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諸侯國,以經(jīng)濟發(fā)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于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國君為姬姓,伯爵。
公元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陜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今滎陽市東京城遺址公園),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有爭議),公元前395年,建都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的版圖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鄭國名君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并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名相子產(chǎn)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創(chuàng)造了《列子》這一恢宏的史詩。
前806年,建國者為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同母弟王子友(一說宣王子)于鄭(今陜西華縣的東方),成為鄭國第一代君主,是為鄭桓公。
三十三年,西周王室30世周幽王任命桓公為司徒,掌握教化國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處,黃河、洛水流域的人民都思念他。次年,因幽王寵幸褒擬,朝政日益荒廢,問題積重難返,有些諸侯背叛了幽王?;腹娡跏胰辗牵麊柺凡?"王室多故,余懼及焉。與其何所(處)可以逃死?"史伯說:"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著仔細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只有"濟(濟水)、洛(洛水)、河(黃河)、潁(潁水)之間"比較安全,那里沒有大國,虢(指東虢,位于今河南鄭州。位于今河南陜縣的為西虢;另外還有位于今陜西的小虢,春秋初年為秦國所滅)、鄶國兩個小國國君"皆有驕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賄賂,就可以對付。
鄭恒公聽從了太史令的建議,于周幽王十年(前772),將他的族人遷移到洛水東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縣東南)、鄶(今河南滎陽北)獻出的10座城邑,也成為了后來鄭國的基礎。
鄭國的東面就是魯、宋,西北就是成周、衛(wèi)、晉,西南就是陳、蔡、許和楚,周圍還有許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國,正如《國語·鄭語》所說:"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
周室東遷時,鄭、晉都盡了保衛(wèi)的責任。由于晉國不久分裂為翼(晉)和曲沃兩部分,內戰(zhàn)頻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鄭,它們都曾以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鄭武公、鄭莊公對周的態(tài)度都很驕橫無禮,平王很不滿意,想把權力分一半給虢公。莊公知道后,責問平王,平王竭力否認,以致"周鄭交質"(即互相交換質子,鄭國以世子鄭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并進行戰(zhàn)爭。周天子的權威已掃地殆盡了。
鄭伯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經(jīng)常利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兼并了周邊的小國,侵奪許國,干涉宋、衛(wèi)、魯?shù)葒?,還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國。
鄭莊公多寵子,在其死后,鄭國即陷入內亂。鄭昭公即位后不久,權臣祭仲入宋時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厲公。鄭昭公逃到了衛(wèi)國。不久,鄭厲公不滿祭仲專權,謀殺祭仲。事泄,祭仲殺雍糾,迎鄭昭公復位。但鄭昭公與高渠彌有私怨,在一次狩獵時,高渠彌射殺昭公。然高渠彌與祭仲不敢迎鄭厲公復位,于是立公子亹為君,是為鄭子亹。齊襄公會諸侯于首止,鄭子亹去參加會盟,高渠彌相禮。結果齊襄公殺鄭子亹,而后公子嬰于陳被立為國君,是為鄭子嬰。不久,齊國攻鄭,鄭子嬰、祭仲和高渠彌等皆被殺,鄭厲公由邊邑入鄭,復位。
經(jīng)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南方的楚國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為王,并大肆兼并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而北方的晉國,曲沃一族對晉國公室的斗爭取得了絕對優(yōu)勢。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于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守,且夾于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zhàn)場。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shù)時期親楚。
鄭國自鄭襄公開始,七穆輪流執(zhí)政,掌控國家大權,而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七穆執(zhí)政時期,只有子產(chǎn)當國時采取靈活的外交策略,鄭國得以取得喘息之機,國力稍稍有所恢復。但子產(chǎn)之后,鄭國仍復如舊,國家已勢不可為。
前712年,鄭、秦、晉三國伐許,許國戰(zhàn)敗,退居原許國東偏。前697年,東偏的許國趁鄭國內亂,奪回故地,之后鄭國于前665年和627年兩次伐許,再之后鄭國于前588年、前577年和前576年三次伐許,許都以割地請和。前576年,許國長期為鄭國所逼,只好遠離舊許,遷至楚方城外的葉,尋求楚的保護。之后許雖然在其他各國幫助下復國,但是最終于前504年為鄭國所滅。
進入戰(zhàn)國,鄭國仍然得以茍延殘喘。此時鄭國最大之敵人已經(jīng)是新興的韓國。然鄭國仍內亂內斗不止,鄭哀公為國人所殺;韓國攻鄭,殺幽公。于是國人立幽公之弟公子駘為君,是為鄭繻公。韓非稱鄭國發(fā)生了太宰欣取鄭事件,此事詳情已難以考證。鄭繻公在位時,與韓國的戰(zhàn)爭互有勝負,而且形勢曾一度好轉。繻公十五年,韓伐鄭,取鄭之雍丘;繻公十六年,敗韓于負黍;繻公二十三年,圍韓陽翟。前375年,鄭國滅于韓國。
在韓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鄭繻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之黨又殺繻公。鄭國這時根本不需要外國來滅也會自己滅亡。子陽之時,鄭國已經(jīng)一分為三。鄭君乙二年,鄭負黍反,歸韓,十一年,取陽城,二十一年(前375年)韓滅鄭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齊孝公是什么結局他是怎么死的
下一篇: 齊昭公死后,子叔姬是什么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