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字在古代的讀音與厲字相通,根據(jù)古漢語同音通假的規(guī)則,常常與厲字混淆在一起,賴國也因此被稱為厲國。如在《三傳》中,同樣記載昭公四年楚滅賴國一件事,【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伍)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于鄢。楚子欲遷許于賴,使斗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吭凇蹲髠鳌分凶鳌百嚒保凇豆攘簜鳌?、《公羊傳》中都作“厲“。故而有人認(rèn)為,古代的賴國就是厲國。但事實上把所有的賴國”以為即厲非也“。特別是歷史上并不僅有一個賴(厲)國,更使賴國的歷史顯得撲朔迷離。僅在賴國地望問題上,就存在以下六種說法:
說法一
賴國在湖北隨州。主張這一說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晉人杜預(yù)。他在《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注中說:”賴國在義陽隨縣。“這里所說的義陽即義陽郡,當(dāng)時郡治今湖北桑陽東南。隨縣即今湖北隨州東北殷店(舊稱殷家店)一帶。由于賴、厲通假,這里的賴國也稱厲國,賴國滅亡后的地方也稱厲鄉(xiāng)或古厲鄉(xiāng)。如《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隨縣注曰:”厲鄉(xiāng),故厲國也。“顏師古注:”厲,讀曰賴?!坝衷凇段髦芙鹞霓o大系圖錄考釋》一書中,收錄有一首中鯽銘文,其中有”王錫中馬自隘侯四騄“等字,有人認(rèn)為其中的”隘“即厲字,說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隨州一帶就有一個厲國。但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這一厲國也僅是厲國,與賴國無關(guān),杜預(yù)所說的在隨州的賴國實際是厲國之誤。
說法二
賴國在河南鹿邑。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為代表。他在《春秋裨疏》一書中,不贊成杜預(yù)對《春秋·僖公十五年》”齊師、曹師伐厲“一句對厲國地望的注釋,認(rèn)為厲國不可能像杜預(yù)所說的那樣是”楚與國,義陽隨縣北有厲鄉(xiāng)“,而應(yīng)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縣厲鄉(xiāng)?!妒酚洝だ献恿袀鳌芬灿涊d:”老子,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白ⅲ骸闭x曰:厲,音賴?!啊镀仗档赜洝罚骸笨嗫h東有賴鄉(xiāng)村,老子所生地?!啊段簳さ匦沃尽罚骸蔽淦接匈囙l(xiāng) 城?!吧鲜鏊付际且惶?。此外,近人楊伯駿也在《春秋左傳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說法,認(rèn)為”以地理考之,齊移救徐之師以伐厲,《裨疏》之說較合“。事實上,當(dāng)時齊、曹兩國的軍隊討伐厲國,是因為楚國軍隊入侵徐國,伐厲的原因是為了救徐。從方位上看,假設(shè)杜預(yù)所說的厲國在湖北隨州符合事實,但徐國在今安徽泗縣一帶,與厲國相去甚遠(yuǎn),中間又有其它國家相阻隔,齊、曹顯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況且從齊曹兩國的力量看,在齊國最為強盛的齊桓公時期,曾聯(lián)合宋、陳、衛(wèi)、鄭、許、曹六國軍隊與楚國作戰(zhàn),但也僅得以進軍到遠(yuǎn)離楚國腹地的楚國邊境陘(今河南方城一帶)。更何況這時的齊國已經(jīng)衰落,又缺乏當(dāng)年七國聯(lián)軍的聲勢,僅以齊、曹兩國綿薄之力,斷然不可能進軍到楚國腹心之地的厲。所以,這里所說厲國顯然不是遠(yuǎn)在湖北隨州的厲國,而只能是距徐國最近的鹿邑一帶的厲國;
說法三
賴國在河南息縣。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西晉的司馬彪為代表。他在《后漢書·郡國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縣東北包信鎮(zhèn))曰:”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按撕螅纬肃嶉?、羅泌、元朝人馬端臨等都贊同這種說法。如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賴,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賴亭,即其地也,昭四年為楚所滅?!傲_泌《路史·國名紀(jì)》、馬端臨《文獻通考》中有也有同樣說法。清朝人顧棟高著《春秋大事表》,兩次提到賴國在息縣東北。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說:”昭四年滅賴,今河南光州息縣東北為賴國地?!坝衷凇读袊匦稳老噱e》中說:”賴在息縣東北?!傲硗猓诩螒c年間編修的《息縣志》中,也說”褒信在息縣東北七十里,……后廢為集。古賴國,今賴亭是“。上述主張賴國在息縣東北的人都是不同時期歷史地理學(xué)界的權(quán)威人物,言之鑿鑿,且記載聯(lián)貫,具在較大的可信性。況旦從魯昭公四年的歷史事實考察,當(dāng)時的楚國軍隊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動,其滅賴是在東伐吳、取朱方、殺慶封之后、取山東之曾之前的一次行動,既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象杜預(yù)所說的那樣去滅掉早已歸屬楚國并遠(yuǎn)在楚國心腹之地的隨州之厲,而只能在回到自己邊邑地區(qū)稍作休整時滅掉息縣之賴。關(guān)于這點,從楚國滅賴后對賴國后事的處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據(jù)《左傳》記載,楚滅賴后,欲遷許于此,并使斗韋龜、公子棄疾城之,而楚大夫申無宇卻說:”城竟莫校?!岸蓬A(yù)注:”謂筑城于外竟,諸侯無與爭?!皸畈E注:”筑城于邊境?!斑@些實際上都是在告訴我們,楚國滅賴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國邊境,由于這里是賴國故地,因此賴國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縣之賴,而不可能是別的地方的賴國;
說法四
賴在山東聊城西。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東漢人服虔為代表。他曾著有《春秋左氏傳解》一書,提出這一觀點。后來,唐朝人裴捆為《史記·齊太公世家》”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集解,又引他的話說:”賴,齊邑?!按撕?,清朝人江永著《春秋地理考實》,也認(rèn)為《左傳·哀公十年》”毀高唐之郭,侵及賴而還“中的賴”地近東昌府高唐也“。這里所說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帶。
說法五
賴在山東章丘西北(或歷城東)。主張這種說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學(xué)家。他們認(rèn)為,《左傳·哀公六年》所記”齊侯陽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之賴所指即此,并引《后漢書·郡國志》曰:”菅縣有賴亭?!拜芽h即今章丘西北一帶。
說法六
賴國在河南商城南。主張這一說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顧祖禹為代表。他在《讀史方輿紀(jì)要·河南汝寧府光州商城縣》注中說:”賴亭,在縣南,春秋時賴國也。昭四年,楚滅賴,楚子欲遷許于賴即此。“此后,顧棟高在《春秋大事表·存滅表》中也主此說,認(rèn)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賴亭“。但當(dāng)代研究者認(rèn)為,這種說法”與較早的文獻記載不合“,是”清初《讀史方輿紀(jì)要》以來的誤記“,因而不足取信。
上述六種說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關(guān)于賴國地望的主要觀點。其中隨州、鹿邑之賴多稱厲國,聊城、章丘之賴一般認(rèn)為是邑名,商城之說形成較晚,只有河南息縣賴國被較多的人認(rèn)為是《左傳·昭公四年》所記被楚國滅掉的賴國。也正因如此,《通志·氏族略》才說這一賴國在”魯昭四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成為賴姓人得姓的淵源之地。
《賴氏起源研討會會議紀(jì)要》
由河南省僑辦、省僑聯(lián)和息縣賴氏研究會聯(lián)合發(fā)起,于1995年12月26日至27日在河南息縣召開了“賴氏起源學(xué)術(shù)研討會”。來自西安、鄭州、開封、信陽等地的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和專家學(xué)者共30余人出席了會議。經(jīng)過現(xiàn)場考察和學(xué)術(shù)論證,對如下問題取得了共識:
1、 與會學(xué)者列舉大量古代文獻資料,認(rèn)為今息縣包信鎮(zhèn)古稱褒信,乃古代賴國故地。賴于公元前538年為楚所滅,其后以國為氏,稱為賴氏。
2、 息縣包信鎮(zhèn)東南2公里的閭河之濱,有一座古代城址,與會專家學(xué)者考察認(rèn)為該城址即是周代賴國故城。
3、 與會學(xué)者經(jīng)對賴氏起源全面深入分析,一致認(rèn)為,賴氏祖根在息縣包信鎮(zhèn)。
4、 為了進一步對賴氏起源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建議有關(guān)部門對賴國故城進行全面勘察發(fā)掘,加強對賴國文物的搜集和研究,并將賴國故城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
1、《左傳》。在卷十《昭公四年》中詳細(xì)地記載了楚滅賴的情形:“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日:‘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于鄢?!?/p>
2、《后漢書·郡國志》載:汝南郡,“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p>
3、《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國》載:“賴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賴亭,即其地也。”
4、宋代羅泌著《路史》載:“賴,子爵,蔡之褒信有賴亭,楚滅之。”
5、元代史學(xué)家馬端臨著《文獻通考》載:“賴姓,子爵,國在……今蔡州褒信縣”。
6、清代顧棟高編《春秋大事表》卷四載:昭四年滅賴。今河南光州息縣東北為賴國地。卷六載:“息縣西南七里有息城,賴在息縣東北?!?/p>
7、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載:“昭四年……(楚)執(zhí)齊慶封殺之,遂滅賴。……《后漢志》褒信有賴亭,故賴國?!?/p>
8、《文獻通考》云:“賴國在褒信縣。漢褒信縣劉宋改苞信,元省為包信鎮(zhèn),今在息縣東北,其賴亭則在?!?/p>
9、清代學(xué)者張澍編《姓氏尋源》載:“賴氏《風(fēng)俗通》云:春秋時有賴國,其后以國氏。澍按:司馬彪日:汝南褒信縣有賴亭,故賴國。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賴古作厲,世以為即厲,非也?!稌x志》云:厲、賴二國?!?/p>
10、清代史學(xué)家沈欽韓《春秋左傳地名補注》載:“汝南褒信侯國有賴亭?!?/p>
11、清順治年間《息縣志》載:“賴子未詳始封姓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國,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遂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日:‘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楚子從之,遷賴于鄢。遂亡。傳國歷五百八十五年?!?/p>
12、清成豐年間桂文燦編繪的《春秋列國圖》標(biāo)志賴國于息縣東北處。
13、近代學(xué)者童書業(yè)著《春秋史》載:“楚靈王……用諸侯的兵攻滅賴國(約在今河南東部,與安徽接界處),把賴民遷到鄢地。”
14、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xué)家顧頡剛等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同樣標(biāo)志賴國于息縣東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58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硬分幣身價大漲,你還能找到嗎