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清宮戲”的人肯定不會對明黃色的皇袍感到陌生,殊不知,這一簡單的長袍背后,有著無比煩瑣的制度和規(guī)矩。什么時間、什么場合穿什么類型的衣服,清廷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
基本上來說,清代皇帝服飾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類,皇后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大類。禮服等級規(guī)格最高,為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
皇帝禮服包括端罩、袞服和朝袍,后妃則包含朝褂、朝袍和朝裙,三者同時穿用,穿著順序從內到外依次是朝裙、朝袍和朝褂。
滿族最初居住在寒冷的東北地區(qū),喜穿保暖性強的裘皮服裝,端罩即是清代皇帝所穿裘皮服裝代表,圓領、對襟、平袖、皮毛朝外。冬天舉行大典時,端罩罩于朝袍之外。
同端罩一樣,袞服亦穿于朝袍之外,為褂式服裝。依季節(jié)不同,朝袍有裘、棉、夾、單、紗等多種質地,顏色不限于我們所知的明黃色,還有藍色、紅色和月白色,分別在祭地、天、日、月時穿用。
其中明黃為等級最高的顏色,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皇貴妃才可享用,一般臣庶嚴禁使用。按典制規(guī)定,皇帝在大朝及元旦、冬至、萬壽圣節(jié)、祭祀太廟等重大慶典活動中,需著明黃色朝袍。
乾隆定制后的朝袍基本樣式為上衣下裳、圓領、馬蹄袖、附披肩領,全身列十二章紋飾,明顯保留滿族風習的同時也承襲了漢制。吉服,顧名思義,為宮廷喜慶節(jié)日時所穿,包含吉服褂和吉服袍。
乾隆 明黃色緞繡云龍金版嵌珠石銀鼠皮朝袍
清朝皇帝的吉服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龍袍”,圓領、馬蹄袖、上衣下裳相連屬、四開裾、直身式。
龍袍主要為明黃色,皇后所用龍袍顏色和裝飾紋飾與皇帝龍袍大致一樣,區(qū)別在開裾數(shù)量,前者為左右兩開裾,后者為前后左右四開裾。
就一件龍袍而言,專職織造人員需2602人,制作一件皇帝的緙絲龍袍,則需花上390個工日。故宮博物院織繡組專家宗鳳英曾說過,清朝一件刺繡龍袍的制作成本為1000兩白銀。
也難怪它現(xiàn)在能以百萬乃至千萬價格傲視拍賣場。
常服適用于一般性正式場合,亦包括常服褂和常服袍,常服褂一般與常服袍成套使用,有時也可以單穿。
不似吉服在面料、顏色、花紋上有嚴格的規(guī)定,常服隨皇帝喜好而定,通常以素色和暗花為主,常用顏色有天藍、寶藍、淡藍、醬紅色、姜黃色和淺米色等。
目前國內所存清代帝后服飾中最早期的一件是皇太極的御用袍服,共兩件,一件為“黃色暗花八寶祥云緞舊朝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
據(jù)學者王云英考證,故宮博物院所藏皇太極御袍當為常服,用料為明末五枚黃地暗花緞。
清軍入關前,絲織、錦緞對后金政權而言為奇缺之物,盡管皇太極“布告全國為繅絲織緞而飼養(yǎng)家蠶;為織布而種植棉花”,但滿族貴族們所需之高質量錦緞、絲綢還得通過土特產交換或掠奪戰(zhàn)利品等多種渠道從關內明朝所得。
所以在剪裁成衣時往往比較節(jié)省,皇太極這件朝袍就帶有明顯的拼接痕跡。它被發(fā)現(xiàn)時包裹在一個血衣包里,袍面上血痕較多,有學者提出,此袍應是襯在鎧甲里穿的,血跡通過鎧甲間接滲透到袍面上。
當然,血跡也有可能由帶血包裹所致,真實情況如何?今天已不得而知。
此前也有刺繡專家聊過這個問題,其直言清代龍袍的造價大約為1000兩白銀,如果按照現(xiàn)在白銀的市場價格來看,起碼也得花費14萬人民幣。當然這其中還忽略了很多因素,畢竟現(xiàn)在白銀價值根本無法和古時候比,所以換算下來,應該要在20萬人民幣。
龍袍,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的禮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從隋文帝開始,全手工制作,使用中國最好的蠶絲,以黃色系為主的龍袍就一直延續(xù)到清朝覆滅。(元朝例外)
作為中國人的“終極服飾”,它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歷朝歷代對于龍袍的制作都非常用心,由于龍袍屬于織繡品,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所見的龍袍多以清代居多。
清乾隆御制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
一提到清代龍袍,大多數(shù)人會立刻聯(lián)想到“清宮戲”中皇上的穿著:一襲明黃的長袍,上面有龍盤繞。殊不知,龍袍從顏色、款式、紋樣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制度,許多人都因為服飾上的小錯誤被殺頭。
影視作品中的龍袍搭配得“牛頭不對馬嘴”
那一件龍袍的價格是多少呢?根據(jù)清宮檔案的記載,以緙絲工藝或是刺繡工藝制作龍袍需要用去白銀1000多兩,相當于今天的14.2萬元人民幣。
龍袍屬于國家文物,不允許買賣,如今大家看到的市場上拍賣的龍袍大多屬于“贓物”,一百多年前,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數(shù)度攻占清朝的皇家園林、宮殿,大量的皇宮物品被掠奪并流落海外。
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中的帝王服飾
而這些掠奪者的后人不懂,也不會去珍惜和收藏這些珍貴的文物,于是他們拿出來進行拍賣,大多數(shù)被中國人買下,有位民間大收藏家這樣說:“為國家收回文物這些大話就不說了,我想只是把這些東西從外國人手中拿回來,因為他們不懂。”
毫不客氣的說,其實這相當于他們繼100多年的軍事掠奪之后,現(xiàn)在進行的二次掠奪。
你知道古代皇帝的龍袍里藏著什么秘密嗎?我不知道。沒關系。邊肖會告訴你的。
隋唐時期南北統(tǒng)一,疆域遼闊,經濟發(fā)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xiàn)了唐朝政權的鞏固和繁榮。在服飾方面,也達到了預繁榮時期。隋唐時期,普通男子和官員一般穿圓領長袍和襯衫,這是當時的制服。這張照片顯示,天皇穿著一件寬袖雙排扣休閑襯衫。
年宋代皇帝的皇家服裝這幅畫展示了一幅穿著深紅色紗袍,護膝,方領,天通冠和黑色螺栓。這種服裝是皇帝在重要儀式上穿的,比如大朝會、《生活大書》,相當于大臣、官員的御袍。在盛大的儀式上,王儲也穿這種服裝。冠由十八根橫梁組成,與此略有不同。
元代龍袍
據(jù)元代龍袍記載,“持白粉皮,得白金答,持銀鼠,得銀鼠暖帽”。這就像是皇帝穿著金袍換來了白金答案。
明代龍袍
這幅畫展示了明朝皇帝的制服,是用絲綢制成的。以黃為主,玲瓏有致,繡有龍、齋、十二章。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美。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地方特色,如牛頭、蛇身、角形鹿角、眼形蝦眼、獅鼻、驢嘴、耳形貓耳、爪形鷹爪、尾形魚尾等。在結構和組織模式上也很有特色。除了傳統(tǒng)的龍和云龍,還有各種各樣的名字,如團龍,正龍,左龍,神龍和龍江。
清代龍袍
清代長袍以明黃色為主,但也有金黃色、杏黃色。根據(jù)文獻記載,清朝皇帝的長袍上繡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沿對角線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稱之為水尺。在水的腳下,有許多起伏的波浪。海浪之上,有山珍海味,俗稱“海水河”。它不僅意味著持續(xù)的吉祥,也意味著“山和水的統(tǒng)一”和“所有時代促進和平”。
龍袍上繡著九條金龍。龍繡的是威嚴,龍繡的是活力,似乎是在動而不是在動。龍袍最顯眼的位置繡了四條右龍,胸、背、肩,前后裙繡了四條走龍,所以前后有五條龍,是九五的最高境界。但我們粗略計算,只有八條金龍,與史書記載有出入。所以有人認為皇帝是真龍,他自己就是金龍。穿上龍袍后,有九條金龍。其實第九條金龍是繡在內裙上的,只有打開外裙才能看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7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導致波蘭最終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