力獲得皇位。但是缺乏一種大的戰(zhàn)略眼光,得罪了宗室又得罪了大臣。命運沒能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因此,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同時,也因為他在這場運動中,其中表現(xiàn)出了覬覦皇位的想法,因此他這一族被后來當皇帝的劉恒猜忌。最終,整個齊國也往下坡路上飛奔而去。
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生母是薄姬。公元前180年,呂后薨逝,周勃等大臣擁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 那么,既不是嫡子又無權(quán)無勢的劉恒,是怎樣一步步走向帝位的呢?
劉恒和他的母親薄姬,為人都特別低調(diào),沒有被呂后給收拾掉。薄姬不受劉邦寵愛,自然也不會像劉邦的寵妃戚夫人那樣天天給劉邦吹枕邊風,讓劉邦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這可就犯了呂后的大忌,搶走了她的丈夫不說,還要搶走兒子的位置,所以劉邦死后,戚夫人的下場就特別慘了。所以,低調(diào)做人的薄姬默默積攢了人品,呂后也就不會關(guān)注她和劉恒了。
因為生活環(huán)境特別復(fù)雜,所以劉恒從小也就養(yǎng)成了謹慎、沉穩(wěn)、堅韌的性格,這樣的人不成大事,天理也難容??!公元前196年,劉恒被封為代王,此后,他就在封地上暗中發(fā)展自己的勢力,不管任何時候,有實力傍身才是最保險的嘛,這也為他日后登上皇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劉恒的運氣也實在是好,當時他的競爭者們不是實力太弱就是血緣關(guān)系較遠,唯一的競爭對手劉襄因為舅舅的緣故失去了當皇帝的資格,所以,作為劉邦的親生兒子的劉恒就非常占優(yōu)勢了。在將呂氏家族一網(wǎng)打盡之后,周勃等朝中大臣經(jīng)過一番商定,最終選擇了迎立寬厚仁慈,素有賢名,而且母親的家族也并不怎么強大的劉恒為帝。
漢武帝在諸呂之亂中沒有任何功勞但是卻被大臣推上皇位是因為這些朝中大臣想如果把劉恒立為皇帝,劉恒一定會感激他們給他們更多的權(quán)勢。其實還是因為當時朝中大臣想要獲得更多利益,才讓劉恒當上皇帝的。
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和他的母親其實并沒有得到劉邦的太多的寵愛,所以他們很少有機會見到劉邦。也就是因為當時劉恒不受寵愛,所以呂后才并不針對他。要知道在呂后執(zhí)政的期間,劉邦比較受寵愛的這幾個兒子前前后后都遭到了她的迫害,他們的下場都比較的凄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因為劉邦對劉恒的冷漠,才導(dǎo)致呂后可以放他一馬,讓他在這個亂世中保全生命。
而劉恒最后能夠成功上位,這跟周勃等大臣有很大的關(guān)系。要知道在諸呂之亂后,周勃這些開國功臣當時在朝中的權(quán)力是非常大的。劉襄,劉恒和劉長使這些開國功臣們認為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人選。在這三個人中聲望最高的其實是劉襄。但是這些開國功臣們認為,如果劉襄上臺,那么將會倚仗他的舅舅,這無疑是霸權(quán)的一種行為。
而劉長跟呂后的關(guān)系很好所以這些朝中大臣是絕對不可能立劉長為新皇的。這樣看來他們只能選擇立劉恒為皇帝。他們認為劉恒在諸呂之亂中并沒有太多的功勞,所以這個皇位相當于是大臣們送給他的,那么如果劉恒登上王位之后必定對這些開國功臣非常感激,會給這些開國功臣帶來更大的權(quán)勢利益。但是等到劉恒上位的時候,并不受朝中大臣的擺布,周勃這些大臣的小心思落了空。
這事跟劉邦沒關(guān)系,他早就死了,劉恒當時不過是個在封地的代王。之所以能當上國君,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呂后的勢力被剿除干凈后,大臣們就商量誰來做帝王的位置,而劉恒呢,一來他確實是劉邦的正宗血緣,這點別人沒法挑刺;二來他的母親薄姬是個背后沒什么勢力的女人,也向來溫順,不會搞出呂后那樣的事情,所以大臣們就選了劉恒。
劉邦是大漢的第一個帝王,然后是劉盈,為人懦弱,沒有兒子。他死后,呂后就找了個幼兒做傀儡,從此把政權(quán)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后來呂氏家族被周勃和陳平等人滅了,這個小孩子當然也沒皇位了。所以大臣們就要想個新人選,當時劉邦的后代里面,有三個人選:劉邦庶長子劉肥的長子齊王劉襄;另一個劉邦的最小一個兒子,即淮南王劉長;再有就是劉邦與薄姬所生的兒子,代王劉恒。
那這三個人到底選誰呢,按道理應(yīng)該選擇嫡長孫劉襄,但是齊王的母親家橫行霸道,比呂后還不講理,名聲很臭,不合適不合適;淮南王劉長因為母親早逝,一直由呂后撫養(yǎng)成人,與呂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而且此人心狠手辣,不遵法度,也不合適。只有代王劉恒,沒有太大的勢力,而且母親薄姬當年就是個受欺負的小妃子,心地善良又聽話,所以這是最好的人選。
還好他們選對了,代王劉恒確實是個謙遜愛民的好帝王,他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勤勤懇懇的,漢朝得以繁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49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