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破山河丟
朱由榔,作為一個藩王的四兒子,按理說連繼承王位的機會都不大,更何況是繼承帝位??墒?,歷史偏偏給了他走上權力巔峰的機會。
朱由榔出生時,統(tǒng)治中國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經走上積重難返的不歸路。他的堂兄朱由校任由乳母客巴巴和對食太監(jiān)魏忠賢胡作非為,自己則一門心思做他的木工活兒。魏忠賢以自己為中心,結黨營私,與東林黨人勢不兩立,雙方斗爭幾近白熱化,大有魚死網(wǎng)破之勢。本就被萬歷皇帝折騰得衰弱不堪的帝國,又經天啟一朝七年的混亂,徹底是難再有翻盤的機會,帝國斜陽血光,覆滅已經是指日可待。
崇禎皇帝的繼位,最初還是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可是好景不長,他的剛愎自用與猜忌成性,將看起來好不容易才有所起色的國勢又丟進了深淵之中。長城外邊,女真人已經建國稱帝,要與明王朝分庭抗禮,中原農民軍在大災之年里宛若星火燎原,一發(fā)而不可收。
在內憂外患中,崇禎皇帝的執(zhí)政能力和應急能力已經捉襟見肘,苦苦支撐十幾年后,李自成率軍入京,結束了朱明王朝的統(tǒng)治。
年方二十歲朱由榔跟著父王在失去衡州這個封地后,四處流亡。明朝滅亡后的第二年(1645),朱由榔的父王死了,三哥安仁王朱由楥繼承桂王位,但幾個月后就病死了,朱由榔繼位,成為第三任桂王。
如果說,亂世為朱由榔創(chuàng)造了機會,登上了王位,是他的幸運的話,那么,更大的幸運還在后頭。
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軍南下渡江,消滅了弘光政權。
同為朱明王朝宗親的魯王和唐王分別在浙江和福建重新建立了政權。但是,這兩小朝廷非但不能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而且還相互攻伐,打起來內戰(zhàn)。最后,兩敗俱傷,隆武帝被清軍所害。
隆武二年(1646)十月,朱由榔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戴下,在肇慶宣布就任監(jiān)國,就是代理皇帝??墒?,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也被一幫人擁立為監(jiān)國,十一月初五,宣布繼承皇位,是為紹武帝。
永歷帝見此,也忙于十一月十八日繼承皇位。這樣一來,南明又出現(xiàn)了倆政府。兩個小朝廷為了爭正統(tǒng),又打了起來。最終,紹武帝被清軍攻破廣州城后不屈而死,永歷帝逃到了廣西。
二、失勢奔國外
永歷帝即位后,基本上是一直處于不安定的環(huán)境里,看哪個權臣有兵有地盤就去投奔,不行的話再跑,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塊兒自己的根據(jù)地。他雖然名為皇帝,但實為四處流浪的漢子。
永歷帝雖然繼位時已經二十四歲了,但是讀書不多,也沒什么權謀和能力,馭人之術更是兩眼一抹黑。他的臣子相互爭斗傾軋,他管不了,也不敢問,任其發(fā)展。南明有幾次復國翻盤的機會,就在永歷帝在位時期,可是他一回也沒把握住,導致了南明最終敗亡的不可避免。
永歷六年(1652)以后,無家可歸的永歷皇帝被迫來到大西農民軍孫可望的地盤上,當上了寓客,實際上等同于傀儡。雖然他低聲下氣的求自保,但孫可望卻依然容不下他。孫可望的地位鞏固后,一門心思要取代永歷帝,自己做皇帝,甚至國號都定好了,叫后明。
雖然同為張獻忠的干兒子,李定國和劉文秀卻對明朝忠心不二,與孫可望不同。永歷帝就想方設法聯(lián)系到李定國,請他出兵幫助自己解脫困境。
永歷十年(1656),李定國帶軍來到安龍,救出永歷帝,帶回了昆明城。雖然永歷帝在昆明城過上了好日子,但惹怒了心胸狹窄的孫可望。
李定國劫走永歷帝,進入昆明城,脫離了孫可望的控制,這是孫可望所不能容忍的。他認為李定國這是對他權威的公開挑釁,于是決定付諸武力,打敗李定國,搶回永歷帝繼續(xù)做自己的傀儡,然后讓他禪位。
盡管永歷帝和李定國釋放出了和解的友好信號,將在昆明城的孫可望的家屬送回貴陽,但孫可望還是咽不下這口惡氣。于是乎,在大西軍內部上演了兄弟反目為仇的歷史悲劇。
永歷十一年(1657)八月,孫可望帶領十四萬軍隊進攻云南,以白文選作先鋒。雙方在曲靖相遇,孫可望的部下不愿意同李定國互相殘殺,就在白文選的帶領下反戈一擊,擊敗了孫可望。孫可望兵敗奔回貴州,卻已是不得人心、眾叛親離。無奈之下,孫可望降清。
降清后,孫可望急于表現(xiàn),就自愿做向導,領著清軍殺向了云南。永歷十三年(1659)正月,永歷帝和南明軍隊被迫撤出昆明城,向西南流亡。奸臣馬吉翔又從中作梗,永歷帝與李定國分離,流亡緬甸。
三、流亡何其難
永歷皇帝在緬甸流亡了兩年多,可以說是受盡了苦難。
當初,緬甸一直是朱明王朝的藩屬國,朱明王朝是其宗主國。按說,宗主國皇帝來了,緬甸王應該主動前來接駕的;但是,緬甸這邊明白,永歷帝是來逃難的,說白了就是在國內混不下去了,逃到緬甸乞討來了,所以也就不會尊重他和他的臣子們了。
這邊,永歷皇帝一進緬甸,那邊,緬甸軍方就在他身后拉防,遇到倉皇來追駕的明朝臣民,男的殺害,女的留下服役,被折磨而死的消尸滅跡。
永歷皇帝一行如喪家之犬一般火速逃離,生怕走慢被清軍追上。在渡河時,由于緬甸官方提供的船少,許多大臣為了坐船竟然打起來了。甚至提供給皇太后的船也被人搶走,皇太后正要去質問皇帝,卻發(fā)現(xiàn)皇帝已經坐上船準備跑,就將他訓了一頓,才暫停逃奔。
到緬甸王城外,由于永歷皇帝的玉璽與明朝歷代皇帝使用的玉璽不同(明朝歷代相傳的玉璽在北京留給了李自成),緬甸王拒絕與其相見。幸虧黔國公沐天波攜帶著征南將軍印,與以往文書往來中的印跡一致,緬甸王才允許南明君臣暫且留境居住。說白了,緬甸王只把永歷皇帝作為政治避難的暫住者,不將其作為宗主國皇帝看待。
這年五月,緬甸當局將南明君臣帶到首都阿瓦城隔河相望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竹城,里面建幾間茅草屋作為永歷帝的宮殿。其他文武百官只有自己出力建造自己的“府邸”。
盡管永歷皇帝和緬甸王之間僅僅一河之隔,但是他們從沒會過面。因為,在緬甸王看來,永歷帝已經是窮途末路來投,一旦會面,用什么禮節(jié)?對待宗主國皇帝那樣,以后怎么辦?豈不是要供著這位主子?不用吧,也不妥,畢竟緬甸是明朝的藩屬國,全國上下會怎么看?再者說,萬一會見的事兒被清朝政府知曉,以后如何交代?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以后清朝取代明朝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還是不見的好。
不過,緬甸王并沒把事情做的太絕,還是為南明君臣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物資幫助。永歷帝以宗主國皇帝的名義對緬甸王進行賞賜,緬甸官員卻說沒有得到王命,不敢向明朝皇帝行大禮。永歷帝只是苦笑,卻也無可奈何。
在緬甸稍稍安定下來,南明的一些大臣又開始了享樂。當?shù)氐囊恍┚挼榘傩涨皝砼c他們貿易,交換一些東西,一些大臣見了外國婦女,竟然上前調笑,動手動腳。他們喝醉后,臟話不絕,還在永歷帝居住的房外賭博,吆五喝六的,毫不顧忌。馬吉翔等人在永歷帝生病期間,強迫一個廣東女子唱歌助興,遭到拒絕后,將該女子打傷。
緬甸年節(jié),緬甸當局強迫南明大臣脫掉官服,光著腳去向緬甸王行禮。這是對宗主國莫大的不敬和諷刺。許多大臣回來后痛哭流涕。
到九月后,許多大臣糧食不濟,已經揭不開鍋,求永歷帝拿出錢財去買稻谷。時至今日,永歷帝哪還有什么錢,一怒之下,把玉璽扔下,讓他們拿去換錢買糧食。一些大臣見此跪下請罪,而馬吉翔卻真將國璽鑿碎,與幾個人分得些許碎金。
不久,緬甸軍方將稻谷送來,永歷帝讓分給大臣們,馬吉翔卻據(jù)為己有,引起公憤??偙噭P怒斥馬吉翔是賊人,被馬吉翔讓手下人當著皇帝的面兒打傷,永歷帝竟無法阻止。
對于馬吉翔、王坤、龐天壽等人,永歷帝雖然知道他們是奸臣,卻不能用忠臣良將鋤奸,導致這些奸賊一再禍害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小朝廷,南明日薄西山的趨勢誰又能逆轉?
永歷帝流亡緬甸的兩年多時間里,李定國、白文選等抗清人士多次率軍深入緬甸境內,尋找皇帝行蹤,希望能將其解救出來。永歷帝身邊的奸臣馬吉翔等人唯恐皇帝回到中國后重用原大西軍部大臣,自己不能繼續(xù)為所欲為,就多方阻撓。一邊,李定國等人火急火燎的要迎接永歷帝回國,一邊,馬吉翔等人千方百計破壞皇帝與大西軍聯(lián)系,造成的結果是:抗清復明事業(yè)逐漸沒了指望,最終只能付諸東流。
其實,當時四川、湖北、福建、云南、貴州、臺灣、浙江等地仍有許多人在堅持抗清斗爭,若是永歷帝能順利返回國內,重新舉起抗清復明的旗幟,明清雙方的對峙肯定會再延長一段時間。這期間,若真的發(fā)生什么轉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可惜,永歷帝朱由榔絕非能擔當起中興國家大任的皇帝,他的懦弱無能、優(yōu)柔寡斷,一步步將中興大業(yè)推向深淵。別說與東漢光武帝劉秀相比,就是同晉元帝司馬睿、宋高宗趙構比起來,朱由榔的能力還是要略遜一籌的。歷史把他推上政治角逐的舞臺,上演的只能是一出悲劇。
永歷帝的不爭氣,導致留在國內的南明文武大臣無所瞻依,心灰意冷之際,也只有紛紛降清了。甚至到最后,白文選也在部將的勸說下,向清王朝屈膝投降。在中緬邊境地區(qū)仍然帶領大部人馬堅持抗清的只剩下李定國了。
而在緬甸國內的永歷帝處境越來越不妙。清朝政府軍逐步平定西南后,加大了對緬甸的政治攻勢,命令他們交出永歷帝等人。
緬甸當局也明白,清朝取代明朝已經是既成事實,對永歷帝也不再客氣。為了掃清障礙,緬甸當局首先將矛頭對準了永歷帝身邊的文武大臣。
永歷十五年(1661)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國內發(fā)生了軍事政變,國王的弟弟殺了哥哥一家,成為新的國王。新國王希望得到永歷帝的祝賀,但是永歷帝卻不想向一個殺死哥哥篡位的非法君主朝賀,使緬甸新國王大怒。七月中旬,緬甸當局讓永歷帝渡河去議事,說是吃咒水盟誓。在沐天波的帶領下,馬吉翔與眾臣一同前往,卻被緬甸軍隊屠殺殆盡。
隨后,緬甸軍隊進入永歷帝所住的“寢宮”里肆意妄為,將隨他流亡的大臣們家屬任意凌辱,搶走許多婦女,就連他身邊的宮女也未能幸免。情急之下,永歷皇帝決定與王皇后一同上吊自殺,被侍衛(wèi)總兵鄧凱苦苦攔下,勸阻道:“皇上失去社稷江山,已經對列祖列宗不忠,現(xiàn)太后尚健在,若拋棄母親而自裁,又將不孝,泉下如何面對太祖高皇帝?”
永歷帝的兩位貴人和十幾個王公貴族的女眷為了避免被緬甸人欺辱,一同自縊而死。
正在此時,李定國等人再次率軍深入緬甸國內,希望能將永歷帝迎接回去,繼續(xù)堅持抗清斗爭??上У氖?,緬甸官方已經明白清朝取代明朝已成定局,只想以永歷帝作為見面禮,取悅清王朝,又怎么會讓李定國與永歷帝相見呢?李定國督軍苦戰(zhàn)數(shù)月,終不得與永歷帝互通聲訊,又怕后路被堵死,只好退回云南。
永歷十五年,即清朝順治十八年,十一月,吳三桂帶軍進入緬甸。永歷帝得知后,寫了一封信,派人交給吳三桂,搖尾乞憐,希望能饒自己不死,甚至異想天開:“倘能轉禍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備位共主,惟將軍命。是將軍雖臣清朝,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厚恩矣?!?/p>
抗清復明的志士們若是見到這封信,估計也會絕望吧。
四、葉落終歸根
十二月初二,吳三桂安排提前降清的原明朝武功伯王會去見永歷帝,騙他說是李定國來接永歷帝回國。永歷帝高高興興地隨他走了。到了清軍營中,朱由榔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了,大罵王會。王會心里有愧,偷偷溜走了。
吳三桂覲見永歷帝,遭到永歷帝的訓斥,長跪不起。最后他被人扶著出來,大汗淋漓、面如死灰。畢竟自己愧對明朝在先,此后,吳三桂再也不敢去見永歷帝了。
康熙元年(1662)三月,身為階下之囚的朱由榔回到了闊別三年之久的云南昆明城。三年前,他是以南明皇帝身份在昆明城享受著萬民的瞻仰和崇敬,三年后,卻是一位亡國之君了。作為明朝的君主,永歷帝被原來的明朝大臣吳三桂給俘虜帶回,這又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回到昆明城后,永歷帝不知作何感想,對于當初放任奸臣胡作非為,是否會有些許的悔恨之淚從心中流出呢?
回到昆明城后,永歷帝父子被軟禁了一個多月。清朝政府考慮到,若是將永歷帝從云南押回北京獻俘的話,路途遙遠,中間難保不會被堅持抗清的人士劫走;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地處決。
在如何處決永歷帝這事兒上,吳三桂與清朝滿洲族官員發(fā)生了分歧:吳三桂主張直接拉出去砍頭,滿洲族官員愛星阿、卓羅等人認為砍頭太慘了,畢竟永歷帝曾經是南明的皇帝,要留一個全尸為好。
四月二十五日,昆明知縣聶聯(lián)甲帶人將永歷帝父子和國舅王維恭的兒子用小轎抬出,到城外篦子坡用弓弦勒死,翌日放火焚尸。從此,篦子坡被改稱為逼死坡。永歷帝的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南明的歷史宣布結束了。
清朝借吳三桂的手處死永歷帝,手段是極其高明的。一是告訴天下人,特別是不忘明室的遺民,永歷帝是他吳三桂親手殺掉的。導致明朝遺民恨透了吳三桂,吳三桂此后只有死心塌地追隨清王朝,一條道走到黑了。二是若以后吳三桂敢反叛清朝,至少明朝遺民將不會支持他,減少了清王朝平叛的阻力和壓力。
事實上,永歷帝被殺十二年后的康熙十三年(1673),吳三桂發(fā)動三藩之亂時,原明朝遺民確實沒有群起響應支持他,盡管他最初打出的旗幟是反清復明。吳三桂當年處死永歷帝時,已經把自己的后路給堵死了,這也正是清王朝統(tǒng)治者最愿意看到的。
永歷帝朱由榔流亡國外二年多,雖然回國后不久便被殺害了,但畢竟還是了卻了一樁夙愿:葉落歸根。他沒有客死他鄉(xiāng),成為孤魂野鬼。這也許是他臨終前唯一可以稍感欣慰的吧。
1661年,清軍攻入云南,永歷政權滅亡。永歷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后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fā)動政變,殺死其兄后繼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發(fā)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歷帝侍從近衛(wèi),次年將永歷帝獻給吳三桂。永歷十六年(1662年,清康熙元年)1月,永歷帝在昆明遭絞死,終年39歲。
南明永歷帝朱由榔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漢人皇帝,也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清軍攻入中原之后,朱由榔依靠李定國和孫可望等逃亡到南部的明朝將領和軍隊,一直蝸居中國西南于清軍抗衡。1661年吳三桂率領大軍攻入云南,朱由榔被迫逃跑到緬甸,被緬甸的國王收留,后來吳三桂又率領大軍攻入緬甸,緬甸國王只好交出朱由榔,1662年6月,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
永歷帝的最后人生
永歷帝和他的母親、妻子既已成了吳三桂的階下囚,是生,是死,他們無法知道,他們等待著最后的結果。在度日如年的日子里,只有悲哀和眼淚伴隨著他們。然而,最后的命運很快就降臨到他們的面前!
據(jù)與明史專家彭勇教授交談得知,清軍中有一甲喇章京軍官,暗中聯(lián)絡一些滿人,準備劫持永歷帝,逃往陜西,奉為君主,“以成不世之功”。但由于處事不慎,走漏了消息。吳三桂非??只?,迅速逮捕了密謀起事的11名首犯,以最殘酷的磔刑處死。為防止夜長夢多,再生變故,吳三桂加速了對永歷的處置決定。
吳三桂上書清廷,直言如將永歷帝押送北京,可能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清廷批準,就地正法。
吳三桂遂于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執(zhí)行絞刑。王皇后就在被清軍押解的途中,想著一代皇后,就這樣屈辱而死,心實不甘,與其受辱而死,不如悲壯而死。于是她與馬太后互相勉勵,在檻車中自相扼喉而死。壯哉!烈女皇后。就在她們斷氣的那一刻,天降大雨,山川也為之同悲!
滿族人為何不愿意殺這個漢人皇帝呢?
其一,皇帝在古代被譽為是天子,上天的兒子,秉承上天的旨意來帶領人間的人去尋求更好的生活,所以皇帝在古代人心目的中地位非常重,幾乎和神是相比肩的,殺了這個漢人皇帝,也就是殺了普通漢人百姓心中的精神支柱。
其二,朱由榔是漢人皇帝,而吳三桂也是清朝初期最有勢力的“漢人第一異性王”,所以漢人絞死了自己的皇帝,這在民間很容易引起百姓的怨恨,吳三桂在清朝是“第一異性王”,而在當時漢人眼中那可是“第一叛國賊”。
其三,如果邊境的禍亂全部清理干凈了,朝廷還需要這些手握重兵的異性王嗎?所以有些將領考慮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建議吳三桂不要殺朱由榔,甚至直接放走他,讓他繼續(xù)慢慢發(fā)展,繼續(xù)對抗清朝,這才有吳三桂等藩王繼續(xù)存在的必要。
為何竟然有滿八旗清軍企圖營救永歷皇帝?
主要是因為滿清內部的斗爭才導致的,企圖用明朝的君王來反對當時努爾哈赤在滿清當中的地位的,畢竟當時滿清的政權并不會讓接受漢族文化的人們所接受。而滿清在前進的路上在內部當中也并不是很和平的,努爾哈赤的對手并不想讓他順順利利的當上清朝的君王,所以就有了想營救永歷的想法。
對于滿八旗軍企圖營救永歷有的說法是因為看到永歷君王的面相不凡是一個成大器的人,所以才去營救的,這種說法并不是十分的準確的,一是因為滿清接受的文化和漢族的文化是不一樣的,既然決定要奪取明朝的統(tǒng)治就不會在半路上來擁立永歷的,再者永歷所做的事情實在不是一個君王該做的事情,在滅國的時候放棄了國家去逃亡了,所以這種說法并不對。
最準確的就是因為滿清內部當中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企圖營救永歷的人應該是希望用永歷的性命來從努爾哈赤手中換取些什么,所以才想去營救永歷的。畢竟當時反清的勢力是比較大的,如果明朝的君王還存在于世上只怕會掀起很大的波浪的,所以想要急切的除掉永歷,與努爾哈赤有矛盾的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營救永歷的想法的。
滿八旗軍想營救永歷只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的,是希望通過永歷是明朝君王的身份來和努爾哈赤的勢力作對的,并不是出于對于永歷的欣賞的。永歷的滅國的君王除了有利用價值別人是不會去救他的,不過最后他們還是以滿清的未來為主并沒有沖動行事的,最后清朝也是在眾人反對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上,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結語
綜上所述,吳三桂執(zhí)意殺害永歷帝,既有現(xiàn)實考量的需要;也有幫助清軍鞏固統(tǒng)治的意圖,更有他向“新主子”表忠心的現(xiàn)實需求,歸根結底,吳三桂的人品堪稱齷齪至極。
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是朱明王朝的末代皇帝,是當時全國各地以反清復明為目標的各支武裝都奉為正朔的統(tǒng)帥。他的敗亡標志著滿清掃除了最后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朱明遺脈,從某種意義上也標志著朱明王朝的滅亡,雖然他死后仍然有李定國,鄭成功等武裝堅持抗清,但已經沒有了朱明正朔的指揮,更像是地方割據(jù)自雄。本文介紹了朱由榔兵敗進入緬甸的前前后后,只為向大家再現(xiàn)這位末代皇帝的最后時光。
?一、南明西南兵敗
1657年8月,明永歷朝庭秦王孫可望自恃兵多將廣,率部14萬,,可見當時南明朝庭仍具有相當軍事實力,,在貴陽誓師,公然內犯昆明,妄圖取永歷帝而代之。永歷帝急派晉王李定國,蜀王劉文秀統(tǒng)兵三萬御之。8月19日,雙方交戰(zhàn)于曲靖交水三岔口,孫可望由于其反叛行為不得軍心,部將白文選等臨陣倒戈相擊,可望軍大亂,兵將大呼”迎晉王!迎晉王!”,十數(shù)萬大軍頃刻土崩瓦解,大部倒入李定國麾下,孫可望只帶少數(shù)親兵逃回,不久逃入湖南投降滿清。
孫可望降清后帶去許多南明軍事機密,西南諸省地圖,這對此前與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籌莫展的清庭無異于喜從天降。這年12月,清庭正式下詔三路進軍征滅南明:平西王吳三桂與固山額真墨勒根侍衛(wèi)李國翰由陜西漢中南下四川攻貴州,征南將軍趙布泰統(tǒng)兵取道廣西北攻貴州,定南靖寇大將軍羅托會同洪承疇統(tǒng)兵經湖南進攻貴州。很快貴州省大部就被清軍占領,永歷朝庭雖然在次年派李定國等反攻貴州,且?guī)状芜M至貴陽附近,但無奈清兵勢大,已不可撼動,鏖戰(zhàn)近半年時間,各路明軍紛紛潰敗,定國等只得放棄貴州。清軍乘勝追擊,此時昆明已不可保。
擺在永歷帝面前的有兩條路:向西北進軍,入四川,此時四川省大部分都在明軍控制之下,且川東地區(qū)有一只具有相當實力的軍隊:夔,,東十三家,是李自成大順軍余部,此前已決定歸明反清,且都是百戰(zhàn)余生,精銳中的精銳,數(shù)量在十萬上下。加上永歷帝身邊的晉王李定國等部十數(shù)萬人馬,,此時西南明軍損失并不大,,,若合兵一股,可乘清庭主力在西南之際北可取陜西,順江而下則可取湖南江西,若聯(lián)絡沿海鄭成功等部東西匯攻,加之此時各地反清力量風起云涌,民心思明,所可取得的勝利更不可想象。但這樣做,有一定的風險要冒,那就是進入四川后,除川西人煙稀少之地不為清軍控制外,清軍控制地區(qū)已對四川形成一個半包圍圈, 若再敗,則無退路了。
向西走,在邊界上堅持武裝斗爭,黔國公沐天波因為世代鎮(zhèn)守云南,在東南亞諸國中具有一定威望,且明朝雖衰,此時卻仍然為東南亞諸國所奉為天朝上國,不致為敵,可能還會給抗清斗爭提供一些幫助。但這樣做,永歷帝將距全國各部明軍越來越遠,統(tǒng)一的指揮越來越難,復明的機會越來越小。
永歷帝與當時統(tǒng)兵的實權人物晉王李定國起初是打算北入四川的,且已開始做一些糧草,皇帝移駕的準備,但此時偏偏李定國身邊的一個長期親信幕僚金維新因與一四川守將此前為爭奪一女子結了梁子,擔心到了蜀地自己會遭到報復,而永歷帝身邊的信臣馬吉翔等又對前途失去信心,盤算著若向西逃入他國則清兵不會窮追,復國不了,也可以保自己周全。兩人一拍即合,找李定國好說歹說,定國居然改變了初衷,同意西走。明朝復興本已萬分艱難,這個決定也把最后的發(fā)展星火掐滅了。 西走也就西走了,但這次戰(zhàn)略撤退顯然缺乏組織,撤離昆明時,李定國等考慮清軍遠道而來,且西南路難,運送糧草極為不便,考慮將大量帶不走的昆明等地存糧盡數(shù)燒毀,但朱由榔居然說什么”恐清師至此無糧,徒苦我百姓!”,下令不準燒糧。他的婦人之仁,結果就是清軍繳獲糧食后變本加厲的荼毒當?shù)匕傩眨?并且一路對明軍窮追猛打。
此外,因為此前的決定,有些部隊已向四川進軍,這時改變計劃,由于清軍步步進逼,很多部隊進退兩難,李定國指揮的十數(shù)萬明軍,有的入了四川,而大部分則散落于滇北,滇西北,滇西,甚至滇南元江等地區(qū),被清軍隔開了!在后面的一年多時間里,,當然,都是在永歷帝入緬后,, 十數(shù)萬明軍不能集中力量,有的被清軍各個擊破,大多數(shù)則在失去與總指揮李定國聯(lián)系,不知道皇帝生死與否的絕望中向清軍投降。嗚呼哀哉!清末在昆明五華山上出土了永歷皇帝的玉璽”敕命之寶”,這顆玉璽已被砸成兩半,也沒人收拾帶走或再加銷毀,當時的混亂可見一斑。,,據(jù)說這玉璽現(xiàn)存于云南省博物館內,有機會的話要去看一看。,,清軍在明軍撤離15天后才進占空城昆明,而此時永歷帝已逃至永昌府,,今保山,,,離緬甸已不遠了。
二、永歷帝流亡緬甸
李定國聽信金維新,馬吉翔等人的讒言,決定西走,本是在清軍來勢兇猛時的權宜之計,同意西走并不意味著同意流亡。他的本意是經過西走,使軍隊休整后再圖反攻。可永歷帝又是出了名的逃跑皇帝,自他在桂林即位以來,聞風喪膽、自亂陣腳已是司空見慣,再加上馬吉翔等人在身旁鼓噪,到了邊界之時,哪里還剎得住車?迫不及待的讓黔國公沐天波派人與緬方接洽入緬, 由于歷史原因,沐家世代鎮(zhèn)守云南,為緬甸當局所熟知, 守關緬兵紛紛下馬以禮相待,但看到隨永歷入緬的隊伍實在龐大時,提出必須解除武裝后才可以入關,永歷此時已是慌不擇路,哪里還考慮許多,馬上同意了,”一時衛(wèi)士,中官盡解刀弓盔甲,器械山積關前,皆赤手隨駕去?!?李定國派去護衛(wèi)皇帝的平陽候靳統(tǒng)武等見永歷”圣意已決”,不敢阻擋,又不愿自動解除武裝流亡異邦,只得奔回向定國報告。定國”慮緬情叵測”,趕緊派人前去想把永歷接回來,但一出關即被緬方殺害。1659年初,永歷入緬。
其實此時李定國正在組織磨盤山戰(zhàn)役,不久就在騰沖一帶慘勝吳三桂等清軍主力,穩(wěn)定了滇西戰(zhàn)線,永歷不入緬也是安全的。但永歷作為一國之君?;袒倘鐔始抑?,他的入緬避難,給各地明軍和致力復明的志士心中蒙上了一層灰暗的陰影,對此后各路明軍紛紛降清起了大大的催化作用。
永歷既入緬甸,仍惶恐未定,令緬人砍倒樹木,阻塞道路,以免清兵來追。沐天波等有識大臣認為不能將命運全部寄托于緬甸保護之下,如若緬情有變,則后果難料,要求將太子留在邊界。但永歷的老婆堅決不同意,只好作罷。不久緬甸國王派了四艘客船來接永歷等南下緬甸國都阿瓦,,今曼德勒,,,但船小人多,永歷竟然在馬吉翔等簇擁下丟下太后自己登船!太后大怒,說“皇帝此時未至顛沛,即不顧親娘耶?”永歷等才停泊兩天,分兩路走,一路位高權重者隨他乘船,其余大部則步行南下。走陸路的一路上被緬人搶掠,很多人被搶入當?shù)厝思抑?,到達阿瓦時,已是慘不忍睹。永歷等乘船,一路上沿河緬民供給,走了十多天到達。這年五月,緬人在阿瓦城郊區(qū)用竹子圍了座城,里面建了十間草房給永歷居住,其余人員自行構房居住。永歷這才住定下來。
其間,永歷仍想以宗主國主自居,曾派大臣前往向緬王“宣諭南幸之意”。但緬甸上下都知道他是逃難來的,為了避免禮節(jié)等難以處理得當,緬甸國王拒絕接見。只派漢人通事居間傳遞信息。永歷住在城郊,緬王居城中,近在咫尺,但自始至終,兩人從未見過面。起初,緬甸當局還算客氣,給予永歷等一些物資幫助,即所謂”進貢頗厚”。永歷和隨行官員也攜帶了一點積蓄。但日久之后,已是捉襟見肘。永歷甚至不得不將黃金制造的國璽交群臣鑿碎以分發(fā)度日。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shù)隨行官員已毫無憂國憂君之念,過著茍且偷生,苦中作樂的生活,開賭的開賭,開唱的開唱,已如行尸走肉。緬人見此,更加肆無忌憚。竟要沐天波在朝見緬王時,不允許其穿戴明朝服飾,與小邦土著一起,赤腳著民族服裝,以臣禮接見。極盡侮辱之能事。1661年緬王弟弟發(fā)動政變殺害其兄篡位后,更是借邀明朝大臣飲咒水盟誓之機,公開殘殺明朝官員,襲擊永歷等駐地,永歷隨行人員只能奪刀或者舉柴還擊,馬吉翔,沐天波等絕大多數(shù)隨行人員盡被殺害。永歷雖然幸免,但經此劫難,已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孤家寡人了。
三、南明將領為迎回永歷帝所做的努力
永歷帝入緬之初,明軍的主要指揮者晉王李定國與鞏昌王白文選商議后都認為永歷在緬甸安全各方面得不到保障,且當時散落于各地的明軍還不少,永歷的逃亡緬甸給這些堅持抗清的軍隊心理上造成了極不利的影響,當務之急是盡快將永歷迎回國內。
于是在永歷入緬后不久,由鞏昌王白文選親統(tǒng)明軍,,從后來明軍降清時清方記載看,白部也就幾千人,,入緬迎回永歷。明軍進至緬甸雍會,磨整一帶。由于天氣炎熱,文選令部下解鞍休息,派兩名使者與緬將接洽,說明入緬緣由,不料兩名使者當即為緬軍所殺,白文選再派十名騎兵前往說清緣由,又被殺。當時緬將認為明朝皇帝逃來避難,明軍肯定已是些潰不成軍的散兵游勇,并不足懼,看到文選軍中有不少馬匹,竟派二百余騎闖入文選營中搶馬!文選大怒,整兵反擊,可憐這二百多名緬兵,被明軍追至河中,紛紛溺斃。緬軍主力,,文獻記載有數(shù)十萬,可能很多只是當?shù)赝林?,在江對岸列陣迎戰(zhàn)。
緬軍自恃人多勢眾,對南明軍隊看不上眼,主事大臣變牙簡說:“漢人無狀,然亦不多,須俟其盡渡,然后扼而盡殲諸江中可也?!蔽倪x兵坐在木筏上魚貫而渡,剛渡過一百多騎兵,文選在對岸下令吹起號角,百騎一鼓而前,緬軍抵敵不住,陣勢大亂。明軍占領灘頭前進基地后,文選主力陸續(xù)渡河,全面進攻,緬軍大敗,被殺傷者據(jù)說在萬人以上。緬甸當局這才知道明軍強勁,收兵入城據(jù)守。白文選意欲攻城,又擔心城內的永歷帝的安全,只好作罷。緬甸官員質問永歷:“爾到我家避難,云何殺我地方?”永歷帝并不知道白文選率兵前來接駕的詳情,回答道:“既是我家兵馬,得敕諭自然退去?!彪S即派官員帶敕令命明將退兵。緬甸當局惟恐永歷使臣同白文選見面后,各自了解對方情形和緬甸態(tài)度,不讓永歷官員出城,而自行派人將敕文送至白文選營。文選叩頭接受敕文,當天就下令退兵。
此后又有廣昌候高文貴、懷仁侯吳子圣率軍入緬迎駕,又敗緬軍于蠻莫。緬方同樣又逼永歷發(fā)敕諭退兵。高文貴等只好從命退兵,文貴憂憤于心,不久病死。馬吉翔等為了討好緬方,甚至慫恿永歷下諭給守關緬兵:“朕已航閩,若有各營官兵來,可奮力剿殲”。李定國等當時與鄭成功仍然保持著秘密聯(lián)系,當然知道永歷并未航閩,仍在緬甸。1660年白文選再次率明軍推進到緬甸都城阿瓦城下。
九月間永歷朝廷收到晉王李定國迎駕疏和致廷臣書,其中寫道:“前此三十余疏,未知得達否?今此緬王相約,何地交遞?而諸公只顧在內安樂,全不關切出險一事,奈何?奈何?”緬甸當局又要求永歷帝發(fā)敕書退兵,明軍等候多日,不得要領,只好拔營而回。1661年,白文選再次率軍入緬迎駕,并買通緬人與永歷取得聯(lián)系。此時永歷的日子已很不好過。在回給李定國,白文選的璽書中懇切的盼望他們的迎駕行動可以成功,但是這次軍事行動由于被緬方察覺, 緬軍砍斷明軍所架浮橋,明軍不能渡河而歸于失敗。在這之后,李定國通過秘密使者與永歷建立起了聯(lián)系,其中多有信息往來,且定國與其他明朝文武大臣也想盡辦法做迎駕的準備,只是為時已晚,緬甸當局已經決定將永歷交與清庭。
四、永歷帝被俘殺
1659年初,南明晉王李定國于騰沖附近的磨盤山伏擊清軍,由于臨陣叛徒告密,未能取得全勝,但也給進攻西南的清軍以很大殺傷,清軍不得不退回昆明等地休整,滇西戰(zhàn)線暫時得到穩(wěn)定。
吳三桂等一面在這段時間里向清庭催糧催餉催援軍,一面對孤立的明軍部隊剿扶并用,明軍由于前面所說的原因一部分潰敗,大部分則相繼降清。至1660年8月,吳三桂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得到清庭批準后發(fā)兵直趨緬甸,同年12月,已兵臨緬都阿瓦城下。緬王大驚,決定交出永歷父子,以免本國卷入明、清之間的交戰(zhàn)。
十二月初二, 一隊緬甸士兵突然來到永歷住地,口稱:“中國有兵來近城,我國發(fā)兵由此抵敵,宜速移去?!闭f完,七手八腳把朱由榔連同座椅抬起就走,另外備轎供太后、皇后乘用,太子朱慈烺和其他隨從一并起行。在緬兵押送下陸行五里即抵河岸,戌時渡河,只聽見對岸兵馬往來,人聲嘈雜,也不知道是誰家兵馬。清軍先鋒噶喇昂邦擔心永歷帝室得知實情可能在渡河時投水自盡,事先安排了不久前降清的鐵騎前營武功伯王會到河邊等候,永歷座船抵岸時,他即上前拜見,自稱奉晉王李定國之命特來迎駕。朱由榔還蒙在鼓里,對王會慰勞有加。直到王會把永歷一行人送入清軍營中,朱由榔才發(fā)覺上當,憤慨不已,斥責王會的叛賣行徑。王會內心有愧,無言而退。
十二月初三,吳三桂往見永歷帝,史料記載:三桂送王及宮眷于公所。王南面坐,達旦。三桂標下舊官相繼入見,或拜,或叩首而返。少頃,三桂進見,初甚倔傲,見王長揖。王問為誰?三桂噤不敢對。再問之。遂伏地不能起。及問之數(shù)至,始稱名應。王切責曰:'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緘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則色如死灰,汗浹背,自后不復敢見。”我覺得這些記載有些夸張了,以當時的情形,吳三桂要么不見永歷,要么見了之后也不至于被一個逃跑皇帝嚇成那樣,吳三桂是什么人?久經戰(zhàn)陣又反復無常,怎么可能被永歷這個懦弱的皇帝嚇得魂飛魄散的樣子。
十二月初九,吳三桂班師,永歷及剩余的家屬由滿洲兵嚴密看守。 1662年,,康熙元年,,三月十二日,清庭以擒獲永歷詔告天下。同日,永歷與眷屬被押抵昆明。 吳三桂等人認為如果押解赴京獻俘,路途遙遠,恐怕發(fā)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得到清廷核準。
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烺和國戚王維恭的兒子被處死。據(jù)記載,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滿洲將領不贊成,愛星阿說:“永歷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安南將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庇谑牵阎煊衫聘缸雍屯蹙S恭子抬到門首小廟內,用弓弦勒死。隨即命昆明知縣聶聯(lián)甲帶領員役搬運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于北門外。次日,清兵至火化處拾取大骨攜回作證。云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墳為借口,尋得未燼小骨葬于太華山。南明最后一帝至此煙消云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4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