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氏為維護專權(quán),安插了大量黨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當初,和帝在長安召見竇憲,朝臣甚至議論稱之“萬歲”,尚書韓棱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這一方面說明竇氏權(quán)勢的貴盛,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朝臣趨炎附勢的風氣。因而,漢和帝執(zhí)掌政權(quán)后,立即清理竇氏殘黨余孽,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而被罷免,后自殺。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guān)系而做官的,統(tǒng)統(tǒng)被罷免回家。
當然,這里也免不了有一些是因為有人攜私怨報私仇,而蒙冤至死的。班固,就是其中一例。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令陜西涇陽縣南)人,其父班彪為東漢著名歷史學(xué)家。漢章帝即位后,因“雅好文章”而更加器重班固。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以車騎將軍領(lǐng)兵伐北匈奴,班固隨軍出發(fā),任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漢軍出塞三千余里,大敗北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班固因此作《封燕山銘》,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銘”。
后來的竇憲謀殺漢和帝的案件,本與班固毫無關(guān)系,但班固既為竇氏幕府人物,自然遭到株連,因而被免官。但洛陽令種兢因私恨卻將班固下獄并致死。值得注意的是,漢和帝了解了這些情況,下詔譴責了種兢公報私仇的惡劣做法,并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抵罪,表現(xiàn)出處理事務(wù)公平公正、見錯必究的精神。
東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宮廷內(nèi)設(shè)置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職務(wù)。他們負責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在漢和帝奪回政權(quán)的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與了策劃和實施,在論功行賞時,鄭眾自然是首功。于是,鄭眾被升遷為大長秋。“長秋”是漢代皇后的宮名,用以名官,稱其官署為“長秋寺”。這是皇后近侍官首領(lǐng),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wù)。
在進行策勛頒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漢和帝的贊賞。因此,漢和帝以后便經(jīng)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所以史書上說“宦官用權(quán)自此始矣”!
當然,漢和帝重用宦官,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這就是,這時期他所信任、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xù)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永元八年(公元96年)的四年間,相繼故去的就有: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千乘王劉伉、太傅鄧彪,廣宗王劉萬歲、太尉尹睦、司徒丁鴻、城陽王劉淑、樂成王劉黨、陳敬王劉羨等十位朝廷重臣和宗王。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集團的勢力后,漢和帝開始親理政事。他每天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從他親政的所作所為來看,尚不失為一個英明有為的君主。
西北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余國;東北有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于,將遼東收歸,改為渤???。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過少數(shù)民族的叛亂。
和帝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災(zāi)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nóng)時。
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于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jù)經(jīng)典,而“務(wù)從寬恕”。
漢和帝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jù)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公元97年),竇太后死后。由于宮廷緊守秘密,漢和帝是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睗h和帝卻念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yīng)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號,謚為章德皇后。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漢章帝時,居巢侯劉般死,按規(guī)定應(yīng)由長子劉愷襲爵,但為滿足父親的遺愿,他堅持讓弟弟劉憲襲封,自己則逃往外地。執(zhí)政官上奏請示收回劉愷封國,漢章帝嘉其義,特許等待他。
可劉愷始終沒有回來,十多年后,執(zhí)政官又提起此事。對此,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曾說:‘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有什么難的呢?’有司沒有推究劉愷此舉的樂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處理,這樣做,恐怕不能助長禮讓的風氣,成就寬弘的教化啊!”漢和帝深以為然,下詔說:“王法崇善,成人之美?!庇谑?,不僅同意劉憲襲爵,而且征劉愷為郎。
愛民為本:和帝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zāi)人禍的自身原因。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京城洛陽地區(qū)發(fā)生蝗災(zāi),他下詔首先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今廣東地區(qū))出產(chǎn)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jīng)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和帝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fù)受獻!”愛民之意,發(fā)自肺腑。
選官用賢
漢和帝深感吏制建設(shè)對一個政權(quán)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據(jù)統(tǒng)計,他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這既反映出東漢吏制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xiàn)出漢和帝為改變這種現(xiàn)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從奪回政權(quán)到親理朝政,可以看出漢和帝是一個寬和仁愛的君主,這與他的謚號“和”是吻合的。但作為一個君主,明辨是非,當機立斷,更是一個重要的素質(zhì),在清除竇氏集團的斗爭中,漢和帝做到了這一點;在廢立后妃的過程中,這一點也表現(xiàn)得相當充分。
漢和帝漸長以后,前執(zhí)金吾陰識的女兒被選入后宮。陰氏世為貴戚,再加上年少聰慧,面貌秀麗,讓漢和帝傾心于她,在永元八年(公元96年)冊立為皇后。不久,漢和帝又把前護羌校尉鄧訓(xùn)的女兒鄧綏選入后宮。鄧氏的祖父為高密侯鄧禹,出身于“元功之族”,也為世代權(quán)貴之家。但鄧氏比陰皇后更加年輕、更加漂亮,特別是性格更加溫順,因此,最得和帝的寵愛,冊立鄧氏為貴人。
一次,鄧貴人偶感風寒,臥床不起,漢和帝連忙命令貴人的家屬進宮探視,并允許他們自由出入宮禁。鄧貴人就此勸阻和帝說:“宮禁重地,陛下竟許為妾外家出入,恐遭異議,妾不敢蒙此厚恩?!焙偷鄄唤潎@道:“其他人以見親屬為榮,貴人反以為憂,識見真非常人可及!”于是,對鄧貴人更加寵愛。這引起了陰皇后的嫉妒,發(fā)狠道:“他日我若得志,必使鄧氏再無遺類!”宮中侍女平常受到鄧貴人許多恩惠,將陰皇后的話傳給了貴人。鄧貴人見不容于皇后,流淚說道:“我平常敬奉皇后,小心有加,尚不見容,日后怎能和好相處。與其將來受禍,還不如今日絕命,也可以上報帝恩,中免族禍,死也無恨了!”說畢,要飲藥自殺。鄧貴人說這番話時,適逢宮人趙玉在旁,慌忙勸阻。事情真相漸為漢和帝知曉,漢和帝除對陰后疏遠一層外,又加憎恨,遂有了廢立皇后的打算。
永元十四年(公元93年),有人告發(fā)陰皇后私為巫蠱,咒詛皇上。漢和帝令中常侍張慎草草審訊,隨即定案,冊廢陰皇后,令遷居桐宮。陰皇后在桐宮中悲憤難忍,不久死去。廢陰皇后以后,漢和帝想立即立鄧貴人為后。鄧貴人起初不從,稱病不起,然而和帝決心已下,非她莫屬,經(jīng)過幾個月的推推讓讓,鄧氏終于即皇后位。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劉肇,到二十七歲這一年,終于熬不住了。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冬十二月辛未,漢和帝在京都洛陽章德前殿去世。次年,葬于慎陵(今河南孟津)。謚號“孝和”,廟號“穆宗”。
漢和帝死時,尚未及立太子。陰皇后、鄧皇后均未有子嗣,后宮嬪妃所生子,前后夭折了十幾個。因此,往往視宮中為兇地,以后所生皇子均由奶娘抱出宮外,寄養(yǎng)民間。等到漢和帝駕崩,群臣一時也難以盡尋皇子下落。最后,由鄧皇后提供線索,只找到了宮女所生的兩個皇子,長者劉勝八歲,素有痼疾,未便迎立;少子劉隆,出生才百日,乃即令迎入,立為太子,當夜即位,尊鄧后為鄧太后,是為漢殤帝。不到半月,即到明年,于是改元延平。因殤帝尚在襁褓之中,只能由鄧太后臨朝聽政。
姓名:劉肇> 謚號:和> 生年:公元79年> 卒年:公元105年> 年號:永元;元興> 陵墓:慎陵,在孟津縣> 皇后:陰氏;鄧綏> 子女:兩子> 政績:誅滅外戚竇氏集團,奪回政權(quán)> 過失:信用宦官,為東漢后期宦官專權(quán)埋下隱患> 漢和帝劉肇一輩子都在跟他的命運作斗爭:從小被迫離開生母,不滿10歲又死了父親;登基后,把持政權(quán)的是養(yǎng)母和她的一幫親戚;好不容易從外戚手中奪回政權(quán),正待大展宏圖時,卻又一病不起,年紀輕輕就命喪黃泉。> 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卻被命運扼住了喉嚨,這無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 一> 劉肇是漢章帝劉火旦的第四子,他的生母姓梁,是宮中的一名貴人。> 說不上是幸運還是不幸,劉肇出生后不久,就被他父親的大老婆——竇皇后相中了。這位竇皇后自己不會生孩子,又擔心自己皇后的位置動搖,想認養(yǎng)個皇子,間接實現(xiàn)母憑子貴的目標。她覺得梁貴人比較好說話,就與梁貴人商量,欲認養(yǎng)劉肇。梁貴人很高興,認為劉肇跟著皇后肯定比跟著自己有前途,說不定將來能當上太子,就歡歡喜喜地把他“送”給了竇皇后。> 梁貴人想得沒錯,劉肇跟著竇皇后的確有前途。當時的太子是宋貴人所生的皇子劉慶,可竇皇后為了讓劉肇當上太子,天天在劉火旦面前說宋貴人的壞話。日久天長,劉火旦經(jīng)不住竇皇后的再三挑撥,就下詔廢了太子劉慶,改立劉肇為太子。> 那是公元82年,劉肇不到4歲,還不明白“太子”這兩個字意味著什么,他仍舊像往常一樣,天天跑去找慶哥哥——剛從太子位子上被攆下來的劉慶玩。劉慶當時也才5歲,同樣不明事理,也不記恨劉肇,倆人仍舊像以前一樣要好,入則同室,出則同車。
鄧綏是東漢和帝的皇后,漢光武帝時太傅的孫女,南陽新野人,東漢女政治家。鄧綏自小孝順慈愛、喜好讀書,六歲即讀史書,十二歲通《詩》、《論語》,常和諸兄互相討論其中要義。> > 鄧綏從小不喜歡學(xué)做家務(wù)和針織女紅等,因此屢次被其母親責罵,母親以傳統(tǒng)男女有別的看法,認為女孩子唯有習(xí)女工最重要,于是她在白天學(xué)女工之外,晚上仍讀經(jīng)書,她父親則對她讀書較為支持,認為她才能勝過他其它幾個兒子。她自小就對讀經(jīng)史等被認為男性所從事的活動有如此興趣,對她后來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有所影響。> > 由于鄧家恪守孝道,家教甚嚴,鄧綏養(yǎng)成了克己奉禮的性格。她5歲的時候,年邁的祖母親自為她剪發(fā),因老眼昏花,不小心剪破了她的額頭,鄧綏竟忍痛不語。家人見狀很奇怪,就問她疼不疼。鄧綏說:“不是不疼,只因太夫人憐愛我,這么大年紀了還為我梳理頭發(fā),我實在不忍傷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才強忍著不說?!币粋€五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明事理的話,誰敢說她日后不會有所作為?> > 鄧綏長得十分漂亮,粉白的面龐,水汪汪的眼睛,櫻桃般的小口,鄧家老幼都十分喜愛她。鄧綏的父親遇到問題,都要與鄧綏商議。父親的器重和栽培,使鄧綏很早就有了理家處事的本領(lǐng)。> > 鄧綏十五歲時被選入宮中,她一入宮,就在嬪妃中間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那些自命不凡的妃子本以為自己美麗動人,見了鄧綏才發(fā)現(xiàn)天外有天,這世上竟有比自己還美的人!漢和帝劉肇更是被鄧綏的美貌迷住了。他一見鄧綏,即驚為天人,覺得身邊所有的女人都不能與之相比。他將鄧綏冊封為貴人,讓她居住在嘉德宮,幾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在嘉德宮留宿。> > 這樣一來,和帝的大老婆陰皇后不樂意了。這位陰皇后的母親是鄧禹的另一個孫女,算起來,她還是鄧綏的親戚。陰皇后比鄧綏早入宮三年,也很聰明、美麗,入宮不久就被封為貴人,然后又被立為皇后??墒?,這位陰皇后心眼兒小,她不許和帝親近別的女人,和帝若在別的嬪妃處留宿,她就會拍桌子摔板凳。> > 入宮后,陰皇后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常在和帝面前說鄧綏的不是。和帝為此很煩陰皇后,漸漸地,他連陰皇后住的長秋宮都不常去了。> > 鄧綏對待漢和帝的皇后陰后甚為謙謹,如在在宴會之時,嬪妃們多打扮得很艷麗,只有她素服不裝飾,而且平時衣服不敢與陰后同色。> > 鄧綏晉見皇上時不敢與陰后并坐立,走路也表現(xiàn)出很謙卑的姿態(tài),說話也不敢先于陰后;陰后被疏遠之時,她就常托病不受皇上召見。但也因她如此地敬慎曲從,益受到皇帝的喜愛。> > 她雖身為貴人且深受寵愛,但仍只是皇帝的妾,其地位與皇后相差甚多,因此必須自謙以防遭到妒忌。但她受寵日盛,仍使得陰后大為擔憂妒忌,好多次都想加害她。> > 鄧綏得知此事,常垂淚嘆息。和帝問她何故,鄧綏說,她與陰皇后都無子嗣,后宮嬪妃所生的幾位皇子,也都不幸夭折,她擔心東漢皇室后繼無人。和帝一聽,覺得鄧綏比陰皇后更近人情,而且處處為漢室著想,從此更加疼愛她。> > 一次,鄧綏染病,和帝心疼不已,特許她可以召家人進宮探視,且不限時日。鄧綏口中謝恩,卻拒絕了皇帝的美意。她說:宮廷乃皇家禁地,若讓外人長久滯留宮中,不但有違圣制,那些大臣也會批評陛下您徇私情、指責臣妾我不知足。這番話一出,和帝對鄧綏的敬重又加深了幾分。> > 陰皇后見鄧綏聲名日盛,不禁惱羞成怒,天天想著怎么弄死鄧綏。公元101年,和帝病危,陰皇后認為時機到了,就對著自己親近的隨從立下誓言:我若得志,一定先除掉鄧綏,將鄧氏滿門抄斬!> > 由于鄧綏在宮中人緣很好,有人把此話偷偷地轉(zhuǎn)告給她,希望她有所防備。鄧綏聽了,大吃一驚,她知道,和帝一死,自己的靠山就倒了,而和帝無子嗣,到那時,陰皇后臨朝稱制,自己絕對死無葬身之地。鄧綏不愿意死在陰皇后手中,就想喝毒藥自殺。宮女們急忙勸阻,并謊稱皇上的病已痊愈,鄧綏信以為真,放棄了自盡的念頭。> > 事有湊巧,沒過幾天,和帝果然康復(fù)。他得知鄧綏尋死之事,將其理解為“鄧貴人對朕情深意重”,對其更加寵愛。> > 陰皇后計劃落空,開始采取旁門左道。她請來巫師下蠱,咒鄧綏速死、皇帝無子,以期保全皇后之位。此事最終被和帝知道了。和帝大怒,下令逮捕了相關(guān)人員,并將陰皇后趕出長秋宮,命她到桐宮深刻反思。陰皇后哪能咽得下這口氣,不久就一病不起,活活地氣死了。> > 陰皇后被治罪關(guān)押時,鄧綏曾出面替她求情,和帝不但沒有批準,反被鄧綏這種不計前嫌、寬宏大量的胸懷所感動。事隔不久,有朝臣奏稱:長秋宮虛位,應(yīng)選賢德者充任。和帝馬上指定鄧綏當皇后。至此鄧綏入主長秋宮,步入了政治坦途。> > 鄧綏登上皇后寶座后,仍舊謙和待人,謹慎自制。她帶頭掀起節(jié)約運動,著布衣,嘗素食,凡各地上貢的奇珍異寶,全部下令禁絕,只要求供應(yīng)紙、墨。> > 鄧皇后的所作所為贏得了宮廷內(nèi)外的贊賞,才女班昭還參照她的作為,寫下了傳世名作《女誡》。> > 在后宮,她一反陰后對其他妃子的忌視,對于和帝的其它貴人甚為優(yōu)遇。在宮中用度上力行儉約,她罷不合禮之祠官、免遣不少宮人,并減少衣食宴樂上的各種花費。> > 公元105年,漢和帝駕崩。和帝死時,朝中尚未立太子,整個東漢皇室,只留下寄養(yǎng)于民間的兩個小皇子。剛二十五歲的鄧綏果斷地擔起了朝廷重任。她派人尋回兩個小皇子,扶持年紀最小的皇子劉隆登上帝位,即歷史上的漢殤帝。而她本人,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掌握了朝中實權(quán)。可憐漢殤帝命短,才當了八個月皇帝,奶還沒斷,氣就斷了。于是鄧綏又從皇室近親中挑了個十三歲的男孩登基,即漢安帝劉祜,她則繼續(xù)臨朝聽政。> > 和帝剛死時,宮中有人趁亂偷了一筐寶珠。鄧綏認為,此事雖小,但關(guān)乎宮廷風紀,于是決定親自查辦此事。為防屈打成招、累及無辜,她沒有采取刑訊逼供的方法,而是深入宮中調(diào)查,經(jīng)察言觀色并與眾人交心,終于讓盜賊認罪伏法。> > 鄧綏臨朝以后,東漢政權(quán)恰好正陷入危難期,災(zāi)害不斷,蠻夷入侵。面對天災(zāi)人禍,鄧綏絲毫不顯慌亂,她任用賢良,,采取有力措施穩(wěn)定局勢。聽說百姓挨餓,她就通宵不眠,并親自裁減宮中開支,賑濟災(zāi)民。鄧太后的威望很快樹立起來,贏得了天下人的敬重。> > 在刑獄上,鄧綏精明體察,常能破除冤情;在學(xué)術(shù)上,鄧太后除本身甚為好學(xué)外,亦努力獎掖學(xué)術(shù),曾召集學(xué)者于在東觀校對傳記;在用人上,太后及鄧騭皆引用許多名士如楊震等人。其攝政期間時值羌亂大起,且天災(zāi)不斷,造成盜賊四起,民不聊生,每有災(zāi),鄧太后多自行節(jié)儉以救災(zāi);在統(tǒng)治方法上,雖然她本身具有政治能力,但她以一個女性的身份,不便隨時拋頭露面,故常身在后宮,必須用一些私近的人為助。她大量任用其兄弟,先以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輔政,后又為晉升大將軍,常留禁中,有大事常與之商量,其它的兄弟如鄧悝、鄧弘、鄧閶等亦居官封侯,成為鄧太后統(tǒng)治上的助手。> > 實事求是地說,鄧綏的確有治國的本領(lǐng)。但是,鄧綏也有過失,那就是過分依賴外戚,過于看重權(quán)力。和帝在世時,鄧氏家族受封賞者很少。鄧綏擔心鄧氏家族像歷史上的外戚集團那樣慘遭不測,每逢和帝提起封賞她的娘家人,她總是“哀請謙讓”。鄧綏的長兄鄧騭很有能力,但也不過是個虎賁中郎將。鄧綏執(zhí)政后,為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開始依賴娘家人。經(jīng)她提拔,她的娘家兄弟個個官居要職,從中央到地方,到處都是鄧氏家族的勢力。> > 凡太后攝政,必引來外戚參與國家機要并被委以重任,這是東漢政治舞臺上的慣例,也怪不得鄧綏。再說,鄧綏并沒有一味地驕縱外戚,她對娘家人要求很嚴格,常告誡他們不可飛揚跋扈,不許他們做任何違法亂紀的事。她曾詔告京師一帶各長官,對鄧氏犯錯不要寬假。其后,鄧太后也下詔讓一些皇室子弟與鄧氏子弟一同開學(xué)校,教經(jīng)書,并親自督導(dǎo),希望能防止其子弟們生活過于驕逸。在她的管教之下,鄧騭等外戚亦多恭順節(jié)儉,力謀為國,因此外戚并未成為禍患,相比較來看,鄧氏家族成員還算清明、忠順,對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也作出了貢獻。> > 此外,鄧太后也重用了不少宦官如等人為助,以他們來傳達內(nèi)外消息,而較少直接見公卿大臣,當時雖尚未有宦宮亂政的情形出現(xiàn),卻也造成他們的權(quán)力逐漸增加,為東漢后來的政治帶來不好的影響。> > 倚重外戚,又不大權(quán)旁落,防止受人挾制,這也是鄧綏的另一個高明之處。但或許是鄧綏認為自己太高明了,比真正的皇帝還要高明,所以,她漸漸對權(quán)力產(chǎn)生了迷戀。漢安帝劉祜長大之后,她仍舊臨朝聽政,不肯退出歷史舞臺。倘若有人勸她“退出”,輕則被削職,重則被處死,她絕不手下留情。> > 公元121年,鄧綏去世,她執(zhí)政十六年,勤于政事,,為東漢王朝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死后被葬于洛陽北邙山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5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