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春秋最強少年將軍,十五歲力敵晉國大將,只帶六百人殺退數(shù)萬敵軍,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經(jīng)常為一己私利而互相攻伐,結(jié)果大國常常吞并小國,最后導致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春秋時期,中原的晉國勢力龐大,南方的楚國日漸崛起,這兩大強國為了爭霸就難免會發(fā)生“激情碰撞”。在晉楚的城濮之戰(zhàn)中,楚國的一位十五歲少年盡顯英雄本色,一人力敵晉國大將,并帶人從數(shù)萬晉兵手里救出了楚國不少兵將,打得數(shù)萬晉兵大敗。此人堪稱春秋最強少年將軍。
公元前632年,晉國與楚國之間爆發(fā)了爭奪霸主的一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城濮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一次戰(zhàn)役,整個戰(zhàn)役以楚國慘敗告終,而晉文公也通過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當時楚國發(fā)動了四萬多人前去討伐晉國,而晉國也出動了三萬多人的大軍;雙方所派出的戰(zhàn)將陣容也非常豪華:晉國元帥為先軫,大將有趙衰、欒枝、胥臣、祁瞞;楚國元帥為成得臣,大將有斗越椒、斗勃、斗宜申。這些都是春秋時期的名將,個個武藝高強,戰(zhàn)斗力驚人。值得一提的是,楚帥成得臣的兒子成大心也隨軍出征了,并且成了楚軍中不多的亮點。
當時成大心只有十五歲,沒有名氣,但是他繼承了父親成得臣的勇猛,戰(zhàn)斗力爆棚。成大心手使一條方天畫戟,有萬夫不當之勇,同時膽識過人。晉楚交戰(zhàn)以后,晉文公采取了“退避三舍”的戰(zhàn)略方針,兵退九十里。晉文公此舉既報了當年楚國之恩,又運用了驕兵之計,真可謂一箭雙雕。晉國主帥先軫于是也順水推舟,故意讓晉軍詐敗從而誘楚軍深入,并設(shè)下埋伏準備一舉擊潰楚軍。結(jié)果一心求勝的楚主帥成得臣真的冒進貪功,從而慘敗。關(guān)鍵時刻,成得臣之子成大心挺身而出,救了楚軍,挽救了不少損失。
話說成大心隨大軍出征,只帶了手下親兵六百人出戰(zhàn),并且一戰(zhàn)成名。先軫詐敗,成得臣命全軍乘勝追擊。十五歲的成大心手拿畫戟一馬當先,晉國大將祁瞞見其年小,非常輕視,拿著刀就直奔成大心。祁瞞是晉國人,同時也是僅次于勇將欒枝、胥臣楚等人的猛將。祁瞞以為自己可以一刀輕松解決成大心,結(jié)果兩人打了二十回合不分勝負。春秋時期,還沒有幾個少年大將可以像十五歲的成大心這樣與敵國猛將戰(zhàn)平的戰(zhàn)例,由此可見成大心的勇猛,堪稱春秋時期最強少年將軍。楚將斗越椒又趁機一箭射掉祁瞞的盔纓,隨后又射倒晉軍帥旗。晉兵頓時大亂,成得臣等人率領(lǐng)全軍追著晉軍打。
就這樣,楚軍落入了先軫設(shè)計好的埋伏圈,掉進巨坑的楚軍瞬間潰敗,整個畫面慘不忍睹。三萬多晉兵合力殲滅了楚國的左右兩軍。成得臣、斗越椒及楚軍陷入了混戰(zhàn)之中,由于楚軍非常被動,因此局面對楚兵不利,突圍成了楚軍的唯一出路。但是突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被敵人包圍的楚軍根本不是想沖出去就可以輕易沖出重圍的。關(guān)鍵時刻,十五歲的成大心站了出來。據(jù)《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回與第四十一回描寫道:“小將軍成大心一枝畫戟,神出鬼沒,率領(lǐng)宗兵六百人,無不一以當百,保護其父得臣,拼命殺出重圍。不見斗越椒,復(fù)翻身殺入……兩個遂合做一處,各奮神威,復(fù)救出許多楚軍,潰圍而出?!绷攘瓤蓴?shù)的幾句話,把成大心的勇猛描寫得淋漓盡致。
當時楚軍被分割成數(shù)個部分,處于混亂局面。而三萬多晉兵屬于合圍之勢,且以逸待勞。在這種情況下,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少年將軍只帶著六百人成功突圍,不但救出了父親成得臣,而且還再次殺去敵軍救出了斗越椒,后來兩人又合力救出了不少楚軍。根據(jù)史料記載,這一戰(zhàn)后,四萬多楚軍損失了百分之三十左右,保存了六、七成的實力。換句話說,不是成大心的幾番廝殺拼斗,楚軍的傷亡會更多。
在當時的情況下,成大心帶著六百人,從數(shù)萬晉軍之中殺進殺出,不但來去自如,而且還成功地救出了不少楚軍、楚將,由此可見成大心過人的膽識與極強的戰(zhàn)斗力。可以假設(shè)一下,在我軍士氣低落的時候,加上又落入了幾萬敵人的陷阱包圍之中,同時己方只有六百人;面對這種不利的局面想要成功突圍都難,更別說救人了。這種難解的問題連名將都很難辦到,可是一位十五歲的少年將軍成大心卻辦到了,可見他的英勇非比尋常。不難想象當時的成大心就像長坂坡的趙子龍一樣,帶著麾下六百人奮不顧身地沖向數(shù)萬晉兵,并揮舞手中的畫戟殺得幾萬敵人四散奔逃,這才救下了被困的楚兵、楚將。
因為孔子提倡?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當時的晉國內(nèi)部已經(jīng)發(fā)生動亂,孔子認為自己去晉國也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就沒去晉國。
孔子雖然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政治仕途上卻一直是懷才不遇??鬃?0歲的時候,終于有機會升任魯國的司寇,孔子在位期間政績卓著,但是當時的魯國國君魯定公,醉心于聲色犬馬,不理朝政,孔子覺得在魯國已經(jīng)不能繼續(xù)再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了,于是辭去官職,帶領(lǐng)學生們離開了魯國??鬃痈膶W生們踏上了為期13年的周游列國的漫長旅程,孔子希望能夠找到一片施展他政治抱負的地方。于是孔子跟他的學生們?nèi)チ酥苓叺囊恍┬遥瑳]有去實力強大的晉國。是因為晉國當時有名的士大夫舜華和竇犨都被君王趙簡子殺害了,孔子一直認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他認為此時的晉國已經(jīng)不適合再去了。
還因為當時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來到晉國的邊界,一幫小孩在那用石頭壘城堡,擋住了孔子和學生們駕車的去路??鬃拥膶W生讓小孩子們讓開。小孩子們卻說:?自古以來都是車繞著城走開,哪有城繞著車的?,孔子一聽覺得此話有理,晉國的小孩都如此聰明,就不用自己去晉國教學了,于是孔子就和學生們掉頭轉(zhuǎn)回去了。
當時各諸侯國戰(zhàn)火不斷,孔子滿腔的政治抱負和學問,還有治國的主張,都沒有施展的地方,最后孔子只好失望地返回家鄉(xiāng),之后孔子開始著手編輯典籍史料,最終完成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春秋》。
第一計 瞞天過海
【計名探源】 事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lǐng)三十 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 見駕,并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yè)已獨備。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 至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nèi) 更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樂甚。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 盞傾側(cè),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己,一 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軍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庇嫴?就是他設(shè)計策劃的。 “瞞天過?!庇迷诒ㄉ?,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zhàn)役偽裝, 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zhàn)斗效果。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計名探源】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zhàn)。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 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 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報,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 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即解舊恨又 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yè)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zhàn)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 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于齊國,并許諾解圍后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yīng)允,令田忌為將,并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lǐng)兵出發(fā)。這孫臏曾 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 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于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并在他 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于見人。后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 到齊國。這是一段關(guān)于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 時,田忌想直逼趙回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jié)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斗, 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xiàn)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 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雖然,魏軍離開邯 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zhàn)于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 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本 事。又后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于戰(zhàn)場,龐涓復(fù)又陷于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計名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 就千方百計誘導態(tài)度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 此計是根據(jù)《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彖曰:“損下益上, 其通上 行?!贝素哉J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 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wěn)操勝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于是子貢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 其弱,憂在內(nèi)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 而應(yīng)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shù)牟渴穑D(zhuǎn) 而攻齊,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 就有了攻齊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 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lián)魯攻齊,吳國 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yè)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 解決了吳王的后顧之憂。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yù)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zhàn)勝齊國 之后,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 害關(guān)系:吳國伐魯成功,必將轉(zhuǎn)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強備戰(zhàn),以防吳國進 犯。公元關(guān)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 魯國立 即派兵助戰(zhàn)。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于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 于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后,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 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趙、晉四國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 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第四計 以逸勞待
【計名探源】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 晝夜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 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庇郑?《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故善 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zhàn)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 后到達戰(zhàn)場的只能倉促應(yīng)戰(zhàn),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zhàn)的人,總是 調(diào)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diào)動。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shù)城, 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shù) 萬。后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xiāng)的王翦。王翦率領(lǐng)六十萬軍隊,陳兵于楚國邊境。 楚軍立即發(fā)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筑城池,擺出一派堅壁 固守的姿態(tài)。兩軍對壘,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楚軍急于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 中鼓勵將士養(yǎng)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yǎng)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 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后,楚軍繃緊的弦早已松懈,將士 已無斗志,認為楚軍的確防守自保,于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 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 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diào):讓敵方處于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guān)鍵在于掌握主動權(quán), 待機而動,以不變應(yīng)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diào)動敵人,創(chuàng)造戰(zhàn)機,不讓敵人調(diào)動自 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 動的等待。
第五計 趁火打劫
【計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 的財物。趁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 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秾O子肥技破?吩疲? “亂而取之?!碧瞥的两忉寣O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本褪侵v 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zhàn)事頻仍。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越國終因不敵吳 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fù)國,十年生 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國?;貒螅篡`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室,麻痹夫差。而在國內(nèi)則 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措施。越國幾年后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 人心穩(wěn)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里。 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糜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 越 王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候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nèi) 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 的典型戰(zhàn)例。
第六計 聲東擊西
【計名探源】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制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后 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fā)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 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似可為而 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jié)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 于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 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 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lián)合于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 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 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并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 這天黃昏。班超命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 讓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 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 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 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lǐng)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 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于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 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 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趕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 慘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計名探源】 無中生有,這個“無”,指的是“假”,是“虛”。這個“有”,指的是“真”, 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 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此計可分解為三部曲:第一步,示敵 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 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quán)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計有兩點應(yīng)予注意:第一:敵方指揮官性格多疑,過于謹慎的,此計特易奏 效。第二,要抓住敵方思想已亂迷惑不解之機,迅速變虛為實,變假為真,變無為 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唐朝安史之亂時,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靠安祿山、史思 明。唐將張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敵。他率領(lǐng)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縣)。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敵眾我寡, 張巡雖取得幾次 突擊出城襲擊的小勝,但無奈城中箭只越來越少,趕造不及。無有箭只,很難抵擋 敵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計。急命軍中搜集秸草, 扎成千余個草人,將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繩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為張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襲,急命部隊萬箭齊發(fā),急如驟雨。張巡輕而易舉獲敵箭 數(shù)十萬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計,氣急敗壞,后悔不迭。第二夜晚,張巡又從 城上往下吊草人。賊眾見狀,哈哈大笑。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敵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護下,迅速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營中大亂。張巡乘此機會率部沖出城來,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只 得退守陳留(今開封東南)。張巡巧用無中生有之計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計 暗渡陳倉
【計名探源】 暗渡陳倉,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當敵軍被我牽制而集結(jié)固守時,我軍悄悄派 出一支部隊迂回到敵后,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此計與聲東擊西計有相似之處,都有迷惑人、隱蔽進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處 是:聲東擊西,隱蔽的是攻擊點;暗渡陳倉,隱蔽的是攻擊路線。 此計是漢大將軍韓信創(chuàng)造?!懊餍迼5?,暗渡陳倉”是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著名成 功戰(zhàn)例。 秦韓末年,政治腐敗,群雄并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guān)中,攻進 咸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guān)中后,逼迫劉邦退出關(guān)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 劉邦此次脫險后,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guān) 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guān)中。其實劉邦一天也沒有忘記一定要擊敗項羽, 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 出征 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fù)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guān)中 守軍聞訊,密切注視修復(fù)棧道的進展情況,并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guān)口要塞 加緊防范,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敵軍注意力,把敵軍的主力 引誘到了棧道一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今陜西寶雞縣東)發(fā)動突然襲擊, 一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tǒng)一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第九計 隔岸觀火
【計名探源】 隔岸觀火,就是“坐山觀虎斗”,“黃鶴樓上看翻船”。敵方內(nèi)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傾軋,勢不兩立,這時切切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反而促成他們暫時聯(lián)手 對付你。正確的方法是靜止不動,讓他們互相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東 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quán)力互相爭斗,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 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一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 笑說,你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于是下令班師,轉(zhuǎn)回許昌, 靜觀遼東局勢。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 心,現(xiàn)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 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jīng)轉(zhuǎn)回許昌, 并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于是預(yù)設(shè)伏兵,召見二袁,一舉擒 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于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 他們肯定會自相火并??纯唇Y(jié)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計 笑里藏刀
【計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種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計用在軍事上,是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偽裝手段,欺騙麻痹對方,來掩蓋 己方的軍事行動。這是一種表面友善而暗藏殺機的謀略。 戰(zhàn)國時期,秦國為了對外擴張,必須奪取地勢險要的黃河崤山一帶,派公孫鞅 為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公孫鞅大軍直抵魏國吳城城下。這吳城原是魏國名將吳起 苦心經(jīng)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面進攻恐難奏效。公孫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計。他探到魏國守將是與自己曾經(jīng)有過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馬上修書一封, 主動與公子昂套近乎,說道,雖然我們倆現(xiàn)在各為其主,但考慮到我們過去的交情, 還是兩國罷兵,訂立和約為好。念舊之情,溢于言表。他還建立約定時間會談議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孫鞅還擺出主動撤兵的姿態(tài),命令秦軍前鋒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罷來信,又見秦軍退兵,非常高興,馬上回信約定會談日期。公孫鞅見昂已鉆入 了圈套,暗地在會談之地設(shè)下埋伏。會談那天,公子昂帶了三百名隨從到達約定地 點,見公孫鞅帶的隨從更少,而且全部沒帶兵器,更加相信對方的誠意。會談氣氛 十分融洽,兩人重敘昔日友情,表達雙方交好的誠意。公孫鞅還擺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興沖沖入席,還未坐定,忽聽一聲號令,伏兵從四面包圍過來,公子昂和三 百隨從反應(yīng)不及,全部被擒。公孫鞅利用被俘的隨從,賺開吳城城門,占領(lǐng)吳城。 魏國只得割讓西河一帶,向秦求和。秦國用公孫鞅笑里藏刀計輕取崤山一帶。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計名探源】 李代桃僵,語出《樂府詩集·雞鳴篇》:“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 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難一 樣相互幫助,相互友愛。此計用在軍事上,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yōu)我劣 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賽中的“舍車保 帥”的戰(zhàn)術(shù)。 戰(zhàn)國后期,越國北部經(jīng)常受到匈奴詹襤國及東胡、林胡等部騷擾,邊境不寧。 趙國派大將李牧鎮(zhèn)守北部門戶雁門。李牧上任后,日日殺牛宰羊,犒賞將士,只許 堅壁自守,不許與敵交鋒。匈奴摸不清底細,也不敢貿(mào)然進犯。李牧加緊訓練部隊, 養(yǎng)精蓄銳,幾年后,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準備出擊匈奴。 他 派少數(shù)士兵保護邊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見狀,派出小股騎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與敵騎交手,假裝敗退,丟下一些人和牧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勝而歸。匈 奴單于心想,李牧從來不敢出城征戰(zhàn),果然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膽小之徒。于是親率 大軍直逼雁門。李牧已料到驕兵之計已經(jīng)奏效,于是嚴陣以待,兵分三路,給匈奴 單于準備了一個大口袋。匈奴軍輕敵冒進,被李牧分割幾處,逐個圍殲。單于兵敗, 落荒而逃,詹襤國滅亡。李牧用小小的損失,換得了全局的勝利。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計名探源】 順手牽羊是看準敵方在移動中出現(xiàn)的漏洞,抓住薄弱點,乘虛而入獲取勝利的 謀略。古人云:“善戰(zhàn)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币馑际且蹲綉?zhàn)機,乘隙爭利。 當然,小利是否應(yīng)該必得,這要考慮全局,只要不會“因小失大”,小勝的機會也 不應(yīng)該放過。 公元383年前,前秦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地區(qū),勢力強大。前秦王苻堅坐鎮(zhèn)項城, 調(diào)集九十萬大軍,打算一舉殲滅東晉。他派其弟苻融為先鋒攻下壽陽,初戰(zhàn)告捷, 苻融判斷東晉兵力不多并且嚴重缺糧,建議苻堅迅速進攻東晉。苻堅聞訊,不等大 軍齊集,立即率精兵五萬,強渡洛澗,殺了前秦守將梁成。劉牢之乘勝追擊,重創(chuàng) 前秦軍。謝石率師渡過洛澗,順淮河而上,抵達淝水一線,駐扎在八公山邊,與駐 扎在壽陽的前秦軍隔岸對峙。苻堅見東晉陣勢嚴整,立即命令堅守河岸,等待后續(xù) 部隊。謝石看到敵眾我寡,只能速戰(zhàn)速決。于是,他決定用激將法激怒驕狂的苻堅。 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說道,我要與你決一雌雄,如果你不敢決戰(zhàn),還是趁早投降為 好。如果你有膽量與我決戰(zhàn),你就暫退一箭之地,讓我渡河與你比個輸贏。苻堅大 怒,決定暫退一箭之地,等東晉部隊渡到河中間,再回兵擊兵,將晉兵全殲水中。 他哪里料到此時秦軍士氣低落,撤軍令下,頓時大亂。秦軍爭先恐后,人馬沖撞, 亂成一團,怨聲四起。這時指揮已經(jīng)失靈,幾次下令停止退卻,但如潮水般撤退的 人馬已成潰敗之勢。這時謝石指揮東晉兵馬,迅速渡河,乘敵人大亂,奮力追殺。 前秦先鋒苻融被東晉軍在亂軍中殺死,苻堅也中箭受傷,慌忙逃回洛陽。前秦大敗。 淝水之戰(zhàn),東晉軍抓住戰(zhàn)機,乘虛而入,是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弱的著名戰(zhàn)例。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計名探源】 打草驚蛇,語出段成式《酉陽雜俎》:唐代王魯為當涂縣令,搜刮民財,貪污 受賄。有一次,縣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貪臟。他見到狀子,十分驚駭,情不自禁地 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打草驚蛇,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 不可輕敵冒進,應(yīng)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發(fā)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里應(yīng)外合, 奪取鄭國都城。大夫蹇叔以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 會做好迎戰(zhàn)準備。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等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隊出發(fā)時,痛 哭流涕地警告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給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 奸細,作好了迎敵準備。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 部隊經(jīng)過賄山時,仍然不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 晉國不會攻打秦軍。哪里知道,晉國早在崤山險峰峽谷中埋伏了重兵。一個炎熱的 中午,秦軍發(fā)現(xiàn)晉軍小般部隊,孟明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 突然不見蹤影。孟明一見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這里鼓聲震天,殺 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涌而上,大敗秦軍,生擒孟明視等三帥。秦軍不察敵情,輕舉 妄動,“打草驚蛇”終于遭到慘敗。當然,軍事上有時也可故意“打草驚蛇”而誘 敵暴露,從而取得戰(zhàn)斗的勝利。
第十四計 借尸還魂
【計名探源】 借尸還魂:原意是說已經(jīng)死亡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fù)活。用在軍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戰(zhàn)爭中往往有這類情 況,對雙方都有用的勢力,往往難以駕馭,很難加以利用。而沒有什么作為的勢力, 往往要尋求靠山。這個時候,利用和控制這部分勢力,往往可以達到取勝的目的。 秦朝實行暴政,天下百姓“欲為亂者,十室有五?!贝蠹叶加蟹辞氐脑竿?,但 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領(lǐng)導者和組織者,也就難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被 征發(fā)到漁陽戍陽。當這些戍卒走到大澤鄉(xiāng)時,連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沒,眼看無法 按時到達漁陽了。秦朝法律規(guī)定,凡是不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的戍卒一律處斬。陳 勝、吳廣知道,即使到達漁陽,也會誤期被殺,不如一拼,尋求一條活路。他們知 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這種思想,正是舉兵起義的大好時機。陳勝又想到,自己地位 低下,恐怕沒有號召力。當時有兩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個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扶 蘇,溫良賢明,已被阻險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殺害,老百姓卻不知情;另一個是楚將 項燕,功勛卓著,愛護將士,威望極高,在秦滅六國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陳勝,公 開打出他們的旗號,以期能夠得到大家擁護。他們還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心理,巧 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飯時,在魚腹中發(fā)現(xiàn)一塊絲帛,上寫“陳勝王” (這個王字是稱王的意思),士兵大驚,暗中傳開。吳廣又趁夜深人靜之時,在曠野 荒廟中學狐貍叫,士兵們還隱隱約約地聽到空中有“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他 們以為陳勝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讓他來領(lǐng)導大家的。陳勝、吳廣見時機 已到,率領(lǐng)戍卒殺死朝廷派來的將尉。陳勝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說:我們反正 活不成了,不如和他們拼個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個樣兒來。于是,陳勝自 號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占大澤鄉(xiāng),鄉(xiāng)下云集響應(yīng),節(jié)節(jié)勝利,所向披靡。后來, 部下?lián)砹㈥悇贋橥?,國號“張楚”?br>
第十五計 調(diào)虎離山
【計名探源】 調(diào)虎離山,此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調(diào)動敵人的謀略。它的核心在一“調(diào)”字。 虎,指敵方,山,指敵方占據(jù)的有利地勢。如果敵方占據(jù)了有利地勢,并且兵力眾 多,防范嚴密,此時,我方不可硬攻。正確的方法是設(shè)計相誘,把敵人引出堅固的 據(jù)點,或者,把敵人誘入對我軍有利的地區(qū),這樣做才可以取勝。 東漢末年,軍閥并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 承父志,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 盧 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占據(jù)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 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diào)虎 離山的妙計。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shù)娜觞c,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一份厚禮,并 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與劉勛交 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他說,上繚經(jīng)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 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fā)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 得意。上繚一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后顧之憂, 決定發(fā)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哪里聽得進去?他已經(jīng)被孫策的厚禮、甜 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jiān)視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lǐng)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nèi) 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已被我調(diào)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jù)它的老窩吧!”于 是立即率領(lǐng)人馬,水陸并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 制了盧江。劉勛猛攻上繚,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 后悔已經(jīng)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3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