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載:“魯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夏,谷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薄蹲髠鳌坊腹拍?公元前703年)載:“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及巴客,以聘于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其幣,殺道朔及巴行人,……”記得是巴國(當時在鄂西,后遷川東)派了韓服到楚國,并通過楚國要與鄧國建立友好關系,楚國派道朔同巴國的韓服一起往鄧國,到鄧國南部邊境的鄧國的屬國鄾國時,鄾國人奪了他們所帶的禮物,并殺了道朔及巴國的行人。為此,楚國派人質(zhì)問鄧國,鄧國不接受指責,于是楚國派兵和鄧國作戰(zhàn),并打敗了鄧國。這是《左傳》記載的一段史實,也是史料中記載的發(fā)生在襄陽的第一場戰(zhàn)爭。
鄧國在周代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為第二等的侯爵,國土縱橫幾百里或百馀里是應有的規(guī)模,不會象今日的鄉(xiāng)鎮(zhèn)一樣縱橫只十里、八里那么局促狹小。第四等爵位的巴國派使臣從幾百里遠的地方帶禮物來主動結(jié)好鄧國,可見當時鄧國的國勢與威望。
著名考古學者、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明確指明鄧國在河南鄧縣(今鄧州市)。童書業(yè)在《古巴國辨》,呂思勉在《先秦史》諸文獻中,均準確無誤的指明鄧國在今河南鄧縣(今鄧州市),而不是湖北的襄樊。
2009年7月14日,襄陽市考古隊員為配合內(nèi)環(huán)線建設進行考古時發(fā)現(xiàn)了兩片春秋早期的卜骨。這兩片卜骨出土在鄧城遺址以南約600米處的王家巷遺址。據(jù)介紹,這是在鄧城遺址附近首次發(fā)現(xiàn)卜骨,為鄧國都城在鄧城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據(jù)襄陽內(nèi)環(huán)線工程考古項目執(zhí)行負責人王先福介紹,在王家巷遺址出土的卜骨是用牛的肩胛骨制成,該卜骨上的孔上下左右排列整齊。商周時期,人們在決定某件較為重大的事情時,將制好的卜骨放在火上灼燒,根據(jù)灼燒后孔產(chǎn)生的裂紋走向判斷吉兇,然后將整個占卜過程及其結(jié)果刻在卜骨上。此次出土的卜骨上沒有文字并且沒有灼燒過的痕跡,證明這兩塊卜骨沒有被當時的人使用過?!鞍l(fā)現(xiàn)卜骨的遺址在鄧城城址以南約600米處,這里很可能為古鄧城的作坊區(qū)?!蓖跸雀=榻B,卜骨一般出土于較為重要的遺址,如都城殷墟、燕下都等地。該卜骨的發(fā)現(xiàn)為鄧國都城在鄧城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鄧姓源于鄧國(今鄧州市),是因國而得姓。鄧國始受封于殷商時期,鄧國立國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曼。最早記述黃帝至春秋時期列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的著作《世本》說:“鄧為曼姓?!?/p>
鄧姓還有一個來源,即李姓改鄧姓。據(jù)湖南安化《鄧氏族譜》說,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從鎰為鄧王,南唐覆亡,李后主及后妃、宗室300余人作為亡國之俘,被押往開封。從鎰之子天和僥幸逃脫,迤邐來至安化隱居,為躲避追殺,便以乃父的封號為姓,改姓鄧。這是鄧姓的第二個來源。
擴展資料:
鄧姓的遷徙:
鄧國滅于楚國后,鄧姓人大多數(shù)仍安居故土(已屬楚地),這些鄧國遺民被稱為楚人。對他們來說,不過是拔鄧幟,易楚幟,換了一個國君而已。到了漢代,由于兵燹戰(zhàn)亂、出仕等原因,鄧姓有自古鄧國(時稱楚地、今鄧州)移居于今四川、陜西、廣東、江蘇等地者,如西漢的鄧通家于蜀郡南安(今四川樂山),鄧先家于成固(今陜西城固),鄧宓家于番禺(今山東廣州)。
西晉末年,中原板蕩,干戈不息,匈奴人劉曜率兵攻破長安,晉愍帝投降,西晉滅亡。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中原士家大族及流離失所的百姓被迫播遷,尋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鄧姓
曼氏鄧姓是華夏鄧姓中的一支,是殷商子姓分支曼氏中的一支后裔,確切地說是周封侯曼氏吾離的后裔。本宗是曼氏鄧姓中的一支,族譜中有明確記載不屬于東漢鄧禹公后裔。本堂《鄧氏族譜》(以下簡稱堂譜)中所記載的自曼季公至鄧禹公間一千二百余年的曼氏鄧姓史點滴,是我宗十數(shù)次編譜先祖?zhèn)兊男燎诤顾?。本文將堂譜中有關曼氏鄧姓的人源、地源和姓源的記載逐一列出,并盡力做到與史籍中的有關記載相互印證,其意在與曼氏鄧姓宗親共同探討,力求尋得一個較為接近鄧史事實的結(jié)論。析文是筆者個人對族譜記載的理解,自以為合情合理的推斷亦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或進一步論證。
一、曼季與殷商侯國
堂譜記載:“曼氏,季。公系商湯王二十二世孫殷商武丁王之叔小辛王之弟”,“后尊稱曼季為受姓鼻祖”。
析:古人王者有姓,貴族有氏,而庶民奴隸則無姓氏。曼季為殷商貴族,因不能為王故賜受曼氏。從史籍《世本》和《路史》中關于武丁王封叔父的記載來看,曼季的季字作叔字解,曼季即曼叔,無有名和姓。
據(jù)此可推定為:曼氏鄧姓最早的先祖是殷商武丁王的一個曼氏叔父。曼季作為人物名字在史籍中暫未見到,只出現(xiàn)在鄧氏族譜中,是編譜先祖為尊重鼻祖,故以季代名,稱曼季公。受姓鼻祖賜受曼氏后,其祖姓子姓即成為了 歷史 ,不可再作為姓,否則應視為藐視王(皇)威。
所以筆者以為,但凡稱曼公為“子曼”,稱曼姓鄧國為“子姓鄧國”,稱曼氏鄧姓為“子姓鄧氏”,都應該是不恰當?shù)?。曼季是殷商子姓后裔,這是史籍記載和鄧氏族譜所確定的,所謂“曼氏鄧姓是上古顓頊賜姓為曼姓的金天氏后裔”的說法是錯誤的?!昂笞鸱Q曼季為受姓鼻祖”,此應是曼氏鄧姓后人在第一次制譜時定地位。
從氏往上溯,曼季是殷商子姓分支曼氏一支的得姓始祖,從姓往上溯,曼季是曼氏其中一支曼氏鄧姓的受姓鼻祖?!昂笞稹奔词锹相囆蘸笕俗穑ǚ睿┑?。曼季公是曼氏鄧姓最早、最前面的一位祖先,后人尊其為“受姓鼻祖”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堂譜記載:“武丁王中興時,封曼季為殷(室)輔考證監(jiān)史鄧侯于河北召陵之鄧城也”。
析:曼季的官職看似有托孤之意,疑是小乙王所封。這一官職應是《史記·殷本紀》中所記載的“冢宰”一職,類似于輔佐周成王時的周公旦和清朝時的“首輔大臣”的職能。武丁王在位五十九年,估計登王位時年齡不大?!叭瓴徽f”后有了傅說等賢人,武丁王親政,封曼叔為侯爵位,封地在河北召陵鄧城,以封地名前置稱“鄧侯”。
曼季封地的三個地名中,只有召陵這一地名史上有記載,且至今仍是,現(xiàn)為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qū)?!昂颖薄笔侵甘裁吹胤?,是黃河以北還是現(xiàn)在河北省或漢水以北仍需考證。堂譜中有“河北召陵”之說,春秋戰(zhàn)國時先祖墓葬地又在“河北古城”、“河北穎川向闕”和“汝南城北”,據(jù)此筆者以為史籍中記載的“武丁王封叔父于河北”與堂譜中記載的“河北”是同一個地方,即河南省汝南至召陵又至穎川一帶,屬淮河以北。
堂譜記載:“吾離襲侯國于鄧州”而曼季公的封地又在“河北召陵”,為此,曼氏鄧族的先祖?zhèn)円布{悶過,并解釋說此“河北”就是河南,只是新王易制叫法不同而已,再者,“舊譜源流考”,也就是說傳承下來的源流考就是這么記載的。筆者認為,河南鄧州與“河北召陵”是非常明顯的兩個地方,之所以產(chǎn)生困惑是因為古時沒有精細地圖和交通、通訊不便所致。
春秋時鄧襄寨屬于古蔡國,如果鄧襄寨是堂譜中所指的古鄧城,那么周王為何將蔡國境內(nèi)的鄧襄封與鄧侯,而蔡國又為何允許周王從中剜出一塊給鄧侯?唯一的解釋是:鄧襄本是曼氏先祖封地,周武王滅殷商后,并未收取殷商貴族的土地,鄧襄作為曼氏后人祭祀先祖的地方,便一直保留到春秋初,曼氏后人襲封侯國于鄧州后,周王又將這塊曼氏先人的土地封給了鄧侯吾離。
史書中提到的殷商侯國鄧國,堂譜中未見記載,曼公是殷商子姓王族,是否可以立國?周武王伐紂前,其部族稱周族,周人,史籍中未見有稱周國的。所以,筆者認為在殷商時封了一塊地算不算國還有待考證,若真有殷商侯國鄧國,那么它的所在地應該在河南郾城縣東南的鄧地,南與召陵相接。殷商時,此地應為曼氏家族居所地,武丁王“初封”曼叔于“鄧城”后,后又將此鄧地封給了曼叔。所以,此地既可稱為鄧地,又可以稱曼地,這既符合史籍記載,又符合鄧族家譜中的“曼季立國于穎川召陵間”的記載。
“曼季立國于穎川召陵間”,共繁衍了不少于八代,其中六代世襲鄧侯。公元前1046年,曼氏殷商鄧國因宗主國殷商的滅亡而滅亡,存世約兩百年。
二、周鄧國和周諸侯國鄧國
堂譜記載:“昆,仕殷紂王,封特專外軍政后歸周封侯”??。衷\,周諸侯,配田大夫人田祚侯之女,長子吾離”。
析:堂譜記載曼氏昆是曼季第六代孫,是曼氏九公的孫子?!疤貙M廛娬币宦?,應是紂王退守殷都朝歌時所封。周武王攻破朝歌后,紂王自焚,曼氏昆見大勢已去,率部族歸降周王,周武王為顯仁德,將紂王之子武庚封于朝歌,而將曼氏昆封到了河南鄧地,并將殷商侯國之鄧地封給了兄弟叔度,是為蔡國。曼氏昆是周諸侯國鄧國的第一位國君。受封后,曼氏族人(鄧人)從郾城東南的曼氏發(fā)源地遷徙到了河南鄧州一帶,建立了鄧國,這與馬世之先生(1937年生,河南省溫縣人,考古學家),“西周初,鄧人南遷至南陽盆地”的推斷相吻合。
曼氏?。s公元前790-730在世)是堂譜中有記載的第二位周侯,是鄧侯吾離之父。
在堂譜中,自曼氏昆至曼氏俊其間約二百五十余年未見有封侯、世襲侯和國君之類的記載。《世表》和《世本》及史籍中也未見有相關記載。筆者認為,史籍與堂譜對這段 歷史 均無記載并非巧合,而是共同證明了一個事實:在這兩百余年的時間內(nèi),周鄧國既無侯也無國君,鄧國的實際國君是周天子,而導致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只有一個:西周初的“三監(jiān)之亂”。
周武王滅殷商后,并沒有消滅殷商的所有勢力,為監(jiān)督、遏制這些勢力,除將在郾城東南至召陵鄧地上的曼氏(鄧人)遷至南陽盆地外,還將其兄弟分封在衛(wèi)、鄘和邶地,史稱“三監(jiān)”。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攝政,這一行為引起了其它兄弟的不滿,主要是叔鮮和叔度,于是他們聯(lián)合紂王之子武庚一同造反,史稱“三監(jiān)之亂”。
周武王兄弟的目的是奪取王位,而武庚的目的是恢復殷商,武庚想復國,必然要聯(lián)絡殷商的舊勢力,在南陽鄧州一帶的殷商子姓后裔曼氏自然脫不了干系。周公旦用三年多的時間鎮(zhèn)壓了叛亂,殺武庚、叔鮮、囚叔度。傾巢之下豈有完卵,曼氏昆的鄧國難免遭殃,周公旦雖未將曼人逐出鄧地,但爵位與國恐怕是沒有了。因為此事,不但引起了周王朝對這些殷商“頑民”的警覺,而且還將鄧地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若此推斷能成立,可解周鄧國二百五十余年杳無聲息之迷。西周末春秋初,曼氏后人曼氏俊以他的聰明才智和對周王朝的耿耿忠心,贏得了剛東遷洛陽又急需壯大自己勢力的周平王的青睞,于是封曼氏俊為侯爵位,并許以侯門之女田氏為妻。作為新任國君的曼氏俊,當務之急是重組軍隊和修筑城防,襄陽團山鄧城應是曼氏俊在位時修筑的,這與對團山鄧城修筑時間的考證大體相同。
湖北襄陽團山鄧城是周諸侯國鄧國的一座邊城,是曼氏先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千古不朽的偉大工程,其遺址于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是曼氏鄧姓后人尋根謁祖值得一去的地方。
堂譜記載:“吾離,初稱曼氏迨,元城公長子,世襲鄧侯”?!白哟?,吾離長子,周諸侯,謚祁侯,國并于楚事見魯莊公十六年傳,生歿闕葬雙湖觀形”。
析:吾離父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見之于史僅有的兩位鄧國國君和曼氏鄧姓的先祖。祁侯是世襲鄧侯,史籍中稱祁侯是為了區(qū)別于之前的所有鄧侯。對于這位亡國之君,曼氏鄧姓編譜的先祖也不愿多寫,甚至連如何亡國的都讓后人自己去查找,可見曼鄧姓后人對亡國一事兩千多年來一直存在偏見。祁侯是死后謚封的,是貶義上的侯,即無封地之侯、空侯。鄧禹公謚元侯則是裹義上的侯,有天下第一侯之意。
堂譜記載:“傳至吾離來朝于魯由周桓王在魯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襲封鄧侯都于河南南陽處鄧州新野之間也”。
析:曼氏鄧姓的先祖吾離,不是秦朝時配張儀之姝的吾離,而是史籍中記載的公元前705年到魯國訪問的鄧侯吾離。“吾離襲侯國于鄧州”, 可以說明吾離襲侯國時,鄧國所在地在河南南陽鄧州一帶。從地理上看,“都于鄧州新野之間”,與馬世之先生所推斷的完全一致,即:“都城在河南鄧州西南的林扒鎮(zhèn)”。
林扒鎮(zhèn)是鄧州四大古鎮(zhèn)之一, 歷史 上肯定輝煌過,明朝以前此地叫鄧林,春秋時叫什么無可考。
鄧國在鄧州,已有諸多名人、專家和學者都論證過,一致認為鄧國的所在地在鄧州。但鄧國的國都在哪里,至今仍存在一些爭執(zhí)。有人說是河南鄧州,有人說是湖北襄陽,有人說是西周時在鄧州而春秋時在襄陽鄧城。很顯然,認為在襄陽的依據(jù)是有團山鄧城遺址。筆者以為,古鄧國的疆域西南以漢水為界,北鄰古申國(今南陽市東南,鄧州市以北),東臨唐國和蓼國(新野),總面積應該有數(shù)千平方公里。有人說超過一萬平方公里。
春秋初,此區(qū)域除鄧國外,應該沒有其它國家占有過,直至公元前678年鄧滅歸楚。吾離襲侯國于鄧州時,其都城肯定在鄧州,也就是說自西周初至春秋初三百余年的時間里,周鄧國的治所或國都一直在鄧州,鄧國的中心也在鄧州。吾離襲封侯國后,將其女許配給楚武王,當時楚稱霸中原野心未露,存在吾離遷都的可能性,但不能僅憑鄧城遺址就斷定這里是鄧國所在地和鄧國的中心,將鄧國的版圖縮至鄧州以南。據(jù)史籍記載,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過鄧”時,鄧國的北疆仍是以申國為鄰。因此,筆者認為鄧城是鄧國中心的說法是有意將鄧州和那塊鄧地排除在鄧國之外,這與我鄧氏族譜記載是相違的,也不符合 歷史 事實。
三、亡國后的吾離子孫
堂譜記載:“四代,敏,生歿闕,葬汝南城北向闕”,“十二代,嚴嘉,生歿闕葬河北颕川山向闕”。
析:本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十七位先祖,只有第十七代祖進平公的記載清楚完整,大多無生歿葬向,但有五位先祖葬“河北”汝南至颕川一帶。其中,第四代祖敏公,是鄧侯吾離的曾孫,是鄧國出生的最后一代,是曼氏鄧姓得姓先祖中的一個。敏公應該見證了故國的消亡過程,他生在鄧州一帶的鄧國,但死后卻葬在“汝南城北”。據(jù)此,筆者認為可以證明一個事實:吾離公子孫在國并于楚后,不甘心受制于楚人而選擇了遷徙,終點是古蔡國?;蛘哒f,至少是吾離公長子祁侯一房的后人遷徙到了古蔡國。
遷徙的終點必須是古蔡國。這是因為古蔡國召陵至颕川一帶是曼氏的發(fā)源地,在古蔡國中還有一塊先祖的封地——鄧襄寨。除此之外,他們別無去處。
根據(jù)春秋時期先祖墓葬地的記載,還可以推斷出下列事實:1、古蔡國的所在地就是史籍和族譜中所記載的“河北地”。2、古蔡國是曼氏鄧姓先祖決定改曼姓以故國國名鄧為姓的地方。3、古蔡國是第一個冠以鄧姓的曼氏后人的出生地。
吾離子孫在蔡地輾轉(zhuǎn)生息了四百余年,共繁衍了十三代人(五至十七代),十三代人中,有鄭國大夫惠襄,衛(wèi)國大夫鄧郟,宋國大夫鄧子丹,齊國大夫鄧威安。至十七代祖前秦左相鄧佑(進平公)協(xié)助秦始皇掃平六國,將楚人逐出中原“解放”了曼氏故國后,大部分曼氏鄧姓人才陸續(xù)遷回南陽盆地。遷回的曼氏鄧姓人主要聚居在河南新野、鄧州和南陽府附近,因該三地都有先祖的墓葬地記載。
四、曼氏鄧姓的得姓先祖與第一代祖
堂譜記載:“我族得姓來自國名”,“我吾離后裔緬懷先祖,眷戀故國,乃改曼氏為鄧姓,史書上國并于楚以國為姓《左傳》,此即我鄧姓由來”。
析:此是關于曼氏鄧姓姓源的記載,與史籍中的記載相符,并可以從中推出曼氏鄧姓的得姓先祖和第一代祖。據(jù)此記載,可以證明以“武丁王封叔父曼公于鄧”和“武丁王賜曼季鄧姓”作為鄧姓之源的說法都是錯誤的,錯在以上說法都否認了曼氏鄧姓眾所周知的、以周諸侯國國名鄧為姓的姓源。
公元前678年以前,曼氏鄧姓的先祖均為曼氏或曼姓(含前678年出生的先祖),改曼氏為鄧姓是在公元前678, 年以后的事,這一點是曼氏鄧姓人都清楚的。那么,是誰改曼氏為鄧姓,換句話說誰是曼氏鄧姓的得姓祖呢?筆者認為,改曼氏為鄧姓的人在史籍和族譜中已經(jīng)說得非常清楚,并非什么千古之謎?!拔犭x傳嗣祁侯國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吾離國滅于楚,后人因氏之”,這些都明白無誤地告訴了我們,改曼氏為鄧姓的是吾離的子孫和后人。人們普遍認為,以鄧為姓自吾離第五代起,史上第一位鄧姓人魯國鄧扈樂,推算起來應是吾離第五代子孫。據(jù)此可推定,改曼氏為鄧姓的是吾離的第二至第四代人,這三代人均是曼姓(春秋時開始姓氏不分,故史籍中稱“鄧國,曼姓”),均是曼氏鄧姓的得姓之祖,他們是一個群體,, 是他們共同商定改曼氏為鄧姓的。
堂譜記載:“祖吾離,周諸侯,元城公長子,母田大夫人祚侯之女,春秋桓公七年,鄧侯吾離來朝是也。公襲封侯國于鄧今河南南陽府之鄧州,其初稱曼氏迨,公傳嗣祁侯國滅于楚,始以國為姓,此鄧氏之所由起也,故因流溯源俾后嗣得有所考云。生歿闕壽六十有三,葬河南南陽向闕,墓前石獅石馬猶存”?!拔犭x公位下十七代祖鄧佑(進平公)致仕歸里,長居鄧地,創(chuàng)修《鄧氏族譜》,尊吾離公為鄧姓始祖”,“尊吾離公為一代始祖”。析:此段將吾離其人,鄧國所在地、鄧姓來由和鄧姓始祖、第一代祖記載得非常清楚,并說明了如此記載的目的是為了后人探本溯源有所考。吾離第十七代孫進平公為前秦左相,譜序中稱他“首創(chuàng)鄧氏譜牒”。
吾離公的生平資料見之于史的有:將兩位女兒鄧曼(鄧國曼姓女,諱名)分別嫁與鄭莊公和楚武王;魯桓公十七年訪魯;鄧巴楚之戰(zhàn)等,另鄧襄寨有“鄧侯休閑之所”的傳說。中巴楚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703年,是吾離公在位時親自指揮的一場以弱抗強的戰(zhàn)斗。此戰(zhàn)時公雖年逾花甲,毫無懼楚之意,三進三退,雖敗猶榮,這給了某些編造“鄧侯懼楚”的人一記耳光。公逝于公元前702年至689年間。
鄧侯吾離本曼氏,春秋時姓氏不分后有史籍稱曼姓。公并非鄧姓第一人,何以被奉為曼氏鄧姓始祖和鄧姓第一代祖,道理很簡單即:曼氏鄧姓的得姓祖是一個群體,是吾離2-4代子孫全體,他們中任何一人都不可能稱為鄧姓始祖,但他們的共同先祖是吾離公。所以,吾離公為曼氏鄧姓始祖和第一代祖是后人尊的,并在曼氏鄧姓第一次制譜時載入譜冊,傳承至今。
五、曼氏鄧姓的發(fā)源地
堂譜記載:“我族得姓來自國名,鄧國地處河南南陽,我族以南陽為郡名”。
析:曼氏鄧姓的姓源是以國為姓,這個國是指周諸侯國鄧國,而鄧國所處地在西漢時屬南陽郡管轄,故先祖?zhèn)冋f以南陽為郡名。姓氏書中的“望出南陽”和我族稱為南陽鄧氏均據(jù)于此,因此可以說曼氏鄧姓的發(fā)源地在河南南陽。說是南陽,但“中國萬姓出南陽”,曼氏鄧姓只是其中之一,它必須會有一個比較具體的地區(qū)。中國 歷史 上但凡以國為姓的,大都以該國所在地為姓氏發(fā)源地,曼氏鄧姓也不例外,所以鄧小平宗親也認為鄧姓“始于鄧國”。始于鄧國是因為我族得姓來自鄧國,所以這個姓的根理應在鄧國。周諸侯國鄧國才是先祖?zhèn)冋J定的曼氏鄧姓的發(fā)源地,鄧國所屬區(qū)域內(nèi)的任何一地,過分強調(diào)本地是鄧姓發(fā)源地的言論都不符合客觀事實,也不符合我族先祖之意。
鄧州。鄧州是古鄧地的中心,是周諸侯國鄧國的所在地和中心,應該是曼氏鄧姓發(fā)源地的代表地。堂譜中有“自周至秦,我族蕃盛于鄧州和新野”以及先祖葬“鄧州山”的記載。筆者以為,鄧州有多少土著鄧姓人,古時此地是穰還是縣,發(fā)掘出了多少文物古件,鄧侯吾離是否葬在那座山上等,有待于鄧姓人和考古學家,地理學家等不斷地考證,不斷地加以證實。而一個地方政府籌措資金,為一個姓氏的先祖塑像并建立陵園,這在國內(nèi)尚屬少見,憑心而論,曼氏鄧姓人理應心存感激才是。曼氏鄧族人到鄧州尋根謁祖也無可非議。
新野。新野是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期間曼氏鄧姓的聚居地,“天下鄧氏盡出新野”話說得不算太過分。家譜記載有十四代先祖知可公葬“新野紅蓼港”(約公元前330年在世,比鄧況早兩百多年到新野)。曼氏鄧姓中興之祖鄧禹公出生在新野,與本宗先祖同住一地。
鄧城。湖北襄陽樊城區(qū)曾是古鄧國屬地,鄧國在此建有城防,至今留有鄧城遺址。此地還發(fā)掘出大量有鄧字銘文的銅器和幾座被考證為是鄧國貴族的墓葬,這些 歷史 存留物對于研究古鄧地、鄧國和鄧人有著極大的價值。但是,若沒有史、譜、志的記載作為佐證,就輕意認定此地是武丁王中興時的“曼地”和“鄧地”,是周鄧國所在地和中心,是曼氏鄧姓的發(fā)源地,則難以令人信服。
綜上所述,先祖?zhèn)冋J定曼氏鄧姓的發(fā)源地在周諸侯國鄧國,其地屬南陽郡,其中心在今河南鄧州一帶。
兩千六百余年來,我曼氏鄧姓子孫遍布環(huán)宇,良臣驍將代不乏人,遺風盛譽永垂千古。自春秋至秦,鄧姓名人在史籍和堂譜中均有記載。西漢時,又有大將軍鄧邦惠、廷尉鄧蔚、岳州牧鄧文升、鄂州刺史鄧子周、北平太守鄧長鉅等,連接西華侯鄧晨先祖四代為官,我曼氏鄧族在南陽地區(qū)無姓氏能與之比肩。東漢初,西華侯鄧晨公和“中興之祖”鄧禹公將我曼氏鄧族帶至了氏族之林的最高處。(作者 湘東二叔)
1、鄧姓的來源和歷史。
2、湖南鄧姓的來源。
3、廣東鄧姓的來源。
4、江西鄧姓的來源。
1.出自黃帝時代的古鄧國、出自姒姓、源出子姓、出自李氏、外族基因的融入。
2.出自黃帝時代的古鄧國:鄧國古址在今山東菏澤的鄧之墟,古鄧國之后的鄧氏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
3.鄧國國君鄧伯溫是黃帝的大臣,可見當時鄧國的地位十分顯赫。
4.出自姒姓: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5.禹傳位啟,啟傳位太康,太康傳位仲康。
6.仲康封其庶出之子于鄧,鄧國在今河南省孟州西的古鄧城,因在黃河北岸,也稱河北的鄧。
7.在公元前1250一公元前1192年是商王武丁時代,也是商朝中興時期,武丁對夏的屬國和部落大舉征伐,姒姓鄧國也在此時期被滅。
8.子孫被迫向東南遷于今河南省郾城東南的鄧城,春秋時為蔡國之地,因在黃河之南,也稱河南的鄧,姒姓鄧氏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
9.源出子姓:為商朝皇族的裔孫。
10.商王武丁滅了姒姓鄧國,隨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鄧,并賜姓曼,侯爵,今河南孟州西的古鄧城。
11.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滅商,子姓鄧國被迫南遷湖北襄樊北的古鄧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滅鄧祁侯,鄧國亡,子孫以鄧為氏。
12.鄧人北遷定居于今河南鄧州,在西漢時形成了著名的南陽望族。
13.曼季是鄧姓族人公認的始祖,子姓鄧氏是組成漢族鄧姓群體的主要成員,其歷史至少有3200多年。
14.出自李氏: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從鎰,受封為鄧王。
15.公元975年南唐為北宋所滅后,宋太宗下令緝拿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天和出逃,以父親封地為氏,其后世子孫遂稱鄧氏。
16.外族基因的融入:鄧姓人群的形成比其他姓人群要復雜,外族的融入在西周初已經(jīng)開始。
17.當周武王滅商時,主攻商朝鄧國的為北狄族的隗姓人,占領鄧國以后隗姓人人主鄧國。
18.近代考古發(fā)現(xiàn)陜西出土的西周初期的青銅器有娩姓鄧器,婉即隗,可證當時存在隗姓鄧氏。
19.這支鄧氏不久離開中原西遷到甘川邊境的鄧至,今四川甘肅分界嶺摩天嶺南的羌人地區(qū),形成鄧至羌。
20.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鄧至羌在西部十分活躍,直到北周時才被滅,鄧至羌人大部分融入當?shù)氐臐h民中。
21.其中一支南下進人云南形成唐朝時西南的勿鄧國,勿鄧國人有一部分融入四川涼山地區(qū)的彝族,彝族中的鄧姓來自勿鄧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6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五代十國之一,后梁的建立與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