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軍中為什么沒有人稱王稱帝?其實很簡單,張角要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社會,而不是世俗的國家,他的口號就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薄罢毯弦弧钡膰耶斎粵]有皇帝,只有教主、教宗,而張角等人并不是教主、教宗,所以張角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工將軍”。
要說明道教,必須從頭說起。中國在東漢以前,并沒有“道教”,兩漢時期政治清明、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從劉邦建立漢朝之后,沿用商君之法,剔除秦法中的苛法,實行軍功授爵制度。漢朝的主流思想是“黃老之術”,“黃”就是黃帝,“老”既是老子?!包S老之術”并非道家,更不是道教。
黃老之術是漢朝的主流思想
黃帝的治國之術,到底是什么呢?《列子、黃帝》記載了一個故事,鑒于原文太長不綴原文。故事的大意是:黃帝登基15年,受到人民的愛戴,生活的很安逸,沉迷于五情六欲;又過了15年,憂慮天下不能“大治”,極盡聰明才智,管理百姓,沉迷其中。黃帝自言:“我過于淫糜了,必須修身養(yǎng)性!”
于是,簡居宮外之館,三個月不理朝政。白天睡覺晚上做夢,一次,黃帝在夢中來到華胥氏之國,這里沒有君長,沒有社團組織,一切處于自然狀態(tài)。人民不聊生、不厭死,沒有親疏遠近,沒有愛憎分明,更沒有“水深火熱”。老子著有《道德經(jīng)》五千言,老子的主體思想就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這和黃帝的治國之術是一樣的,后人把他們總結(jié)為“黃老之術”。老子認為,政府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相對的,政府管理的越多,天下就越亂越死。
最好的辦法是政府少管事,只要人民不違法,做什么都行,讓整個社會處于自然狀態(tài),讓“道”既自然規(guī)律和經(jīng)濟規(guī)律,去自然調(diào)節(jié)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狀態(tài),這就是“黃老之術”的核心“無為而治”。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儒家編造的謊言,漢武帝成為背鍋俠!
漢武帝繼位以后,君權掌握在竇太后手中,而漢朝確立了漢朝的法律體系,主流思想是“黃老之術”,實行“無為而治”。漢武帝即位以后,君權掌握在竇太后手中,漢武帝為了從竇太后手中奪回君權,想了很多辦法。其中就包括拉攏儒家學派,利用儒家的思想學說為自己服務。
竇太后死后,漢武帝掌握了君權。儒家弟子董仲舒,為了討好漢武帝,就創(chuàng)立了“君權神授”的學說,漢武帝為了穩(wěn)固君權,就接受這種說法。但是,漢武并沒有重用董仲舒。董仲舒后來給漢武帝上疏。
公羊?qū)Σ咧?,漢武帝并沒有重用董仲舒。漢武帝把董仲舒派到劉非那里當相國,等于讓儒家遠離了中央政權的核心,儒家的整體思想和漢武帝開疆拓土背道而馳。司馬遷把這個記載到《史記》里,后世的儒家吹捧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成了儒家吹牛的“背鍋俠”。
為了對抗外來宗教,張道陵創(chuàng)立道教
漢朝實行無為而治、百家爭鳴,漢武帝打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漢朝和世界的交往頗多,在物質(zhì)交流之外,精神的交流也很多,外國宗教,諸如佛教、拜火教等也傳入中國。東漢劉秀的兒子劉莊既漢明帝,比較尚佛,在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佛教在漢朝的傳播,廣收信徒大增寺院,影響到漢朝的百家爭鳴和主流思想,為了對抗佛教的傳播,道家思想的一個分支,開始向本土道教演變。西漢功臣張良的后裔張陵,在北邙山學習,開始在北邙山傳道,人稱“張道陵”。
東漢末年爆發(fā)瘟疫,張角假借治病傳教
東漢末年,中國爆發(fā)嚴重的瘟疫,張角兄弟略通醫(yī)術,深入瘟疫災區(qū)以治病為名傳教。張角兄弟傳教十幾年,聚集百萬信徒,用軍事組織方式把信徒編為36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七八千人,方有渠帥,準備舉事。后來,張角弟子馬元義遭人告密,在洛陽被車裂,會眾一千多人遭捕殺。張角緊急通知各方提前舉事,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工將軍”。
黃巾軍要建立的就是沒有皇帝、沒有王權的太平世界,說白了就是政教合一的社會。理想化的“烏托邦”,在現(xiàn)實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黃巾軍失敗也是自然的。但是,黃巾軍要建立的“政教合一”國家,卻是非??膳碌?,假如成功了,中國也許就會比歐洲提前進入暗無天日的中世紀。
黃巾起義時,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隨朱偶到中原鎮(zhèn)壓黃巾軍,因功封為破虜將軍。孫堅是我國軍事家孫武的后代,曾擔任過縣丞,愛護百姓,尊重讀書人,極有聲望。董卓入朝亂政后,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lián)軍,身先士卒,攻入洛陽,意外拾到了漢獻帝丟失的傳國玉璽。孫堅死后,長子孫策統(tǒng)領其眾。孫策自幼胸懷大志,不甘屈居人下。漢獻帝興平元年,孫策向袁術獻玉璽,借得三千兵馬,脫離袁術向江東發(fā)展。在周瑜等人的幫助下,孫策占領了江東六郡。
孫策死后,其弟孫權統(tǒng)領其眾。孫權方面大耳,雙目炯炯有神。好讀書,寬宏大量,深受屬下的擁戴。孫權虛懷若谷,勇于納諫,常說:“天下沒有純白的狐貍,卻有純白的狐裘,這是集眾狐而成的。合眾人之力,無敵于天下:合眾人之智,無畏于圣人。”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籌劃赤壁之戰(zhàn),與劉備聯(lián)手打敗曹操,勢力達到荊州。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擊破劉備愛將關羽,占有荊州全境。接著,又于夷陵之戰(zhàn)中打敗劉備,限制了蜀漢東出三峽發(fā)展的可能。魏明帝太和三年,孫權稱帝,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國號吳,占有揚、荊、交三州之地。
孫權稱帝后,面臨的困難有二:
一是東南山區(qū)的山越人據(jù)險割據(jù),甚至北聯(lián)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擴張。孫權與山越人進行多次苦戰(zhàn),最后山越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作兵源,余下的成為編戶,投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山越人與漢人漸漸融合,東吳的實力大大增強了。
二是赤壁之戰(zhàn)后,曹軍屢攻合肥地區(qū)。為此,吳軍除沿江駐軍外,還在巢湖南口筑濡須塢,嚴密防守。曹魏水師有限,進攻難于奏效,東吳取得了相對的安定。
孫權解決了這兩大困難后,便專心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興修水利。江南農(nóng)耕技術十分落后,不會用牛代耕。中原地區(qū)連年征戰(zhàn),北方人民紛紛攜家渡江避難,給江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江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逐漸提高,糧食大大增產(chǎn)了。
東吳位于江南,水路發(fā)達,造船技術極高。所造戰(zhàn)船最大的上下五層,能容納士兵三千人。海船經(jīng)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孫權黃龍二年,東吳的萬人船隊浩浩蕩蕩到達臺灣,這是大陸與臺灣聯(lián)系的最早記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1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歷史上關于秦惠文王嬴駟的評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