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到底叫姜小白,呂小白還是齊小白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小編告訴你。
我們今天對姓與氏并不作區(qū)分,但在先秦時期,姓與氏卻有嚴格的區(qū)分。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殷周制度論》中寫道: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姓用以別婚姻,而氏用以別貴賤。故而,貴族男子稱氏而不稱姓。春秋時期的齊國為姜姓,故其公女常稱為“某姜”,如:莊姜、文姜、東郭姜、哀姜等等,皆源於齊國公室。故而,稱齊桓公為姜小白,不符合先秦時期對貴族男子的稱謂習慣。
姜姓齊國,最為后人熟知的氏為呂。而關於姜姓齊國之所以為呂氏?最為通行的說法是:因姜子牙的先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又因其名為“尚”,而世稱“呂尚”。另一名為“望”(周文王,認為姜子牙是其太公(公亶父)期望的賢臣,故稱其為太公望),于是,姜子牙也稱“呂望”或“太公望”。但是,大禹乃上古時期的人物,其事跡很難考證。
其實,姜氏齊國為呂氏,還有另外一種可能要更可信。那就是姜子牙的最早封國為“呂”,故以“呂”為氏。據(jù)北宋呂通的墓志銘上記載:..(其祖)姜(呂)尚,因封地於汲郡(今河南衛(wèi)輝市),國號為“呂”,故又名呂尚。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根據(jù)《國語》:齊、許、申、呂由大姜的記載,而許、申、呂三國皆位於今河南,推測齊國的初封地,亦應與三國近(則齊國的初封地,在今河南南陽附近),認為呂國或許就是齊國。
既然,姜姓齊國的始封君為呂氏。那么,齊桓公被稱為呂小白,也當然不會有錯。
但是,“氏”卻比“姓”要復雜的多,而并非一成不變。先秦時期的貴族,會隨著其家族勢力的發(fā)展,衍生出多個“氏”。所以,氏又有大宗、小宗之分,即是說:貴族男子可以有好幾個氏。比如,晉國的執(zhí)政正卿--士會,因被封于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為范氏始祖,士會還有一支子孫滯留秦國,復其先祖劉氏。晉國最后一任執(zhí)政正卿--智瑤,也被稱為荀瑤(智氏源於荀氏)。明末思想家顧炎武也說道: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再據(jù)顧炎武的《原姓》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顧炎武的觀點是符合先秦史籍中的姓氏稱謂的,比如諸侯國君的兒子都通稱為公子某某,嫡長子可稱為世子某某,如公子重耳、公子小白、世子忽等等。在國與國之間交往,為了區(qū)分彼此,再把“某國”冠在前面,如晉公子重耳、齊公子小白、鄭世子忽等等,便一目了然。
再根據(jù)諸侯在失國之后,其公室通常以其國名為“氏”。例如吳以吳為氏、鄭以鄭為氏、秦以秦為氏、魯以魯為氏等等。而齊氏的最主要來源,也當然是源於齊國公室。齊桓公為齊國國君,稱其為齊小白也并無不可。
故而,按照先秦時期的稱謂習慣,齊桓公可以稱呂小白,也可以稱齊小白。
齊桓公并不姓齊,他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姜小白。
齊桓公(公元前643年10月7日出生),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 ,名“小白”。
就是說齊桓公的名字叫姜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齊襄公弟,其母為衛(wèi)國人[2]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齊國內(nèi)亂后[3-4]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5] 。
那為什么會有人說他姓齊呢?
那就是這些人對歷史不太了解,對齊桓公不了解,當時齊桓公在齊國,當時在齊國,以國姓為姓并不少見。而桓公則是歷史上都其的稱號。
故齊桓公并不姓齊,他叫姜小白。
因為齊桓公的本名就叫“姜小白”,別名“齊桓公”。
齊桓公(?~前643年),姜姓,呂氏? ,名小白。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wèi)姬? 。
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后,搶先回國,奪取君位。? 任內(nèi)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逐漸強盛。 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豎刁、開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
主要成就
(一)、政治
齊桓公在位時致力于劃分和整頓行政區(qū)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xiāng)和十五個士鄉(xiāng),共二十一個鄉(xiāng)。十五個士鄉(xiāng)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xiāng),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xiāng)。
他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業(yè)立三族,商業(yè)立三鄉(xiāng),川澤業(yè)立三虞,山林業(yè)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xiāng),每鄉(xiāng)設一鄉(xiāng)師。三鄉(xiāng)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nèi)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于是全國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
(二)、軍事
齊桓公強調(diào)寓兵于農(nóng),規(guī)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里設里有司。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xiāng),每鄉(xiāng)設一鄉(xiāng)良人,主管鄉(xiāng)的軍令。戰(zhàn)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里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里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xiāng)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xiāng)良人帶領。五鄉(xiāng)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xiāng)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帥。
這樣軍隊組織便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于是軍隊的戰(zhàn)斗力得以提高。
(三)、經(jīng)濟
管仲在改革中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jù)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征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他又提倡發(fā)展經(jīng)濟,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又規(guī)定國家鑄造錢幣,發(fā)展?jié)O業(yè)、鹽業(yè),鼓勵與境外的貿(mào)易?;腹罅ν菩羞@些經(jīng)濟政策,齊國經(jīng)濟開始繁榮起來。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齊桓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4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