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康熙的后宮妃子數(shù)量驚人,光皇后就有4位,皇貴妃也有3位,加上其他貴妃、妃子、貴人等,有據(jù)可考的就有62人。試想下,一個皇帝的后宮這么龐大,那么爭寵吃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這后宮之中,女人上演了一幕幕人間的悲歡離合與骨肉分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康熙的一位妃子,她的名字叫做章佳氏,是康熙的敬敏皇貴妃。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出身比較卑賤,是名宮女(包衣奴才),估計是因為外貌上有一定優(yōu)勢,吸引到了康熙,這才飛上枝頭變鳳凰,擺脫了任人踐踏的地位。其實康熙還挺喜愛章佳氏的,不然章佳氏也不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生下了兩女一男??上д录咽辖K究沒有很好的家庭背景當助力,康熙再怎么對她另眼相待,也不可能對她進行特別晉升。
章佳氏因此認為自己不受重視,十分抑郁,懷著悲切的心情,她很快便拋下孩子們傷心而終了,康熙將她追封為敏妃。這之后在宮中,她的小女兒和碩敦恪公主與嫡親兄姐胤祥、溫恪公主相伴了,三人相依為命,倒也過著十分溫情的生活。
可惜公主能夠享有全天底下最奢侈的環(huán)境,卻始終不能決定自己的婚姻對象。敬敏皇貴妃女兒和碩敦恪公主成年后,便被康熙以政治目的許配到了蒙古科爾沁部。遠離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和至親相距萬里,以后再也不能天天見面,想必這讓和碩敦恪公主心里很不好受吧。
何況她與即將成婚的丈夫從來都沒有見過一面,或許正是因為這樣,和碩敦恪公主嫁人一年后,回京省親時,突生重病,不治而亡??赡苓@是冥冥之中命運的一種安排,她做夢都想回到京師,最后也如愿以償?shù)乃涝诹司煛?/p>
敬敏皇貴妃的兒子胤祥十分傷心,畢竟從母親故去的那一刻起,他身上就肩負著要照顧幼妹的責任,卻讓妹妹如此年輕就告別了人世,他理所當然會感到自責。但胤祥沒有就此頹廢,他很快就重新振作了起來,不管是為母親掙的名分,還是為保護自己另外一個妹妹,他都必須有所建樹。
所以他開始幫助四阿哥胤禛,甚至心甘情愿的為胤禛付出一切,讓胤禛得以成功的登上了皇位,成為雍正帝。他的犧牲得到了雍正的認可,并為自己的母親換來了追封的敬敏皇貴妃稱號,敬敏皇貴妃死了那么多年后,總算能夠名正言順地與帝王同陵了,不過,這一切卻是骨肉分離、女兒遠嫁、兒子犧牲所換來的,真是令人心痛。
在古代社會,宮女是一個相當冒險的存在。如果稍有不慎得罪了哪位小主,就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但也有可能被皇上看中,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從此走上人生巔峰。在康熙王朝時期就有這么一位宮女,因長相出眾被康熙看中,并且五年之內(nèi)為康熙生下三個兒女,最后卻被雍正從墳墓中挖出,這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二十年左右,章佳氏通過宮女選秀進入宮中,成了一名宮女。她出身卑微,父親不過是內(nèi)務府下的一名參領,但她卻樣貌出眾,很快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一次偶然的臨幸,她被封為了后宮的一位小主,名分為庶妃。
在康熙二十五年到三十年是她最得寵的時期,這五年內(nèi),她連續(xù)為康熙生下三個子女。分別是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與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在這別人看來已經(jīng)是挺好的事情了,然而又怎知康熙是一個重視出生門第的人,又怎會輕易冊封。她因為頻繁生育對身體損耗較大,早早離開了人世。
就這樣,章佳氏到死也未曾再獲得其它名分。到她死后,康熙才發(fā)覺自己對章佳氏的不公平,可是已經(jīng)人走茶涼,只好下旨將章佳氏追謚為敏妃,被安葬在景陵妃園寢。
然而到了雍正時期,因章佳氏的兒子與雍正交好,兄弟情深。在雍正繼位之后,他將十三阿哥胤祥封為和碩怡親王,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而且為了拉攏胤祥,雍正將章佳氏一族拔出包衣,改隸滿洲鑲黃旗,并追封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一下便連晉了兩級。并且他還下令將章佳氏的棺材挖出遷葬至景陵地宮,與康熙合葬在一起。
章佳氏也成為了清朝第一位入葬帝陵的皇貴妃。這一切的榮譽雖說來的太晚,但對她的后人來說也是極其重要的,章佳氏一族從此不再是奴隸的身份,一躍成為了八旗世家。
人物生平 章佳氏入宮年份不詳,其本為滿洲鑲黃旗包衣人,經(jīng)內(nèi)務府宮女選拔入宮,生前無冊封記錄,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
康熙朝: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卒,閏七月初二帝諭曰禮部:妃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嫻內(nèi)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為軫悼,謚為敏妃。應行禮儀,爾部 察例行 ?!肚迨プ鎸嶄洝吩挠涊d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十三王母——《陵寢易知》
未撥出包衣,仍隸滿洲鑲黃旗包衣
雍正朝: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雍正下旨將敏妃家合族人等由包衣?lián)艹鼍幰蛔纛I。
雍正元年六月,雍正下令追封敏妃章佳氏為皇考皇貴妃, 僅其一人連升兩級 。
雍正元年九月,雍正下令將其從葬景陵。
出身包衣
《八旗氏族通譜》記:章佳本系地名,因以為姓。遜扎齊鑲黃旗人,世居馬爾墩章佳地方,國初率子孫來歸,天聰時授佐領。其長子蘇爾泰,原任上駟院大臣。其次子達爾泰初任包衣佐領,因監(jiān)造宮殿,議敘授云騎尉,卒,其子K特襲職,遇恩詔,授為騎都尉,任郎中、參領兼佐領。卒,其孫哈達襲職,現(xiàn)任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其( 遜扎齊 )曾孫海寬原任二等侍衛(wèi)、參領兼佐領。
又按《欽定八旗通志》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所屬參領五,第十四佐領,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雍正下旨將包衣佐領哈達合族人等由包衣?lián)艹鼍幰蛔纛I ,即著哈達管理。
綜上資料,章佳氏應系 鑲黃旗包衣 ,由內(nèi)務府宮女選拔入宮,敏妃的堂叔海圖拉和馬奇蘭都是御膳房拜唐阿,是標準的內(nèi)務府包衣職務。
另按《章佳氏家譜》有‘碩色,由披甲挑入驍騎校,皇貴妃之父’的記載,這樣看來披甲人碩色實為章佳氏生父,后披甲人碩色挑入驍騎校,海寬為敏妃伯父,但官方史料如《皇朝文獻通考》以及帝系玉牒《星源集慶》均記載’章佳氏,參領海寬女‘,因此敏妃是以海寬之女的身份入宮的,海寬任過二等侍衛(wèi)、參領兼佐領,家中又有騎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的世職,哈達(海寬次子)于康熙二十八年襲職騎都尉。
皇十三子怡賢親王允祥,其初行次為第二十二,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日辰時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出。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卒,年四十有五。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十一月二十七日丑時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出,為怡賢親王允祥同母妹,四十五年丙戌年二十,七月封今位號,下嫁博爾濟錦氏翁牛特杜棱郡王倉津,四十八年己丑六月卒,年二十三。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年辛未正月初六日寅時生,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出,為皇十三女同母妹。封今位號。四十七年戊子年十八,十二月下嫁科爾沁博爾濟錦氏臺吉多爾濟,明年己丑歸寧京師,十二月初三日申刻卒,年十有九。
康熙朝追封
1. 查康熙朝的所有冊封記錄,無章佳氏冊封記載,無章佳氏冊封冊文:
康熙朝冊封后妃所有記錄為康熙四年、康熙十六年、康熙十八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九年以及康熙五十七年:
康熙四年: 冊封赫舍里氏為皇后;
康熙十六年: 冊封鈕祜祿氏為皇后;
冊封佟佳氏為貴妃;
冊封李氏為安嬪。王佳氏為敬嬪。董氏為端嬪。馬佳氏為榮嬪。納蘭氏為惠嬪。郭絡羅氏為宜嬪。赫舍里氏為僖嬪;
康熙十八年十月十八日 :冊封烏雅氏為德嬪;吳雅氏十八年 冊封 為嬪,且為 單獨 冊封。有冊封記載,有具體冊封時間,有 “封號” , 封號 為“德”。在德嬪于康熙二十年冊封為德妃時,冊封諭旨和冊文中明確稱呼她為“ 德嬪 烏雅氏”,與章佳氏死后才有追封諭旨完全不同。未獲得冊封的后妃當然不可能有封號。
烏雅氏系生前 冊封 ,她為康熙帝生育六個子女,雖極受榮寵,但因她是包衣出身,所以康熙帝嚴格按照先冊封嬪位,再晉封她為德妃。(康熙朝無包衣出身后妃初封為妃。)
康熙二十年: 冊封佟氏為皇貴妃;
冊封鈕祜祿氏為貴妃;
冊封惠嬪為惠妃。宜嬪為宜妃。德嬪為德妃。榮嬪為榮妃;
康熙二十八年 :冊封皇貴妃佟氏為皇后,系臨終前緊急冊封。康熙朝有臨終冊封妃子的先例;
康熙三十九年及康熙五十七年的冊封 ,章佳氏已卒。
綜上為《 清圣祖實錄 》記載的 所有 康熙朝 后妃 冊封記錄,顯示章佳氏生前未獲冊封。
《清圣祖實錄》:‘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戊戌諭禮部:妃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嫻內(nèi)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為軫悼,其謚為敏妃。應行禮儀,爾部 查例行 ?!?/p>
《皇朝文獻通考》:‘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追封?!?/p>
《清皇室四譜》皇子皇女卷:記章佳氏在康熙朝時為 庶妃, 記載與敏妃生前無冊封記錄相符合。
2. 清朝文獻對其他追封后妃的記載:
《國朝謚法考—— 妃謚 》記載(清王士禎著,時為康熙朝刑部尚書):
“ 妃 科爾沁巴圖魯王之女順治十五年三月二十日 謚曰 悼;
石妃 禮部侍郎石申之女康熙六年十二月初二日 謚 曰 ?。?/p>
妃 (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康熙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謚 曰 慧?!?/p>
尤其順治帝悼妃的“悼”字,顯然為正常予以謚號,這在《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九十卷喪儀中亦有記載: ” 悼妃薨,追謚曰悼” 。
《清列朝后妃傳稿》:“ 妃博爾濟吉特氏 科爾沁和碩達爾漢親王曼珠錫禮女以選入宮待年未冊封,順治十五年 追封為妃謚曰悼 ”。
悼妃生前系庶妃,無冊封,與章佳氏相同,其妃號明確記載為”謚號“,悼妃在其他清朝官方文獻中亦記載為追封,記載亦顯現(xiàn)出追封與追謚無不同。
這幾位追封追謚后妃在文獻記載中記為 “妃” ,但其生前均為庶妃,可見皇帝后妃稱為“妃”, 其含義為泛指帝王的妾侍,并非特指位號。 此種代稱在文獻資料中隨處可見,如雍正詔封年貴妃為皇貴妃的諭旨中,稱呼年氏為“妃”,而并非其位號“貴妃”,在《清史稿》中對后妃也隨處可見此種稱呼。如”妃“即指生前位號,豈非年貴妃被降了一個等級?可見”妃“系指帝王妾侍的代稱。
3. 相關資料,有關“妃”之稱謂 :
1)、雍正詔封貴妃年氏為皇貴妃諭旨原文,文中稱年氏” 妃 素病弱“
2)、《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敦肅皇貴妃,年氏,巡撫遐齡女。事世宗潛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封貴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晉皇貴妃。并諭 妃 病如不起,禮儀視皇貴妃例行。 妃 薨逾月, 妃 兄年羹堯得罪死。謚曰敦肅皇貴妃。乾隆初,從葬泰陵。子三:福宜、?;荨⒏E?,皆殤。女一,皇四女,亦殤。
3)、康熙帝在追封尊封庶妃時,常常在后妃姓氏前加上“妃”字。如追封順治皇帝貞妃,其諭旨為:
“ ○壬辰。諭禮部、皇考大行皇帝御宇時。 妃 董鄂氏、賦性溫良。恪共內(nèi)職。當皇考上賓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盡哀痛、遂爾薨逝。芳烈難泯。典禮宜崇。特進名封、以昭淑德。追封為貞妃。所有應行禮儀、爾部察例具奏?!?/p>
貞妃生前亦未獲冊封為庶妃。悼妃博爾濟吉特氏以及寧愨妃董鄂氏晉封前都未曾獲冊封,系庶妃,但她們的晉封記載都曾稱為“妃”。此種情況并非僅章佳氏有,說明此稱呼系泛指帝王的妾侍而非特指位號。
綜合起來看,死后追封的后妃其妃號也記為謚號系因清初后妃的很多制度尚不規(guī)范和完善??滴醭?僅 溫僖貴妃有正式冊謚號冊文,其他妃子皆無冊謚冊文。敏妃之妃號究竟是封號還是謚號,都不涉及她生前死后的后宮地位,皆顯示出其在康熙朝最終位號就是第四等的妃位。
康熙朝初年只有仁孝皇后有正式的冊立儀式,其他后妃皆無冊封記載。章佳氏侍奉康熙帝時期已是康熙朝中期,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十六年,二十年兩次正式的大型冊封儀式,可見冊封制度已經(jīng)逐漸確立,與康熙初年情況完全不同,章佳氏生前并未獲得冊封。
康熙帝非??粗睾箦錾恚?其 包衣 出身的后妃皆是嚴格按照先冊封嬪再晉封妃的順序逐級晉封 ,即使生育六個子女極受榮寵的德妃也是先封嬪再晉封妃。章佳氏則無任何品級冊封記錄,其生前為庶妃是很明確的史實,《清皇室四譜》對此也有記載。文獻記載的“為妃”系顯示其死后最終位號, 如要證明后妃生前的位號,冊封記錄和冊文是最確實的證據(jù)。
4. 其他資料,正式謚號都有正式冊謚號冊文:
康熙朝僅 溫僖貴妃 有正式冊謚號冊文, 貴妃薨后皇帝逾制為其輟朝五天。
溫僖貴妃冊謚號冊文資料,諭旨說 “妃謚號有二字者或四字者”:
(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上因貴妃病篤不理事,初二因冬至祭祀齋戒,各衙門齋戒無奏章,初三貴妃薨,是日敦住傳旨內(nèi)閣大學士伊桑阿等曰,朕觀明朝實錄 妃有謚二字者有謚四字者 ,今貴妃已薨,與謚應用幾字,與謚時當行何禮,爾衙門會同禮部一并具奏,初四內(nèi)閣會同禮部查得應行典禮,并擬二字謚四條,四字謚四條開寫折子交敦住轉奏,奉依議著追謚溫僖,初五日溫僖貴妃出殯,初六初七留白,初八去皇太后宮問安,初九開始處理政事。
溫僖貴妃 冊謚文:
朕惟化始宜家,協(xié)贊必資乎賢媛,道崇治內(nèi)助宣,允籍夫令儀,惟懿行式昭生,著珩璜之度斯,榮名載錫,歿膺綸之光,爾貴妃鈕祜祿氏,閥閱名宗,柔嘉惠質,宅哀恪慎,勤夙夜而無違,秉性謙沖謹言,動而有則,早持躬于禮法,四德偕臧,夙稟訓于詩書,六宮咸譽,慨芳規(guī)之遽謝,宜褒美之有加, 特以冊寶謚曰溫僖貴妃。 于戲,i婉順于掖庭,X編垂燦,s音徽于泉壤,金石流聲,靈爽有知,祗承渥眷。
爾妃張雅氏,溫良夙裕,敬慎自持,久侍璇閨,克佐肅雍之化,篤生椒實,時深鞠育之勞,方茂瑤華,奄歸泉夜,易名象德惟敏爾,嘉褒一字于千秋,展初筵于此日。
嗚呼!蘭儀寂寞,況值秋序之感傷;云馭徘徊,應憐愛子之哀慕,用將牲禮,尚克歆承。】
其中‘易名象德惟敏爾,嘉褒一字于千秋’的易名是指:古時帝王p公卿p大夫死后朝廷為之立謚號,而象德謂:象征德行。
據(jù)(清)劉長華所著《皇朝謚匯考》:應事有功曰敏、好古不怠曰敏
*《陵寢易知》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十三王母。
《陵寢易知》記錄了很多清朝皇室殯葬官方資料《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所不載的秘聞( 不載原因不言而喻) ,如乾隆帝繼后那拉氏無享祭祀?!读陮嬕字返挠涊d更為客觀、詳實,而景陵妃園寢中亦確有一座空券,與《陵寢易知》的記載相呼應。
*《清圣祖實錄》原文記載
康熙三十八年薨逝,帝諭曰禮部:妃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嫻內(nèi)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為軫悼,謚為敏妃。應行禮儀,爾部 察例行 。——該諭旨說明, 章佳氏康熙三十八年已行葬禮,再看 “察例行 ”三字,說明章佳氏葬禮只是照章舉行,沒有任何不同之處。與會典記錄的敏妃喪儀與平妃同也互相印證敏妃在康熙三十八年就已經(jīng)下葬,其喪禮未記載有任何不同處。
*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九十卷喪禮記載:
“ 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平妃薨,一應禮儀與康熙九年慧妃喪禮同;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敏妃薨,一應禮儀與三十五年平妃喪禮同 ,雍正元年追封為敬敏皇貴妃。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良妃薨,一應禮儀與三十五年平妃喪禮同.”
同樣在《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第九十卷喪禮中有如下記載:
“ 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薨與康熙四年壽康太妃喪禮同;
康惠淑妃薨與康熙四年壽康太妃喪禮同;
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懿靖大貴妃薨喪禮同康惠淑妃;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初三日恭靖妃薨一應禮儀與恪妃同“
可見只要是同級的喪禮,后者記載可與前者任何一位先薨后妃同,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對記錄順序并沒有要求。另外從清朝史學和陵寢專家徐廣源根據(jù)其所丈量的景陵嬪妃寶頂實際占地面積而繪制的妃園寢圖可以發(fā)現(xiàn),平妃、良妃都是妃位寶頂,而且寶頂位置在妃位版圖內(nèi),而敏妃是貴人級別寶頂(可能是章佳氏生前后宮地位),并且安奉于貴人常在等庶妃版圖內(nèi),因此可佐證出平妃、良妃喪儀與敏妃的不同之處即在于此。
雍正朝追封
章佳氏追贈皇貴妃、從葬帝陵皆系因其子怡親王允祥,在《清史稿》中有記載:“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封?!?/p>
章佳氏從葬景陵并非康熙帝旨意,清史學家和清陵寢專家徐廣源先生也提出了質疑并做出了考證,以下摘取自論文內(nèi)容:
一般晉封妃嬪,特別是晉為皇貴妃這樣重要的事情,都以皇帝發(fā)布諭旨的形式。而追贈敬敏皇貴妃,并沒有以諭旨的形式,在《世宗實錄》中只是載:“追封圣祖敏妃為皇考皇貴妃?!?《世宗實錄》記載追封敏妃為皇貴妃的日期是雍正元年六月壬申。六月為戊申朔,壬申則為二十五日??墒恰洞笄鍟洹穭t記載為二十六日,到底是哪一天封的?慣例,封妃分兩步進行,先由皇帝發(fā)布諭旨,稱之為“詔封”,經(jīng)過幾個月的準備后,舉行冊封禮,稱之為“冊封”。而追封敏妃為皇貴妃,既沒詔封,也沒冊封。…… “敬敏”二字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這些都還是迷。 從專門記載東陵的皇家秘笈《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陵寢易知》中得知敬敏皇貴妃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與康熙帝、孝恭皇后同日葬入了景陵。當年敦肅皇貴妃就是與雍正和孝敬皇后同日葬入泰陵的,在《高宗實錄》中有明確的記載。 為什么敬敏皇貴妃與皇帝、皇后同日入葬在《世宗實錄》和《大清會典 皇帝皇后喪儀》中都不予記載?
皇帝陵內(nèi)從葬皇貴妃的制度是雍正首創(chuàng)的,不是康熙帝創(chuàng)立的。 所以康熙帝是不會將敏妃葬入景陵的。 退一步說,如果康熙帝真的想將妃嬪葬入景陵的話,溫僖貴妃和平妃也應該比敏妃優(yōu)先。因為她們倆都是皇后的妹妹,又比敏妃死得早。為什么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溫僖貴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將敏妃葬入景陵,這在情理上講不通。
康熙帝既已開創(chuàng)了皇后先葬地宮,地宮門不關,等待皇帝的制度。敏妃死時,景陵地宮內(nèi)已葬入了孝誠仁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滴醯奂热幌雽⒚翦崛刖傲甑貙m,為什么不直接將敏妃也葬入地宮?何必增加許多麻煩而停靈于陵院內(nèi)。
如果康熙帝確實想將敏妃葬入景陵,也不會停靈于景陵院內(nèi),而應該停靈于京城的殯宮。孝東陵的寧愨妃、端順妃死后都曾停靈于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
在琉璃花門之內(nèi),寶城近處怎么停靈?那里既沒有房屋,也沒有地下室。金棺絕不會露天停放吧,那就得蓋房子,建殯宮。在陵內(nèi)建殯宮,可能嗎?
景陵地宮內(nèi)正面棺床上已安放了1帝4后, 正面棺床已經(jīng)“滿員” ,根據(jù)裕陵地宮棺槨的安放位置,敬敏皇貴妃的棺槨只能安放在左或右側的垂手棺床上。
——清陵和后妃史學家徐廣源所著《迷霧重重的敬敏皇貴妃》
*《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
雍正元年正月二十六日,諭禮部,昔年皇考建設妃園寢,為妃母等殯所。惟敏妃母一位,皇考曾降諭旨:暫安于陵寢琉璃花門之內(nèi)寶城近處,俟入寶城。今欽遵皇考原旨,奉敏妃母安于寶城內(nèi)。在寶城內(nèi)安奉者只有敏妃母一位,應追封為皇考皇貴妃,應行典禮,爾部議奏。
清官方資料《清世宗實錄》,章佳氏從葬景陵不予記載
清官方資料《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皇帝皇后喪儀 》,章佳氏從葬景陵不予記載
現(xiàn)有的張佳氏叢葬景陵的記載全部出現(xiàn)在雍正朝后 ,無康熙朝皇帝下旨叢葬的資料 。章佳氏雍正朝奉安記載日期矛盾,在《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中,更出現(xiàn)章佳氏雍正元年九月及六月從葬景陵的記載??滴醯叟c其他后妃的喪儀也早就開始準備,有些甚至長達幾年,十幾年,但各種記載都只有一個奉安日期。可見“奉安準備”根本就解釋不了章佳氏出現(xiàn)多個奉安日期的疑點。
章佳氏去世于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的帝陵早于康熙二十年就已修好,康熙帝的三位皇后梓宮也早已奉安入了帝陵,就等待著皇帝梓宮奉安后關閉帝陵。章佳氏本系包衣奴才出身,如果康熙帝確實打算讓章佳氏從葬,早就可以將章佳氏撥出包衣,并且在三十八年當年就可以追封章佳氏為皇貴妃,甚至貴妃而不僅僅是第四等的妃,并且也可以同三位皇后那樣,將章佳氏 直接 放入地宮中。然而康熙帝都沒有這樣做。
另外章佳氏從葬帝陵在《世宗實錄》以及《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皇帝皇后喪儀》中均不予記載。 章佳氏撥出包衣、追贈皇貴妃及從葬景陵都在雍正年間完成 ,《清史稿》對其贈皇貴妃及從葬帝陵道出了原委:“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封?!?另外,康熙帝非常尊崇敬愛他的皇祖母孝莊太后,臨終卻沒有遺旨安排孝莊文皇后的奉安問題,豈可能會不提及皇祖母反而只記得安排一個章佳氏? 如要證明從葬系康熙帝旨意,不如直接拿出康熙帝的諭旨最為確鑿 。清朝皇貴妃從葬帝陵,系由雍正開創(chuàng)。
人物評價 敏妃章佳氏,本系滿洲鑲黃旗包衣,由內(nèi)務府宮女選拔入宮,并在康熙二十五年到三十年間連續(xù)生下三個子女,應算頗受寵愛的,再加上其為皇室誕育子嗣有功,因此康熙帝給予追封妃位榮譽。在《大清會典則例》中有“ 悼妃薨,追謚曰悼 ”的記載,再結合《國朝謚法考—— 妃謚 》的記錄,互相印證死后晉封的后妃其妃號可做封號也記為謚號,追謚與追封沒有什么實質不同,都系死后哀榮。
鞠育 :猶指生育。 章佳氏生前僅為庶妃,未見有撫養(yǎng)皇子皇女的記載,祭文中 “篤生椒實,時深 鞠育 之勞” 這句應連起來讀,其含義即是指敏妃在生育皇子皇女時辛苦了。其中鞠育二字和敏妃妃號也表現(xiàn)出章佳氏追封妃位系因其為皇室生育皇子皇女有功。
根據(jù)《清皇室四譜》皇子皇女卷記載章佳氏在康熙朝為庶妃,其生前在康熙朝無任何冊封記錄也可以佐證。反觀同樣宮女出身的德妃,在康熙十七年生育四阿哥后, 第二年烏雅氏便單獨進封為德嬪,康熙二十年德嬪又再冊封為德妃 。章佳氏則無此殊榮,雖生育三個子女,也未得一次冊封。再看孝懿皇后和敦肅皇貴妃(即雍正年妃,且敦肅皇貴妃金棺從葬帝陵,在《高宗實錄》及《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皇帝皇后喪儀》中都予以了記載) 都是在薨逝前得到皇帝的立即晉封 ,受皇帝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而章佳氏在其臨終前,康熙帝也沒有晉封。因此,雖然康熙帝對章佳氏頗寵愛,卻沒有任何特殊。章佳氏生前只是康熙帝眾多寵愛的妃嬪中普通的一員。
相關史料 《祭文》
《清史稿》列傳一 后妃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事圣祖為妃??滴跞四贽埃u曰敏妃。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封。妃又生女二,下嫁倉津、多爾濟。
藝術形象 電影2013年《宮鎖沉香》黃圣依飾演敏妃(敬敏皇貴妃)
網(wǎng)劇2013年《我為宮狂》楊蓉飾演敏妃(十三阿哥生母)
電視劇2001年《康熙王朝》王也天飾演寶日龍梅(原型為敬敏皇貴妃)
雖然德妃烏雅氏與敏妃章佳氏是宮女出身,但是她們的兒子一個是大清的帝王,一個是大清最器重的王爺,她們母憑子貴,所以一個封后,一個封為皇貴妃,最后都與康熙帝合葬。
康熙帝一生豐功偉績,對大清朝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而他的后宮妃子也是不少的,比起他的兒子雍正帝,自然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康熙帝一生立過三位皇后,第一任皇后是赫舍里氏,她是四大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雖然康熙帝與赫舍里氏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不過康熙帝與赫舍里氏是少年夫妻,感情深厚,赫舍里氏去世的時候,康熙帝非常感傷。
他的第二任皇后是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鈕祜祿氏進入康熙帝后宮時間也比較早,而且鈕祜祿氏出身也比較高,所以當時赫舍里氏去世之后,她便成為了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可是她也沒有陪康熙帝走完一生,后來也病逝了,這個時候,康熙帝便覺得自己有些克妻,于是便不再后宮中立后,而當時他最寵愛的是他的表妹佟佳氏,佟佳氏是康熙帝母親弟弟的女兒,她與康熙帝感情深厚,不過后來她也因為女兒的早夭抑郁成疾,在她離世前康熙帝便封她為皇后,可惜她只當了一天皇后便離世了。
德妃雖然是雍正帝的生母,但是德妃在康熙帝活著的時候只是妃位,而且德妃出身不是特別高,她原本是康熙帝后宮的宮女,而章佳氏也是宮女出身,不過她們的兒子非常爭氣,德妃的兒子做了帝王,自然德妃會被追封為皇后,而章佳氏的兒子怡親王是雍正時期的肱骨之臣,雍正帝為了可以給怡親王殊榮,便將他的生母追封為皇貴妃,與康熙帝合葬。
話說,康熙有四位非常寵愛的妃子,分別為惠妃、宜妃、德妃與榮妃,在這四位妃子中,有兩人是宮女出身,一位是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即孝恭仁皇后,另一位便是今天要講的宜妃。
宜妃姓郭絡羅氏,是一名來自內(nèi)務府鑲黃旗的包衣女子,父親名為三觀保。宜妃的父親三觀保雖然只是一名佐領,但他這個佐領與一般軍隊佐領卻大不相同,三觀保擔任的是盛京佐領,掌管著內(nèi)務府的關防大印,正是這層緣故,使得三觀??梢耘c一品大員一起入朝與就坐,而宜妃的得寵似乎與此也有關聯(lián)。
康熙十六年,宜妃在內(nèi)務府選秀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宮女,因其相貌出眾,而被康熙召幸,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這一年的冊封中,宜妃便被封為宜嬪,成為七嬪之一。一名小小的宮女一入宮便獲封內(nèi)廷主位,這在康熙朝后宮是極其罕見的,說明,從一開始,康熙就對宜妃另眼相看。
而且,與此同時,康熙還將宜妃的妹妹選入后宮,由此,清宮再次出現(xiàn)姐妹二人共侍一夫的局面。四年之后,康熙再次大規(guī)模封妃,這一次,宜妃獲升妃位,在四妃中排第二位,僅次于惠妃。宜妃之寵,可見一斑。
另一個體現(xiàn)宜妃得寵的方面,是其為康熙撫育了五個兒女。
首先,宜妃為康熙生了三個皇子,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與皇十一子胤禌。除此之外,宜妃還撫養(yǎng)了兩位公主,第一個是宜妃妹妹小郭絡羅氏所生的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第二個是庶妃章佳氏(敬敏皇貴妃)所生的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
此外,宜妃還是一個有錢人。
話說,康熙晚年有一次宜妃為康熙祝禧,要重修德勝門外的彌勒院,宜妃竟出了幾千兩銀子與三頃七十畝香火地。在重修寺院時,宜妃還派坤寧宮的首領太監(jiān)張啟用、李榮敬去拈香瞻禮。宜妃作為一名妃子,竟然能支使坤寧宮首領為其出宮辦事,其為后宮的地位,可見一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4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虞姬的身份是什么可怕至極
下一篇: 鐘無艷齊國王后,她到底有多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